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後背一涼,陽氣用光!一張經典醫案,壯陽氣,暖後背

人最怕的一件事,就是後背發涼。

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如果總感覺後背涼飕飕的,可能說明體内的陽氣不多,難以支撐身體。往往可能伴随腿軟、乏力、胸悶、愛咳嗽、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神疲等現象。

給大家舉個例子。

有一個44歲姓付的男子。

在4年前就開始感覺後背發涼、怕冷。看了不少大夫。有的說,是有寒濕,還有的說,是外感寒邪,内有痰飲。用這些思路來治療,都無效。

最後問題越來越嚴重,到了夏天,也得穿棉衣,還咳嗽、胸悶、乏力。

這個人特别沮喪,認為這麼下去,自己離大限之日不遠了。

後背一涼,陽氣用光!一張經典醫案,壯陽氣,暖後背

後來,他又去看了一位中醫。

刻診,舌體胖大,舌苔白,脈象遲。

醫家又了解到患者之前用的方藥,這才提筆寫了起來。

配伍:細辛6克、炙麻黃6克、炙甘草6克,制附片5克(先煎),黨參12克。

患者兩劑藥服用後,感覺後背部位出汗了,皮膚有暖意。

醫家把黨參的用量,提高到20克,繼續服用5劑。

患者諸證悉平,後背不再畏寒怕冷。

半年之後,患者複發了。遵上方再服10劑,症狀消失。随訪多年,未曾複發。

這個小醫案,是1984年,在《新中醫》上刊發過的。

患者的問題,在于陽氣虧虛、宣達不及。

患者脈遲、苔白,舌淡胖,陽氣虧少。陽氣不足,溫運無力,脈象就遲。陽氣虧虛,舌體失養,就舌體胖大。陽氣不足,溫煦失職,身體就發涼、畏寒。

後背一涼,陽氣用光!一張經典醫案,壯陽氣,暖後背

後背特别發涼是因為後背走督脈和膀胱經。這兩條經脈是天然的陽氣寶庫,正常來說,陽氣十分充盛。尤其是督脈,号稱陽氣之海。身體陽氣有餘彙聚在督脈,在身體需要的是時候,随時調出來支援。如果有一天,陽氣太少了,沒有多餘的陽氣彙聚于督脈,督脈“庫存”不夠。人的後背就發涼、畏寒了。

陽氣不足,身體就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溫化代謝水液。體内就有水飲之邪。水飲之邪上犯于肺,就會胸悶、咳嗽。這個中醫叫做“寒水射肺”。

患者的問題,原因就這麼一條——陽氣不夠。真應了那句話:後背一發涼,陽氣快用光。

陽氣少,就給你峻補陽氣。

醫案的配伍,其實是化自張仲景于《傷寒論》中記載的“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細辛附子湯是屬于中醫裡的解表劑,是扶正解表劑。組成是麻黃、細辛和附子。

扶正解表中的解表,就是得散寒,把自然界侵襲人體的寒邪散去,所以用麻黃。麻黃是解表散寒的。扶正,就是得溫陽。陽氣不足,沒有力量來驅散表邪。有了麻黃幫忙,也不行。補陽氣。補陽氣用附子。附子是中醫補陽的第一藥。

細辛,既能夠輔助麻黃解表散寒,還能輔助附子來補陽。

這個配伍最初是治療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表證的人。身體陽虛,同時還着涼感冒,就用此法治療。證治要點是發熱、惡寒、神疲、想睡覺沒精神、脈象沉微。中醫講,叫“太少兩感”。

很多證屬“陽虛感寒”的人,用它都可以,包括支氣管炎、風濕關節炎、過敏性鼻炎、皮膚瘙癢等等。

後背一涼,陽氣用光!一張經典醫案,壯陽氣,暖後背

患者後背發涼畏寒,從中醫辨證的角度理解,其實就是陽氣虧虛,無法宣達到肌膚所緻。用麻黃、細辛、附子的配伍,來鼓舞陽氣,然後溫煦肌表、宣發陽氣。附子可以溫陽補陽,細辛可以輔助附子溫陽。麻黃可以解表,引陽氣來到皮膚表層。陽氣充足通達,陰寒得以宣散,痰濕水飲因陽氣充足而得到化散,患者身上諸多問題,就都解決了。

再加入黨參和炙甘草,健脾益氣,給陽氣的宣發加一把力,就讓治療效果更進一步。

這就是中醫臨床運用麻黃細辛附子湯來治療頑疾怪病的例子。

後背發涼,雖然陽虛有關,但也未必一定得用麻黃細辛附子湯的配伍。比如說,屬于心陽不足。心陽不足的人,也容易後背發涼。就得溫通心陽。還有的,屬于脾腎陽虛,就得溫補脾腎。當然,問題的根結,往往還是在于陽氣不足。

所以,平時生活中有後背總發涼、畏寒這一現象的人,應該盡快去看中醫,結合舌脈,看自己到底屬于什麼問題。特别是裡頭的附子,理論上有毒性,操作不當容易中毒,就不好了。

後背乃是陽氣之海。後背總涼,絕非吉兆,往往是陽氣不足的體現。對此要高度重視,科學理解。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不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