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經》病機學說的主要内容
《内經》論病機的内容甚多,既有如《素問·舉痛論》之論痛證和氣機失常病機、《素問·調經論》之論髒腑經脈陰陽氣血表裡病機、《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之論百病“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病機、《靈樞·五變》之論體質與發病傾向等以論病機為主要内容的專門篇章,但更多的是散見于以論陰陽五行、藏象經絡、診法治則以至五運六氣等其他學說的篇章者,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論陰陽病機、《素問·生氣通天論》之論陽氣失常病機、《素問·至真要大論》之論病機十九條等。綜觀所論内容,基本(上)包括病因、發病和病變機理(即狹義病機)三個方面,該三方面内容構成了《内經》(廣義的)病機學說的主體。(一)病因
對于引緻疾病發生的原因,《内經》有其獨特的認識和分類方法,這種認識和分類方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病因觀。
1.《内經》認識病因的方法
《内經》認識病因,除了對病因的直接觀察或體驗,如冒雨、受寒、飲食失常、金創跌仆等之外,更多的是從審察、分析患者的證候表現以推求其緻病原因的“審證求因”法,這種通過對病變表現進行分析推理而得出緻病原因的過程,實際上亦就是辨析病機的過程。
由于疾病的病因不一定能夠被直接觀察到,或者不一定能夠被患者準确感知,而通過對客觀表現出來的症狀的審察和分析,往往更可能比較準确地推求其緻病原因,因此審證求因就成了《内經》認識病因所最常使用的方法,諸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的“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生洞洩;夏傷于暑,秋生痰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既是對疾病的病機分析,但實際亦是根據證候表現對病因的辨析和推究。又如《素問·熱論》的“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亦是從發熱症狀(熱病)去推求其病因為“傷于寒”。掌握《内經》這種審證求因的病因研究方法,可以加深對病因的本質認識。
2.《内經》對病因的分類
《素問·調經論》、《靈樞·百病始生》等篇按緻病因素作用于人體以後的不同發病部位而将病因分為“生于陽”(表)、“生于陰”(裡)兩類,肇後世外感、内傷病因分類之端倪。這種病因分類方法與審證求因法一樣,都着眼于人,從人體對緻病因素的反應情況去研究、探求病因,都是“以人為本”學術理念在病因觀方面上的鮮明體現。(二)發病
《靈樞·百病始生》的“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素問·評熱病論》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遺篇·刺法論》的“正氣存内,邪不可幹”等,都把疾病看成是邪氣(緻病因素)與正氣之間的鬥争的結果,認為正氣不能抗禦邪氣,邪氣乘機侵犯人體,是疾病,特别是外感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内經》這種“邪氣緻病,正氣抗邪”的發病觀避免了見病不見人、片面強調外在緻病因素的緻病作用的局限,比較客觀地說明了疾病的發生機理,因此,為後世所繼承發揮,成為中醫發病學的基本觀念。
(三)病變機理
“病之變化,不可勝數”(《素問·脈要精微論》),面對複雜多變的疾病現象,《内經》建立了一套多層次、全方位了解病變機理的病機理論,其内容主要包括∶
1.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病機
《陰陽應象大論》關于陰陽偏勝、陰陽轉化病變機理及其證候表現,《素問·調經論》從經脈角度闡述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病機,《素問·通評虛實論》的“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等,均對疾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病變機理做了精辟論述,是提綱挈領認識疾病本質屬性的基本病機,後世稱為“八綱病機”。
2. 六氣病機
六氣病機是研究病變類型及其性質的病機理論。《内經》把病變類型及其性質類比于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特點,從而分成以風、寒、火、熱、燥、濕命名的六種基本病變類型,建立了“六氣”病機理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中屬于火、熱、風、寒、濕的病機,都是通過這種研究方法得出的病機理論。對于六氣病機,必須了解其取象比類的研究方法,才能準确把握其病機本質。
3.髒腑經絡、精(血、津液)氣(營衛)神病機
這是确定病變部位的病機理論,《内經》有關這方面病機的論述甚多,舉其要者如《靈樞·邪氣髒腑病形》、《素問·調經論》等篇之論五髒六腑病機,《靈樞·經脈》等篇之論十二經脈病機,《靈樞·本神》、《靈樞·決氣》之論精氣神津液病機,《靈樞·營衛生會》之論營衛病機等等,都是關于這類病機的論述。
4.外感病機
《素問·熱論》以六經病劃分熱病(傷寒)證候類型,以“六經傳變”和“兩感于寒”兩種模式說明其發展變化機理和傳變規律,為張仲景《傷寒論》的傷寒六經傳變奠定了理論基礎。而《素問·評熱病論》關于“陰陽交”病機的論述,指出了外感熱病過程中邪氣與正氣之間的勝負消長對病情預後的影響,啟發了後世治療外感熱病,特别是溫病的顧護陰精,保存津液的治療思想。
5.疾病傳變機理
《内經》認為疾病的發展變化有一定的規律性,并運用陰陽五行理論對這些規律加以歸納、總結。《靈樞·百病始生》認為外邪傷人從肌表皮膚開始,以後經過了由“皮膚→絡脈→經脈→輸脈(足太陽經)→伏沖之脈→胃腸之外、募原之間→息而成積”的由表入裡、逐步深入的傳變過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髒,治五髒者,半死半生也”之說,亦是從治療角度說明了這種過程。關于五髒病的傳變,《素問·玉機真藏論》根據“五髒相通,移皆有次”的生理病理關系,認為五髒病具有兩種傳變模式,一種是“五髒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之次”的“順傳所勝之次”,另一種是“病之且死”時的“五髒受氣于其所生(我所生),傳之于其所勝,氣舍于其所生(生我者),死于其所不勝”傳變模式,《素問·标本病傳論》、《靈樞·病傳》等篇亦都有類似的論述。至于病情變化節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從邪正鬥争消長角度提出了“百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規律,主要表現于以邪正鬥争為病機關鍵的外感熱病中;《素問·藏氣法時論》則根據五髒生克關系提出了五髒病的“夫邪之客于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我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生我者)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的病情變化規律。這些關于疾病傳變的理論,雖然多用陰陽五行模式加以表述,但亦是對古代醫家長期臨床觀察所積累經驗的總結。掌握其一般規律,知常達變,有助于把握其發展變化趨勢。
以上都是《内經》提出的研究疾病性質、了解其發展變化機理的病機理論,是普遍用以辨析、研究各種疾病性質的基本病機。這些病機理論加上審證求因的病因辨析,就可以從病因、病性、病位三方面辨析疾病性質和病情變化,為辨證論治各種疾病提供理論根據。各種疾病的具體病機,如《素問·痹論》的“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素問·逆調論》的“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等,都是根據這些基本病機而提出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