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經期活血調經,重在祛瘀
一般調經法:加減五味調經湯:當歸 赤芍各10g 五靈脂12g 艾葉6-9g 益母草15-30g 澤蘭12g 川牛膝10g 經期停服,經淨則停。
逐瘀通經法:促經湯:香附10 g 熟地10g 赤芍 莪術 12g 木通5g 蘇木9g 當歸10g 川芎5g 紅花10g 肉桂5g 後下 桃仁9g 甘草3g
逐瘀脫膜湯:丹參 赤芍 五靈脂12g 肉桂5g 後下 延胡索12g 三棱 莪術各10g 五靈脂10g
化瘀止血法:加味失笑散:五靈脂12g 蒲黃6g 當歸 赤芍 續斷 各10g 大小薊12g 血餘炭9g 荊芥6g 益母草15g
二.經後初期滋陰養血,以陰扶陰。
1.滋陰養血法:
輕劑:歸芍地黃湯加減
當歸 白芍 懷山藥 山萸肉各10g 熟地12g 丹皮9 茯苓 懷牛膝 寄生各10g
經後初期服 每日1劑 水煎服2次 小腹脹 矢氣頻作,去當歸 加丹參 10 g 砂仁 後下5g 煨木香 9g 出現納差 舌苔厚膩 去當歸 熟地 加入陳皮 制半夏 炒麥芽 12g 出現胸悶脘痞,時欲嗳逆,去熟地 加入荊芥 6g 郁金 9g 婆啰子 10g
歸芍地黃湯中有當歸 熟地 兩藥合用 容易導緻腹脹便溏 故去當歸 加入丹參10g 考慮天葵陰水,可以加入寄生 牛膝。
滋陰養血中劑:二甲地黃湯 炙鼈甲 6-9g 牡蛎15g 熟地 山藥 各10g 山萸肉 6-9g 炒丹皮 10g 茯苓 白芍 懷牛膝各10g
滋陰養血重劑:三甲複脈湯 滋陰奠基湯 龜甲先煎 10-15g 左牡蛎 先煎 15-30g 懷山藥 熟地各12g 山萸肉6-9g 丹皮 茯苓 懷牛膝 制首烏各10g 玄參 9g 太子參12g
2.降火滋陰法
(1)降火滋陰
知柏地黃湯 知母6g 黃柏10g 生熟地12g 懷山藥9g 山萸肉6g 丹皮 茯苓 澤瀉9g 懷牛膝 玄參各10g 寄生12g 若煩熱口渴 咽喉幹燥 上方加入沙參10g 麥冬9g ;如果出現脘腹作脹,矢氣偏多,大便溏者,上方去知母 玄參 加入木香 9g 炒白術 12g 砂仁 後下 5g 白蒺藜 10g
(2) 清心降火 常用方劑 清心蓮子飲 導赤散 清心湯
加減清心飲:
鈎藤12g 蓮子心5g 茯苓12g 黃連3g 合歡皮9g 丹參 赤芍 生地各10g 麥冬6g 黛燈芯 1米 經後初期 日服1劑 水煎分2次 若心煩失眠 加入炒棗仁 9g 龍齒 10g 胸悶氣窒 時欲歎氣 加入廣郁金9g 石菖蒲5g 如果頭昏頭痛 口幹口苦 加入白蒺藜 全蠍5g 脘腹脹 加入木香 陳皮6g 佛手5g。
(3)清肝降火
加減滋水清肝飲
丹參 白芍 各10g 生地12g 炒丹皮 茯苓 懷山藥
澤瀉9g 山萸肉6g 鈎藤15g 炒山栀10g 五味子 柴胡 甘草 各5g
頭痛目赤為主:夏枯草10g 菊花6g 苦丁茶12g 必要時加入龍膽草 胸悶脘痞納食不佳者 加入陳皮 佛手6g 木香9g ;脅肋乳房脹痛:加入青皮6g . 橘葉5g 金鈴子 9g
3.健脾滋陰
健脾滋陰湯 藥用黨參12g 白術 茯苓 懷山藥 各10g 山萸肉6g 煨木香 6g 砂仁 後下5g 赤白芍各10g 荊芥5g 蓮肉 9g 廣陳皮6g
若腸鳴鹿鹿 大便溏瀉 小腹冷痛感者 加入炮姜 5g 六神曲10g 玫瑰花5g
三.經後中期滋陰養血 佐以助陽
1.陰長運動有所遲緩者的治療
(1)一般性陰虛者 滋陰養血 佐以助陽
歸芍地黃湯 :丹參 赤白芍 懷山藥各10g 山萸肉6g 熟地12g 炒丹皮9g 茯苓10g 懷牛膝 寄生 各10g 佐以助陽者,再加入川斷 菟絲各10g 肉苁蓉6g 也可加鎖陽 黨參 白人參
(2)陰虛火旺 滋陰降火 佐以助陽
知柏地黃丸 +懷牛膝 玄參10g 寄生12g 加入杜仲 菟絲子各9g 鎖陽6g
(3)脾弱陰虛 健脾滋陰 必佐助陽
健脾滋陰湯 黨參 白術12g 茯苓 懷山藥 各10g 山萸肉6g 木香9g 砂仁5g 後下 赤白芍9g 蓮子肉12g 陳皮6g 荊芥5g 其中黨參 白術 砂仁屬于陽性,必要時可以加入黃芪10-15g 泡姜3-5g 經後期 佐以助陽 加入續斷 菟絲子 或加杜仲 覆盆子
2.間或運動倒退者 相間使用助陽藥
3.超前倒退運動不協調,不僅滋陰佐以助陽,并需調理肝脾。
四.經後末期滋陰助陽,陰陽并調。
1.陰長運動稍弱者,滋陰助陽,陰陽并調。
補天五子種玉湯:丹參10g 赤白芍、懷山藥、熟地各12g 炒丹皮、茯苓、枸杞各9g 山萸肉、五味子各5g 菟絲子、覆盆子、紫河車各9g 川續斷12g 五靈脂10g 木香9g (五子衍宗丸合歸芍地黃湯加減)
心煩寐差者 加炒棗仁10g 蓮子心5g 若胃脘部不舒 腹脹矢氣者 可加入陳皮6g 砂仁後下 5g 若濕濁内阻 舌苔黃白膩 尿少神疲者 可加入廣藿香9g 荊芥6g 蒼術9g
2.陰長較遲緩,或倒退者,滋陰助陽,着重助陽。
表現帶下或多或少,用無比山藥丸(陰陽并調) 山藥10g 菟絲子12g 五味子6g 肉苁蓉、杜仲、牛膝、熟地、澤瀉各10g 巴戟天、赤石脂各9g 臨床上常去澤瀉,加續斷、茯苓各10g
若脾虛濕濁内阻者,出現腹脹矢氣,大便溏洩,出現腹脹矢氣,舌苔厚膩,可用健固湯 黨參、蒼白術、茯苓各12g 薏仁20g 巴戟天9g 木香9g 砂仁5g 佩蘭 杜仲各5g;
3.陰長運動或前或後不協調者,補腎調肝脾,或清肝滋陰等法。
滋腎清肝飲:
丹參 赤白芍 懷山藥 熟地 各10g 炒丹皮 茯苓各9g 鈎藤12g 柴胡5g 川斷 菟絲子各12g 杜仲9g 山萸肉6g 白術12g (六味地黃丸合丹栀逍遙散組成)
若高雌激素所緻,臨床出現帶下過多,面部痤瘡,脈弦,舌紅苔黃膩者,予以滋陰降火,清肝甯心,用加味清經散。
地骨皮12g 炒丹皮、青蒿、黃柏各9g 白芍 茯苓 熟地各10g 川斷 寄生 菟絲子 青龍齒 制蒼術 各9g )
五.經間期排卵期補腎活血,重在促新
1.氣血活動欠佳,氤氲狀不足者,重在活血通絡,以促轉化順利,排出精卵。
(1).一般活血通絡,促發排卵,加減排卵湯 (當歸 赤芍 澤蘭 茺蔚子10g 紅花 香附各6g)
丹參 赤芍 各10g 川芎6g 五靈脂 澤蘭 山楂 川斷 香附 各6g 紅花 荊芥各6g 經間期排卵服 日服1劑 心煩不寐者 加合歡皮10g 鈎藤12g 兩少腹疼痛者 加延胡索 全蠍6g 腹脹矢氣者,大便溏洩者,加煨木香 六神曲 制蒼術各10g ;
注意事項:其一有錦絲狀帶下物質 二是服藥時間 3數律者 服藥3劑 5數服5 7數服7
(2)血瘀
卵巢 輸卵管有症瘕積聚
促排卵湯 :丹參 五靈脂 川斷 香附 山楂 各10g 川芎 紅花 荊芥各6g 地鼈蟲 8g 山甲片 6g 若症瘕者 加炙水蛭5g ,若少腹疼痛明顯,加入延胡索10g 全蠍6g
(3)濕熱 多指有盆腔炎症
加味紅藤敗醬散
藥用紅藤 敗醬草各15-30 g 丹參 赤白芍各10g 薏仁 30g 土茯苓15g 木香9g 馬鞭草 萹蓄各12g 佩蘭 蒼術 續斷 五靈脂各10g 若少腹疼痛 加延胡索10g 制乳沒6g 心煩失眠者 加蓮子心5g 合歡皮10g 腹脹矢氣 大便溏洩 加砂仁5g 六曲10g
(4)痰濕 肥胖 多毛多脂 多囊卵巢綜合征
溫陽化痰促排卵湯
炒當歸 赤白芍 懷山藥 制南星 各10g 桂枝5g 川斷 紫石英 各12g 紅花6g 川芎5g 茯苓12g 香附9g 蒼術10g 若口渴煩熱,面紅痤瘡,去川桂枝 加栀子 丹皮 六一散包煎 ;
2.陰陽失衡,重陰或陽有所不足,重在調複陰陽,或扶陰或扶陽,稍佐活血,以促轉化排卵。
(1)陰虛陽弱,陰陽失衡。(表現錦絲狀白帶,頭昏腰酸) ,治當滋陰助陽,稍佐活血
補腎促排卵湯 當歸 白芍 懷山藥 熟地 丹皮 茯苓 川斷 菟絲子 鹿角片 (先煎)各 10g 山萸肉6g
五靈脂12g 紅花5g 經間期排卵服 日服一劑 若乳房脹痛 加柴胡 5g 青皮6g 綠萼梅5g
(2)腎陰虛者:
一般表現為月經後期 量少 甚至閉經 經治療後 初出現錦絲狀者 并伴頭昏腰酸 煩熱口渴,治當滋陰養血,交濟心腎,稍佐活血通經,方用益腎通經湯 藥用柏子仁 丹參 熟地 川斷 澤蘭 川牛膝 炒當歸 赤白芍10g 茺蔚子 生茜草 各15g 鼈甲(先煎)9g 山楂10g 若夾濕濁者,上方柏子仁 當歸 加入木香9g 炒白術10g 六曲10g
(3)腎虛偏陽 脾腎不足者
出現頭昏腰酸 納欠神疲,腹脹矢氣,大便溏洩,有錦絲狀白帶
健脾補腎促排卵湯
黨參15g 制幫蒼白術 懷山藥 丹皮 茯苓 川斷 菟絲子 紫石英 (先煎)各10g 煨木香 9g 佩蘭8g 五靈脂12g
六.經前期補腎助陽,扶助陽長
1.陽有所不足,以緻陽長不及者,補腎助陽,維持陽長,這是經前期的主要治療方法
(1)陰中陽虛者 ,當予以陰中求陽,水中補火之法。
右歸飲 丹參 赤白芍 懷山藥 地黃 炒丹皮 茯苓各10g 山萸肉6g 川斷 菟絲子 紫石英 各12g 五靈脂10g 綠萼梅5g
胸悶心煩 夜寐甚差者 可加入鈎藤15g 蓮子心5g
頭痛急躁 乳房脹痛 可加入白蒺藜 10g 炒柴胡 5g
(2)血中陽虛者 頭昏腰酸 胸悶煩躁 神疲乏力 或有腹脹
毓麟珠(四物湯+四君子湯+杜仲+菟絲子+鹿角片)
(3)脾腎不足 氣中陽虛 當予以氣中補陽,脾腎雙補,健脾溫腎湯
黨參15g 炒白術12g 懷山藥 炒丹皮 茯苓 杜仲 菟絲子 紫石英 (先煎) 各10g 木香9g 五靈脂10g 陳皮6g
(4)陰虛及陽 主在陰虛 治當滋陰養血 扶陰以助陽 (歸芍地黃湯加減)
2.陽長過盛,或稱陽長有餘者,予以清熱洩陽,或滋腎清火法,此為反治法,亦為反常治療法。
(1)陽盛有餘者,煩熱口渴,乳房脹痛,便艱尿黃,脈象弦數,苔黃膩。
三和飲治之:
薄荷後下5g 栀子9g 黃連6g 郁金 9g 桔梗9g 甘草6g 當歸 赤白芍 懷牛膝各10g 生地 9g
經前服 尿少色黃 加竹葉 心 5 g 澤瀉10g
黛燈心1米 煩熱失眠 口苦咽幹 加入鈎藤 12g 蓮子心 5g 腹脘痞脹 矢氣頻作 加入木香 9g 陳皮6g 枳殼9g
(2)腎虛火旺者 予以滋腎清火法
滋水清肝飲 (前有不祥述)
3.陽長不及與陽長過盛交替發作者,這是一種矛盾錯雜病變,是一種不協調的病患,治當調理陰陽與協調肝脾氣血相結合。
七.經前後半期助陽理氣,補理兼施。
1.主要的治療方法,在于助陽與理氣并重。
(1).陽有所不足,常伴有一定血虛。
毓麟珠(四君四物加入川斷 菟絲子 鹿角霜)和越鞠丸
(2)脾腎不足 氣中陽虛 助陽補氣 健脾補腎 常用健脾溫腎湯 加入理氣湯
黨參 炒白術 懷山藥 炒丹皮 茯苓 川斷 紫石英各10g 煨木香9g 五靈脂10g 制香附9g 澤蘭10g
(3)重要加減
1.氣郁 郁金 合歡皮 婆啰子各10g 柴胡5g
2.痰 加半夏 蒼術10g
3.瘀血 肉桂 後下 3g 五靈脂10g 澤蘭10g
2.反常治療
(1)陽長有餘,陽過盛者,治療上清熱洩陽與調經相結合,用先期飲和三和飲加減
知母6g 黃柏9g 黃連5g 黃芩9g 炒當歸 赤白芍 桃仁 紅花 各10g 制香附 澤蘭各9g 艾葉5g 若心煩失眠 可加蓮子心5g 大黃6g 經量多 色紅,血塊多,可加入大小薊各12g 五靈脂40g 炒蒲黃 包煎 6g
(2)腎虛火旺
右歸飲合丹栀逍遙散加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