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寒咳嗽 麻黃湯、小青龍湯(舌紅方中桂枝可用蔥白代替)小青龍湯方證(外寒内飲) 外有寒内有飲,多見胃部不适,痞滿,要化飲散寒并用。
①咳嗽吐白泡沫痰,舌質淡苔水滑,脈弦緊。
②咳嗽吐黃白痰量多,心煩胸滿,背惡寒,飲水後胃脘不适,苔白膩或黃膩,宜小青龍湯加生石膏。
③兼小便不利、便溏加茯苓。麻黃10克、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幹姜5克;細辛5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五味子10克。二、風熱咳嗽 麻杏石甘湯(體弱者用麻黃根代替麻黃):麻杏石甘湯中麻黃、石膏比例為1:3/5;此方因熱,不論外感内傷均可用之。麻杏石甘湯:麻黃5~10克、杏仁5~10克、生石膏20克、炙甘草10克。三、涼燥咳嗽 三拗湯: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生甘草(不炙),各等分(10克)。四、涼燥化熱 麻杏石甘湯:麻黃6克、杏仁9克、生石膏18~24克、甘草6克。五、風邪咳嗽桂枝加厚樸杏仁湯(和營衛止咳):咳嗽,汗出,惡風。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12枚;厚樸6克、杏仁9克。六、痰濕咳嗽①半夏厚樸湯方證(肺失肅降):咳嗽痰多,胸悶,舌苔白厚膩,有熱者加生石膏。半夏12克、厚樸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蘇葉6克;蘇子10克、杏仁10克。②苓甘五味姜辛湯方證(僅内飲):咳嗽咽幹,嗳氣,胸悶便溏,舌質白厚膩,脈滑細,此方主之。茯苓12克、生甘草9克、五味子6克、幹姜9克、細辛6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七、風濕咳嗽麻杏薏甘湯:麻黃5克、杏仁4克、薏米5克、炙甘草10克。八、痰熱咳嗽小陷胸湯方證(清痰熱法):咳嗽胸悶,吐黃痰,舌苔黃膩,脈弦滑。黃連6克、半夏12克、瓜蒌實20克。
九、肝氣犯肺小柴胡湯方證(和解治咳嗽):兩脅苦滿,咽幹,舌質淡紅,苔薄白或黃,脈弦滑。柴胡12~24克、黃芩9克、 生姜9克、半夏9克、大棗12枚、黨參9克、炙甘草9克;白芍1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枇杷葉10克。 十、陰虛咳嗽(内燥咳嗽)麥門冬湯合百合地黃湯加杏仁、枇杷葉(養陰止咳):幹咳少痰,舌質白苔少。麥冬15~30克、半夏6克、沙參或太子參9~15克、生甘草6克、大棗12枚;百合15~30克、生地15~30克;生姜10克、杏仁10克、枇杷葉10克。十一、陽虛咳嗽上:甘草幹姜湯、苓桂術甘湯、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半夏杏仁。中: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加半夏杏仁。下:四逆湯或真武湯加半夏杏仁。甘草幹姜二苓湯:炙甘草15克、幹姜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術10克;生甘草10克、五味子6克、細辛6克。加再半夏10克、杏仁10克。
(附:甘草幹姜湯:炙甘草15克、幹姜10克。
苓桂術甘湯: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術6克、炙甘草6克。
苓甘五味姜辛湯:茯苓12克、生甘草9克、五味子6克、幹姜9克、細辛6克。)理中湯:幹姜10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炙甘草10克。
附子理中湯:炮附子10克、幹姜10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炙甘草10克。
四逆湯:炮附子15克、幹姜9克、炙甘草6克。真武湯:炮附子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芍藥10克、生姜10克。附錄:苓甘五味姜辛湯
[組成] 茯苓四兩(12克)、甘草三兩(9克)、幹姜三兩(9克)、細辛三兩(5克)、五味子半升(5克)。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溫肺化飲。
[主治] 寒飲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滿不舒,舌苔白滑,脈弦滑等。[加減] 如兼有嘔哕或痰多者,加法半夏10克;咳嗽甚者,加苦杏仁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氣滞胃脘脹者,加陳皮5克、枳殼10克、春砂仁10克;脾虛食少者,加黨參15克、白術15克;若喘嗽時時發作,不能平卧者,應加入麻黃4克、膽南星8克。
[方解] 本方主治寒飲内停之證。方中幹姜、細辛合用,仲景以此二味溫肺化飲止咳。《神農本草經》首言:幹姜主胸滿,細辛主咳逆。蓋幹姜、細辛皆屬辛溫之品,俱有溫肺化飲之用,幹姜以溫熱為主,其入肺溫陽化飲之力較強為君;細辛以辛散為主,其入肺開郁散飲之力為優為臣;兩者相伍,溫肺化飲,兩擅其長。茯苓健脾滲濕,以治生痰之源,亦為臣藥。然咳久必傷肺,一派溫散,恐重傷其肺氣,故佐加五味子之酸收,斂肺以止咳。幹姜、細辛與五味子相配,一溫一散一收,非但散不傷正,收不留邪,而且亦有助于肺司開阖之職,使肺之開阖有權,則飲邪無伏匿之處。使以甘草,潤肺和中,協調諸藥。綜合全方,共奏溫肺化飲之效,主治寒飲之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中滿悶等證。
[案例]
1、咳嗽
葉瑞初君,麗華公司化妝部。二月十七日初診。咳延四月,時吐涎沫,脈右三部弦,當降其沖氣。方藥:茯苓三錢、生甘草一錢、五味子一錢、幹姜一錢半、細辛一錢;制半夏四錢、光杏仁四錢。二月十九日二診,兩進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咳已略平,惟涎沫尚多,咳時痰不易出,宜與原方加桔梗。方藥:茯苓三錢、生甘草一錢、五味子五分、幹姜一錢、細辛六分、制半夏三錢、光杏仁四錢、桔梗四錢。葉君昔與史惠甫君為同事,患咳凡四閱月,問治于史。史固辭之,以習醫未久也。旋葉君咳見痰中帶血,乃懼而就師診。服初診方凡二劑,病即減輕。服次診方後,竟告霍然。(曹穎甫.1979.《經方實驗錄》.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按〕曆經秋冬,咳延四月,中氣必虛,寒飲兼燥,故見咳嗽時吐涎沫,咳甚則痰中帶血。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姜、辛、味合用溫肺化飲而不傷陰;半夏、杏仁、桔梗化痰潤肺,宣降肺氣。雖痰中帶血,仍投溫藥化飲,實合天時病機,加之健脾益陰之品,标本兼顧,故得神效。
2、遷延性咳嗽
某男,67歲。患者咽癢咳嗽,甚則伴喘,痰多而色白,納可,時有心悸,苔薄白,脈緊而細。體查除兩肺呼吸音略粗外,餘無異常,X線胸透無異常發現。此風邪久稽,痰飲内阻,拟理肺化痰,以苓甘五味姜辛湯化裁。茯苓10克、甘草3克、五味子3克、幹姜3克、細辛3克;半夏10克、蘇葉10克、杏仁10克、桔梗5克、枳殼5克、前胡5克。患者服藥5劑,咳嗽明顯減少,再服5劑,症狀基本消除。[尤松鑫.1991.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味治療遷延性咳嗽,南京中醫學院學報,(3):169]
〔按〕芩甘五味姜辛湯原方為支飲複作而設,茯苓利濕而除水飲,甘草培脾和中,幹姜溫中化飲,細辛宣肺散寒,五味子收斂肺氣,合而用之,共奏溫肺散寒,化痰蠲飲之功。本案例乃屬寒飲内阻為患,且咳痰喘均重,遂加入宣肺化痰理氣之品。
3、哮喘
患者男,71歲。1995年1月15日初診。自述哮喘發作10餘天,症見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胸膈滿悶如塞,咳痰色白如沫,質黏難咯,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脈弦緊。診為哮證,證屬寒哮,治以溫肺散寒、祛痰平喘。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味合小青龍湯:茯苓15克、甘草5克、五味子10克、幹姜10克、細辛5克;麻黃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麥冬15克。日1劑,水煎500ml分2次服。3劑後呼吸急促困難、喉中哮鳴聲消失。繼服6劑後胸膈滿悶如塞、形寒肢冷、咳痰及肺部哮鳴音消失。[張富強等.1996.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味治療哮喘53例.山東中醫雜志,(9):395]
〔按〕本案屬中醫哮證範疇。哮證的發生,為宿痰内伏于肺,複加外感、飲食、情志、勞累等因素,以緻痰阻氣道,肺氣上逆所緻。此病病程長,常反複發作,未發作時晨起、夜間多咳痰色白如泡沫。《醫學統旨》曰:“哮證喘吼如水雞之聲,牽引背胸,氣不得息,坐卧不安,或肺脹胸滿,或惡寒肢冷,病者夙有此根,又因感寒作勞氣惱,一時暴發……治法專以祛痰為先,兼用解散。”在治療上應以祛痰飲為主。苓甘五味姜辛湯主治寒飲内蓄,開舍相濟,溫散并行;佐以麻黃、杏仁、桔梗、半夏,宣降并用,增強平喘祛痰止咳之功。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治療哮喘效果較為明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