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和生産茶葉的國家,茶葉的原産地在中國。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卧、輕身、明目。”(引自《神農本草經》)由此可見,早在公元前2737-2697年的神農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野生茶樹,并對茶葉予以利用。漢宣帝時,茶葉已形成商品步入市場,王褒《憧約》中就有“烹茶盡具”之說。茶葉,在成為一種獨特的商品後,始由四川向長江中下遊、淮河流域延伸。
據文史記載,在發現茶葉之後,我們的祖先隻是采取野生鮮葉,生煮羹飲。在漫長的歲月裡,由生煮發展到曬幹、收存。公元220-264年,采茶作餅,茶葉開始有了初步的加工。至唐朝,發明了蒸青團茶的制法。這種制法是,采下鮮葉,經過蒸、搗、拍、焙、穿、封等六道工序,即先将鮮葉蒸熟,搗爛,放入一定的模型裡用手拍壓成一定的形狀,繼而烘幹、成串,裝好後即為成品。蒸青團茶,消除了茶葉中的青臭味,使之清香可口,從而飲茶風氣從國内傳到國外。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赴我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帶去我國茶籽撒遍日本土地,從此以後幾百年間,印尼、印度、錫蘭(今斯裡蘭卡)、俄國等國國土上,生長着中國的茶樹,中國,成為全世界“茶的故鄉”。
唐代陸羽的《茶經》不僅系統地總結了種茶、制茶和飲茶的經驗,而且将儒、釋、道三家思想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動升華為一種充滿中華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即中國茶文化。
陸羽在《茶經》裡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為了辨别草木的藥理作用,曾經親口品嘗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時,用釜煮水,恰巧有幾片葉子飄落進來,使釜裡的水變成黃綠色。神農氏不以為意,喝了一點釜裡的湯水,卻驚奇地發現,這黃綠色的水味道清香,這種葉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藥材。随着時間的推移,神農氏發現這種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至于“茶”的名字的來源,也和神農氏有關。傳說神農氏長着一個玻璃一樣透明的肚子,但凡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他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夠知道這種食物對于身體的利弊,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黃綠色的水之後,看見這種水在肚子裡流淌,所到之處,把腸胃擦洗得幹幹淨淨。于是他就把這種植物叫做“擦”,後來就慢慢演變成現在的“茶”。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