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經方雜談》整理版!(實用突出校正)

1、桂枝湯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

解肌發表調營衛,表虛自汗服之輕。

桂枝湯是古代的補益劑,凡是經過寒冷、饑餓、極度疲勞、精神緊張以後,患者出現自汗、心悸、腹痛、脈弱等情況下,均可使用。張仲景的時代是兵荒馬亂的年代,從戰場上下來的士兵,疲于奔命的難民,就是桂枝湯的最佳适應者。經過大量的出汗,已經多日無法正常進食和休息,成天處在極度驚恐之中,可謂是風餐露宿、饑寒交迫,這樣的人必定形容憔悴,消瘦。強烈的驚恐導緻心動悸、烘熱,饑餓導緻幹嘔、腹部陣陣的隐痛,反複的出汗使得全身肌肉酸痛,寒冷的刺激又使鼻流清涕、關節痛、惡風。這就是桂枝湯證。桂枝湯中藥物都是食物中藥。甘草、生姜、大棗、桂枝、芍藥,就像今天的酸辣湯。先喝一碗,然後喝上熱氣騰騰的糜粥,蓋上被子,好好睡一覺……。病人自然會微微出汗,一覺醒後,許多症狀必然減輕。這就是桂枝湯的魅力。桂枝湯不是發汗劑,病人服藥以後的汗出,是機體各種調節機能恢複的标志,中醫的話說,是那熱粥的“谷氣”加上患者的“胃氣”交融的結果,是“營衛之氣和諧”的結果,是體内陰陽平衡的結果。

2、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汗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麻黃湯是發汗劑,但是是比較安全的發汗劑。溫服以後,伴随着心跳的加劇,周身開始發熱,皮膚開始濕潤,最後,可能是大汗淋漓。随着大汗的到來,原先“體若燔炭”變成“脈靜身涼”,原先的“無汗而喘”變為心平氣和,原先的“骨節疼痛”變為渾身舒坦。麻黃,是麻黃湯中的主要藥物,它有強烈的發汗作用,同時,會導緻心跳加劇,甚至出現“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情況,或者如“氣從少腹上沖心”症狀。對此,張仲景自有辦法,那就是服用桂枝甘草湯。桂枝四兩、甘草二兩,這兩味藥物具有定悸的作用。也就是說,麻黃湯中的桂枝甘草具有對麻黃發汗動悸作用的預防作用。所以說,麻黃湯是安全的發汗藥。但是,教科書認為麻黃配桂枝發汗,麻黃無桂枝則無發汗作用,這似乎值得商榷。

3、小青龍湯

小青龍用桂芍麻,幹姜辛夏草味加;

外束風寒内停飲,散寒蠲飲效堪誇。

小青龍湯是氣管與支氣管炎症的專方。是劇烈咳嗽和大量稀痰的鎮咳劑與化痰劑,具有明顯的近期療效。小青龍對于以咳,喘,嘔,腫,痰稀為主訴的呼吸系統疾病,确是名醫手中的一張王牌藥。小青龍湯證之喘滿,咳嗽,短氣,微腫,是屬寒飲,根據臨床經驗,本方多用于急性支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炎的急性發作期。《傷寒論》和《金匮要略》相關條文共有5條,其中“咳”作主證的共3條,可見咳嗽是本方主治的目标所在。至于咳嗽的程度,《金匮要略》痰飲咳嗽病篇“咳逆倚息不得卧”則是直點龍睛之語。事實上,病人咳嗽越是嚴重,本方的效果也就越好。臨床加減很多,本人常用的有加石膏,加黃芪,去麻黃加人參、麥冬等。隻要對證,取效神速。

張仲景雖然沒交代痰液的形狀,但從“婦人吐涎沫”條文的描述來思考,便不難觸類旁通了。臨床所見,病人咳嗽多伴随大量的痰液,尤其是夜間更多。如果細心觀察該類病人,不難發現一大早其人床前的痰盂或紙簍裡總是裝得滿滿的。這種痰如果吐在地上,則呈雞蛋清狀或帶有泡沫,很快就滲入土中而不見。病人自己也會說痰清涼涼的滑溜溜的很好吐。過敏性鼻炎也流大量清稀的分泌物,伴有頻繁的噴嚏。從症狀的比類來看,其鼻涕類似于痰,噴嚏類似于咳,故也同樣适合運用本方。對此,我把它們形象地歸納為“水樣的鼻涕水樣的痰,治水的青龍把水蠲”。

如何看待本方條文的或然證也是臨床醫生所關心的問題。這些或然證的出現應當有它們共同的病理基礎,從臨床來看,這種病理基礎很可能是長期咳喘造成的肺原性心髒病,在繼發感染時出現的心功能衰竭。此時,體内的水分過多地停留在組織中而不能被人體有效地利用,所以出現“或渴”;同時可以并見消化道的水腫,胃及食管的水腫可以出現“或噎”;腸道的水腫加上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出現“或利”;經過腎髒排出的水分減少,因此“或小便不利”;病情進一步加重出現腹水可見“少腹滿”;心衰不能泵出足夠的血到肺進行氧交換,血氧濃度下降因此“或喘”。從一元論的角度來看,惟有這個病理基礎能将所有的或然證全部解答。較之古代醫家雲裡霧裡的注釋也更貼近臨床。再從用藥來看,加附子以強心,加茯苓以利尿,去麻黃是因為此時麻黃會無效地增加心跳次數,使病人感到心慌。提示我們在心衰時運用小青龍湯的注意事項。當然,張仲景不會想得這麼多。學經方為的是古為今用,為了能更實際地理解古方,為什麼非要排斥現代醫學呢?

本方用了大隊的溫熱藥物,也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精神。方雖八味,但核心藥物僅為“姜、辛、味”,此仲景治咳之利劍,這一點從張仲景加味方的條文中可得到證明。應當指出的是,本方不能作為老慢支的根治藥而久服,一旦病情緩解,即當改為苓甘類方繼後,否則溫熱藥會很容易引起諸多變證,《金匮要略》中記載的很多。老慢支很難根治,“溫藥和之”的内涵就是見好就收。青龍既能治水,青龍也可傷人,切記!切記!隻有正确地把握用方的度,你才能象哪咤那樣為所欲為地駕禦這條青龍。

4、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加黃芩生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小柴胡湯一直作為和解劑用來治療少陽病的。那麼,究竟什麼是少陽病?少陽病的特點就是纏綿不愈,多見于疾病的遷延階段。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統的功能失調所緻。事實上,小柴胡湯治療的很多疾病都與免疫失調有關。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腫瘤、過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這類疾病都可以表現為發熱或“寒熱往來”的特點。對于“寒熱往來”這一表現臨床應當活看。所謂“寒熱”,它可以是體溫表所測得的發熱,更多的卻表現為病人的一種主觀的自我感覺,屬于感覺過敏狀态。所謂“往來” 也有特殊意義。一指有節律性,或日節律,或周節律、或月節律,這就是所謂的“休作有時”。二指沒有明顯的節律,但表現為時發時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過敏性疾病等。小柴胡湯主治的這種“寒熱往來”,既無可汗之表證,又無可下之裡證;既無附子幹姜可溫之寒,也無石膏知母可清之熱。“寒熱往來”常“如瘧狀”,但“如瘧狀”卻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如桂枝麻黃各半湯也主“如瘧狀”,但确是“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柴胡桂枝幹姜湯也治瘧,但卻為“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胸脅苦滿”是小柴胡湯證的另一種表現。“胸脅”提示了小柴胡湯主治的病位。肝、膽、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現為胸脅的不适。但臨床上應該将胸脅的概念拓寬,諸如甲狀腺、胸鎖乳突肌、耳颞部等頭頸部的兩側,少腹部、腹股溝等都可以作為廣義上的胸脅,我把它稱為“柴胡帶”。“苦滿”是患者自覺的胸膈間的氣塞滿悶感和脅肋下的氣脹填滿感。也有他覺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壓,醫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訴說有脹痛不适感。除了自覺的脹滿外,他覺的柴胡帶的觸痛、腫塊也可以作為“苦滿”的特殊表現形式。

“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是疾病累及胃腸,消化道功能受影響的結果,“煩”、“喜”、“默默”這些詞帶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觀感覺的過于敏感和情緒的相當低落。此證當與百合病作鑒别。百合病也有“意欲食複不能食,常默默”,“如寒無寒,如熱無熱”。但其不同于此證的是“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可見,百合病的精神症狀更為突出,而軀體症狀則很少。從症狀的不定性來看,很類似于今天的神經官能症,而小柴胡湯證卻是軀體有實在病變的。

小柴胡湯之所以能治療上述疾病在于它合理科學的配伍結構。方中柴胡甘草主治寒熱往來與胸脅苦滿,黃芩主治心煩,半夏生姜主治喜嘔,人參、甘草、大棗主治默默不欲飲食。其中柴胡和甘草是本方的核心成分,這一點從方後的條文加減可以看出。黃芩可去,半夏可去,人參、大棗、生姜可去,柴胡與甘草卻不去。柴胡甘草配黃芩以清熱,黃芩所主為“煩熱”,如三物黃芩湯主“四肢苦煩熱……頭不痛但煩者”,又如《傷寒論》333條“而反與黃芩徹其熱”;配半夏生姜以止嘔。配人參以助正驅邪;配姜棗以調理消化功能,即“和胃”。

小柴胡湯是臨床上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張處方,其運用範圍極其廣泛。在《傷寒論》和《金匮要略》兩本書中就有20條的記載。據不完全統計,現代醫家用小柴胡湯治療的病種就有70餘種,涉及内、外、婦、兒五官各科。

靈活運用小柴胡湯就必須對小柴胡湯進行相應的化裁。化裁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原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另一種是與其他方子合方使用。

加減方面張仲景為我們作了很好的示範,但臨證不能局限于此。

我的加減經驗是:

病毒性感冒高燒,患者面色通紅,出汗而體溫持續,微微惡風,或咳嗽,或咽痛者,加連翹40克,外感發熱柴胡石膏湯(柴胡、黃芩、半夏、黨參、炙甘草、生石膏、連翹、枳殼、桔梗、生姜、大棗),本方退熱其效如神,3劑之内多能熱退病愈,劉渡周稱之為中藥的“阿司匹林”。;

類風濕性關節炎見關節腫痛,晨僵,加連翹20克、生地20克、黃柏10克、白芍12克且甘草的量應适當增加;

過敏性皮炎、荨麻疹、異位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等,其發病具有休作有時的特點,此外,患者大多對風冷過敏,屬往來寒熱的範疇,可考慮使用小柴胡湯加荊芥10克、防風10克、石膏30克、連翹15;

支氣管炎、遷延性咳嗽服用抗菌素無效者,加五味子、幹姜;

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甲狀腺瘤,出現有胸脅苦滿者,可用小柴胡湯加牡蛎、知母等。本人曾治療一位甲亢患者,因服用他巴唑等,導緻藥源性肝損害,并全身消瘦,兩眼外突,手抖心慌。服用小柴胡湯加白芍2月後,不僅自覺症狀明顯改善,而且突眼症也明顯好轉;

突發性耳聾、中耳炎、鼓膜炎等,用小柴胡湯加連翹、山栀等;甘草大劑量使用時,要加澤瀉、茯苓以防出現水腫。

小柴胡湯合方使用的經驗是:精神症狀明顯見情緒低落或伴有梅核氣時,與半夏厚樸湯合用,此即是柴樸湯;

腫瘤手術或化療後,病人體質虛弱見汗出惡風者,與桂枝湯合用,此即是柴胡桂枝湯;

肺炎見咳嗽痰多而粘黃,心下有壓痛者,與小陷胸湯合用,名柴陷湯;

伴有水腫或腹瀉水樣便者,與五苓散合用,謂之柴苓湯;

伴有舌苔白厚,不欲飲食者,與平胃散合用,稱為柴平煎;

泌尿系腫瘤如前列腺癌見小便不利及血尿者,與豬苓湯合用。

在内傷雜病的治療中,其應用于肝病最多,以小柴胡湯加減出了一系列治療肝炎的方劑,如治療肝病氣分濕熱毒邪的柴胡解毒湯(柴胡、黃芩、土茯苓、鳳尾草、草河車、半夏、土鼈蟲、茜草、蒼術、海螵蛸、葉下珠),治療肝病血分的柴胡活絡湯(柴胡、黃芩、土鼈蟲、茜草、紅花、澤蘭、當歸、白芍、草河車、茵陳、鳳尾草、白術、海螵蛸),治療肝脾腫大的柴胡鼈甲湯(柴胡、黃芩、黨參、甘草、半夏、生姜、紅花、茜草、鼈甲、牡蛎、幹姜、土鼈蟲)等,均經臨床驗證療效頗佳,體現了劉渡舟教授重視氣機升降出入的學術思想。

小柴胡湯與越鞠丸接軌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方:柴胡、黃芩、半夏、生姜、人參、炙甘草、大棗。功能和解少陽,治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目眩,婦人熱入血室,及瘧疾等證。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方:蒼術、香附、川芎、神曲、炒栀子。能治療氣、血、痰、火、食所緻之郁結,消化不良,胸脘痛悶等證。導師劉渡舟教授認為:小柴胡湯善治兩脅苦滿,能疏理肝膽之郁,而側重于“橫’;越鞠丸暢氣舒胃,善治胸脘痛悶,而側重于“縱”。兩方接軌,則互相為援,而有縱橫捭開,疏肝和胃,解郁開結,暢行三焦滞結,無往而不利,為接軌方最理想之法也。臨床用于治療郁證、胃病療效驚人。

小柴胡湯與平胃散接軌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生姜、大棗。此方功能燥濕運脾,行氣導滞,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脹滿,對嘈雜反酸,惡心嘔吐,心下痞滿,凡舌苔白厚膩者,其療效如神。小柴胡湯與平胃散接軌,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煎”。小柴胡湯善治肝膽氣火之郁,平胃散以利氣消滿、苦溫燥濕為長,兩方接軌,則疏肝和胃而使肝胃兩顧,臨床治療慢性胃炎中醫辨證屬于肝胃不和型者效佳。

小柴胡湯與霍香正氣散接軌

霍香正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霍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蘇、陳皮、蒼術、白術、厚樸、桔梗、半夏、生姜、大棗。本方治療風寒暑濕雜邪,山岚瘴氣,内傷飲食,憎寒壯熱,頭痛嘔逆,胸滿腹脹,痰嗽氣喘,霍亂吐瀉,瘧痢,不服水土等證。兩方合用,對于肝膽氣郁而見舌苔異常厚膩,濕濁膠着者,有立竿見影之效。臨床治療肝炎、胃炎符合上述病機者。

小柴胡湯與溫膽湯接軌

溫膽湯,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實、橘皮、生姜、炙甘草、茯苓組成。本方清膽和胃,除痰止嘔,治痰熱擾動之心煩不寐、胸滿、口苦、驚悸等證。兩方接軌,既能疏解氣郁,又能清熱化痰,對于氣郁痰火所緻的失眠、精神病等均有較好療效。

小柴胡湯與黛蛤散接軌

黛蛤散,出自宋代民間驗方:服殼蛤、青黛研成細末,每服9-15g,布包,水煎服。此方治療木火刑金,咳痰帶血,咽喉不利,頭暈耳鳴,胸脅作痛,每見于婦女,服之多效。木火者,肝膽之郁火也,小柴胡湯疏肝利膽,肝膽舒暢則郁火不生,乃治本之法也;黛蛤散清洩肝肺二經之火,為治标之法也。兩方接軌,則标本兼顧。

小柴胡湯與三甲散接軌

三甲散,出自《瘟疫論》方:鼈甲、龜闆、穿山甲、蟬蛻、牡蛎、當歸、白芍、甘草、土鼈蟲。此方脫胎于《金匮要略》之鼈甲煎丸,具有軟堅消百,治療肝脾腫大,兩脅痞堅,絡脈瘀阻,氣血瘀滞等證,須久服而方有效。兩方接軌,一者理氣郁而暢肝氣,一者行血瘀而消百瘕,合用則對肝病由氣及血,肝脾腫大有明顯療效。本方也是劉老柴胡鼈甲湯之前身,臨床多用于治療肝硬化。

小柴胡湯與四磨飲子接軌

四磨飲子,出自《濟生方》:人參、槟榔、沉香、烏藥。此方功能下降逆氣,順氣扶正,治療正氣素虛,而又肝氣橫逆,上犯肺胃而見氣逆喘息,胸膈不舒,煩悶不食等證。導師治療肝膽氣郁疾患,又見氣之上逆甚為猛烈,或呃、或喘、或嘔、或胸滿不食等證,乃用“柴磨接軌”之法,用之多效。

小柴胡湯與四物湯接軌

四物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此方有補血養肝作用,治療婦女血虛造成的月經不調,頭目眩暈,偏頭作痛,臍腹疼痛,崩中漏下。肝藏血,以血為體,以氣為用。如果屬于肝膽氣郁,氣郁火生的口苦胸滿則用小柴胡湯,小柴胡湯治在氣分而不涉及血分;如果肝病由氣及血,而出現陰血不足的手麻頭暈,腰腿酸軟,心煩少寐,下午低燒,脈來弦細等證。導師每用小柴胡湯與四物湯接軌,疏肝解郁,以順其陽用,補血柔肝以滋其體陰,用之則每獲良效。臨床用于治療經期感冒、月經不調屬于肝郁血虛者效佳。

他如小柴胡湯與啟膈散接軌治療肝膽氣郁,胸脅苦滿,而又飲食堵塞,噎嗝難下,如梗如阻,憋悶難堪。與颠倒木金散接軌治療氣病及血胸痛連脅之病;與三仁湯接軌,治療少陽合并濕邪之發熱,也有立杆見影之效。本方與經方合用者,如治療肝膽氣機不利,痰氣交郁于上中二焦的柴陷合方,治療濕熱蘊郁肝膽所緻黃疽的柴胡茵陳蒿湯等,均為劉老臨床常用之效方。

小柴胡湯的劑量、劑型及用藥品種也同樣是值得重視的問題。我常用的劑量是:柴胡10~30克、黃芩10~20克、黨參5~10克、半夏6~15克、甘草6~10克、生姜6~10克、大棗6-15枚。如果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熱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則柴胡的用量一定要大,成人至少要20克以上。小柴胡湯有振汗作用,随着通身的汗出,病人發熱也随之而退,身痛也随之減輕。對此,本方有類似于西藥激素樣作用,可以看作天然的激素。如果用于作為免疫調節劑而長期服用治療慢性肝炎和腫瘤病時,則要小劑量使用,柴胡用6~10克、黃芩用6克。需要指出,小柴胡湯是不能作為散劑來使用的。宋代名醫朱肱曾治療當時太守盛次仲疾,診斷為小柴胡湯證,但仆人給以小柴胡散,不僅病不愈,反而有胸滿,後朱肱親自煎煮,進二服,是夕遂安。方中柴胡,我用的是北柴胡,人參用的是黨參而不用紅參。有人認為張仲景所用的人參就是今天的黨參。傳統觀念認為黨參健補脾氣多用于消化道功能低下,本方證的“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即是屬于消化道功能低下,因此用黨參。通過臨床觀察發現用黨參效果也同樣滿意。

上述的“寒熱往來”、 “胸脅苦滿”、 “心煩喜嘔”和“默默不欲飲食”是小柴胡湯的四大主證,我把它叫做“小柴胡綜合征”。這是由中國古代先賢發現的綜合征。它的産生既有外部的因素,更有内在的體質特異性。我把這種很容易出現“小柴胡綜合征”的體質稱為“柴胡體質”。其特點是:患者體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黃,或青黃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澤。肌肉比較堅緊,舌質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幹。另外,臨床發現較多患者眼裂小,多為細眯眼(柴胡眼)。患者主訴以自覺症狀為多,對氣溫變化反應敏感,情緒波動較大,食欲易受情緒的影響。女性月經周期不準,經前多見胸悶乳房脹痛結塊等。在日本,小柴胡湯和小建中湯也常常作為改善體質的藥物來使用。看來小柴胡湯的使用着眼于“證”,而非“病”;在“病”和“人”之間,更注重于特定體質的“人”。柴胡體質對于正确地使用小柴胡湯有相當重要的指導意義。

目前,小柴胡湯在很多人眼中僅僅是作為感冒發熱藥和肝炎藥來使用的,就連成藥小柴胡沖劑的說明書也是這樣寫的。他們的着眼點都是抗病毒。這種認識無疑限制了小柴胡湯的使用範圍。小柴胡湯能夠直接殺死病毒麼?我想更多的還是通過調節人體的免疫能力來抗病毒吧!日本學者發現愛滋病人服用小柴胡湯三個月以後,T淋巴細胞開始增加,說明小柴胡湯預防愛滋病有效。藥理試驗也證明小柴胡湯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其實,病毒侵犯人體之所以對人造成傷害,大部分還是通過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起作用的。諸如曾經肆虐全球的“SARS”,就是侵犯了免疫系統。其病變在肺,表現為高熱、呼吸窘迫等,與本方證的發熱、胸脅苦滿的表現很相似,想必可以在本方的基礎上化裁。另外,“SARS”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和流行性,小柴胡湯也同樣可以治療此類疾病。如《蘇沈良方》記載:“元祐二年(1087),時行無少長皆咳,本方(即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幹姜各半兩,服此皆愈”。對于病毒性肝炎來說,小柴胡湯就是天然的幹擾素,加豬苓茯苓就是中藥的“豬苓多糖”;而對于象胃癌、淋巴瘤等腫瘤來說,小柴胡湯就是中藥的胸腺肽和白細胞介素Ⅱ。當我們把小柴胡湯作為免疫調節劑來看待,那麼這張千古良方在今天的臨床運用中将會有更為廣闊的前景,很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5、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芩大黃,枳芍半夏棗生姜;

少陽陽明合為病,和解功裡效無雙。

大柴胡湯是天然的胃腸動力藥。我們知道西藥中胃腸動力藥有胃複安、嗎丁啉,西沙必利等。中藥中大柴胡湯也可與之相媲美。我常以本方治膽汁返流性胃炎及食管炎,胃切除後的傾倒綜合征。因胃腸的逆蠕動,症見有嘔吐。而本方在經文中又治“嘔不止”,用半夏生姜治之,且方中生姜用了半斤,而治“心煩喜嘔”的小柴胡湯生姜也僅用了三兩。另外,方中的枳實、大黃也有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綜合來看,大柴胡湯對緩解胃腸的逆蠕動還是有幫助的。值得說明的是胃癌大部切除後的傾倒綜合征,不要一概地認為是虛證而予補法。不解決胃腸的逆蠕動,病人頻繁地嘔吐,再好的補藥也發揮不了作用!

大柴胡湯還可以看作是治療膽囊炎、胰腺炎的專方。觀仲景用大柴胡湯,腹證描述共三條:“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滿痛”,可見本方病位均不離“心下”。結合現代醫學解剖學知識可知:肝、膽、胰三髒均可部分分布于以劍突下兩肋弓夾角内區域,即是“心下”,且這些器官的疼痛多為痙攣性的。而大柴胡湯方中有枳實、白芍,此即“枳實芍藥散”可治腹攣痛,仲景原文治婦人“腹痛煩滿不得卧”,其中枳實之治,又以心下為目标,枳術湯可證。由此,可以認為大柴胡湯是天然的解痙鎮痛劑。當然在肝膽疾病出現黃疸時也是傳統的利膽藥。不過此時芍藥當用赤芍,且量也要大一些。我的研究生做了大柴胡方證研究的畢業論文。他把古今運用大柴胡湯的文獻加以收集,整理,分析,發現臨床運用以肝、膽、胰感染性疾病最為突出。我也曾經以此方治療多例膽囊炎,如楊某,女,36歲,2002年9月21日初診。患者3年前出現右上腹部疼痛,行B超檢查顯示:膽囊炎,肝囊炎,肝囊腫。間斷服用西藥或中成藥,症狀時緩時作。此次因上腹部疼痛1個月而就診,診見:形體中等臉色偏暗,皮膚粗糙,上腹部疼痛,納呆,口有異味,夜寐多夢,腹脹,大便溏,日2次~3次,自覺慵倦,舌紅苔黃,脈弦。腹診:腹部平坦,上腹部觸之即痛,壓之有明顯的抵抗感,腹直肌緊張,兩季肋下壓之不适。處方:柴胡12g,黃芩10g,制半夏10g,枳實10g,白芍10g,制大黃5g,生姜3片,紅棗6枚。7天後複診,患者訴服藥後諸症明顯緩解,精神好轉,大便成形,日1次,繼以原方服14劑,諸症均平。也曾治一56歲的馮姓女病人,右肩背連及上臂疼痛2年餘,曾在某醫院診為頸椎病經針灸推拿治療效果不明顯。伴有膽囊炎病史一年餘,來診時胃脘部滿悶不适,大便不暢。右上腹,右季脅部按之拘急疼痛。處以大柴胡湯後肩背部的疼痛随胃脘部症狀的改善而緩解。從本方用藥來看,白芍是重要之處。觀仲景用芍藥,多用來緩急止痛。不論頸椎病的肩背痛還是膽囊炎的按壓痛,都為攣急之象,以芍藥緩之,也在其理。

大柴胡湯是天然的脂類代謝調節劑。高脂血症與肥胖雖無腹脹腹痛,但此類患者多體質壯實,屬“實胖”之體型。腹部充實,按壓有力,如果伴有失眠,心煩等精神症狀及便秘者也可用本方。現代藥理研究柴胡、黃芩和大黃都有降血酯作用。其中大黃的降脂作用可能是通過降低脂類在腸中的吸收而實現的。臨床運用本方可靈活加減,可加澤瀉、山楂之類等,但要久服才能見到效果,一般療程2個月左右;且一定要控制飲食,這是基礎治療。大柴胡湯降脂減肥,還要詳辨體質。一般而言,其人多頸短肩寬,胸圍及肋弓角較大,且腹肌一定要堅實有力。倘若是皮膚色白,皮松肌軟,贅肉下垂,動則汗出氣喘,神疲乏力的“虛胖”,那就不适宜了。這種情況,多半是黃芪體質,要用防己黃芪湯的。況且大柴胡湯是肌肉的松馳劑,決不能用于松馳的體質,隻能用于緊張型體質。

大柴胡湯中含大黃,臨證是否一定要有大便秘結呢?那倒也未必。觀仲景條文有“下利”反無便秘,且此方又可治菌痢,可見大黃之用在瀉熱而非通便。仲景用大黃攻下通便多有“大劑,生用,後下”的特點,大柴胡湯用大黃既非大劑,也不後下,顯然不是攻下。臨床上若大便幹可用生大黃,量可偏大;無便秘者,則應量小,可用制品。我曾治多例慢性膽囊炎膽石症患者的腹瀉,服用健脾藥無效,服本方後大便反轉為正常。另外,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大黃含鞣酸,有收斂止瀉作用。久煎則其瀉下作用的蒽醌甙被破壞,而鞣酸卻不被破壞,此時發揮的卻是止瀉作用,前人也有用大黃久煎治痢的經驗。

大柴胡湯還有其他的作用,比如治療心煩失眠、陽痿、糖尿病、痛風、高血壓等等。大凡形體壯實,心下按之滿痛的病人,多半都要考慮使用大柴胡湯的。

6、炙甘草湯

炙甘草參棗地膠,麻仁麥桂姜酒熬;

益氣養陰溫通脈,結代心悸肺痿療。

炙甘草湯又名複脈湯,在《傷寒論》中主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金匮要略》載《千金翼方》的主治是“治虛痨不足,汗出而悶,脈結代,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外台》的主治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其方名和主治都不統一。對于仲景的方名而言,以藥名作為方名的情況多是小方,如甘草幹姜湯,芍藥甘草湯、幹姜附子湯等。而本方是一張九味藥的大方子,不合仲景方名之常例。仲景以藥名方,皆方中之主藥,其用量也相對要大。但本方炙甘草的量并非最大,隻用四兩,而生地黃用量卻獨大,用一斤。由此可見,複脈湯的方名更适合本方。另外,《傷寒論》的條文是否存在脫簡,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對此,清代經方家莫枚士也有獨特的看法。他在《經方例釋》說“疑經文本當雲: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複脈湯亦主之,且二方互可并治。”并舉兩個例子來證明。一是《傷寒類要》以一味甘草治療傷寒脈結代,心動悸。二是《千金》以一味甘草治療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莫氏的觀點值得重視。

關于複脈湯,我想提出個人的一點新的看法。那就是本方的的最初很有可能是古代的一張軍醫用方。是用于那些在戰場上受傷後造成大出血的士兵們的。大量的出血,也同樣可出現脈結代、心動悸。方中用大劑量地黃和阿膠就是為了止血。這一點從内補當歸建中湯的條文中可以看出:“若去血過多,崩傷内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黃土湯和膠艾湯都主血證,也都用地黃阿膠,由此類推,可知本方也應主治血證。桂枝甘草取桂枝甘草湯治悸之意。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當補以無形之氣,人參之用義該如此。大出血緻使肌體極度衰弱,故又配合大劑麥冬、麻仁、大棗。為防補藥滋膩礙胃,故配生姜。在沒有輸血補液的古代,這的确也是一首對證之方了。徐靈胎在《蘭台軌範》中也說本方“治血脈空竭”,誠可謂是獨具慧眼。

《本經》說地黃“長肌肉”,麥冬主“羸瘦短氣”,大棗主“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麻仁主“補中益氣”,甘草“長肌肉,倍力”。這些藥物主治的共同點都是其人枯瘦乏力。因此,我在臨床上常以此方治療以腫瘤為代表的惡病質類疾病。腫瘤病人經過手術、化療、放療後常常表現形體消瘦幹枯,動辄氣喘心慌,大便幹結,病情進入虛痨階段。此時隻要食欲尚佳者都可用本方。我的經驗是:治療食道癌時,麥冬要用60克或更多,嘔吐者加半夏;肺癌還應加天冬40克、甘杞子15克;心悸甚者加龍骨、牡蛎,桂枝再加量;貧血時加鹿角膠。便秘者用麻仁,不寐者,可改為酸棗仁。另外,我還以此方治療肺氣腫,多加山萸肉30克、五味子10克、龍骨20克。冬季服者,可以熬成膏劑。

7、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苓茯;

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逐。

五苓散是一張調節人體水液分布異常的方劑。水液的異常分布,《傷寒論》的注家們稱之為“蓄水”證。但“蓄水”時水液并非僅僅停留在下焦的膀胱,可以停留在人體的任何部位。蓄于下則小便不利;蓄于中則見“心下痞”和水入則吐的“水逆”;蓄于上則見“吐涎沫而癫眩”;蓄于表則有汗出;蓄于腸則有下利;蓄于肌膚則有水腫。至于現代醫學中青光眼的眼壓增高,美尼爾氏綜合征的内耳迷路的積水,以及腦積水,肝腹水、胸水、心包積液等等,都可以認為是“蓄水”的表現形式。隻要出現口渴、小便不利、舌體胖大,邊見齒痕者,都可以考慮使用本方。我臨證常将五苓散用于以下疾病:

一是以腹瀉、大便稀溏為表現的疾病,如夏秋季節的腸炎,包括小兒的腹瀉都常常用到。這類疾病往往表現為水樣的洩瀉,次頻無度,甚或空洞無物。多伴有腸鳴漉漉、小便不利、渴欲飲水,久用抗生素而不見效。此類腹瀉,前人謂之“洞洩”,五苓散是針對這類洩瀉的特效方。如曹穎甫先生常以之治洞瀉,其醫案載“大南門郭左,洞瀉當分利,川桂枝一錢、豬茯苓各三錢、生白術三錢、炒澤瀉二錢”。我曾治一女,九月初來診,水瀉多日,以此方加車前子而愈。《傷寒論》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本以下之”即暗含洩瀉之義。五苓散治利,其機理是利小便以實大便。《傷寒論》第159條“利不止”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後“複不止者,當利其小便。”《金匮要略》“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夏秋季節多暑多濕,本方恰有利濕的作用。劉完素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小便秘。”所用之方桂苓甘露飲,即由此方加六一散、石膏、寒水石而成。慢性肝炎、肝癌、腸癌等疾病出現水樣便、腹脹、舌體胖大,邊見齒痕者,我也多以此方加味治療。這種情況,雖舌有紫氣也不可活血化瘀,濫用攻伐以傷正,要從病人的實際體質狀态出發,帶病延年,提高生存質量才是正途。

二是治療以水腫腹水等為表現的疾病。如腎髒病的水腫、肝腹水、以及柯興氏綜合征的水鈉潴留性肥胖。我曾治療一肝腹水以高熱、水瀉入院,伴有口幹、大便稀、下肢水腫、輕度黃疸,投以茵陳五苓散腹水得退。柯興氏綜合征病人多表現為肥胖、浮腫,女性還有月經量減少,多毛。舌體多胖大,有齒痕。本方加生石膏、滑石、牛膝。

三是其他水液代謝障礙性疾病。諸如多汗症,用黃芪、麻黃根等固表止汗藥無效者,當細審有無口渴、小便不利之方證。對此,《傷寒論》73條明言“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青光眼、假性近視等眼病,也有用本方的機會。其人視物眩而不舒,類似于《金匮要略》中所載的“癫眩”。另外,我還以此方治一例腦垂體瘤,證見口渴、手抖、視力下降,大便稀、下肢腫。用本方後口渴、手抖、浮腫及大便情況明顯好轉。雖然後來還是做了手術,但本方對改善症狀療效是肯定的。

我用五苓散加減的經驗是口渴甚者加生石膏,滑石;有黃疸者,加茵陳;吐瀉甚者,加幹姜。也常常與玉屏風散、平胃散、小柴胡湯、半夏厚樸湯及真武湯合方使用。還要囑病人溫服,避風,喝熱水熱湯。若方證相應,服後其人多小便暢利,大便轉幹,浮腫消退,口中有津,身體也随之感到輕松。這一切都說明體内水液分布已經恢複正常狀态。另外,臨床還發現歐美人到南京後也多見五苓散證,或腹瀉,或腹脹,或口渴,或多汗。這是否與歐美人的體質不太适合南京夏季潮濕悶熱的氣候有關?抑或不适應味精與食鹽較多的中國菜肴有關?值得研究。

8、豬苓湯

豬苓湯内有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并;

小便不利兼煩渴,利水清熱又滋陰。

豬苓湯是治療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腎盂腎炎以及尿路結石、腎積水等泌尿系疾病的專方。我以前不太重視這張方,對于陰虛水停也覺得不可思議,認為既是陰虛水停則當用知柏地黃湯之類以堅陰才是。一次,我治療一中年女性,經常患尿路感染,動辄發熱、尿血。先用柴胡桂枝湯不效,後改用豬苓湯加山栀卻獲效滿意。遂後,病人将此方廣泛傳播與患有類似疾病的中年婦女,竟然均有效果。該類病人常常伴有心中煩躁,因此我每加山栀、連翹、黃芩以除煩。也有與四逆散合方使用的機會。泌尿系感染出現的尿頻、尿急、尿痛的膀胱刺激征與下利的裡急後重表現很相似,隻不過是部位前後的不同罷了。尿路結石伴有疼痛者,則要與芍藥甘草湯合用;腎積水者再加牛膝。曾治一腎積水病人,其人腰酸腰痛,上腹部有壓痛,以本方與大柴胡湯合用取效。

豬苓湯在生殖系統疾病中運用也相當的多。女性的盆腔炎、附件炎、陰道炎症見帶下量多色黃,經來腰酸腹墜,常加黃芩、黃柏、連翹、山栀或合用二妙散。這種配伍也同樣适合于男性前列腺炎的治療,尤其那些嗜酒者,下肢有浮腫者。另外,本方還可以與四妙散合用治療痛風;加山栀、連翹治療失眠;治療小兒老人的下利等。《傷寒論》也有“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的治驗。

豬苓湯與五苓散有很大的不同。病位上,五苓散主全身的水液代謝異常,豬苓湯則側重于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為主的下焦疾病。病性上,五苓散用桂枝,又要白飲服,服後須多飲暖水,其證偏寒;豬苓湯用滑石,其證偏熱;舌象上,五苓散證舌體多胖大,邊見齒痕,舌苔白,豬苓湯證舌多紅而少苔。豬苓湯方中的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阿膠主治血證。有人認為阿膠是養陰藥,但究竟是養腎陰還是肝陰肺陰?很難說清。所以,我認為此說不妥。阿膠本為止血藥,這是仲景用藥的定例。那麼,仲景為什麼于此處用阿膠呢?《傷寒論》第84條給出了答案。“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點出了下焦濕熱者易患尿血的潛在病理,指出了淋家與尿血的内在關系。臨床所見,泌尿系統炎症、結石多有血尿症狀或者是鏡下血尿,用阿膠止血也是符合實際的。五苓散證是沒有血尿的,這也是二者的重要不同。五苓散可治汗出異常,豬苓湯證卻不可用于汗出過多。對此,仲景說“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總之,豬苓湯和五苓散在運用上還是容易區别的。

9、苓桂術甘湯

苓桂術甘仲景劑,溫陽化飲又健脾;

中陽不足飲停胃,胸脅支滿悸眩施。

苓桂術甘湯可看作是桂枝甘草湯加茯苓、白術而成。桂枝甘草湯在《傷寒論》中主治“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是以心悸為主證。茯苓、白術主治小便不利兼有浮腫者,是仲景常用的利尿劑。“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可知此方有利水作用。因此,本方主要用于以心悸、浮腫為主訴的心髒病,尤其多見于以風心為代表的心瓣膜病。這類疾病出現輕度心衰時可用本方。此時,既要用桂枝,又要加肉桂,心悸甚者還要加龍骨、牡蛎。心衰嚴重者加附子,或與真武湯合用。另外,一些神經衰弱,胃神經官能症,慢性腸炎也有用此方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桂枝甘草茯苓這個方根。它多用于體質虛弱的瘦人伴有心悸者。加上白術即是本方。加上大棗是苓桂棗甘湯,主治自覺腹主動脈異常搏動者。腹主動脈異常搏動多見于瘦人,大棗是營養安神劑,方中重用茯苓與大棗以加強鎮靜作用。加上五味子是苓桂味甘湯,用于肺氣腫、肺心病的咳喘。此喘為虛喘,多伴有心悸、汗出,我多加麥冬、人參、山萸肉、龍骨、牡蛎。桂枝甘草茯苓變化之方,其所主之病總離不開心血管疾病。

10、半夏厚樸湯

半夏厚樸與紫蘇,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氣聚成梅核,化痰開郁氣自舒。

半夏厚樸湯是主治咽喉部異物感的專方。這種異物感常常表現為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前賢謂之“梅核氣”,婦人尤其多見。此證多見于現代醫學的咽神經官能症。據此,可以看出本方經典主治的兩大特點:一是病位多在咽喉,二是病性多為自我感覺的異常。臨床上對于咽喉部疾病我多喜歡以本方加減治療。半夏是治療咽喉病的要藥,《本經》說它主“咽喉腫痛”;《傷寒論》的苦酒湯和半夏散及湯也是用來治咽喉病的。本方所主的咽喉病,除了上述的咽神經官能症外,還見于急慢性咽炎、咽幹痛、粘痰、聲帶麻痹造成的失音等炎症性疾病,而不局限于咽異物感。若紅腫熱痛等炎症明顯時可加山栀、連翹、黃芩、桔梗以增強消炎作用。小兒的咽痛也可用本方。

半夏厚樸湯對于以自我感覺異常為特征的疾病運用的機會也很多。這種自我感覺異常是多部位、多系統的,臨床上決不能把眼光僅僅停留在咽喉上,否則将會大大限制本方的運用範圍。比如更年期綜合征,其人主訴特多,或煩躁、或焦慮、或抑郁、或失眠、或多疑;或惡風、汗出、手抖、烘熱、腹脹。有些主訴則特别怪異,如有位中年婦女因陰蒂的跳動感而堅持要認為是細菌已經入血液,有男子為會陰睾丸的下墜感而惶惶不可終日,有位中年婦女則為舌頭的疼痛灼熱感到處求醫,大多以精神症狀為多見。臨證常加山栀、連翹、枳殼,可認為是與栀子厚樸湯的合方。煩躁焦慮明顯時,我常以此方去生姜,加山栀、連翹、黃芩、甘草清心除煩,名為“八味除煩湯”。是我臨床常用之方。用連翹、枳殼時,少數病人可出現腹瀉,但病人并不感到難過,反覺得舒适。肛門排氣增多,腹脹也随之減輕。另外,一些女性的關節疼痛,心情抑郁時關節痛甚,情緒興奮時則不痛。也可以看作是自我感覺的異常。古方指迷茯苓丸即是治痰氣交阻的關節痛,方中也含有半夏茯苓。這種自我感覺異常也可以表現為幻覺,如幻聽、幻視、幻嗅等。其人多有精神過敏,一聞到不适氣味就想嘔吐,惡心是常見症狀。半夏厚樸湯是小半夏加茯苓湯的變方,小半夏加茯苓湯即主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本經》載半夏也主“頭眩”。關于“眩”,有兩層含義,一為眩暈,患者自覺的旋轉感、上下或左右晃動感、傾斜感、地動感、如坐舟中感;一通“幻”,即是伴有怪異感、恍惚感、緊張感、恐懼感的幻覺。半夏茯苓是很好的精神鎮靜劑。就臨床所見,半夏厚樸湯證多以精神上的不舒為主,其體質上往往相對較好。

半夏厚樸湯含半夏厚樸,能除胸滿腹脹,有化痰降氣的作用,又是胃腸道和呼吸道疾病的常用方。如以心下痞、腹脹為主訴的慢性胃炎、食管炎、小兒厭食、過敏性結腸炎;呼吸系統的上感、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悶、腹脹不思飲食,本方與四逆散、小柴胡湯合用的機會也不少。我常用本方加枳殼、麥芽治療小兒厭食症。這些小兒除了食欲不振外,常有膽小,性格偏于内向,面色黃,大便幹結等。服用本方可明顯提高食欲,面色與大便也會得以改善,且性格也會變得比以前活潑。我還以此方治一例神經性厭食,表現為飲食後即吐,以此方重用半夏60克(先煎),嘔吐得到明顯抑制。半夏生姜有較強的止嘔作用。有關于半夏的用量,我所知道的最大劑量是日本江部洋一郎用的120克,但必須久煎。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厚樸、紫蘇有抑制喉反射的作用,生姜、紫蘇有健胃、促進胃液分泌及腸管蠕動作用。對于紫蘇,我喜歡用蘇梗而不用蘇葉,原因是蘇葉煎煮後藥汁顔色多呈黑色,此類病人心理又比較敏感,難免見藥多慮,而蘇梗則藥液色較淡。本方還可以加大棗來矯味。除了配合心理疏導外,我多囑病人自己煎藥,以令其思想上重視,且聞到清香的藥味對病人心理無疑也是一種良性的刺激。

我還以此方與溫膽湯合用治療冠心病和帕金森氏病。所治療的冠心病,其人多有恐懼、失眠、胸悶。平素膽小,常常擔心心絞痛發作,很注重随身攜帶救心丸,一旦忘帶,則心絞痛必發。這類疾病治療的關鍵是解除病人的心理壓力,而不是單純的擴張冠脈。胸悶一症,未必真是器質性的,有時也是心因性的,可以視為咽異物感的延伸表現。《本經》謂半夏主治“胸脹”,想必即是此證。帕金森氏病以手抖不能自控為主要表現。中醫有疑難怪病從痰論治的經驗,本方與溫膽湯合用以加強理氣化痰的作用。據報道,厚樸也有治療震顫的作用。根據我的治驗,病人服藥後手抖減輕,感到舒适,但不能根治。病情反複時,可再次服藥,吃吃停停,間斷使用。此病勿求治愈,提高生活質量才是治療目的所在。半夏厚樸湯也同樣可以化裁治療外感病,如中暑、夏秋季節的腹瀉等,藿樸夏苓湯、藿香正氣散即是在此方基礎上加減而成的。

11、栀子厚樸湯

栀子厚樸湯:栀子十四個,擘 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栀子厚樸湯是一張小方,小得很不起眼,也沒有大多少人重視。我對此方卻情有獨衷。《傷寒論》說“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樸湯主之。”此方雖小,主治卻很明了。栀子除心煩,厚樸消胸腹脹滿,枳實除心下痞悶。此方與小承氣湯僅一味之差,雖都治腹滿,然小承氣湯所治偏下,本方所主則病位偏上。“卧起不安”點出了病情的嚴重程度,也暗含了失眠之義。臨床上遇到神經官能症、焦慮症、失眠症,我常以此方配合半夏厚樸湯或四逆散治之,往往腹脹消除,睡眠改善,則患者的精神狀态随之好轉。

本方的運用除了抓主證外,舌象也是重要的參考。臨床所見其舌象多為舌質紅而舌苔粘膩較厚。《傷寒論》221條提及“舌上苔”,厚樸所主,舌苔也多厚膩。另外,栀子、黃連、連翹均可治煩,但煩的性質和部位都不同。黃連之煩是煩悸,栀子之煩是煩悶、連翹之煩是煩而汗;黃連煩悸而心下痞,栀子煩悶而胸中窒,連翹煩汗而咽中痛,此為鑒别要點。但臨床煩熱而胸中窒者,多易患咽痛、目赤、鼻衄、小便短赤澀痛、舌紅等證,因此三者又常常合用。

12、栀子柏皮湯

栀子柏皮湯:肥栀子十五個,擘 甘草一兩,炙 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栀子柏皮湯在《傷寒論》中治療“傷寒身黃發熱。”關于本方的特點,我以一個“黃”統之。如臨床以之治療黃汗、黃疸的目黃、尿黃、皮膚黃;婦人帶下色黃、皮膚膿包瘡流黃水、腳癬的流黃水。而栀子、黃柏、甘草三藥煎出的藥汁也是黃色。所以,本方常用于肝炎、皮膚病、關節炎、生殖系統感染等。不過需要配合、小柴胡湯、豬苓湯、五苓散、半夏厚樸湯、茵陳蒿湯等方,效果才更好。

13、瀉心湯

瀉心湯: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金匮要略》)

瀉心湯是人體上部出血的特效止血劑。《金匮要略》說本方治療“心氣不定,吐血,衄血”。清代名醫陳修園說:“餘治吐血,諸藥不止者,用《金匮》瀉心湯百試百效”。本方可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及顱内出血(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出血性中風和腦外傷造成的顱内出血)。黃芩黃連是瀉心湯的方根,黃芩用于充血性出血,大黃能引血下行,使人體下部充血,調整體内血流的異常分布。大黃還含有鞣質,具有收斂作用,也有很強的局部止血作用。大黃的止血作用也得到了曆代名醫的驗證。如孫思邈《千金方》記載吐血百治不愈,療十十瘥,神驗不傳方:大黃粉用生地黃汁吞服治療嘔血。用藥關鍵是“以利為度”。明代龔廷賢用将軍丸,即單味大黃酒拌,經九蒸九曬為末,水泛為丸,說“治吐血不止如神”。張錫純有秘紅丹一方,用大黃、肉桂研粉等分,用代赭石湯送下,用于吐血、衄血屢服他藥不效者,無論因涼因熱服之皆效。

我用瀉心湯治療3例肝硬化導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效果滿意。治療多例高血壓、腦溢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也有起到穩定血壓、改善症狀等效果。适用本方的患者,大多面色潮紅、脈實有力,往往伴有煩躁不安或失眠,或上腹部不适等症狀。其大便倒不一定是秘結者,相反有不少大便一天幾次,或粘滞不爽,本方中大黃可用制大黃,藥後相反大便轉幹而順暢。鼻衄,不論何人,隻要無嚴重貧血或全身虛弱狀态,就可考慮使用本方,而且,原方就有效果。血小闆減少性紫癜,也屬于衄血的範疇,是所謂的“肌衄”,可用本方合牛角地黃湯,另服用阿膠等。月經過多,色紅有血塊,腹痛腰墜者,不必用補血活血藥,可用本方,重用黃芩,大黃用制。不過,血色鮮紅,無血塊者,不宜使用。

本方還能用于治療肺部感染。如哮喘患者,見咳喘多黃痰,唇紅舌紅,大便幹燥難解者,我多用大柴胡湯加黃連、連翹、生石膏等,也就是瀉心湯合大柴胡湯。本方也有抑制異常心律的作用,曾治療1例中年婦女早搏頻發,尤其是飽餐以後,觀其面色紅潤,唇紅舌紅,且大便幹,用本方合大柴胡湯,半月後西藥心得安便停服。

本方可作為保健藥使用。《千金方》記載,巴郡太守上奏“加減三黃丸”,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說“一月病愈,久服走及奔馬”。加減三黃丸,即是本方的另外劑型。黃連清熱除煩,大黃推陳緻新,以通為補,對于現代社會的那些大腹便便,面紅目赤,舌紅苔厚,活動則氣喘,營養過剩的人們,瀉心湯恰是他們最好的保健藥。這方面的成藥也很多,如三黃片、一清膠囊、黃連上清丸等,其中均有瀉心湯。

14、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在《傷寒論》主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臨床上根據此條條文用本方的情況很少,其實際運用要遠遠超出《傷寒論》中太少兩感的範疇。方中的三味藥都是溫藥,對全身多器官都有較好的興奮作用。我在臨床上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以心動過緩為表現的心髒病,如房室傳導阻滞、病态窦房結綜合征等。此類疾病多見于病毒性心肌炎,病人除了心跳過慢,往往還伴有乏力、怕冷、疲倦感、思睡、沒有精神等症狀。脈搏也很沉弱無力,此時可以考慮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有較明顯的提高心率的作用。麻黃可促使心跳加快,在10克左右可使心率每分鐘提高5-10次。附子有強心作用。江蘇省中醫研究所曾于80年代開展該方面的研究,用本方加紅參、仙靈脾等有效。因此,可以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天然的心髒起搏器。不過,臨床應用,常配合肉桂、黃芪、甘草、幹姜、紅棗等。

二是治療性功能低下。麻黃附子細辛湯對性神經也有一定的興奮作用。麻黃可以興奮盆底肌肉。我曾治療一位中年陽萎患者,久治無效,因感冒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3劑後感冒解,陽萎也随之好轉,後用補腎養陰藥,反無效,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果又見效。可以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即為中醫的“偉哥”。這一發現對我治療性功能低下又拓寬了思路。不過,這些性功能障礙患者大多是壯實的中年男子,如果體格瘦弱的白面書生,就要慎用了。

三是用于感冒、鼻炎、哮喘、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閉經、嗜睡、遺尿等。其患者的共同特征是面色黃暗,皮膚幹燥,體格壯實,唇舌不紅,無血壓高、糖尿病,心肺腎等重要髒器無損害者。臨床結合具體的疾病,可作以下加減。感冒合葛根湯;鼻炎合玉屏風散、桂枝湯;哮喘合小青龍湯;急性腰扭傷合芍藥甘草湯;腰椎間盤突出合黃芪桂枝五物湯;閉經合陽和湯、溫經湯;嗜睡合葛根湯;遺尿合五苓散。

15、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湯是治療“腳攣急”的主方。古人稱小腿為腳,“腳攣急” 為小腿曲伸不利,即是今之腓腸肌痙攣。《朱氏集驗方》記載芍藥甘草湯治療腳弱無力,行步艱難,又名去杖湯。方名暗示了服此方後可恢複下肢功能,使病人扔掉拐杖。芍藥甘草湯雖然是治療腳攣急的有效方,但臨床運用卻不能單純地局限于腓腸肌的痙攣。對于“腳攣急”應當靈活地看待。在性質上抓住“攣急”的特點,在部位上又要突破“腳”的局限。所謂的攣急是指肌肉呈痙攣性疼痛、有緊縮感。包括胃痙攣、腸痙攣、膽道括約肌痙攣、輸尿管痙攣、膈肌痙攣、支氣管痙攣、子宮痙攣等髒器平滑肌的痙攣以及腓腸肌痙攣、咀嚼肌痙攣等骨骼肌的痙攣。甚至是血管的痙攣。因此本方可以治療以下疾病:胃腸炎、膽囊炎、結石等引起的腹痛、呃逆、痛經、哮喘、百日咳、不安腿綜合征、磨牙、面肌抽搐等。這類疾病都有陣發性的特點。而時發時止的疼痛張仲景則稱為“時痛”。本方能夠有效地解除肌肉的痙攣,緩解相應的症狀。是解痙止痛的基本方。不過,芍藥甘草湯的奧秘還有待揭開,如芍藥甘草湯可用于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我以本方加肉桂、大黃、桃仁等治療膽汁性肝硬化,加龍骨牡蛎山藥阿膠治療肝硬化脾功能亢進。其證也未必有痛,隻是患者體型瘦弱,且舌苔幹淨。

16、葛根芩連湯

葛根芩連甘草伍,用時先将葛根煮;

内清腸胃外解表,脅熱下利喘汗除。

葛根芩連湯是《傷寒論》中治熱利之方,原文謂“利遂不止”,熱利之甚由此可見。黃芩黃連是瀉心湯的核心成分,不僅止利,更主治心下痞而煩;葛根升清止利,其用量與下利程度呈正比,葛根湯主“自下利”,葛根用四兩,本方主“利遂不止”,葛根用半斤。葛根芩連湯所主的熱利多表現為大便色黃粘穢,肛門灼熱,見于現代醫學的腸炎。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運用與飛速發展,本方治療感染性腸炎的機會并不多。相反,在糖尿病、高血壓病等非感染性疾病中卻大有用武之地。葛根有降血糖作用,《本經》謂之“主消渴”;黃連也可治療糖尿病,《千金翼方》治消渴有數方均用黃連。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伴有腹瀉、腦供血不足、心煩上火時我多以此方化裁治之。葛根還能擴張腦血管,解除高血壓造成的腦部小動脈痙攣;黃芩黃連也有降血壓的作用。當高血壓病人出現頭昏、耳鳴、面紅目赤、心煩失眠可使用本方,不應隻想到平肝潛陽。不過這時葛根的用量應該加大,可用到80~120克。對于以突發性耳聾為表現的中風前兆,本方也可以使用。《類聚方廣義》載此方加大黃治療“眼目牙齒疼痛,或口舌腫痛糜爛者。”我也曾治一病人,其人體壯腹圓,原本服用瀉心湯,後來出現下利與落枕,遂施與本方加大黃,取效頗佳。本方加大黃也可以視為與瀉心湯的合方。原文有“脈促者,表未解也”,桂林版《傷寒論》載“脈促者,熱未解也”,似乎更接近臨床。“促”有數義,提示本方所治之證其脈決非遲緩。

17、防己黃芪湯

金匮防己黃芪湯,白術甘草加棗姜;

益氣祛風利水良,表虛風水風濕康。

《金匮要略》治療水氣病的原則是腰以上腫發汗,腰以下腫利小便。防己黃芪湯即是一張治療腰以下腫的利小便代表方。《外台》以之治“腰以上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即是以下半身浮腫,腰以下酸重為特征。當然,腰以下腫也包括膝關節、踝關節的腫脹。另外,還可以見到腳重,爬樓梯拖不動腿的情況。然而,對于本方主治的認識卻又不能停留在上述的層次,還應探求體質上的特點。就體質而言,本方證多見于虛胖體型,其人多肌肉松軟,觸之如盛水的皮囊;皮膚多黃,上半身多易出汗,而下半身皮膚幹燥。其人多為悠閑者,或為養尊處優之人,或為大病恢複期養病之人。因為體内水分容易外滲,故而平時容易多汗、浮腫、身重。整個人如同一塊吸滿水的海綿,一動就有水液流。由于多汗與水腫,病人多伴有小便不利。掌握了這種體質特點對于辨别方證是大有幫助的。為了更好地認識本方主治,很有必要與其他方作鑒别。就體型而言:

防風通聖散與大柴胡湯也多用于肥胖之人,但那是實胖,是腹壁肥厚,按之有力的壯實。而本方所主則是虛胖,是水胖。

桂枝湯也主脈浮、汗出惡風,但卻無浮腫身重,也無小便不利,而且多見于白瘦之人。

牡蛎澤瀉散也主“腰以下有水氣”,但多為“大病差後”,出汗也不及本方證多。

麻黃劑也主水腫,但多為全身性的,至少是側重于上半身,屬于腰以上腫當發汗的範疇。本方以黃芪固表止汗,主肌表之水;以防己、白術利水于内,以杜外滲之源。不惟治标,久服也能改善體質。

18、葛根湯

葛根湯: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餘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湯由桂枝加葛根湯再加麻黃而成。傳統的觀點是将葛根湯作為發汗解表劑,針對那些項背強急的感冒來使用的。落枕和頸椎病使用的機會也很多,這是基于葛根主治“項背強兀兀”而運用的。但并非對所有的頸椎病都可以運用本方,隻是對于那些體形肥胖大便不實的病人才能取效滿意。那麼,“項背強兀兀”又該如何理解?就部位而言,頭連項,背及腰,“項背強兀兀”可以認為是從頭部到腰部之間的酸痛不适,乏力沉重。事實上病人自己不可能說“項背強兀兀”的。再者,“項背強兀兀”很有可能是古代的方言。在日本,葛根湯是作為感冒藥來使用的,其運用之廣恰似國人感冒服用闆藍根一樣。台灣生産的明通治傷風顆粒,實質上也是本方。雖然葛根湯是治感冒的常用方,但臨床上總以苔薄白,咽喉不紅為重要參考。花粉症等過敏性疾病也可以見到鼻塞流涕,類似于感冒,本方同樣可以試用。

葛根湯還是一張提神劑,是抗疲倦良方。對于那些開出租車的“的哥”“的姐”們,他們出現的思睡、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哈欠連天,精神不振,面部似有浮腫貌者,我常施與此方,可使精力充沛。在日本,考生們也常服本方來增加精力以便于通宵達旦地開夜車。據日本朋友平馬直樹先生說,他的老師大冢敬節先生晚年診病,常飲此方以提神。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葛根湯具有顯著的擴張腦血管作用,可使腦血管阻力下降,腦血流量增加。麻黃也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可興奮大腦和皮層下中樞,引起精神興奮。

19、當歸芍藥散

當歸芍藥散: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術四兩 澤瀉半斤 川芎半斤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匮要略》)

在中國,四物湯是婦科代表方。但在日本,當歸芍藥散卻是被譽為“婦人的聖藥”。本方由三味血藥與三味水藥組成,以藥測證,當有血液的運行失調和由此引發的水液停留。《金匮要略》載“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婦人易于下血過多,故而血虛是本,血不利則為水,故水停是标。本方即是以歸芍芎調血,以苓術瀉利水,是标本同治。就臨床表現來講,血虛而見體質不佳,面色蒼白或黃腫;腹痛綿綿,喜溫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水停則見經期水腫、妊娠水腫、羊水過多以及特發性水腫;又可見帶下量多,清稀如水,甚至有盆腔的積液。這種狀态可能與内分泌失調造成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有關。當歸芍藥散可以看作是半張膠艾湯與半張五苓散的合方。與膠艾湯相比而無出血證,與五苓散相比又無水氣上逆。雖血行不利卻無有形之瘀,故不用桂枝茯苓丸;雖有水停卻因于血,故不可單純利小便,以免旋利旋生。

臨床使用當歸芍藥散最多的是治療女性月經不調而導緻的黃褐斑、眼袋加深、晨起的面部浮腫、下午下肢浮腫、脫發等。可能仲景也沒有想到,當歸芍藥散成為21世紀中國人的美容方。

20、澤瀉湯

澤瀉湯:澤瀉五兩 白術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金匮要略》)

澤瀉湯在《金匮要略》中主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就其描述來看,類似于今天的美尼爾氏綜合征,即内耳眩暈症。其實,經方家對此方證早就有詳細的認識。比如《類聚方廣義》載“支飲眩冒症,其劇者,昏昏搖搖,如居暗室,如居舟中,如步霧裡,如升空中,居屋床褥,如回轉而走,雖瞑目斂神,亦複然,非此方不能治。”此等描述即是美尼爾氏綜合征,因此本方可視為内耳眩暈症的高效方。本病是内耳淋巴積水和迷路水腫引起的内耳功能損害,既有眩暈、惡心、嘔吐等前庭位置覺的障礙,又有耳鳴、進行性耳聾等聽覺的損害,從性質上來說也屬于廣義的痰飲病範疇。由此引申,對于中耳炎引起的外耳道流淌清稀分泌物,本方也同樣可以運用。

應當指出,主眩的方劑很多,要區别運用。

比如苓桂術甘湯也主眩,但所主是起立時身體動眩,平卧時則緩解,具有明顯的體位性特征。本方則不受體位影響,平卧時也因為頭眩而不敢睜眼與轉頭。前者以起則欲倒的頭眩為主,後者以視物旋轉的眼旋為主。

五苓散也主眩,但其證有口渴與小便不利。這兩個方子都含有桂枝,都有氣上沖的特點。

還應該明白,本方雖是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的高效方,但并非是唯一處方。吳茱萸湯、旋複代赭湯、小半夏及小半夏加茯苓湯、還有上述的兩張桂枝類方,都有運用的機會,臨證要仔細鑒别。

21、越婢湯

越婢湯: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匮要略》)

越婢湯在《金匮要略》中是治療“風水”之方。“風水”類似于現代醫學的急性腎小球腎炎的初期以及慢性腎炎的急性發作期,臨床所見以頭面周身浮腫,小便不利,脈浮為特征。發病前多有受涼感冒史,或遭雨淋濕,緊接即發熱、浮腫。因此,可以認為本方所主是見有表證的水腫。急性腎小球腎炎是由水鈉潴留所緻,屬于高血容量性水腫,常伴有繼發性的高血壓。藥理研究表明,麻黃含有麻黃堿和僞麻黃堿,前者有發汗作用,後者則有利尿作用。越婢湯重用麻黃達6兩,既發汗,又利水,是“開鬼門”與“潔淨府”的代表方。值得一提的是,本方麻黃與石膏配在一起,呈現的作用則以利尿為主,服後通常尿量大增,效果可以與西藥的“速尿”相媲美,但解表之功确是速尿所不及。由于本方的強大利尿作用可以使血壓下降,因此不必擔心麻黃的升壓作用。是否該用某藥,除了該藥本身的效應外,還要考慮組成方劑後的群體效應,脫離方劑談論藥物是失之偏頗的;更要結合具體的病證來考慮,脫離病證來談論方藥同樣是毫無意義的,恰如脫離鎖來配鑰匙一樣。就本方的利尿降壓功用而言,麻黃的升壓作用實在是不值一談。當權衡作用和副作用時,應當抓住主流而非支流。

水腫見于許多疾病,但又各具特征。比如心髒病的水腫多出現在下身,而且伴有心悸、喘促;肝性的水腫又以腹水為多見;特發性水腫則有周期性特點。本方所主的水腫為全身性,血容量高和心功能好是用方的必備條件。

防己黃芪湯也主汗出、水腫,但所主是下半身;

五苓散也主水腫、小便不利,但所主有口渴與上沖;

真武湯所主的水腫多伴有顯著的寒症;

大青龍湯所主的“溢飲”則是無汗而煩疼。

越婢湯除了用于腎炎水腫外,關節風濕病、過敏性皮膚病、流行性紅眼病等也有運用的機會,但那又屬于古方新用的範疇了,其方證的具體指征也該另當别論了,另外,加味也是必要的,如連翹、黃柏、山栀等,是本人常用的。

22、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用人參,棗草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虛火,清養肺胃此方珍。

麥門冬湯的經典主治是“大逆上氣,咽喉不利”。“上氣”是指嘔吐或咳嗽,“大逆上氣”指幹嘔或嗆咳。“咽喉不利”是指咽喉幹燥、疼痛或粘膩不爽。傳統的觀點是将本方作為肺胃陰虛的基本方來使用的,如葉天士養胃陰之方即是本方的化裁。日本人也以本方治療老年人的口幹、咽喉幹燥、嗆咳聲嘶、痰少粘稠或幹咳無痰。

麥門冬是本方的主藥,《本經》說它治“羸瘦短氣”。脾主肌肉,脾胃互為表裡。胃陰虛則不納食,久則肌肉萎縮而羸瘦。因此,我臨床上常将本方用于以以羸瘦、肌肉萎縮為特征的疾病。其一是腫瘤,如食道癌、贲門癌證見納減消瘦、大便幹結,即以本方治之。需要說明的是方中的麥門冬劑量一定要大。原方麥門冬與半夏之比為7:1,如果半夏用量為6~10克,那麼,麥冬的用量就應該是42~70克。若按二版教材一升為50克的換算比例計算,麥冬的用量還要大。治療腫瘤,天門冬可配合麥門冬。天冬含有天門冬素,也有抗腫瘤作用。文革期間,江蘇蘇州民間有用天門冬治療乳腺癌的經驗。其二是神經原性疾病,。江陰名醫夏奕鈞先生治療一橫貫性脊髓炎,病人連續高熱66天,全身肌肉萎縮,夏先生即以本方合白虎湯,再加生首烏、石斛治之,療效滿意。我也曾治療一例橫貫性脊髓炎,其人皮膚白皙,出大汗,全身麻痹,肌肉萎縮,不能活動,以本方合竹葉石膏湯取效。一些神經元疾病是否可以使用麥門冬湯,我正在摸索。我感覺,麥門冬湯是一張肌肉的營養劑。

也許有人會問,麥門冬湯能根治腫瘤麼?坦白地說,麥門冬湯是不能根治腫瘤的,但對于腫瘤病人晚期出現的消瘦體質卻有改善作用,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延緩病人生命。它不是對病因治療,而是對體質的治療。對“治病”而言,本方卻實不如放療、化療,但對于“留人”而言,卻是有積極意義的。

23、枳術湯

枳術湯在《金匮要略》中主治水飲停于心下所緻的“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現代醫學中的胃擴張、胃潴留、胃石症、胃下垂等可見此方證。方中枳實下氣消痞,前人謂其有“推牆倒壁”之功。張仲景用枳實,腹脹痞滿多配伍厚樸大黃;胸悶痛多配伍薤白栝樓實;腹痛多配伍白芍。“心下堅”乃痞之甚極,故重用枳實達7枚之多。而作為陽明腑實證的大承氣湯,枳實也不過用了5枚。此處非痛非脹非悶,既非血病,也非氣病,而是水飲所作,故配伍白術。白術是經方中治水要藥,觀仲景用白術多有水停之征。或為心下滿,如苓桂術甘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或為下利,如理中湯;或為腫,如越婢加術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或為眩,如澤瀉湯、術附湯;或為身重,如防己黃芪湯、甘姜苓術湯;或為身體疼痛,如麻黃加術湯、甘草附子湯、去桂加白術湯。說到白術,便會想到茯苓,這一對姊妹藥是張仲景常用的治水方根。但是二者之間還是有區别的。主悸與小便不利之方,可以無白術,但卻少不了茯苓。如主悸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甘草湯和主小便不利的豬苓湯、栝樓瞿麥丸、葵子茯苓散都不用白術。主眩的澤瀉湯、主腫的越婢加術湯、主下利的理中湯等可以無茯苓,但卻離不了白術。當白術所主的水病兼見悸和小便不利時,則必是茯苓與白術合用之方。

枳術湯除了主治上述胃的病變外,日本醫家湯本求真還認為本方主治肝腹水。肝硬化造成脾腫大時,心下也可以出現心下痞堅如盤。據此而論,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而且臨床上大劑量白術治療肝腹水的治療經驗也屢有報道。總之,不管是胃的病變還是肝的病變,都離不開“水飲所作”的病機。結合現代醫學來看,枳實行氣,即是促進胃腸蠕動,加強胃排空,減緩胃潴留,是中藥的胃腸動力劑。白術則可以将潴留在組織間液和腹腔、胃腸腔等體腔内的多餘水分“拉入”血管内,然後再通過腎髒排出。這種作用,類似于西藥增加血漿膠體滲透壓的白蛋白。因此,可以認為白術就是“中藥白蛋白”。消化道既有動力障礙,又有水液停留在管腔,此時枳術湯是第一張考慮的方子。

24、白虎湯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熱生津止渴煩;

氣分熱盛四大證,益氣生津人參添。

白虎湯是《傷寒論》治陽明熱證之方,也是溫病常用之方。對于外感熱病,白虎湯的确是一把離不開的殺手锏。建國初期發生在石家莊和北京的乙腦大流生,讓白虎湯大大地出了一回風頭。但要看到,那時的西醫也不很先進,所以才有了白虎湯的露臉機會。而在今天傳染性疾病的大流行,人們首選的則是西醫。因此,我們必須把白虎湯的運用引向非感性疾病的領域,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千古名方的實用價值。再說六經本能钤百病。傷寒之方乃百病之方,非專為外感傷寒而設。

臨床上我常将白虎湯用于以下疾病。第一是血液病,如血小闆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等。我曾治一14歲女學生,患血小闆減少性紫癜,月經初潮後每月經量極大,血色鮮紅,無血塊,無腹痛。每次月經過後,血色素降至30g/L,不得不輸血治療。診其面色蒼白,無光澤,一排虛象,但據其口幹渴,随身攜帶的冷開水一飲而盡,且惡熱,觀其舌質淡白而舌面幹燥無津,脈洪大而無力。斷為白虎湯證,處方為白虎湯加阿膠、生地、龍骨、牡蛎、龜闆等,1劑後出血量大減,3劑後血止。後以此方連續服用年餘,暴崩控制,血小闆和血色素升高接近正常範圍。也曾治一血友病。動辄關節出血疼痛。口唇紅,心下疼痛,苔黃膩,先經黃連解毒湯治之,苔淨後以本方加龍骨、牡蛎、阿膠、生地、出血得以控制。白虎湯中石膏為重要之品,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鈣,鈣離子可增強血管的緻密性,也是凝血因子之一。白虎湯治療血液病是否與此有關,值得進一步研究。

第二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本病表現為消瘦,情緒激動,煩燥不安,怕熱多汗,多飲多食易饑等神經興奮與高代謝狀态。這些表現與陽明熱證很相似,因此可以使用白虎湯治療。我曾治女性甲亢患者,為16歲學生。症見形體消瘦,煩渴多飲,心悸多汗,雙目突出,頸部腫大,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即以本方加龍骨、牡蛎、天花粉、天冬、麥冬、北沙參等治療,共服百餘劑,共用石膏5000克,知母2400克,牡蛎5000克;症狀基本消失,學習成績明顯提高,T3 、T4等化驗指标也達正常範圍。由此可以認為:白虎湯是鎮靜劑,含麻黃的葛根湯則是興奮劑,二者作用相反;白虎湯又是機體的代謝抑制劑,含姜附的四逆湯則是代謝的增強劑、促進劑,二者作用也相反。當然,這些稱謂也是針對相應方證而言的,至于正常人,則未必如此。

第三,本方治療糖尿病。這已不是什麼新鮮經驗,但傳統的觀念多用白虎加人參湯,我多将本方與增液湯合用。以白虎湯治糖尿病,要抓住“幹”這個特點。“幹”包括口幹渴、舌面幹燥乏津,大便幹結如栗,皮膚幹枯。其人多形瘦面白,易汗出,無浮腫及油膩之象。脈滑數也是重要參考。對于糖尿病患者出現下肢無力,行走困難的情況,我多加赤芍、石斛、牛膝、丹參四味。這四味是我臨床常用的經驗方,我稱之為“四味健步湯”。對糖尿病并發下肢酸痛、行走無力等功能障礙有明顯的改善作用。糖尿病的治療除了降血糖,并發症的治療也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因此不可單純地滿點足于白虎湯的降血糖作用。

25、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

大熱煩躁或錯語,瘡瘍吐衄皆可平。

黃連解毒湯出自《外台秘要》,雖不載仲景原書,但卻配伍嚴謹,可視為古方,為我臨床喜用之方。本方曆來是治療急性外感熱病的有效名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溫病大家王孟英、楊栗山、蔣問齋等,均善用本方。本方大苦大寒,直折火熱,确是良方。其方證以熱病煩悶兼有錯語、呻吟、不得卧為特征。在外感病中,這種情況多見于顱内感染或中毒性腦病,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影響才會出現錯語等表現。

中醫注重望診,望診的關鍵在于望神,神就是腦功能的外在表現。運用黃連解毒湯就要着眼于病人的精神狀态,而不能僅僅停留在消炎、抗感染的層面上。古方今用,貴在轉換思路。黃連解毒湯目前已被廣泛運用于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病人中用黃連解毒湯的機會很多,除血壓增高外,還見有面目紅赤,煩躁不安,焦慮失眠,舌苔黃膩,按之心下痞,以壯實男子多見。這類病人血壓高,心率偏快,紅細胞計數高,血紅蛋白定量高,血液粘稠度高,而且精神興奮性也很高。可以說“高”是本方證的特征所在。這種人營養狀況非常好,體實者才會多火。象腫瘤晚期的虛勞病人,尿毒症患者的水腫型肥胖,是不可能出現本方證的。頭面部的充血和精神的亢奮就是傳統觀念認為的上火證,黃連解毒湯所解的正是這種火毒。酒客的醉酒狀态與上火證相類似,因此也可運用本方。本方多用于壯實性體質,故與大柴胡湯合方的機會也很多。如果擔心藥味太苦,也可加姜棗以矯味,但從臨床來看,這類病人并不感到藥味之苦。随臨床症狀的逐漸好轉,病人才訴說藥味變苦。需在指出:高血壓病的治療其療效的判定決不能以血壓的降低為唯一指标。血壓計測得的數值隻不過是中間指标,不是終極指标。應當以病人生活質量整體提高為判斷标準。如果單從降壓角度而論,本方作用确實比不上一片西藥的降壓片,但從改善精神的焦慮和減輕腦充血以及預防腦卒中等方面綜合來看,本方又不是卡托普利望塵莫及的。尤其是預防腦卒中,更具有前瞻性意義。

對于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外傷的顱内出血等出血性腦病的恢複期,出現面色潮紅,舌質暗紅,苔黃口臭等表現,也可用黃連解毒湯加大黃治之。我曾治一例小時候有腦外傷患者,術後智力下降,頭昏頭暈,血壓不穩定,即以本方治療,症狀明顯改善,智力水平有所提高。另外,對于老年性癡呆,日本學者以黃連解毒湯顆粒劑治療,采用雙盲法進行研究,發現本方有抗焦慮作用。基于此,可以認為黃連解毒湯是綠色健腦藥。《本經》也說黃連“久服令人不忘”。目前對于上述腦病的治療走向了“常規化”的誤區,即不是補虛就是活血化瘀,忽視了瀉火解毒的運用。黃連解毒湯不能充分運用于腦血管病,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将本方作為外感熱病的專方來看待。在疾病譜發生很大變化的今天,這種固有思維應該徹底打破。換一個視角,高一個層次,多一點試試看,少一點不可能,經方的研究與運用才能“發皇古義。融會新知”。

26、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湯: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黃連阿膠湯是少陰熱化證的主方。何謂少陰熱化證?暫且撇開這個問題,先來分析本方的藥物吧!黃連,小劑量除痞,如諸瀉心湯治痞,黃連用一兩。大劑則除煩、安神,如本方所治的“心中煩,不得卧”即用四兩。黃連還主下利,如葛根芩連湯;又主腹痛,如黃連湯。黃芩主下利,如黃芩湯;又主煩熱,如三物黃芩湯;還主血證,如黃土湯、瀉心湯。先賢也有一味子芩丸治女子的下血經驗。芍藥主攣急腹痛。阿膠主血證。雞子黃為營養劑,增強抗病能力。綜合來看,本方黃連黃芩除煩熱安眠,黃連芍藥止腹痛,黃芩阿膠主血證。芍藥阿膠主腹痛而下血,女子多見;黃芩芍藥,主下利腹痛。以藥測證,本方所主當為煩熱,腹痛下血或下利。一言概之,凡人體下部出血見精神亢奮者即可用本方。

人體下部出血,包括大小便出血,婦人下血。此血多鮮紅而粘稠,伴有血塊。我曾治一糖尿病患者的崩漏,伴失眠,遂以本方加生地,黃連量用6克,效果甚佳,不僅血止得寐,而且血糖也控制的較好。若色暗黑,則應考慮用溫經湯,黃土湯;若血色淡紅而清稀,則又有用膠艾湯的可能。若為人體上部出血,則三黃瀉心湯使用的機會要比本方多。從臨床所見來看,黃連阿膠湯證的出血及精神興奮,多于慢性感染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此出血當為炎性與血管性出血;此心煩不得卧,則當為精神神經系統的虛性興奮,這也許就是《傷寒論》論注家們所說的少陰熱化證吧!

27、黃芩湯

黃芩湯: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湯是治利祖方,後世的芍藥湯即在此方基礎上加減而成。和黃連阿膠湯相比,本方沒有黃連,阿膠、雞子黃,可知其心煩、出血必定不甚。用甘草、大棗,其人必反複下利,消瘦而食欲不佳。甘草與芍藥相結合有芍藥甘草湯之義,其人必腹痛攣急。本方所治的下利,除了細菌性痢疾之外,潰瘍性結腸炎也可運用。該病也同樣表現為腹痛、下利粘液夾膿血。不過單純運用的機會不多,大都與栀子厚樸湯、四逆散、半夏厚樸湯合用。

黃芩湯主治腹痛而出血。先兆流産也表現為腹痛而陰道出血,因此也可考慮運用本方。黃芩有安胎作用,婦科名醫劉奉五先生治先兆流産也每多用黃芩。白術也安胎,但黃芩所主為熱證,白術所主為水證。羊水過多、經常浮腫,口渴、小便不利等運用白術的機會比較多。另外,月經先期症見腹痛,經來量多、色紅、質稠也可運用本方化裁治之。類風濕性關節炎出現煩熱,腫痛等熱痹表現時,也可用本方治療,不過多與柴胡、甘草、黃柏、連翹合用。在免疫性疾病治療中,本方所擔任的是中藥免疫抑制劑的角色。

28、甘草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幹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本書作者按:本方中應有人參三兩。

甘草瀉心湯在《金匮要略》中被作為治療狐惑病的專方來使用的。狐惑病類似于現代醫學的白塞氏綜合征,也叫眼一口一生殖器綜合征。因發病于頭面與會陰,又有人稱為終極綜合證。然而,把甘草瀉心湯作為狐惑病的專方看待,似乎仍未揭示本方主治的實質。狐惑病是以人口腔及生殖粘膜損害為主症,因此,可以把本方作為治療粘膜疾病來使用,換言之,甘草瀉心湯是粘膜修複劑。就範圍而論是針對全身粘膜而言的,不僅包括口腔、咽喉、胃腸、肛門、前陰、還包括泌尿系粘膜乃至呼吸道粘膜,眼結膜等等。就病變類型而言,既可以是粘膜的一般破損,又可以是充血、糜爛,也可以是潰瘍。臨床表現或癢、或痛、或滲出物與分泌物異常等等,因其病變部位不同而表現各異。《傷寒論》中“其人不利日數十行,谷不化。”即是胃腸粘膜被下藥損傷影響消化吸收所緻。臨床方面,甘草瀉心湯既可以用于治療複發型口腔潰瘍,白塞氏病,也能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以及結腸炎、直腸潰瘍、肛裂、痔瘡等。結膜潰瘍、陰道潰瘍也能使用。不管是何處粘膜病變,均可導緻病人心煩不眠,這可能與粘膜對刺激敏感有關。甘草是本方主藥,有修複粘膜作用,如《傷寒論》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是咽喉部粘膜充血炎變。西藥治療胃潰瘍的一味老藥“生胃酮”,即是甘草制劑。總之,本方的臨床運用要善于舉一反三,不能被“蝕于喉”“蝕于陰”的條文印定眼目。

29、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複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大青龍湯是強烈發汗劑。本方可視為麻黃湯與越婢湯的合方。麻黃湯中麻黃與桂枝比例是3:2,本方是6:2 ,很明顯,其重用麻黃,發汗之力尤勝一籌。再從方後條文來看,其發汗之峻堪稱中醫之安乃近。根據仲景方後叮囑并結合本人體會,我認為用本方治感冒要把握兩個方面。一是識證要準。這是運用本方前提。除原文“不汗出而煩躁”,“身疼痛”等經典描述外,辨别體質與脈象也很重要。能夠經得起峻汗的人其體質必定強壯,年高體弱者顯然不适合用此方。仲景說“無少陰證者”乃可服之,“無少陰證”即揭示了脈象必非細弱無力。脈浮緊則提示血容量充足,有發汗之資;也說明心功能良好,經得起汗出過多。雖然原文說取微似汗,但治療實際中汗出多少又通常是很難把握的,否則就不必有“溫粉撲之”的後續手段了。另外,用大青龍湯者,其人有水,我校史欣德教授的經驗,患者發熱而眼睑浮腫或面部輕度浮腫者,用之最有效果,可以參考。二是作好救逆準備,預防陽脫之變。本方峻汗,中病即止,若不過服,一般不會有大汗之虞。但作為醫者,要想到意外。大汗出者,可予補液、止汗。“溫粉”之法,今已罕見。吉益南涯認為茯苓四逆湯為本方救逆劑,可以參考使用。

張仲景以“發之”,“病溢飲者當發其汗”等語句來闡述大青龍湯功用,這些都說明大青龍湯發汗之峻。麻黃湯服後需溫覆取汗,本方則未言及此。可見相比之下,大青龍湯才是真正的發汗劑。其治療溢飲,即是通過發汗後體内潴留水分重吸收而達到消腫目的。這種情況下,即使發汗過多,也不至于出現厥脫。體内多餘水分會及時吸收入血,以補充血容量,相當于内補液。溢飲多見于急性腎炎,若為心源性水腫,本方是萬萬不可輕易運用的。另外,關節炎的腫脹,急性炎性青光眼也有使用本方的機會。

30、麻杏石甘湯

麻杏石甘湯主治“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這段經文太簡略,不能深入理解本方。試想肺心病心衰也會汗出而喘無大熱,能用麻杏石甘湯嗎?顯然不行!這裡的喘是支氣管痙攣的哮喘,此汗出也多局限于頭部,無大熱者,提示感染性疾病中毒症狀不嚴重,而過敏性疾病多無大熱。據此,可以認為麻杏石甘湯的經典主治是支氣管哮喘。

本方現代臨床應用範圍已遠遠超出經典條文,例如治療過敏性鼻炎、血管神經性水腫、花粉症、荨麻疹、小兒喘息型支氣管炎,這些疾病連同支氣管哮喘都屬于Ⅰ型變态反應,即過敏反應。至于一些感染性疾病,也或多或少地有過敏因素的參與。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方可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從而阻斷過敏介質的釋放,減緩過敏症狀。基于臨床治療的病種特征和藥理結論,可以認為麻杏石甘湯是“Ⅰ型變态反應的拮抗劑”。這種稱謂,為本方的臨床運用指出了主要方向,也不至于被“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束縛了思路。經方的運用應當突破條文,破譯古典證,建立新的方證體系,這樣,路子才能越走越寬。

31、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連夏蒌,寬胸散結滌痰優;

痰熱結胸痞悶痛,舌苔黃膩服之休。

小陷胸湯主“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正在心下”點出病位。現代醫學的胃炎、肝膽系炎症,胰腺疾病都可以表現為心下疼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較小穿孔,造成的局限性腹膜炎也可表現為心下的按痛,甚至包塊隆起。不過“正在心下”未必都是消化道疾病。胸腔髒器的疾病其疼痛有時也會向上腹部放射,如大葉性肺炎、心肌梗塞、胸膜炎等。從小陷胸湯的臨床運用來看,也不限于肝膽胰胃疾病,肺炎、胸膜炎、冠心病、肋間神經痛也有廣泛運用的報道。此時的“正在心下”是胸部疾病的異位表現。方中瓜萎實起重要作用,既是治胸痹要藥,又可清熱潤燥化痰。胸痛、痰黃粘稠不易咳出大便幹結時此藥必用。本方去黃連加薤白又有瓜萎薤白半夏湯之義。後世治帶狀疱疹胸痛(實為肋間神經痛)驗方即是用瓜蒌、甘草、紅花。本方用黃連說明病人有熱證,又有人用于急性乳腺炎等胸部感染性疾病,此類紅腫熱腫,自然也符合“按之則痛”的特點,隻是病位不在心下而已。

小陷胸湯臨床很少單獨使用,多與他方合用。胸脅苦滿,寒熱往來多與小柴胡湯合用;“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與大柴胡湯證“心下按之滿痛”相類似,故二方也有合用機會;肺部感染咳喘痰黃粘稠者又與麻杏石甘湯使用;冠心病心絞痛也可與溫膽湯合用;胃炎合并食管炎者多與栀子厚樸湯合方;與瓜蒌薤白湯或四逆散合用治胸水、脅間神經痛。痛甚加枳實;黃疸者合茵陳蒿湯;心煩失眠加山栀、黃芩、連翹,重用黃連。雖然本方主治廣泛,但總以舌紅苔黃膩,脈浮滑為客觀指征。

32、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湯;

溫中補虛和緩急,虛勞裡急腹痛康。

經方用途,有對症狀的,有對證候的、有針對體質的不同層次。小建中湯就是體質性用藥,是改善虛弱體質的名方。這一點從本方治療虛勞病也可得到佐證。《金匮要略》載本為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幹口燥。”虛勞是由于多種原因導緻的髒腑功能虛衰,屬慢性衰竭疾患,病情複雜,病勢纏綿。現代醫學中慢性肝炎、肝腹水、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消化性潰湯、結核病、腫瘤晚期等疾病等見有體質消耗,體力衰竭者,均可以虛勞論治。

本方中重用芍藥,有芍藥甘草湯之義。故體質虛弱,經常性腹痛時可用小建中湯緩急止痛,但是本方證不拘于腹痛。小建中湯重用饴糖一升。饴糖為滋補劑,有強壯與緩和作用。“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幹口燥”可看作機體自我消耗,陰液不足所緻,“悸”、 “夢失精”也隻是虛性興奮,而含有饴糖的小建中湯恰可補其不足,緩解消耗狀态,從而達到改善體質的目的。我把小建中湯當作保肝藥看待,常以小建中湯治療肝硬化腹水,證見消瘦、大便幹結、腳攣急者,本方對改善肝功能有效。但如有感染及出血則不可用本方。另外,根據“男子黃,小便自利者,當與虛勞小建中湯”的記載,本方也可用于溶血性黃疸。在兒科方面,日本漢方醫們也常以本方長期服用來改善虛弱兒體質,我常用本方治療小兒的慢性腹痛。雖然條文中屢屢提到腹痛,但本方臨床運用時則要以辨别虛弱性體質為首務,在這一前提下的腹痛才考慮使用小建中湯。但若能着眼于虛弱狀态而用方,則本方改善體質的意義也将遠遠大于緩解腹痛。小建中湯臨床運用十分廣泛,但越是運用廣泛,就越說明該方子針對的可能是某一種體質。綜上所述,可以認為小建中湯是一張改善體質之方,它的真正意義應當是強壯“病的人” ,而不是治療“人的病”。

33、大建中湯

大建中湯:蜀椒二合,去汗 幹姜四兩 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膠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飲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複之。(《金匮要略》)

大建中湯是溫補性鎮痛劑,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能近。”結合現代醫學來看, “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與胃腸逆蠕動所出現的“腸型”及“胃蠕動波”很相似,“上下痛不可能近”屬胃腸的強烈痙攣。二者都是胃腸功能紊亂所緻。就臨床表現來看,大建中湯證又多見于胃腸的梗阻性疾病,如蛔蟲性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等。本方除饴糖外,又屬烏梅丸的組成成分,故治療蛔蟲病又是的對之方。另外,胃腸神經官能症官能症也可出現本方證。大建中湯所主之病仲景謂之寒疝。瘦人腹皮薄,更容易見到頭足狀突起,也容易伴有髒器下垂。胃腸下垂則平素多有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飲食減少等消化道症狀。從本方組成來看,饴糖為滋補性強壯劑,多用于瘦人腹痛便幹,《千金要方》謂之“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别錄》謂之“補虛乏,止渴”。人參多用于心下痞硬而不能飲食,此仲景用藥之定式。蜀椒幹姜散寒止痛,幹姜又可止嘔,蜀椒除殺蛔蟲外,對腸管活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小劑量可增強腸蠕動,大劑量又可抑制腸蠕動。據柯雪帆先生考證,本方用蜀椒二合,漢代一合約今之20毫升,即為40毫升,當為大劑量使用。另外,蜀椒還有局部麻醉作用,由此,也要以認為大建中湯是局麻性止痛劑。

34、四逆散

陽郁厥逆四逆散,等份柴芍枳實甘;

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勘。

四逆散是經方中運用廣泛的方子,其所治之病涉及多個系統。如消化系統的胃炎、胃潰瘍、膈肌痙攣(呃逆)膽囊炎、肝炎、痢疾、胃下垂、腹股溝斜疝、過敏性腸炎、結核性腹膜炎;呼吸系統的肺結核咯血、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泌尿生殖系統的陽萎、附件炎、急性膀胱炎、月經不調、遺尿、睾丸炎、乳糜尿、輸卵管阻塞、子宮脫垂、不孕;神經系統的肋間神經痛、癫痫、外傷性頭痛、發作性癡呆症等,涵蓋了内外婦兒諸科,雖為小方,其用卻不小。

四塑散治療範圍如此廣泛,那麼其辨證要點又是什麼呢?如何掌握其運用要領呢?我的體會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四逆散治療以精神神經緊張為特征的疾病。這類疾病多見于“柴胡體質”者,疾病的發作多與情緒緊張有關。其方證之“四逆”,即是由于緊張或疼痛造成的四肢血管收縮而呈現發冷,但多伴有手心汗出,但多精神飽滿,症狀陣發性反複性出現,這是與四逆湯證最大的區别。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具有鎮靜作用。

其二,四逆散治療疼痛、急迫、痙攣性疾病。原文或然證中有“腹中痛”,桂林古版《傷寒論》中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方條文又有“脅下痛”的描述。方中用芍藥甘草枳實,有芍藥甘草湯和枳實芍藥散之義,均有緩急止痛作用。因此認為本方為解除痙攣、急迫、疼痛之方。所主之疼痛,不局限于腹中痛與脅下痛。所主之痙攣也不限于胃腸痙攣,“四逆” 即是血管痙攣,哮喘即是支氣管痙攣。所主之急迫,菌痢的裡急後重是急迫,尿路感染的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暢感,不盡感又何嘗不是急迫!

其三,四逆散治療多為平滑肌疾病。不管是胃腸病,還是血管病、支氣管病乃至子宮疾病,共同的病理解剖學屬性都是平滑肌病變。平滑機的收縮與舒張極易受情緒影響,很容易出現痙攣狀态,這種痙攣狀态的反複發作,與柴胡證“往來”的特征相一緻。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骨胳肌病變,隻不過不是治療的主流罷了。從上述治療的疾病範圍來看,也還是以内髒疾病為重點的。

目前,關于四逆散還有很多争論。如有人認為所主不是少陰病,應放于少陽篇;有人認為它是所主之證是介于大小柴胡湯,我認為研究者們不該在這些純理論中糾纏不休,落實到具體的臨床運用中來,探索用方的規律,那才是有意義的事。

35、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湯:桂枝去皮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在日本漢方界,常将小柴胡湯和小建中湯作為改善體質來使用。桂枝湯作為小建中湯的母方,也一樣用于虛弱體質。柴胡桂枝湯即是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兩方小制其劑的合方,是治療虛弱體質遷延性疾病的最常用之方。換言之,即本方所治“病的人” 是體質虛弱者,本方所治“人的病”多是處于遷延階段。所謂遷延階段就是疾病處于慢性化,短期内既不會速愈,也不會惡化。

柴胡桂枝湯所主的遷延性疾病多見于下列範圍。一是外感病的遷延階段,證見低熱汗出、頭痛食欲不振,尤其感冒更為多見。《傷寒論》原文“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外證來去者”,即是言此。二是以腹痛為主要表現的消化系統疾病。《金匮要略》所附之《外台》柴胡桂枝湯治“心腹卒中痛”,桂枝湯含芍藥甘草能治腹痛,小柴胡湯也主腹痛,如《傷寒論》第100條“……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此腹痛見于膽石症、膽囊炎、胰腺炎,也可見于消化道潰瘍性疾病,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這類疾病也都有纏綿難愈,反複發作的特點。原文有“心下支結”,即是上腹部撐脹疼痛之謂。從“心腹卒中痛”“腹中急痛”這些條文,并結合臨床來看,本方運用适于腹痛急性發作時。三是以支節煩疼為表現的肢體關節疾病。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肩周炎、頸椎病等伴有胸脅苦滿,汗出惡風、納差低熱等表現時可用本方。另外,本方對出汗過多及過敏性鼻炎、頑固性荨麻疹、更年期綜合征伴汗多惡風者也可使用。對于本方主治,日本古方派泰鬥吉蓋東洞定義為“柴胡桂枝湯治小柴胡湯桂枝湯之二方證相合者”,對本方運用有切實的指導意義。此方之所以能治虛人遷延性疾病,可能取決于本方既能調和營衛,又能調少陽之樞這兩個重要環節吧!疲倦憔悴,食欲不振,時時惡心,自感身體多處疼痛,動則極易汗出,汗出而又易感冒,脈細軟弱,這是很适合用柴胡桂枝湯的。而本方中桂枝湯是滋補劑,小柴胡湯又是中醫幹擾素,還含有補虛的桂枝新加湯,就其組成來說,實是腫瘤病人改善體質的一張良方。

36、柴胡桂枝幹姜湯

柴胡桂枝幹姜湯: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幹姜二兩栝樓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蛎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複服汗出便愈。

柴胡桂枝幹姜湯是小柴胡湯之變方。“往來寒熱”是柴胡證,“心煩”是黃芩證,“胸脅滿微結”乃牡蛎證,小柴胡湯條下有“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砺四兩”之語。“脅下痞硬”與“胸脅滿微結”性質一緻,惟輕重程度不同而已,故用量一為四兩,一為二兩。“渴”為瓜萎根所主,牧蛎也主渴,如百合病篇的瓜萎牡蛎散。“不嘔” 故去半夏,生姜,《金匮要略》小半夏湯主治嘔而不渴,此渴而不嘔,非其證可知。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想必消化道機能尚好,而無不能食之症。“頭汗出”為氣上沖,故加桂枝平沖降逆;“複下之”暗含大便溏洩之義,故用幹姜。仲景用幹姜,每于吐瀉這後,此是定例。

柴胡桂枝幹姜證的實質是疾病未去複見津液耗損匮乏。“傷寒五六日”,原本就可有體液消耗,“已發汗而複下之”則津液耗損尤其,故而口渴,小便不利。此渴用瓜蒌根,可知程度之甚。瓜蒌根所主之渴,為津液枯燥所緻,非飲水所能止,故瓜蒌瞿麥丸條雲“其人苦渴”,“苦”即點出渴之程度。此小便不利,非為有水氣,故不用茯苓,頭出汗,大便溏洩,水走他途故小便不利。從病位而言,柴胡桂枝幹姜湯所治主要在胸肋部。諸如慢性肝炎出現腹瀉腹脹;肺結核出現的胸膜炎,瘧疾所見的脾腫大。另外,從口渴來看,糖尿病患者出現渴甚,頭汗出而不利,也可用本方;糖尿病皮膚感染癰腫等此方亦較合拍。

37、柴胡加龍骨牡蛎湯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柴胡四兩 龍骨 黃芩 生姜切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黃二兩 牡蛎一兩半,熬 大棗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

柴胡加龍骨牡蛎湯廣泛運用于神志異常性疾病,是中醫的精神神經鎮靜劑。所主的神志異常包括癫、狂、痫等疾病。癫者,多為神經質表現,對外界環境易過敏,極易因外界影響而情緒波動大,易疲勞、易焦慮。平素厭聲、厭光、厭生人;喜獨居、喜自閉、喜猜疑、喜嫉妒、欲自殺、多惡夢、多呓語、寐多不實而易醒。多有性格改變、情感改變,多見于郁證型神經官能症。狂者,精神不安,注意力很難集中、易興奮,易驚、易煩、易怒、易心慌、易緊張、易激動、易有攻擊行為,甚者棄衣奔走,登高而歌,完全失去理智,此證見于狂躁型精神分裂症。痫者,即今之癫痫。突然發作,仆地抽搐,口吐白沫,雙目上視,喉中作六畜之聲等等,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治癫痫,名醫早有所識,如徐靈胎《傷寒論類方》載“本方下肝膽之驚痰,治癫痫必效。”尾台榕堂《類聚方廣義》載“癫痫,居常胸滿上逆,每月二三發者,常服此方,則免屢發之患。”《餐英館治療雜話》“此方用于痫證及,屢屢得效......”此外,本方對抽動綜合征、癔症、神經症等也有效果。由此,可以認為柴胡加龍骨牡蛎湯就是中醫的安定、魯米那及苯妥英鈉。

那麼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治療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要抓哪些辨證特點呢?除了上述的精神症狀外,軀體症狀也是重要有用方指征。從原文來看,“煩驚”“澹語”為精神症狀。“胸滿”“小便不利”“一身盡重,不可轉側”則為軀體症狀。尤其胸滿更是辨證的核心所在,也是用柴胡的指征之一。對于胸滿,有主觀表現,即病人訴胸肋部脹滿氣塞,憋悶不暢;也有客觀表現,即是醫者以手指沿肋弓下緣向胸腔内按壓,醫者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有脹痛不适感,甚或拒按。除胸滿外,也會伴有其他柴胡帶的異常。因為方中還用了龍骨牡蛎,所以還應當有臍周動悸的腹診見證,臍周動悸多見于腹主動脈異常博動。本方除了用于精神神經系統表現外,對于甲亢、更年期綜合征也有運用的機會。前者有類似于狂證的表現,後者有類似于癫證的表現,臨證時不可錯過。

38、桂枝加龍骨牡蛎湯

桂枝加龍骨牡蛎湯: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蛎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匮要略》)

桂枝加龍骨牡蛎是由桂枝湯加龍骨牡蛎而成。龍骨牡蛎不僅是鎮靜藥,而且還是很強的收斂藥,因此本主治桂枝湯證而見外洩外漏脫失證者,諸如多汗證,遺精、遺尿、帶下、崩漏、脫發等。就好發的體質而論,本方證多見于素體虛弱、體型偏瘦、皮膚色白、紋理較細、肌表比較濕潤者。其人不耐體力勞動,常因受風寒而感冒,這就是《金匮要略》所說的“失精家”。這種體質既可以禀于先天,更可以見于大病之後。在兒科,那種出生後2~3個月的小嬰兒,尤其是冬天出生不常曬太陽者所患的佝偻病,初期表現為易激惹,易興奮,睡眠不甯,煩躁多哭,夜驚、與季節無關的多汗,枕部的頭發脫落,視之皮膚色白,目精外露,扪之皮膚濕潤。這種病理狀态,可以認為是桂枝加龍骨牡砺湯的方證模型。對于這些體質的腹痛、哮喘、心髒病、失眠、貧血、性功能障礙等,都可以使用本方。

吉益東洞說本方治桂枝湯證而有胸腹動悸者。本方與柴胡加龍骨牡蛎都用龍骨牡蛎方證,都有動悸表現,但本方适于體質虛弱的失精家,而彼方則适于相對強壯的柴胡體質。本方證也有精神興奮表現,但不及彼方證精神症狀強烈,情感色彩濃厚。彼方用鉛丹、茯苓等,側于鎮靜安神,而本方則側重于收劍固澀。總之,兩方的運用還是容易區别的。

39、桂枝茯苓丸

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藥與牡丹;

等份為末蜜丸服,緩消癥塊胎可安。

五芩散是全身水液代謝障礙的調節劑,桂枝茯苓丸則是全身血液循環障礙的調整劑,是經方中祛瘀血劑的代表。《金匮要略》中是将本方作為治療婦人症病來使用的。誠然,本方對婦科的瘀血性疾病有卓越的療效,且目前也有桂枝茯苓膠囊等新劑型的開發,但本方臨床運用絕不能局限于婦科病。就人體下部疾病而言,除了婦科病外,本方還用于闌尾炎、痔疾患、前列腺炎、睾丸類、精囊炎、下肢靜脈血栓、下肢潰瘍等。上部疾病如頭面頸部的頭外傷後遺症、血管神經性頭痛、白内障、中心性視網膜炎、鼻腔血管擴張造成的鼻衄、痤瘡、雀斑、聲帶息肉造成的聲啞、甲亢、甲狀腺腫大;如胸部的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衰、乳腺小葉增生症等也同樣有大量治驗報道。本人還用本方合三黃瀉心湯治療一例久治不愈的掌趾膿疱病,服用2月後,手掌及腳掌皮膚基本恢複正常。由此可見,本方的運用範圍是相當廣泛的,在認識上也應該提高到全身血液循環障礙的高度,不能局限于婦科專方這一狹隘觀念。鄭闆橋說“十分學七要丢三,各有靈秀各自探。”說的就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經方的學習為了運用,經方的繼承為了創新,發仲景所未述,廣仲景所未達,這正是經方研究的上乘境界,無疑也是經方研究者的一大快事!

桂枝茯苓丸運用範圍是全身性的,但所治的病變部位又是局部性的。這種血液循環障礙既可以是血管性的,有血管的狹窄缺血,如冠心病等血管硬化;有血管的阻塞不通,如下肢靜脈血栓等;也可以是血液性的,有血流速度的緩慢所緻的瘀血,如盆腔血綜合症,也有血液粘稠度改變的高粘狀态以及出血後血溢絡外的遊離死血。桂枝茯苓丸所主的血液循環障礙,其病變的特點是多為增生性、包塊性。如前列腺增生,子宮肌瘤的包塊,這些即是症的特點。既為包塊性,實持性,則病變又非短期所成,多為慢性病,故以丸劑緩圖。為了幫助對上述觀點的進一步認識,對桂枝茯苓丸方中五味藥可作如下理解,即桂枝擴張動脈,芍藥擴張靜脈,桃仁、丹皮改善血粘度,血行不利則病變處必有水腫,故以茯苓利水以利血行。血液流暢,又何慮瘀血不去,缺血不盈呢?

40、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硝黃草,少佐桂枝溫通妙;

下焦蓄血小腹脹,瀉熱破瘀微利效。

桃核承氣湯的經典方證是“少腹急結”“其人如狂”。“少腹急結”是指少腹部硬滿有抵抗及壓痛的感覺。“急”言其病勢,“結”言其病狀,似如打結之物。“其人如狂”則說明精神亢奮的程度。既有“少腹急結”又有“其人如狂”的病症臨床所見有二類。一類是以下腹部急迫疼痛為主而伴有精神亢奮的疾病,如前列腺肥大所緻的尿潴留、産後癃閉、流行性出血熱的少尿期、痛經、閉經、尿路結石的絞痛等。這類疾病其病變中心在腹而精神亢奮則是伴随或繼發。另一類是以精神神經症狀為主症,如精神分裂症,蛛網膜下腔出血頭痛、神經性頭痛伴有少腹急結者,這兩類疾病都符合經典方證。對于“其人如狂”要靈活看待,如濕疹、風疹、頑癬等皮膚病疹色鮮紅、煩躁難寐,若見“少腹急結”本方亦可奏佳效。此時的“煩躁難寐”與奇癢難忍即是“其人如狂”的另一種表現。本方大黃用量獨重。大黃有瀉火作用,因此對于以“上火”為特點頭面部充血性炎症性疾病,本方也有廣泛的運用機會。諸如胬肉攀睛、目眦腫痛、牙痛、齲齒疼痛、面部座瘡等等。大黃還有止血作用,因此對于鼻衄、牙龈出血、眼底出血、皮下出血、吐血、咯血也有運用場合。

桃核承氣湯具有多方面作用,臨床廣泛運用于瘀熱互結證。這些作用可以通過與其他方劑比較來認識。與黃連解毒湯相比,本方瀉火不足而祛瘀勝之;與瀉心湯相比,止血不足而通下緩急勝之;與柴胡加龍骨牡蛎湯相比,安神不及而瀉火逐瘀勝之;與桂枝茯苓丸相比,活血祛瘀不足而瀉火之力勝之。總之,桃核承氣湯所主為下有瘀熱上有狂亂,病變多涉及血的層次,病勢多有上沖外滲,既無犀角地黃湯證之血熱,也無大小承氣湯證之腑實。這種狀态不難理解。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