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經》對厥證的分類和命名
《内經》論厥的内容甚多,所論厥證大緻可分為如下幾類:
(一)寒厥
寒厥以手足寒冷,而且向心性發展為主要特征,《素問·厥論》對其病因病機及病候做了頗為詳細的論述: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于五趾之裡,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内也。……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于所用,下氣上争不能複,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于中,陽氣衰,不能滲管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由上可知,寒厥的病機關鍵在于陽氣虛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緻陽氣下衰的原因,按經文所述是因為“秋冬奪于所用”————房勞過度。蓋因秋冬陰氣用事,“陰氣盛而陽氣衰”,陽氣、陰精俱宜潛藏固密,經常房勞過度則精氣溢下耗失,陽氣過用衰竭。“陽氣日損,陰氣獨在"而陰寒内盛,陽氣衰則"不能滲營其經絡",經脈中之氣血失于溫運,四肢失于溫養,故"手足為之寒"。可見寒厥之寒是由于腎精虧耗,腎陽虛衰而緻,故經文謂"其寒也,不從外(來),皆從内(生)"。
至于寒厥的病候,經文指出是手足逆冷,亦即手足,特别是下肢冰冷,而且這種冰冷由四肢末端向心上逆,即“從五趾而上于膝”。蓋因“陰(經)氣起于五趾之裡,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寒)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如果陰寒之氣進一步上逆入腹,則可緻"腹滿"。
(二)熱厥
熱厥是與寒厥相對的另一類厥證,《素問·厥論》同樣對其病因病機和病候做了詳細論述:
熱厥之為熱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于中,故熱遍于身,内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僳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熱厥的病機關鍵在于陰精虧耗,陰不涵陽而陰虛内熱。引起陰虛内熱的原因,經文認為是數醉若飽以入房——酒色過度。酒食過度則傷脾胃,房勞過度則耗腎精。脾胃受傷,不僅酒食濕熱之氣蘊積結聚不得散而熱盛于中,而且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以滋潤、營養四肢。若更加因房勞耗損腎精而緻腎陰虧衰,陰不斂陽而陽氣獨勝偏亢,則手足灼熱而為熱厥。因此,熱厥雖然與寒厥同樣都是多與房勞過度内傷腎精所緻,但其病機一為傷陽而緻陽虛陰盛,一為傷陰而緻陰虛陽亢,殊不相同。
經文指出熱厥證的主要病候是“足下熱”(手足心熱),即後世所言的五心煩熱。因為“陰脈(六陰經)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陽氣勝(陰氣虛)則足下熱”。此外還有小便黃赤等内熱症狀,甚則可出現諸如煎厥等神識昏愦、暴不知人的危重病候。
可見,《内經》所言寒厥、熱厥,主要針對内傷雜病而言,而以陰陽盛衰為病機綱要,以手足寒熱為其不同之病候特征,而《傷寒論》則主要針對外感熱病而言,其寒厥手足寒冷之病候及陽虛陰盛病機與《内經》所論基本相同,但其陽虛陰盛乃因寒邪傷陽而緻。至于熱厥則與《内經》所論有根本的不同:《傷寒論》所言熱厥是由于裡熱熾盛,遏阻陽氣,不能達于體表,四肢末端得不到陽氣溫養而厥冷,故有“熱深厥亦深”之說,與《厥論》所言的四肢灼熱正好相反。《醫确·雜症·厥逆》謂:“仲景所謂厥逆,與《内經》所言不同。蓋仲景單就傷寒言,以陰邪直中,寒入三陰而手足冷者為寒厥,熱入三陰而手足冷者為熱厥,蓋主外邪言,不論寒熱證皆手足冷者也。《内經》則指内傷言,以上盛下虛,氣血逆沖而上,暴仆卒倒者為厥逆,又分熱厥者手足熱,寒厥者手足寒,其不同如此。"
(三)煎厥
《素問·生氣通天論》對煎厥的病機病候做如下論述: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泊泊乎不可止。
由上述經文可知煎厥的病機是陽氣亢越,陰精耗絕,陰陽離決。勞力、勞心以及房勞過度,都可使陽氣張越,陰精耗損。陽氣愈亢則陰精愈傷,陰精愈傷則陽氣愈亢,兩者互為因果,積漸加甚,若至夏天陽熱盛甚,則鼓動人身之亢陽,使之暴張亢越,已虛陰精失其固密而急劇耗亡,頃刻之間陰陽離決而驟發煎厥。
從病機來說,煎厥亦是陰虛陽亢所緻,屬熱厥範疇,但一般的熱厥證雖陰虛陽亢而陰陽未至離決,煎厥則已至陰陽離決,精氣耗絕,故病情更為急劇危重。經文言其病候為“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都,同“堵”,攔水之堤壩;汨汨,形容水勢傾瀉之急驟。該兩句既說明陰精陽氣驟然離決散亡而勢不可止,又形容突然間神識昏聩,知覺喪失之急劇病情。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