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我們都想要追求成功,但是那隻是我們單方面的想法,做事情能夠一步到位的時候畢竟是少數。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在前進的過程中能夠掌握并且做到恰當的以退為進的智慧,那麼最後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退一步海闊天空,放長線釣大魚,這些俗語都體現了以退為進的智慧。
古人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曆史是最好的老師,從曆史中我們可以明白很多道理,融會貫通,開啟我們人生的智慧,看看下面四個曆史小故事吧
田忌賽馬這個故事很經典。田忌和齊王賽馬。一開始田忌讓最低等的馬出戰,齊王認為他破罐破摔,仍然按照自己上等中等下等馬出戰的套路來應對。
結果齊王勝了第1場,卻連輸了2場。
這個故事就很明顯的體現了以退為進的策略,因為暫時的勝利會蒙蔽齊王的眼睛,讓他對即将到來的危險不覺,從而釀成不可彌補的失敗。
陳平不殺樊哙漢朝初年,漢高祖劉邦知道樊哙有謀反的心,非常生氣,派陳平騎馬去傳命令,讓周勃代替樊哙,并且要求陳平在軍中立刻把樊哙斬首。
陳平是一個有智謀的人,他接到命令就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當時的西漢中央政權内部紛争激烈,皇後呂雉代表的外戚集團,企圖控制軍政大權,當時漢高祖劉邦年老多病,時間不長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陳平真的聽從劉邦的命令,殺掉呂後的妹夫樊哙,那不可預知的未來顯然兇多吉少。
所以在路上的時候,他對周勃說
“樊哙是劉邦的故交,而且是親戚。平楚的時候功勞也不小 ,劉邦也許是一時生氣,才做出這個舉動,如果我們嚴格按照執行,萬一他後悔了,會怪罪你我。不如我們先抓住樊哙,把他綁到朝廷上去,讓皇上自己去處置”。
因此他們沒有執行劉邦的命令,而是直接把樊哙押到京都聽劉邦處置。
但是在半途當中,劉邦就病故了。
陳平非常的慶幸,因為劉邦一死,他如何向呂後交待?
果然,一見陳平到來,呂後非常着急,趕緊詢問樊哙的下落。
陳平一邊哭一邊說,我知道樊哙打江山有功,不敢加刑,隻是将他押到京都來聽從主上的裁決。
呂後頓時放了心,念陳平對劉邦交情很深,便讓他作為一個郎中令,傅相嗣主。
今天我們也可以學一學陳平的策略,尋求多個方案,多個選擇,多個出路,一招不成再試一招,這樣才能夠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立于不敗的地位。
康熙擒鳌拜康熙還很小的時候,鳌拜掌握着朝中大權。并且他有謀取的野心,康熙也很清楚,但是隻是覺得自己的年齡小,還沒有牢固的根基除掉鳌拜。
面對這樣一個很難的問題 ,他索性什麼也不管,整天和一幫小夥伴們遊戲,造成一種自己很貪玩的假象。
甚至當康熙私自和鳌拜會面,發現鳌拜帶有匕首的時候 ,康熙也假裝糊塗“沒什麼奇怪的,我們滿族自幼有刀不離身的習慣”。
這樣讓鳌拜對他徹底放松戒備,等時機成熟的時候,再将鳌拜一舉抓獲,放出了長線釣到了大魚。
李淵向突厥稱臣在李淵在太原留守時候,突厥兵時常來犯,他們能征善戰,李淵和他作戰的時候敗多勝少。
有一次突厥兵又來侵犯李淵,李淵給突厥寫了一封信,向他稱臣,書中寫到“欲大義舉兵,遠迎聖上,複與貴國和親,如文帝時故例。大汗肯發兵相應,助我南行,幸勿侵虐百姓,若但欲和親,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
突厥大汗接受了李淵的妥協,給李淵送去了馬匹和士兵,增強了李淵的戰鬥力。
這時候李淵留下兒子李元吉固守太原,自己興兵讨伐隋朝,沒有受到突厥的侵襲,而且還得到他們的供給。
李淵戰勝了隋炀帝楊廣,建立了自己的大唐王朝,等到唐朝興盛之後,李淵才舉兵出擊突厥,突厥不得不向李淵求和稱臣。
李淵也是以退為進,如果不能委曲求全,那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在生活中也是一樣,不能一味的争強好勝,有的時候要先行退一步,因為人不可能在所有的事實方面都會超過别人,一味追求成功,那樣就會悶在死胡同裡,造成無效的浪費。
“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寬,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也說明了人生進退需要進行合理的選擇,隻有掌握适時的進退才能夠遊刃有餘。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