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劉啟廷運用少陰病助陽抑陰四方經驗

摘自2021-12-29中國中醫藥報
劉荔 山東省臨沂市中醫醫院
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山東省名中醫劉啟廷從醫70年,善用經方,現将其臨床運用《傷寒論》少陰病助陽抑陰四方經驗分享如下。
四逆湯
《傷寒論》323條: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辨證要點:脈沉細,但欲寐,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吐,無熱惡寒,或大汗出,或身有微熱,熱不劇,小便清長,舌苔白。證屬亡陽欲脫,陰寒彌漫。
藥用:炙甘草6g,幹姜4.5g,附子9g。上三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渣,溫服。
方解:方中附子溫腎回陽,幹姜溫中散寒,甘草調中補虛,合為回陽救逆之要方,因其主治少陰陽虛陰盛而緻的四肢厥逆,故方名四逆。
四逆湯是治療陰陽衰竭的救命方,劉啟廷曾在20世紀80年代遇到一例年輕患者,因慢性肝病、肝硬化腹水在當地醫院住院治療半年餘,病情逐漸加重,多次下病危通知,家人不願放棄治療,特邀劉啟廷前往會診。刻診見患者呈嗜睡狀,呼吸微弱,面色晦暗,全身浮腫,手腳發涼,腹部膨隆,左足踝部潰瘍流水,尿少,大便失禁,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欲絕。依據舌脈症候辨證為亡陽欲脫、陰寒彌漫,治以回陽救逆,方用四逆湯加人參。藥用生附子15g,幹姜30g,炙甘草15g,大力參30g。先煎附子、大力參1小時,再納入幹姜、炙甘草繼續煎煮1小時,濾取藥汁約400ml,每次服用100ml,間隔2小時服藥一次,連服4次,每日一劑。次日患者家屬前來告知,患者呼之能醒,語音低弱,仍呈嗜睡狀,服藥效顯,原方依上法繼服,西醫又給予白蛋白、輸血等治療。4天後,患者病情大有好轉,轉危為安,手腳漸溫,浮腫、腹脹漸消,尿量增加,排便自控。治療仍以原方化裁,生附子改為熟附子,加黃芪30g、當歸30g,水煎服,日一劑。又服10劑後,家屬代述,患者精神好轉,已能坐起進食,下肢潰瘍面收斂,二便基本正常。前方加白術、桂枝、砂仁健脾通陽、化氣調胃,熟附子減至10g。10劑,水煎服,日一劑。該患者出院回家調養期間多次來診,仍以上方随症化裁,連續服藥3月餘,病情基本穩定,偶爾外出遊玩、垂釣,現有時來診,未再現危症。
幹姜附子湯
《傷寒論》61條: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姜附子湯主之。
辨證要點: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舌質淡,苔白。證屬陽虛陰盛,虛陽浮越。
藥用:幹姜3g,附子9g。上二味,加水600ml,煮取200ml,去渣,頓服。
方解:方中幹姜辛溫,補中土之陽,附子辛熱,急複少陰之陽,是火與土俱暖,以複陽氣之根基,二藥相伍,急救回陽之力最著,凡陽氣驟虛,陰寒氣盛者宜用之。服法尤有妙義,此湯“頓服”,即一次服盡,是取藥力集中,以複陽氣于頃刻,驅陰寒為烏有。
幹姜附子湯可用于治療大病愈後,陽虛陰盛、虛陽浮越者。在20世紀60年代,劉啟廷曾治某中年男性患者,因四肢厥逆、煩躁不安而來診。自述一周前腹部脹痛明顯,心煩難以忍受,頻繁嘔吐,以腸梗阻住院治療,其間曾邀中醫會診,診為熱結食積,氣機不暢,給予大承氣湯治療,導緻大便瀉洩不止,大汗淋漓,随即又出現手腳發涼、煩躁不甯,惡寒畏風,便溏。刻診見患者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無力。辨證為陽虛陰盛,虛陽浮越。急用幹姜附子湯溫裡回陽。藥用幹姜10g,附子15g。水煎,一次頓服。服藥1劑後即感手腳增溫,煩躁減輕,次日再服1劑,症狀改善,3天後患者精神好轉,給予流質飲食,7天後出院回家休養。此例是過下、大汗之後引起陽虛陰盛、虛陽浮越之候,故用幹姜、附子辛熱急複其陽,以迅速增強陽氣的升溫性,使陽氣複、陰寒消,陰陽平衡,虛陽收斂,則肢厥、煩躁、脈微自然減輕。
附子湯
《傷寒論》304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辨證要點:背惡寒,手足涼,關節痛,口中和,舌淡苔白,脈沉細。證屬陽虛外寒,脈絡凝滞。
藥用:附子18g,茯苓9g,人參6g,白術12g,芍藥9g。上五味,加水1600ml,煮取600ml,去渣,日服三次。
方解:方中重用炮附子溫經散寒,溫腎以扶真陽之本,用人參大補元氣以扶後天之虛,共為主藥,補益脾腎而固根本;佐以茯苓、白術健脾利水化濕,以助陽氣之宣通;芍藥和營血,通血痹,以加強溫經止痛之功,且能制約術、附之溫燥而護陰。
附子湯适用于陽虛體質,患有寒凝氣滞痹痛者。如馬某某,女,65歲,于1988年10月就診于劉啟廷門診。主訴全身怕冷逐漸加重半年餘,因久處陰寒潮濕之處,近期肩背冷痛尤甚,手腳發涼,關節疼痛,行動困難,查見患者形體虛胖,活動不靈,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細。證屬陽虛外寒,經脈凝滞。治以溫陽化濕,通絡止痛。方用附子湯。藥用制附子18g,茯苓15g,人參15g,白術15g,白芍10g。水煎,分三次溫服,并囑患者脫離潮濕環境,多曬陽光。服藥10劑後,患者畏寒肢冷、關節疼痛減輕,但背部寒冷未見改善,舌質淡紅,脈沉緩乏力,前方又予10劑。三診述畏寒肢冷、關節疼痛略減,不耐勞,活動後疼痛加重,食欲增加,舌質淡紅,苔白,脈沉緩。上方又連服30餘劑,患者體質雖有改善,但仍有受涼後肢冷、關節酸痛的症狀,舌質紅,苔白,脈沉緩,又取上方10劑,告知間隔2天服用1劑,連服1個月。後家人來述,患者自覺症狀基本消失,生活自理,行動自如。該患者素體陽氣不足,不能達溫潤四肢百脈,故背部寒冷、四肢發涼;又久居陰寒之處,寒凝經脈,出現惡風畏寒、關節疼痛等。本方以附子、茯苓、人參、白術益氣溫陽,大溫大補,用以增強陽的溫散性,使陽氣得溫,經絡之凝滞自解;芍藥苦酸和陰,既限制其溫燥浮熱之弊,又有引陽入陰之妙。本方既可溫陽,又可益氣,既祛邪,又扶正,陰陽兩調。
真武湯
《傷寒論》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暈,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辨證要點:但欲寐,心下悸,頭暈,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浮腫,下利,不渴,苔白滑,脈沉或微細。證屬陽虛陰盛,水氣内停。
藥用:茯苓9g,芍藥9g,生姜9g,白術6g,附子9g。上五味,加水1600ml,煮取600ml,去渣,日服三次。
方解:方中附子辛熱以壯腎陽,使水有所主;白術健脾燥濕,使水有所制,二藥合用更可溫煦經脈以除寒凝;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陽,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滲,佐白術健脾,于制水中有利水之用;芍藥活血脈,利小便,且有斂陰和營之用,可制姜、附剛燥之性,使之溫經散寒不傷陰。諸藥相輔相成,互相為用,共奏扶陽散水之劑。
真武湯适用于陽虛體質病後失治誤治,陰大于陽,陽氣不振者。如姚某某,男,70歲,1990年6月15日因痼疾腎衰收入住院,治療2個多月病情未見好轉,于8月20日邀劉啟廷會診。診見患者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形體虛弱,全身浮腫,筋跳肉瞤,四肢厥逆,自述頭暈昏沉,難以入眠,腹脹便稀,小便不利,舌質淡,苔白,脈浮大無力。證屬陰盛陽衰,水濕内停。治宜溫陽化濕,方用真武湯加味治療。藥用茯苓30g,白芍30g,白術30g,附子15g,黃芪30g,人參15g,桂枝15g,生姜3片為引。取藥10劑,水煎,分三次溫服。10天後再次邀診,患者服藥後精神好轉,小便漸多,體力稍增,病情大有好轉,上方又給予10劑繼服。三診時患者已能下床活動,浮腫消失,四肢轉溫,尿蛋白由4+降為2+,囑患者出院帶藥30劑回家調養。一月後家人來述,患者身體恢複尚好,生活自理。本案患者年老體弱,素有腎陽虛衰,兼水濕泛溢,則見肢體浮腫;水濕流于腸間,則腹痛下利;水濕中阻,清陽不升,則頭眩;陽失溫煦,加之水漬筋肉,則身體筋肉瞤動。故治療當以溫陽利水為基本治法,合參、芪、桂枝以增加溫補脾陽而祛寒濕之功。實踐證明,本方對恢複腎功能、消除尿蛋白有一定療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