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育人模式的變遷

這幾天住宅樓外搞外牆保溫,噪音很大。帶兒子到辦公室做作業。看他做完這樣做那樣,熬得小臉灰暗,眉頭不展。每40分鐘下來,累的往床上趟。心生憐惜,而又無能為力。索性就談談育人的事吧。

一、孔孟是栽樹式的育人

年後徒步的時候,下載收聽複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講《弟子規》。前天去濟甯的車上,又仔細的研讀了一遍。偏巧咱去的是聖人故裡,不謀而合還是冥冥有約?

弟子規開篇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孝、悌、謹、信、泛愛衆、親仁是生活規範的教育,在這些事情做好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的話,就應該努力的學習“六藝”和各種文化典籍,以獲得有益的的學問。為什麼要這麼安排呢?理由在“餘力學文”開始幾句。“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意思是說,“不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這些本分,即使學到了一些書本知識,也隻是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隻是一味地踐行前面的那些本分,而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任由自己的偏見做事,從而蒙蔽了真理”。孔孟的育人觀就如栽樹,以德為養料,先培根,根長好了,再吸收日月精華,陽光雨露。直至長成大樹。繼而完成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生命曆程。

二、科舉是選種式的育人

科舉考試是當時讀書人謀求功名的唯一方式,别無他路。自從分科取士,讀書的功利性開始出現。讀書、應考和作官三點一線,育人的方向感特别強。

那年去南京夫子廟,那裡有家“江南貢院”。江南貢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它在鼎盛時期的規模曾占地三十萬平方米,擁有考試号舍(号舍是士子考試時食宿之處,面積十分狹小,每間号舍僅容納兩個人)20644間。


魯迅小說中的孔乙己,迂腐不堪,終身“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仍是癡心不改,貧困潦倒盡失尊嚴。但金榜題名、富貴榮華的巨大吸引,促使大批士人執著地追求,并備受羞辱。江南貢院門口坐着一雕塑的書生,大緻還原了以前古人寒窗苦讀的樣子。他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盼望完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背過四書五經,考過策略問對,就可以登堂入室。科舉考試“逐級淘汰,層層篩選,優中選優”,為封建統治錄取了大量人才。正如選種,一步步把那些優良的種子培養成忠君愛國的王侯将相,将更多的讀書人 弄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書呆子。

三、現在是拔苗式的育人

去年或是前年,康校長在一個教學業務培訓會說:“上世紀80中期,大學生是天之驕子;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學生是高素質人才;本世紀,現在的大學生是普通勞動者”。招生人數越有限,每萬人大學生比率越低,似乎越能成就天之驕子,高素質人才的機遇。今年山東高考錄取率85%,隻要想上大學,幾乎能“全鍋端”。但高考是個指揮棒,名校就是指向标。高考考的高,上的名校名,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為什麼會這樣,是人對未來生存壓力提前預判的結果。黃金屋、顔如玉依然誘人。埋在底子下的仍是對名利權情的追逐。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當今共識。小學、中學、甚至幼兒園階段,擇校者有之,選班者有之,一對一家教有之,鼓勵作弊者有之,賄賂評委者有之,一派繁忙的景象。還有到處是大學,到處是高收費。我好像看到大片的青苗被連根拔高,然後猛施肥,猛澆水。全方位、全天候、全手段的遮風擋雨,全力以赴在前面披荊斬棘。不“孝”到子孫的點滴裡誓不罷休。

學而優則仕一去不複返,多年的苦讀隻成就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名号。富起來的,孩子少或隻有一個孩子,自己拿着當寶貝疙瘩的人們怎能甘心?上學花錢、考試花錢、求職花錢、買房花錢、結婚花錢、應酬花錢......。希望孩子生活的好,不怕花錢。更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自己養活自己,所以上學-高考-本科-研究生-公務員或掙大錢仍是一條掙錢謀生的明晰主線。

這種拔苗式的教育何時是個頭啊,誰來踩刹車?看着兒子埋頭作業我就想,兒子是否正在被拔苗?

育人模式因什而變遷?因用人制度。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