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孩子不會寫記叙文?别再不懂教孩子,這幾個簡單技巧可得會

本篇以18年中考的一篇作文,叫做《小事》為例來分析記叙文的寫作技巧。

題目就叫小事,這是一個典型的叙事記叙文。簡單地寫一個故事就完了嗎?并不是,我們更要寫出從這件小事中得到的道理與啟發。如果說在臨場發揮時,一瞬間想起的小事情太多,不知如何下筆的時候,其實可以選擇從道理入手,你可以先确定自己的主題,比如說選擇誠實守信,你就開始搜索自己的記憶裡有沒有相關的信息,然後提取出來創造。

為什麼非要從自己的經曆下筆?因為在考場上,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可能不是特别充分,如果是編故事能力特别強的學生可能會在有限的時間裡想出一個故事,但是大部分學生可能做不到。這個時候就需要從自身出發,這樣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文章更有代入感,寫起來不會枯燥。這就是第一個技巧——真情實感。

在确定好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後,接下來就是進行内容創作。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篇模範作文《小事》。

文章一開始就是一句“車窗外的繁華都市随雨幕一同模糊,密集的雨點敲打着玻璃,卻似敲擊在我心上,清晰到沉重。”的環境描寫,就這一句簡單的背景交代就讓我們明白了這個故事的基調是沉重。因為在我們的認知裡,小事情就是很無所謂的,輕飄飄的。沉重一下子就形成了反差對比,這就引起了讀者的興趣,什麼小事這麼沉重。

緊接着,就是母親安慰我的話“不就是件小事嗎”,直接點明了主題。同時與“我”前面的“沉重”産生了矛盾,也進一步加深了讀者的好奇心,倒底是不是“小事”。“可是,那真的隻是一件小事嗎?我扪心自問。”作者用這麼一句話指出了矛盾,同時引起了下文。這是第二個寫作技巧——制造懸念。

在正文中,作者先後寫出了自己遇到的“飙高音的狡黠的賣唱殘疾人”“空洞機械的婦女小孩”“瑟縮的老奶奶”,這三個人都是乞讨者,但是前面兩個人都是假的、騙子,作者認為第三個老奶奶是真的,但是媽媽卻認為是假的,也阻止了作者的愛心。這就是故事的内容,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作者在描寫時,用了環境來襯托自己的心理,從開始的“陽光攜着柔和的溫度,滲透在高樓大廈間的每一個角落,光線在四周的玻璃幕牆上折射出陸離奇幻的光彩。”到“六月的天比巧笑倩兮的美人更為多變,霎時高樓上空的藍天白雲就籠上了一層陰霾。剛剛還溫暖明媚的都市忽然成了一個黑洞,像是要吞噬其間所有的人。”

這中間作者經曆了兩個乞讨者的“欺騙”,前後兩個環境鮮明的對比,直接深刻的感受到作者的沮喪與生氣,這要比簡單的“我非常生氣,非常憤怒”更加具有說服力。感情是虛的,但是天是實的,通過對天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就是第三個寫作技巧——化虛為實。

再來看一下作者是怎麼描寫這三個乞讨者的。第一個乞讨者,“衣衫褴褛的狼狽模樣”“滿是塵土的滄桑面龐”“一片漆黑,卻又泛着幾分狡黠”,第二個乞讨者“凄楚愁苦”“空洞機械”通過對他們的衣服、臉龐、眼睛的描寫,直接點出了人物的職業還有特點,同時作者也是通過他們的眼睛看穿了他們的把戲。

第三個乞讨者是作者難受的點,“瘦骨嶙峋”的形象,“瑟縮”“合着眸子”“怯怯”“縮”“注視”“絕望”這幾個動作和神态一下子表現出她和其它兩個的不一樣之處,作者在寫他遇到老奶奶之前,以及在他掏錢又被拉走的整個過程中,老奶奶的神态變化描寫非常細緻,給了讀者很強的代入感。這是第四個技巧——描寫細緻。

在這三個乞讨者的描寫中,作者詳細地寫了第三個和第一個,略寫了第二個。這是因為第一個的出場,可以與後面的老奶奶進行對比,出現反差。第二個的略寫是因為前面已經詳寫,而後面第三個肯定也要詳寫。詳寫略寫相結合,可以更加突出主題,中心思想明确,而且文章的節奏更加緊湊。這就是第五個技巧——詳略得當。 

在故事講完之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麼總有笨蛋施舍愚蠢的善意,為什麼總有自作聰明的人惡意揣測每一個人?為什麼不能讓所有人都笑着站在溫暖陽光下,為什麼會有人在瓢潑大雨中黯然而泣?什麼時候起,我們這個社會變得如此冷漠?”

這幾句疑問升華了主題,直接點出這件小事背後是善意、欺騙、冷漠,也就是信任問題。同時運用反問也加強了語氣,比簡單的陳述句效果更明顯。這就是第六個技巧——多種手法。

結尾的“我覺得每個人都應用一腔真誠去對待他人,或許我們應用自己的雙臂使這個表面光鮮的都市真正地、從底子裡溫暖明媚起來。”直接提起了文章的高度,在記叙文中,一定要表明自己的觀點,切記不要模棱兩可。

最後用“我心深處,那件小事,真不小。”這句話回應了上文的“那真的隻是一件小事嗎?我扪心自問。”這就是我們說的首尾呼應。這篇文章從開始到結尾,緊緊地圍繞着“小事”,緊扣主題。

記叙文不難寫,學好這幾個技巧,就是高分作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