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興隆窪文化玉器的起源和工藝探讨(下)

近年考古學新發現,已徹底改變了傳統中國玉文化的面貌。中國玉器起源、分布、内函等,随着考古手鏟揮動得以不斷刷新。1990年地質學家聞廣公布,東北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出土的八件玉器,科學曉行鑒定全屬閃石玉,為“全世界已知最早真玉器”,一舉把中國閃石玉文化推早到距今8000多年前。



林西縣西門外琢制石人。


然面,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玉器的出土狀況。考古學家楊虎在興隆窪遺址墓葬中,從一些保存良好人頭骨兩側的耳部,檢出了成對環狀玉飾物。顯而易見,這種在兩耳側緊貼出土的玉環狀飾,就是穿戴在耳垂上的飾物。考古學界一般稱之為玦飾。8000年前雙耳戴玉玦的風俗,是科學發掘揭露的事實。

翻檢世界考古範圍内有關耳飾物的資料,西亞伊拉克Ur發現約4500年前的黃金耳環,被認為是已知年代最古老的耳飾。這樣一來,興隆窪的玉玦,很可能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耳環。新石器時代最早真玉器與世界最古老耳環,兩者合二為一,這真讓人興奮不已。楊虎先生更告訴我們,興隆窪時期一部分男女老少,有穿戴玉玦的習慣。8000多年前中國東北的一隅,一些人愛戴玉耳環,拉着長長的大耳垂,這樣的民族多麼神秘和令人神往。

進一步深入玦飾的探索,我們發現更多令人興奮的事實。玦飾分布的範圍,超乎想像的廣袤:大陸從俄羅斯雅庫特至濱海地區沿海南下橫跨中國的東邊,以至中南半島的泰國灣、西面波及印度的東邊;島嶼從日本至加裡曼島及新幾内亞島,都曾出土過玦飾,牽涉現今十多個以上國家的疆域。迄今東南亞及海南島,也有少數民族穿戴金屬的玦飾。

東亞地區8000多年來連綿不斷玦飾的曆史,文化沉澱之深厚,令人咋舌。玦飾曆史的真相,如煙波混茫。從清末吳大澄考證玦飾開始,一百多年來玦飾起源的論争,一元多元說此起彼伏。迄今還有不少研究者主張,愛美是人的共性,像玦飾般簡單的外型,甚麼地方不能獨創!2004年日本出版《繩文化時代的玉文化》專集中(《季刊考古學》89号),有關玉玦飾起源問題上,土肥孝的日本自生說與藤田富士夫的大陸渡來說,針鋒相對。究竟東亞這麼遼闊範圍裡,為什麼先後都出現了玦飾,社會功能是否一樣?諸如此類的難題,千頭萬緒,如盤根錯節,能否迎刃而解,真是考古這門學問很大的考驗。

峰回路轉,近半世紀以來東亞考古蓬勃的發展,為玦飾曆史的來龍去脈,打開了局面。按筆者粗略統計,迄今東亞地區至少有一千多處遺址,發現過玦飾。可以斷言,這仍然是埋藏于地下玦飾的冰山一角。玦飾的發生一元與多元争論,一時難有定論。考古學的新發現日進月步,玦飾多元論觀點,越來越難于自圓其說!近年來筆者一再主張,玦飾東北起源一元說。玦飾一元起源論最重要的支持理據有四:

一、玦飾在中國東北起源後,次第向四周擴散。大緻而言,距離東北越遠的地方,玦飾出現的年代就越晚。按現今東亞玦飾整體分布,8000多年前原生玦飾玉文化學遼海一帶已經形成,在距今8000~7000年間,玦飾範圍已突破遼海地區進入河海平原及山東丘陵一帶,是東亞最早玦飾的分布圈。距今7000~6000年間,玦飾的次生集團向南已擴散到長江中下遊;向北越過三江平原與俄濱海地區,又跨過日本海,直接滲透至日本列島。距今5000年以後,南方嶺南及俄羅斯北部雅庫特相繼出現了玦飾。東南亞大陸如越南、泰國;島嶼如台灣、菲律賓和印尼等的玦飾,大約都在距今4000年前以後出現。

二、早期玦飾的傳播,是玉玉組合的擴散。往東北方向,如玦、匕形器、彎條形器與管珠等是同步擴散,由遼海地區北至三江平原,跨過俄羅斯濱海地區,橫渡日本海登陸北陸。往南方向,玉器組合上逐步脫漏及變異較明顯。遼海地區玉器南傳到天津河海平原一帶,玉玦與匕形器組合沿能穩定出現。又往南傳至山東丘陵地區,可能因閃石玉資源的問題,而改用滑石和貝殼制作玦與匕形器。再南傳到了長江下遊平原,匕形器已失傳。馬家濱文化中還是管狀及環狀玦并存,但管狀玦又分化成梯形、貝形、腰鼓形、台形等幾種亞式。到了河姆渡文化,就連管狀玦都消失不見,一些環狀玦又轉化成墜飾。看來由于生态環境相近的原因,興隆窪文化北傳的滲透力顯得更強大。從興隆窪遺址向外伸展,至日本北陸桑野和杭州河姆渡遺址的直線距離相約。然而前者桑野和三引遺址出土玉玦、匕形器、管珠和彎條形器等,更能保存興隆窪玉文化的原貌。

三、作為一種物質載體,玦飾所承載的意識,亦随玦文化同步擴散。如對閃石玉堅貞玉質的愛好,又如以黃綠色代表生命萌芽的色彩意念,以至對溫潤而澤半透明質感的執着等。日本列島在距今5000年前出現非常獨特的輝石玉傳統,翡翠硬玉飾物一枝獨秀。然而,日本數千年輝石玉文化的傳統,也是東亞大陸新石器時代閃石玉文化影響下形成的分支。

四、玦飾擴散的過程中,玉工藝技術亦同步傳播。一些極特殊的玉工藝技術——線切割技術工藝在東亞大陸大行其道,從俄羅斯方面阿穆爾以至廣東沿海都有分布,均與玉文化擴散有着密切關系。

考古發覆千古。考古揭示一條8000多年東亞玉玦之路,躍然活現于紙上。中國東北玉文化對東亞玉器傳統的巨大貢獻,仍然是難以估量的。杜甫詩《春夜喜雨》中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随風潛入夜,潤往返細無聲。”距今8000多年前起源中國東北的玉玦文化,潤物細無聲,如水銀瀉地,于東亞各地滲透。



興隆溝遺址22号房址出土的匕形器。這可能是農業民族所特有的餐具,玉制餐具的出現說明了一些部落成員具有特殊的身份。

匕形器的制作。長條形,一面内凹,一面外弧。頂部略窄,身部稍寬。匕形器的兩側可見因琢擊留下顯著點及塊狀白斑。(本博定義此物為食具,這此白斑也可能是匕形器兩側面長期與牙齒相碰撞而形成的)頂端墜孔周沿可見一圈點狀琢痕,可能是琢擊穿孔後,再擴孔成橢圓形墜孔。内凹一而中央部全是點狀琢擊痕,可見内凹部份是先琢擊後研磨制成。



興隆窪遺址201号房址匕形器。

長條形,一面平齊,另一面微鼓。頂端墜孔呈8字形,墜孔接近器的頂部邊沿,極容易被拉破。




興隆窪遺址125号房址匕形器。

長條形,一面外弧,另一面内凹。頂端有弧形墜孔,是舊墜孔破損後在略磨平器頂端留下的痕迹。新墜孔主要在内凹一面開成。




興隆窪遺址128号房址匕形器。

長條形,一面外弧,另一面平齊,器頂端有明顯打撀疤痕,末端在平齊一面略研磨。




興隆溝遺址22号房址匕形器。




興隆溝遺址采集的匕形器。

匕形器的功能和分布。匕形器為興隆窪文化的典型玉器,呈長條形狀,一面略内凹,另一面外弧,也有兩面平齊的。器上端有墜孔。查海遺址7号墓出土大、中、小三對匕形器,分别置於主人頸部至腰部,推測可能是身體不同部位的墜飾。近年俄羅斯濱海地區和日本北陸都發現了典型匕形器和玦飾共存,顯示興隆窪文化玉器分布廣泛的範圍。



興隆窪遺址113号房址墜飾。

由小型玉锛縱割半分形成,原玉锛上部邊沿傾斜一側,帶有琢打塊狀白斑,另一側被上下對向切割,切割後稍作研磨。




興隆窪遺址109号墓地彎條形器。

彎條形器起源。彎條形器造型可能是仿效動物的獠牙,人類自舊石器時代三萬多年就佩戴獠牙的墜飾。興隆窪文化先民也佩戴野豬獠牙飾物。這件彎條形器上端可見殘墜孔,新與舊墜孔間尚有一未穿墜孔,估計這件墜飾曾被長期佩戴。




興隆窪遺址250号房址彎條形器。



興隆溝遺址11号房址彎條形器。可能是殘破的玦飾制作而成。




興隆窪遺址173号房址出土玉锛

玉锛分割。次件玉锛出土173号房址第二層堆積土中,并非是玉作坊所在,玉锛長軸中央有一道切割溝槽,溝槽的寬度參差,規則性弱,究竟玉锛制作者與中央溝槽加工者是否同為一人不無疑問。溝槽目的明确是企圖縱半分割玉锛,可能意味著玉锛的主人把玉锛分割轉讓作其它消費用途。




玉锛刃部的使用痕迹






興隆窪遺址110号房址出土玉锛

呈梯形,長軸傾斜一側輕琢打磨平;另一側由對向片切割後折斷,折斷後略作研磨,可以推測此玉锛曾被分縱割。細微破裂面,集中在锛刃部一側,估計是使用痕迹。


玉锛使用痕,玉锛曾被半分縱割,刃部上有由于使用産生的細微破痕。



興隆窪遺址138号房址出土玉锛




興隆溝遺址采集玉锛




興隆溝21号房址玉锛

兩件器物長軸一側有分割的痕迹




興隆窪遺址220探方出土玉锛



興隆窪遺址130号房址出土玉锛




興隆窪遺址260号探方出土玉鑿

日本東北大學藏青森縣笹森釘出土繩文時代的輝石玉墜飾(翡翠大珠)

日本青森縣遺迹出土繩文前期輝石玉墜半成品

興隆窪遺址110号房址锛。邊緣有明顯的打撀的痕迹。

興隆窪遺址17号房址玉锛

興隆窪遺址130号房址玉锛。兩者頂部都有留下打撀裂面

興隆窪遺址出土琢制石磨盤、石磨棒、石鏟和是琢

興隆窪遺址173号房址一側琢製

興隆溝遺址锛側面對向切割至一半再打斷

兩者側面都留下有片切割痕迹


切割面的研磨。三件锛的側面由片切割後,切割面在經不同程度的研磨。依圖所示由左而右,切割面的研磨愈來愈精細。

興隆窪遺址118号墓砺石

興隆溝遺址128号房址匕形器。打撀痕被研磨平滑。

興隆溝遺址128号房址匕形器。器身上有琢製遺痕,亦可見仔細的磨面。

興隆窪遺址585号灰坑(上)。興隆溝遺此22号房址(中)。興隆溝遺址22号房址(下)。

興隆溝遺此22号房址蚌人面飾。左眼外圍部分為未鑽穿。

興隆窪遺址585号灰坑石人面飾。U字形部分是由石器多次刮削形成。

興隆窪文化玉石器抛光技術先進,此件興隆窪遺址125号房址匕形器表面抛光細緻。

興隆窪遺址585号灰坑石人面飾。

人面飾四面都留下很多交錯劃痕,是在毛坯階段以石器刮削修整表面。眼部兩處開孔可能是由實心鑽先打小孔後再擴孔形成。U字形部分是石器徒手刮削而成。


興隆溝遺址22号房址石人面飾

上列雙孔以為繫孔,未穿透雙孔是實心鑽形成,代表雙眼。口内鑲嵌三角形蚌嵌片,并刻劃出牙齒。

興隆溝遺址采集石人面飾。上端破損,口部為刮削開口。

興隆溝遺址18号房址(上)蚌人面飾及22号房址(下)石人面飾。

製作中人面飾,周邊未均稱,表面有待進一步研磨,口部亦為施工。

興隆溝遺址22号房址蚌人面飾

興隆溝遺址22号房址人頭蓋骨牌飾

利用人頭部錢額骨加工而成。用石具在器面上鑽孔及刻劃紋飾,酷似人面。

興隆溝遺址22号房址(上)及23号墓(下)人蓋頭骨牌飾,中央穿孔。

興隆溝遺址4号墓(上),10号墓(中)及22号房址(下)壁形蚌飾。

興隆溝遺址4号墓管。一端有斜凹部分,可能與串戴方式相關。

興隆窐文化石出土門石玉管飾。管長短不一,可以單個、成對或多個串合使用,一般作為項飾。興隆溝遺此22号房址出土長9.8裡面長的石管,估計從兩面以實心鑽開孔,鑽開孔至少也有7——8厘米隻長度。此管對鑽之淮确,鑽入之深,可見技術之精湛,在距今8000多年前就能製作出如此精美管飾,令人歎為觀止。

興隆溝遺址4号墓管

興隆溝遺址4号墓管

右下角最長一件管出于興隆溝遺址22号房址,其餘為四号墓。


日本青森縣上尾駮遺址出土輝石玉翡翠墜飾。



山東章丘小荊山遺址出土約7000年前岫岩閃石玉锛及仿真玉玦飾、骨匕。



廣東省汕尾市田墘鎮出土可能是岫岩閃石玉的琮。



珠海寶鏡灣遺址出土的水晶玦飾。環珠江口一帶缺乏閃石玉原料。從4000~3000年前,這裡仿真玉環玦作坊甚為興盛。



中國早期玉玦:黑龍江滕家崗子(左)、内蒙古興隆溝(中)、江蘇祈頭山(右)。



1996年越南考古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發掘長睛遺址;2002年上述兩單位于Xom Rem遺址發掘馮原文化墓葬,出土軟玉玦飾。

越南北部從4000年前初次呈現真玉文化圈。在馮原文化時期北部灣沿海出現長睛、白寺等大型軟玉飾物作坊。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