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子
①1 枚——輕劑量——陽虛;
②2-3 枚——重劑量——祛風濕、止痛(《傷寒論》)
(2)黃芪
①利尿:在20g以内明顯,30g以上就趨向抑制;
②血壓:15g以内可升高血壓,35g以上反而降壓。
③生、炙選用:有氣虛症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則用生黃芪。
④治痿證:在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 120g。有曰:黃芪治萎,四兩起步(16進制市斤秤四兩一錢是3g),佐以陳皮以防壅滞。
⑤升陽助火:生黃芪30g以上補氣不助火,降壓效果好;30g以下升陽助火。
(3)代赭石
①9-18 g 有鎮胃降氣、止嘔止嗳之功,适用于胃氣虛弱的嘔吐、嘔逆、呃氣、
胃脘滿實等。
②24-30g 用于治療實證氣喘及肝陽上亢所緻頭暈、目眩等證。
(4)柴胡
①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于其它藥一倍有餘(能透邪外出);
②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
③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取其升舉清陽的功能,常用3-6g)。
(5)黃芩
《藥典》中規定黃芩的每日劑量為 3~9g,川芎為 3~9g,而《千金翼方》中以 單味黃治療淋、下血諸症,黃芩的劑量每日四兩 ,折合公制為57.68g,顯然已大大超出黃芩權威規定劑量的上限,劑量一般為每日 30~45g。
(6)赤芍
膽紅質代謝障礙一般用 30-60g,也可用 90g 以上,涼血活血,通腑利
膽利尿,降門脈壓。
(7)白芍
①6-30g,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②30-45g,利尿,用于熱病後期,陰液耗損,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長于養血斂陰,雖有利尿作用而不傷陰。
③30 g以上,對大量吐血有較好的止血效果。——《嶽美中醫話集》
④大量治療腹痛效佳。
⑤芍藥、甘草,大劑量可治呃逆——姜春華
(8)丹參
①常量涼血活血
②大劑量可以治療失眠。
(9)郁金
①3-10g,疏肝解郁止痛,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變所緻的肝區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腎區痛、婦科血瘀痛經等;
②10-15g,行氣利膽,用于治療傳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洩,增進病人食欲。
③30-60g,排石作用較好,可用于治療各種結石。
④本品入氣分以行氣解郁,入血分以涼血破瘀,善治肝膽,善行下焦。
(10)炙甘草
①1-2g,調和藥性;
②5-10g,溫腎養心;
③30g 以上,類似激素樣作用。
(11)人參
①常用劑量是 3-9g;
②脫證, 30g 以上。
(12)枳實
①常用量 5-10g,行氣開胸化痰;
②治髒器下垂: 60-100g 以升陽舉陷;
③小劑量能使心髒興奮,大劑量使之抑制。
(13)枳殼
①3-12g,行氣寬中、除脹。用于脾胃功能失調所緻氣滞諸證 。
②15-30g,用于子宮脫垂,或久瀉脫肛等髒器下垂證。藥理研究證實,枳殼對胃腸、子宮有興奮作用,能使腸蠕動增強,子宮收縮。
(14)槟榔
①常用劑量6-15g,消積、行氣、利水;
②殺姜片蟲、縧蟲,60-120g。
(15)厚樸
①多用則破氣;
②少用則通陽——葉天士 。
(16)黃連
①糖尿病,每日 30g(30g 是基本量,配幹姜以防傷胃);
②治療糖尿病酮症,每日劑量多達 120g,降糖迅速。
(17)龍膽草
①1-2g,健胃,增進食欲;
②3-6g,燥濕瀉火解毒;
③大量,會刺激胃壁引起惡心、嘔吐;小劑使用有開胃建胃之功,大劑則清肝膽濕熱效著。
(18)半夏
①小劑量 6g 降逆和胃;
②中劑量 15g 化痰開結;
③大劑量 30-60g(宜用姜半夏 30g,生姜 30g 開始使用,逐漸加量至 60g)可鎮靜止痛。
(19)大黃
①1-5g,緻瀉。其緻瀉成分為葡萄糖甙元,番瀉葉甙 A、C,主要為蒽醌
衍生物。
②3-6g,止瀉;
③9-15g,瀉下;
④兩許,疔毒之毒熱甚盛者。
⑤二兩,癫狂其脈實者--醫學衷中參西錄;
⑥治療肝炎,随用藥量增加而各項指标複常時間縮短,認為 30g 可作為常規劑量。
⑦大黃粉 0.3g 以下有止瀉作用。其機理為大黃鞣酸的收斂作用掩蓋了含量甚少的緻瀉成分作用。鞣質的 D-兒茶精抑制大腸内細菌生成酶,阻斷吲哚類的産生而止瀉。
(20)牽牛子
①少用,瀉下通便,祛除腸中積滞;
②多用,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積水。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