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遠臨證運用瓜蒌經驗
《傷寒雜病論》由漢代張仲景所著,被稱為“方書之祖”,後世分為《傷寒論》與《金匮要略》,所載方劑被後世公認為經方。張志遠教授幼承庭訓,敏學善思,對經方有豐富的運用經驗,并根據先賢遺珍及自身臨證經驗對其中重點藥物的性能、作用等進行了總結,對臨床疾病的治療具有指導意義。現将張老師臨證運用瓜蒌的經驗總結如下。
1瓜蒌效用發揮
瓜蒌為葫蘆科植物栝樓或雙邊瓜蒌的幹燥成熟果實,又稱天瓜、黃瓜、果臝,為傳統常用中藥材,經方中瓜蒌被稱為“瓜蒌實”,主要取其消痰熱、理氣寬胸的功效。《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用其配伍半夏、黃連組成小陷胸湯治療小結胸病,曰:“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小結胸病是結胸證的一種,熱煉水飲為痰留于心下,故“脈浮滑”,結滞不通阻礙氣機,則“按之痛”。瓜蒌“能開胸間及胃口熱痰”,又可寬胸理氣,當為君藥。《金匮要略·辨胸痹病脈證并治》中以瓜蒌與薤白配伍治療胸痹,如“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蒌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的關鍵病機是“陽微陰弦”,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認為陽微為上焦陽虛,故“寸口脈沉而遲”,陰弦為下焦陰盛,陽虛而水飲陰寒幹之,則“關上小緊數”。寒性收引,閉阻氣機則“胸痹痛”;若陰邪淩肺,宣降失司則“喘息咳唾”;若痰飲停胃,壓迫胸膈則“短氣”。因此,治療胸痹的關鍵在于消除陰邪,而瓜蒌可開胸下水,使痰氣下降,其性味甘寒不易傷胃氣,是豁痰散結之佳品,陰邪祛除則胸中之陽可複。後世醫家對瓜蒌的具體應用亦有所發揮,
如《婦人大全良方》中用神效瓜蒌散(由瓜蒌、生甘草、乳香、沒藥、當歸組成)治療婦人乳疽,是取其理氣通乳之效;
劉完素《黃帝素問宣明論方》中以瓜蒌單品一枚治療小兒膈熱、咳嗽痰喘,是取其清熱豁痰的功效;
現代有醫家用瓜蒌治療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取其清肺潤腸的功效。
張老師集各家經驗,結合自身臨床體會,将瓜蒌的功效總結為兩個方面,即“開結滞”與“滋肺、利胃腸”。“開結滞”是指瓜蒌通過驅逐停痰、熱毒、積食等開發氣機怫郁,體現了清熱化痰、消積導滞、寬胸暢膈的功效。瓜蒌薤白白酒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瓜蒌薤白半夏湯用以施治胸痹痞塞、痛徹胸背病症,瓜蒌雖功不可沒,但認為其并非有直接的止痛作用,仍應歸為“開結滞”之功。對于陰邪反乘陽位所緻胸痹,其根本應責于中焦。中焦是氣化的樞紐,總司全身氣機升降,若諸邪結滞于中焦阻礙氣機,導緻升降失司、傳化失常,則諸病生焉。瓜蒌寬胸化痰、消除蘊結,可使氣機調達,升降複常,陰陽調和,遂通則不痛。“滋肺、利胃腸”是指瓜蒌甘潤,可祛燥生津,濡養肺與胃腸。對于肺燥積熱或腸道少津者,常投以瓜蒌,特别是
哮喘、咳嗽、大便幹燥三聯症,運用瓜蒌療效顯著。
此外,一方面,瓜蒌宜用于上中二焦疾病,可寬胸開結、通暢肺之氣機,故能恢複正常宣降功能,“滋肺”之功顯著;“上竅開則下竅自通”,“開結滞”還寓有提壺揭蓋之用,故有“開降”功能,“利胃腸”之功顯著。另一方面,《本草綱目》言瓜蒌“潤肺燥”,肺為嬌髒,喜潤惡燥,瓜蒌味甘微苦,可祛燥生津,濡養肺髒,肺的生理功能得以恢複,肺主一身之氣,氣血暢通,則郁結自除,增強了“開結滞”的作用。由此可見,“開結滞”是瓜蒌臨床上廣泛運用的重要依據,在此基礎上“滋肺、利胃腸”與之相輔相成,使瓜蒌功效更為全面。
2瓜蒌運用心法
張老師臨床運用瓜蒌常效法張仲景,一是用全果,二是用大量。自南北朝開始,瓜蒌逐漸分為皮、瓤、仁三部使用且功效不同,故出現了“瓜蒌古方全用,後人分子瓤各用”的情況。張老師認為若将瓜蒌三部單獨予之,未免效力不足,故喜投全瓜蒌綜合發揮皮之利氣、瓤之潤肺胃、仁之滑腸三種功效以多向施治。但并非不顧患者病情一概用之,對于胸悶痞滿偏甚者,常采用含黃瓤較多的糖瓜蒌;便秘、燥屎結者采用含種子較多的瓜蒌仁。
另外,主張瓜蒌用量不應拘泥,實際運用至少20g,多則40~80g,臨床證實療效好且無不良反應,
尤其是對于結胸證,張老師認為可用至“大者一枚”約100g。
張老師治療乳癰初期時常給予自制方
“大瓜蒌湯”,由瓜蒌60g、蒲公英30g、金銀花15g、大青葉15g、北柴胡15g、青皮10g、醋乳香6g、醋沒藥6g組成。
乳癰是常見急性化膿性疾病,多因肝胃蘊熱或外邪侵襲造成乳汁郁積、乳絡閉阻、氣血瘀滞所緻,其初期臨床特點是乳房局部腫脹疼痛,結塊或無,皮色微紅或不紅,皮膚微熱或不熱。本病若初期及早處理,治療得當,腫痛結塊皆除即可痊愈。瓜蒌可疏絡通乳,大瓜蒌湯正是通過瓜蒌祛除積滞的功效,以開為貴,散邪散積,同時配伍清熱解毒、理氣化瘀之品共助君藥開結導滞,防止蓄熱進一步發展,以免腐肉釀膿,起到“既病防變”的作用。
食積、痞塞患者常出現納呆、腹脹的症狀,或者乳癖患者乳房内常觸及硬塊伴脹痛,并與月經周期及情緒變化密切相關,兩者皆可因上中二焦邪氣結滞所緻。張老師對此類患者常予30~40g的瓜蒌為君,即取其破結消積、寬中除滿之效,前者常配伍枳殼、槟榔、山楂、神曲、麥芽理氣消食,後者常配伍柴胡、川楝子、王不留行、紅花、薤白行氣活血。部分表現為幹咳無痰或痰黏咯吐不出的疾患,可因肺失滋潤、宣降失司所緻;具有消化障礙、腹脹、大便秘結症狀的疾患,可因胃腸失潤、運化傳導失司所緻。肺以清降為順,胃腸以通降為和,《本草衍義補遺》言:“栝樓實……潤能降氣”,故對此類患者張老師常予瓜蒌30~80g為君,前者常配伍天冬、麥冬、桑葉、炙枇杷葉、川貝母等滋肺止咳,後者常配伍生地黃、玄參、麥冬、肉苁蓉、何首烏等潤腸通便。
3驗案舉隅
3.1懸飲案
患者,男,35歲,2005年6月初診。主訴:胸脅脹痛2天。刻診:胸部脹滿疼痛,甚則仰卧氣短,飯後加重伴惡心。素有飲酒史。納可,眠差。大便2日一行、質黏,小便短少。舌紅、苔黃膩、邊有齒痕,脈弦滑。西醫診斷:胸腔積液;中醫診斷:懸飲(痰熱互結證)。治則:清熱化痰,理氣導滞。
處方:瓜蒌60g,茯苓30g,黃連15g,枳殼15g,厚樸15g,姜半夏10g,大黃3g。7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口服。藥後複診胸部脹滿疼痛減輕、睡眠改善,效不更方,繼服8劑,諸症減半,轉為善後,予健脾益氣處方治療月餘獲愈。
按語:懸飲,即飲流脅下,具有胸脅飽滿,脹痛持續不解,轉側、呼吸時疼痛加重等臨床表現,常伴咳嗽咯痰甚則喘促不能平卧等肺系症狀,多因肺虛衛弱,時邪外襲,肺失宣通所緻。肺為嬌髒,最易受邪,若肺受邪氣,通調失職,則水液敷布失司。該案患者素有飲酒史,濕熱内生,外邪引動内邪,濕熱壅滞上焦,熱邪煉液為痰,阻礙氣機。上焦氣機不暢,胸陽不展則胸痛;肺的宣發肅降失常則咳喘、呼吸困難;邪礙脾胃,運化失司,進食後氣機郁滞更甚,故飯後症狀加重。治療應以清熱化痰、理氣導滞為主。經方中用小陷胸湯治療小結胸病,用小承氣湯治療陽明熱結輕證,而此案懸飲正是痰熱互結于中上焦導緻氣機不暢,故兼顧兩法,開熱結、化痰凝、理氣機,将兩方合并而用。方中以瓜蒌為君,開膈消痰,配伍黃連消痰熱,枳殼、厚樸治氣郁,與半夏辛苦相伍開痞散結。又加少量大黃療食積、驅逐實邪,茯苓下氣、利小便,促邪外排。全方通暢三焦,可發揮降、開、瀉三種作用,疏理氣機、祛邪導滞,方證相符,故藥到病除。另外,中焦脾胃為一身氣機升降之樞紐,患者病證皆因樞機不利、運化失常所緻,故後期調理從整體觀念出發,注重健脾益氣。
3.2咳嗽案
患者,男,54歲,2007年11月初診。主訴:咳嗽3個月。刻診:上氣咳逆陣作,有痰咯吐難出、量少質黏,伴氣短喘促,口幹咽燥。納可,眠差多夢。大便二日一行、質幹,小便調。舌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西醫診斷:間質性肺炎;中醫診斷:咳嗽(燥熱津傷證)。治則:清肺潤腸,化痰止咳。
處方:瓜蒌15g,川貝母9g,化橘紅9g,桔梗6g,知母9g,五味子6g,麥冬9g,款冬花9g,蜂蜜30ml。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服15劑後咳嗽消失、無痰、眠安。
按語:咳嗽分為外感及内傷兩類,如《醫學入門》言“蓋外感久則郁熱,内傷久則火炎,俱宜開郁潤燥”。該案患者無惡寒、發熱、頭痛等肺衛表證,病程較長,應為内傷咳嗽。因内生火熱之邪,上客犯肺,“蓋肺屬金,金受火煉,則煎熬津液而成痰”,痰熱不化,清肅無權,肺氣上逆,則緻咳嗽;熱邪灼津,故痰液咯吐難出;口幹咽燥、脈細數、舌苔少津皆為陰傷的表現。故以瓜蒌清肺潤腸、開結滌痰為君,與貝母化痰止咳相須為用,配伍知母甘潤清熱,化橘紅溫燥理氣,款冬花潤肺止咳,桔梗宣肺化痰并引諸藥入肺經,再加麥冬、蜂蜜養陰生津。同時,肺與大腸相表裡,瓜蒌、化橘紅、桔梗等宣肺化痰,開結滞理氣機,啟上通下,亦可祛除便秘。五味子益氣滋陰,味酸收斂,可防止桔梗等宣發太過。全方清潤開降并用,則咳逆自平。
本文摘自《中醫雜志》2021 年1 月第62 卷第1 期。作者:韓慧瑩,劉桂榮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