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50期
作者/湯爾群 張立平 黃玉燕 鄭齊 李志更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編輯 /劉剛⊙ 校對/張芊芊
俞根初(1734-1799年),名肇源,字根初,清代浙江紹興著名醫家,紹派傷寒代表人物,著有《通俗傷寒論》一書。其後,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徐榮齋等又在原書基礎上加按、勘訂、校勘、增補該書,使其内容進一步充實。
俞根初對仲景之學研究頗深,臨床多有發揮,其經驗方多用仲景方。據筆者統計,《通俗傷寒論》中記載俞根初常用經驗方101首,與仲景方密切相關者36首,其中選自仲景方者11首,據仲景方加減者17首,合方者8首。此外,俞根初仿仲景之意自創新方2首,即蘇羌達表湯與蒿芩清膽湯。俞根初沿用、化裁、合用仲景方,并仿仲景之意自創新方,對我們今天繼承和發揮仲景方具有示範作用。總結其運用仲景方的特點如下。
俞根初經驗方中,選自仲景原方的有11首,包括小青龍湯、越婢加半夏湯、桂枝加附子湯、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姜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厚樸七物湯、四逆湯、真武湯。以上方劑與仲景原方比較,組成相同,劑量明顯少于仲景原方,而藥物之間用量比例也不相同。以小青龍湯為例進行比較分析,如下表所示。
仲景時期1兩約為15.625 g,非衡量器藥物劑量則參考相關專家的考證,清朝時期1兩約為37.3 g。仲景原方的單位為兩,(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衆号整理校對編發)俞根初經驗方的單位為錢和分。由表1可知,俞根初經驗方的小青龍湯與仲景原方組成相同,劑量不同,俞根初經驗方劑量明顯小于仲景原方。此外,俞根初還調整了藥物劑量的比例。仲景原方麻黃、桂枝、細辛等辛溫發散藥藥量大,所占比例高,半夏所占比例小;俞根初經驗方辛溫發散藥藥量小,所占比例少,半夏用量最多,所占比例大。
表1張仲景小青龍湯與俞根初小青龍湯比較
小青龍湯是仲景為治外寒内飲而設,諸藥相合,共奏解表蠲飲、表裡雙解之功。從用量上看,以發散為主,以收斂為輔。俞根初運用小青龍湯,其特點為重用半夏之化飲降逆,輕用桂枝、麻黃、細辛、幹姜之溫散。說明俞根初治療外寒内飲時,輕發其汗,重視化痰飲。這可能與浙紹之地濕多,其人腠理疏松,人多痰飲水濕有關,故不宜過于溫散,用藥要重視化痰飲。這也與俞根初提出的“化飲發汗法”之旨相合。
例如,俞根初桃仁承氣湯乃仲景桃核承氣湯去桂枝,加五靈脂、蒲黃、生地、犀角汁而成。相當于仲景桃核承氣湯去桂枝、合犀角地黃湯及失笑散,三方合而成劑。在急下焦瘀熱的同時,(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衆号整理校對編發)加強活血化瘀及涼血清熱之力。又如,俞根初通脈四逆湯,乃是在仲景通脈四逆湯基礎上進行加減,原方去大棗,加蔥白、陳紹酒。增強了原方活絡通脈之力。
俞根初靈活合用仲景方或合用仲景方與時方,以适應複雜病情的需要,是對仲景組方配伍思想的發揮。如柴胡陷胸湯,由小柴胡湯與小陷胸湯合方加減而成。小柴胡湯中去人參、甘草、大棗等補益扶正之品,加瓜蒌仁、桔梗、黃連、枳實等清熱化痰、理氣寬胸之藥,(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衆号整理校對編發)在和解少陽的同時,加強清熱化痰,寬胸散結的功效,又避免了滋膩斂邪。
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可能與紹興當地之人,體質薄弱,腠理疏松,不耐辛散有關。二是仲景之方,原為治療寒邪所緻外感疫病及其變證、壞證所設,病情危急,病勢兇險,仲景用大劑量藥物急救為先,中病即止;而俞根初用方,是用于治療外感時邪、小邪,病情輕淺,所以用量較少。三是俞根初對疾病病因、病機有着非常準确的把握,能抓住疾病的關鍵,才能做到量小清靈。
張仲景在《傷寒論·傷寒雜病論集》中指出其治學态度“勤求古訓,博采衆方”,又指出創作《傷寒論》的目的“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也就是希望後世能活學仲景之學,不拘泥于一方一藥。後世活學仲景之學者,當首推葉天士,程門雪曾說:“天士用方,遍采諸家之長,不偏不倚,而于仲師聖法,用之尤熟。”俞根初也是活用仲景法的典範,其推崇仲景之學,師仲景法而不泥仲景方,根據臨床需要,沿用、化裁、合用仲景方,并仿仲景之意自創新方。藥味上進行加減,藥量上有所變化,比例上進行調整,拓展了經方應用的範圍。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