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寒山寺,地處在阊門外七裡許之楓橋鎮,坐落在大運河畔的楓橋與江村橋之間。始建于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因寺址近楓橋,亦稱楓橋寺。唐貞觀間(627——650),高僧寒山,拾得自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從此後人慕其名,遂改稱寒山寺,直至今天。 | |||
寺廟殿宇軒敞,布局嚴謹,院内青松挺拔,花徑幽深,鐘聲激越,梵音繞梁,極為莊重肅穆。曆史上的寒山寺,叠遭火災,屢經興廢。除詩碑外,無複留存。現存的殿宇,是清末光緒、宣統年間(l866——l91l)重建的。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院殿、藏經樓、碑廊、鐘樓、楓江樓等,文物則以碑刻、古鐘聞名于世。寺外河流映帶,石橋高聳,寺内曲檻回廊,綠樹黃牆,頗有“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之意境。 本篇以七章的篇幅,記錄寒山寺仿古建築群,古鐘,古井,石雕,經幢,仿唐古塔等。 第一章:寒山寺建築群 第二章:寒山寺古鐘
第三章:和合泉(井) 此井位于蘇州城西寒山寺門口。唐貞觀年間寒山和拾得曾住持「寒山寺」。清朝雍正年間,寒山、拾得被追封為“和合二聖”,“和合泉”亦因此而名。 第四章:唐代釋迦牟尼佛說法圖(石雕)此石碑高2.3米、寬0.7米,厚20厘米,重達0.7噸,為晚唐時期漢白玉碑刻。該碑正背面及兩側,雕刻着翔實精美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原碑座落地不清楚,2003年12月12日落成于寒山寺大雄寶殿兩側。 第五章:宋代石幢 本貼僅選三圖,待錄入《中華古塔通覽》時詳說: |
第六章:三千羅漢 寒山寺有羅漢堂,其中供奉着三千羅漢,均為樟木雕。為示對佛堂之敬重,僅拍一圖以存之。 第七章:普明寶塔 普明塔為現代仿古(仿唐)佛塔。有關情況在《中華古塔通覽》附錄中詳說:。此次拍普明寶塔圖片近二十張,本貼選用五張,其中一張為工人正在修繕寒山寺建築。塔院新建成的普明塔院位于藏經樓後方, 占地約3000千方米,平面呈回字形。普明寶塔聳立于院中央花崗岩平台之上,中心對人雄寶殿東西的中軸線。院内建築造型古雅,鬥拱粗碩,吻獸雄狀,出檐深遠,具濃郁的唐代建築風格。進塔院釘門廳,廳中立漢白玉石橫碑—座。正面刻“普明塔院”四個金光大甯(性空書),背面為《寒山寺重建普明寶塔暨塔院碑記》。撰文是雷應行教授,碑記完整地記述了普明寶塔的曆史、興衰、重建。骈散相間,富有感染力。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