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新疆抓飯。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每逢肉孜節或古爾邦節,父親有時會帶着我去少數民族同事朋友家拜年,一盤抓飯是最好吃的節日美食。這就是新疆人對抓飯的記憶,起碼是我對新疆抓飯的最初記憶。
在新疆逢年過節或是婚喪嫁娶的日子,少數民族家庭都會專門邀請當地擅長做大鍋抓飯的廚師,用一口大鍋做出最地道的抓飯來招待貴客。做好的抓飯一盤接着一盤依次端到衆人面前,大家相聚在一起享用美食的同時相互寒暄叙舊,一頓飯就變成了一席宴,宴席的儀式感寄托并溫暖了美食中附加的那一份情感。
抓飯是新疆各少數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廣泛流傳于新疆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茲别克等民族之中,主要的原料以新鮮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為主,是新疆各少數民族人對人類飲食文化的一大貢獻,《中華藥膳大典》記載,抓飯具有補脾健胃、滋腎平肝、壯陽補虛等功效,因為最初是用手抓食的,故得此名。
享用抓飯的老者。
能做出地道大鍋抓飯大多是當地有名的師傅。
巴紮上的大鍋抓飯很早就開始制作了。
羊肉、胡蘿蔔和皮牙子在大鍋裡炒香。
澤普縣的吐爾洪·艾力翻炒大鍋裡的大塊羊肉、新鮮的胡蘿蔔和皮牙子(洋蔥),一鍋抓飯正在蒸煮出新疆味道。
抓飯熟了。
肉孜節,一鍋抓飯克裡雅人村民們聚餐。
巴紮上,抓飯已經賣完了。
古爾邦節,喀什老城的姐妹們一同聚餐。
稻米始于我國長江流域,當稻米和羊肉一起烹饪,簡直就是“絕配”。新疆烹饪羊肉,隻加入一點鹽或是鹽水,盡可能地保持羊肉原本的滋味。愛的人會極愛這份特殊的羊肉味,但不愛的人卻接受不了這“腥膻”。稻米和羊肉一鍋煮熟的過程中,将散發着“羊膻”的蛋白質分解成能讓人接受的氨基酸;而煮熟大米的不是水,而是鮮味十足的羊湯,再融入胡蘿蔔、皮牙子、葡萄幹等的香甜。至此,一盤“去膻留鮮”的手抓飯,融合了中原與新疆文化的抓飯,蘊含了時光裡沉澱的美味。
如今,在有着“美食天堂”美譽的新疆,除了馕、烤肉、拉條子,最常見的就是抓飯了。新疆稱抓飯為“Polo”,幾乎所有民族都愛吃。不僅是傳統節日待人接客的美食,在天山南北的各地的巴紮和大小餐館裡,抓飯都是新疆人餐桌上的必備美食。
巴楚縣巴紮上的大鍋抓飯,增添了鮮豔的色彩。
婚禮上送餐的人們。
年長的人們依然延續着用手抓着吃抓飯的習慣。
農家婚禮上的大鍋抓飯。
趕巴紮的人們排隊買抓飯。
婚禮上,排排坐吃抓飯。
雞肉也能做抓飯,新疆的抓飯在不斷創新。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