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個好家長,這是個僞問題,說句家長不愛聽的話,人家做的好的不用聽,做不好的聽了沒用,這就是生活悖論。
看看周圍做好家長的人,特點很鮮明,即人家一定是個好父母、好子女、好朋友、好同事,這意味着人家首先做好了人。
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做好自己這個人,沒有可操作性,為此可從關系入手,一個與别人處好關系的人,做人就不會太差。因此,把關系良好作為做好人的衡量标準。
關系涉及兩個方面,如手心手背,一體兩面,同時存在。家庭關系包括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假如兩個人出現沖突、矛盾、争論,或者兩個人互相看不慣,為了處理好關系,就需要有一方先讓步,那麼到底誰先讓步、誰先改變呢?
這裡有兩個原則,“誰痛苦誰改變,誰強大誰改變”。一般來說,家長要先變,因為家長會看不慣孩子,家長心理應該強大,還因為面對家長講座。
自己變,帶動關系變,最後别人變!關系變了,孩子就變了!自己變了,世界就會變化!
事實上,家庭問題咨詢實踐有這幾種模式,醫學模式治孩子,社會責任模式治家長,家庭系統理論治關系,心理發展觀承認有問題才正常,等待時間變化。
我們要有全面觀,還要有重點觀,即從關系入手做好家庭教育。提醒一下,家長先要變,不是改變三觀,是改變親子關系互動模式。
我們看看親子關系互動不同,呈現出來的三種家庭教育模式。
一是專制型。嚴厲為主,缺少溫情,“棍棒底下出孝子”,成為霸道家長。有狼媽虎爸成功例子,也有很多悲劇例子,如孩子自小挨打受罵,長大沒有感情,甚至不結婚。
二是溺愛型。堅信“再苦不能苦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最好的都給了孩子,一切聽孩子的,唯恐傷了孩子自尊心,追着孩子喂飯到初中,結果長大成了巨嬰,啃老族。
三是權威型。立足為了孩子健康發展,着眼于未來獨立自主。家長教育孩子目的,不是為了孩子多麼優秀,而是為了避免孩子出現最差情形,因此說糟糕孩子的出現,必然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産品。
用善良和智慧進行解讀,前兩種是“善良沒有智慧,生活又苦又累”,後一種是“善良又有智慧,生活有滋有味”。
看看權威型家長有何表現。
一是獎懲為原則。孩子遲到了,作業偷懶了,孩子玩遊戲,領着孩子看望老人。
二是兜底為底色。孩子玩耍破壞了東西,家長要承擔處理責任,不怪罪孩子。孩子搞砸了事情,家長來處理。
三是示弱為目的。世博園示弱讓孩子當導遊,進孩子房間敲門,遇事征求孩子看法,放手孩子與同學外出。
小結,專制型家長善于攻擊打擊,是瘋子,溺愛型家長善于軟弱服從,是傻子,隻有權威性家長是恩威并施,智慧多謀,騙着孩子積極成長,可謂是特殊性質的騙子。
處理好關系問題,核心在于如何處理情緒。
情緒是自我核心,情緒看似來自事情,但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事情看法引發,為此尋找自動思維過程,提前予以認識别,理性應對。按照全過程模式處理。
一是事前溝通三流程。事前管理就是做好溝通,即“表達感受,呈現事實,尊重選擇”。如買手機,冬天吃冰激淩,不參加比賽,假期玩遊戲時間,做作業時間,早戀苗頭。
二是事中判斷三狀态。事中處理情緒,遵循“判斷三狀态”,先判斷對方心理狀态水平,然後再合理應對。判斷原則通過訴求表達方式看心态,行為表達訴求不正常,情緒化表達訴求不健康,言語表達訴求健康。不正常的順着說或者不說,不健康心理方式說,健康用道理說。例如,告老師,世博園,閉門不出,扔垃圾,被否定,高考生不上學。
三是事後幫助三句話。事情發生後,木已成舟,是過去式,如何有利于解決問題才是關鍵,而這首先就處理情緒,多問幾句“需要我幫什麼”“你想怎麼做”“你還有什麼好辦法”。比如,丢車子,踩車頂,趕小羊,錯題處理,說謊,比賽失利,内向美術生。
家庭系統理論認為,等腰三角形最穩定,也就是父母關系靠近,等距離對待孩子,出現問題不去抱怨,把問題作一般化處理,作為改進目标來應對,保持家庭關系和諧,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關系到位了,才會把教育落到實處。
上一篇
第二章貨币制度學習題
下一篇
珀香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