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常用經方的簡單辨證提要

中醫常用經方的簡單辨證提要,一看就懂

汗出而發熱、汗後怕冷=桂枝湯。 惡寒(風)+發熱+汗出=桂枝湯。 汗出而四肢關節困痛=桂枝湯。 頭暈+水舌=苓桂術甘湯。 頭沉重、昏蒙、暈痛+水舌=澤瀉湯。 茯苓 舌下瘀=桂枝茯苓丸。 頭痛+惡心幹嘔+水舌=吳茱萸湯。 眩暈+(脈弦+口苦、咽幹)=小柴胡湯。 舌苔白水滑+腹瀉=苓桂術甘湯。 瘀舌(舌紫暗、舌下瘀):桂枝茯苓丸。 澤瀉 頭昏、頭蒙(冒)+水舌=澤瀉湯。 頭暈、頭蒙、頭重、耳鳴+水舌=五苓散。 胸腹撐脹滿悶,有氣塞感,嗳氣頻繁,反酸嚴重:半夏厚樸湯。 眼底出血,視物模糊不清(眩、冒)+水舌=五苓散。 川芎 無汗而頭痛+傷寒史、脈浮弦緊+血壓高=麻黃湯+川芎。 眩暈+汗出多(水汗)、雙踝關節輕度水腫+水舌=苓桂術甘湯。 頭蒙、頭暈、頭痛(冒)+面部浮腫、時出汗(水汗)、水舌=苓桂術甘湯。 心律不齊+水舌(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體水滑膩)=苓桂術甘湯。 中藥麻 頭痛+傷寒史、無汗而頭痛、無汗而鼻塞鼻涕、無汗而惡寒(麻黃)=葛根湯或麻黃湯。 失眠+陣陣煩熱、手心發熱、陣陣汗出,口幹舌燥,時覺心煩焦慮,尿黃,舌暗紅,舌尖紅,舌苔黃,高血壓=黃連解毒湯。 體格壯實,背肌厚密結實,頸肩背腰僵硬、痙攣、疼痛=葛根湯。 幹的栀子的果實 嚴重失眠+時感周身寒熱交替發作,關脈弦,時有心慌心悸+水舌(焦慮症)=柴龍牡。心煩、焦慮、失眠,頭昏沉暈,口渴,胸膈煩悶,舌暗紅,舌尖紅,舌苔黃,脈滑數(焦慮症)=栀子豉湯。 頸項僵硬疼痛(芍藥證)、右脅脹痛、脈沉弦有力(四逆散)+口苦、咽幹、心煩、尿黃、便幹,舌苔黃,時出汗(黃芩、連翹、栀子)+嗳氣多(半夏厚樸湯)=解郁湯+除煩湯。 半夏 無汗而咳嗽、無汗而發熱(麻黃)+面色青灰,痰鳴聲、流清水鼻涕,舌苔白水滑(半夏、幹姜、細辛)=小青龍湯。 心中煩躁、尿黃、苔黃,脈數(黃連)+胃脘滿悶(半夏)+食欲不振、面色晦暗無光、疲勞乏力,大便稀溏(幹姜)=半夏瀉心湯。 中藥單品特寫柴胡

半身出汗、脈弦細、發熱(柴胡)+口苦、咽幹、舌尖紅、脈數(黃芩)+惡心(半夏、生姜)+精神萎靡(人參、大棗、甘草)=小柴胡湯。

常用經方之方證提要 1無汗而咳嗽、無汗而發熱(麻黃) 面色青灰,痰鳴聲、流清水鼻涕,舌苔白水滑(半夏、幹姜、細辛)=小青龍湯。
2舌苔白水滑 腹瀉=苓桂術甘湯。
3心中煩躁、尿黃、苔黃,脈數(黃連) 胃脘滿悶(半夏) 食欲不振、面色晦暗無光、疲勞乏力,大便稀溏(幹姜)=半夏瀉心湯。
4胸腹撐脹滿悶,有氣塞感,嗳氣頻繁,反酸嚴重:半夏厚樸湯。
5心律不齊 水舌(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面水滑膩)=苓桂術甘湯。
6眼底出血,視物模糊不清(眩、冒) 水舌=五苓散。
7瘀舌(舌紫暗、舌下瘀):桂枝茯苓丸。
8急性淚腺炎案:
無汗而頭痛、無汗而眼痛,脈浮緊(麻黃) 大量眼淚、大便稀溏、水舌(半夏、幹姜、細辛) 局部灼熱感,鞏膜充血紅赤,心中煩(石膏)=小青龍加石膏湯。
9淋巴結腫大疼痛:連翹。
10生活壓力大,經常心情郁悶,脅部塞堵脹滿,脈弦(四逆散) 心煩、焦慮、口苦(黃芩、連翹、栀子) 胃脘塞堵脹滿,納呆,時時惡心(半夏厚樸湯)=解郁湯 除煩湯。解憂郁、抗焦慮。
11頭蒙、頭暈、頭痛(冒) 面部浮腫、時出汗(水汗)、水舌=苓桂術甘湯。
12惡寒(風) 發熱 汗出=桂枝湯。
13間歇發熱2年,時輕時重,體溫37.2°,脈弦細(柴胡) 口苦、咽幹、心煩、失眠(黃芩) 幹嘔(半夏、生姜) 精神不振(人參、大棗、甘草)=小柴胡湯。
14頭昏、頭暈(冒) 關節困重,口不渴,大便稀、日2次 水舌=澤瀉湯。
15頭痛 傷寒史、無汗而頭痛、無汗而鼻塞鼻涕、無汗而惡寒(麻黃)=葛根湯或麻黃湯。
16頭痛 幹嘔 水舌=吳茱萸湯。
17汗出而頭痛、脈浮=桂枝湯。
18頭昏、頭蒙(冒) 水舌=澤瀉湯。
19頭痛 惡心幹嘔 水舌=吳茱萸湯。
20嚴重失眠 時感周身寒熱交替發作,關脈弦,時有心慌心悸 水舌(焦慮症)=柴龍牡。
21失眠 陣陣煩熱、手心發熱、陣陣汗出,口幹舌燥,時覺心煩焦慮,尿黃,舌暗紅,舌尖紅,舌苔黃,高血壓=黃連解毒湯。
22舌下瘀

51發熱遷延20天,每日定時發作,脈弦(柴胡) 口苦、咽幹、心煩、焦慮、尿黃、脈數(黃芩)=小柴胡湯。
52心慌不适 水舌=苓桂術甘湯。
53疾病呈發作性,時作時止、時好時壞(柴胡) 口苦(黃芩)=小柴胡湯。
54頭痛 水舌=吳茱萸湯。
55眩暈 水舌=苓桂術甘湯 澤瀉湯。
56體型肥胖,肌肉松軟,食欲旺盛,容易出汗,常常疲勞(黃芪人) 下肢麻木不适如過電,舌暗,舌邊瘀斑(血痹病)=黃芪桂枝五物湯,或合補陽還五湯。
57腰部怕冷,腰肌酸沉感,腰痛,陰雨天時明顯加重,困重乏力 水舌=甘姜苓術湯。
58陣發性心慌、驚惕不安(房顫) 頭暈 大便稀溏,每日4次;容易出汗(水汗) 水舌=龍牡 苓桂術甘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59困乏欲睡,畏寒肢冷,喜厚衣,口不幹不渴,食欲不旺,小便頻多清白,舌暗(附子)=四逆湯。
60眩暈 水舌 吐水=小半夏加茯苓湯。
61體格健壯,無汗而全身肌肉關節疼痛,尤以腰痛為甚(麻黃) 舌苔白膩(蒼術)=麻黃加術湯。
62腰部發涼,舌苔白膩,雙踝水腫,大便稀溏=甘姜苓術湯。
63周身乏力,舌暗,苔白,脈沉無力=附子證。
64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四肢困倦(麻黃) 精神萎靡、僅發低熱、乏力困頓、不想活動,舌淡,四肢困懶乏力,脈沉(附子)=麻黃附子細辛湯。
65頭蒙、頭沉、頭昏、頭重(冒) 水舌=苓桂術甘湯。
66無汗而咳喘、雙肺哮鳴音(麻黃) 喉中痰聲漉漉,手足冷、大便稀、水舌=小青龍湯。
67惡風、發熱、汗出、脈浮=桂枝湯。
68素體虛弱,容易感冒,疲勞無神,四肢困懶,嗜睡,舌淡,關尺沉細(附子)=四逆湯。
69頭暈 水舌=苓桂術甘湯。
70眩暈、頭重腳輕(眩、冒) 小便清長白 水舌=苓桂術甘湯 澤瀉湯。
時時惡心:加半夏。
乏力困頓,動則汗出,脈搏沉細:加附片。
口唇紫暗、舌暗:合桂枝茯苓丸。
71腦梗塞。偏身癱瘓,肌力不足(麻黃)=古今錄驗續命湯 黃芪。
瘀舌:當歸、川芎。
心煩、尿黃、

101陣發性胸中窒悶(陳皮、枳殼、生姜、杏仁) 心悸、驚恐(龍骨、牡蛎) 水舌(苓桂術甘湯)。
102脈弦、胸悶(柴胡) 心煩、口苦(黃芩)=小柴胡湯。
103心悸(龍牡) 水舌(苓桂術甘湯)。
104心悸、失眠、噩夢多;遺精、時時出汗;四肢酸懶、神疲乏力;心煩焦慮,舌暗紅,手心熱、手心汗(焦慮)=柴龍牡 栀子厚樸湯。
105水舌=苓桂術甘湯。
106眩暈 水舌=小半夏加茯苓湯 澤瀉湯。
107嗜睡 水舌=苓桂術甘湯 澤瀉湯。
108頭痛 幹嘔 水舌=吳茱萸湯 川芎、白芷、細辛。
109手抖、震顫(帕金森) 水舌=真武湯。
110閉經:乳房脹痛、學習壓力大、心情憂郁、脈搏弦細(四逆散) 心煩、口苦、口渴、尿黃、手心熱,舌紅、苔黃(黃芩)=四逆散 黃芩、連翹、栀子。
111閉經:形體瘦弱,尺脈沉,腰酸涼,舌體胖大、舌邊齒痕、舌面水滑(水舌)=溫經湯。
112頻發心慌,時發驚恐,心中煩躁,情緒低落,陣發躁熱、出汗,失眠、口苦,口渴飲水多,小便黃、大便幹,舌尖紅,脈弦細數(心率每分87次)(焦慮)=柴龍牡 栀子豉湯。
113閉經:心煩焦慮,易發怒,易激惹,失眠(其人如狂) 少腹墜脹不适,時有脹痛;少腹部充實、抵抗、緊張、有力(少腹急結) 大便幹秘,兩日一次,排便困難,關尺沉實(大便不通)=桃核承氣湯。
114黃帶多、質粘膩,小便黃,舌體胖大,舌邊齒痕,舌苔黃膩=栀子柏皮湯。嚴重者,用黃連解毒湯。
115頭痛 惡心 水舌=吳茱萸湯。嚴重者,加川芎、白芷、細辛。
116腹瀉案:口苦、口渴、尿黃,舌苔黃膩,HP陽性,燒心泛酸(黃連) 大便稀溏量多,每日5次;神疲乏力,腹中脹滿,食多則瀉,胃中怕涼,畏冷食,食欲不旺,舌體胖大(附子理中湯)。
117頭部多發疖腫(毛囊炎):局部紅腫熱痛;心煩、口幹、口苦;大便幹,3日一次;尿黃,舌紅,舌體黃滑膩,脈弦滑實有力=黃連解毒湯 黃芩湯。消炎 消腫。
118頭痛:感冒後發作,惡風惡寒、汗出而頭痛(關鍵!)、素體虛弱、易患感冒、脈搏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筆記(純幹貨)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診者,按脈察色,先别陰陽。

中醫學基本特點: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

陰陽學說的基本内容:
陰陽之間相對立,依存互根不分離,消長轉化并發展,陰平陽秘為目的。人身陰陽為生理,陰平陽秘為和氣。調理陰陽救偏弊,虛實寒熱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髒:心、肝、脾、肺、腎。
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腦、脈、骨髓、膽、女子胞。

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五髒所主:
1、心位胸中外護包,血脈神志汗液曉,開竅于舌華在面,君主之宮藏神要記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衛氣外布皮毛間,通調水道開竅鼻,古人又謂水上源。
3、脾為中焦主運化,統血肌肉四肢間,開竅于口華在唇,後天之本倉廪官。
4、肝為脅部主藏血,疏洩又分兩種說,一說消化主情志,一說消化主疏洩。其華在爪主筋健,開竅于目記心田。
5、腎為腰部主藏精,生殖發育是本能,納氣生髓又主骨,主水開竅二陰經。其華在發通于腦,開竅于耳記心中。左腎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輕。

六腑:
中清之腑為之膽,水谷之海在胃間,受盛之腑為小腸,傳化糟粕大腸間,氣化津液為膀胱,上焦如霧精氣漫,中焦如漚浮遊谷,下焦如渎水莫斷。

髒腑之間關系:

心血肺氣緊相依,心血脾胃不可離,生成運轉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離,
心火腎水相交濟,各少其位為不及,心中無水火上炎,腎中無火水淩心,
肺氣脾血土生金,肺氣宣發脾健運。肝血肺氣相互根,肺腎水病卧不穩。
肝主疏洩脾統血,相互依賴病郁結。脾腎為本先後天,前因後果必有緣,
肝腎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為本根。心與小腸熱必降,肺與大腸咳不暢。
脾升胃降氣正常,膽與肝髒互影響,肝失疏洩濕熱旺,腎與膀胱氣化常。
一有病變尿不利,氣化不利膀胱傷。腑與腑經以通暢,一不通暢即有傷。

氣血津液

氣:真氣者受之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宗氣積于胸中,出喉嚨,貫心脈,行呼吸,肺吸入之氣與脾胃水谷之氣結合而成。
宗氣積胸出喉嚨,呼吸貫脈不留停。營氣脾胃水谷精,調和五髒六腑經。
衛護肌表抗外邪,控制汗孔可見功。固攝血液不流失,氣血津液氣暢通。
氣之功能主推動,溫煦防禦水谷生。固攝血液不流失,氣血津液不留停。
元氣原動主發育,主宰氣血推血液,生長發育原動力,生命之根為元氣。
宗氣吸入新鮮氣,水谷精微司呼吸。生長發育原動力,營運周身不可息。
營衛注脈行營血,藏于胸中推血液。營氣後天水谷生,生化血液養身形。
衛氣水谷精微生,潤皮護外開汗孔。

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便為血。營氣者注之于脈化為血,精血互化,氣不耗,歸精于腎,而為精,精不洩,歸精于肝,而化為清血。
血之功能:血循行于全身,内至五髒六腑,外達皮膚肌表,對全身各組織起營養和滋潤作用。

津液:津液,是機體正常水液的總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有賴于脾胃運化功能而産生。
津之作用散周身,滋養髒腑肌肉筋,組成血液之水分,津液和潤化血陰。
液之作用填精髓,補腦潤膚增血液,滑利關節潤毛發,滋養五髒潤周身。
氣能生血,又行血、攝血,血為氣母,氣可以化水,水停則氣阻,氣盛生津,氣随液脫。

十四經:手三陽,足三陽,手三陰,足三陰,督任沖帶雙陰陽(陽維、陰維,陽跷、陰跷)

病因病機:
人患疾病有十種,六淫疫疠病七情,飲食勞倦痰瘀血,外傷蟲獸寄生蟲。
發病機理失平衡,正氣存内邪不生,先天禀賦總有關,情志環境不可輕。營養鍛煉需牢記,調理陰陽為根基。

發病原因總有三,内因外因加中間,風寒暑濕燥火為六氣,六氣過盛為六淫。
(1)風邪善行而數變,陽邪開洩向外邊,動搖不定分内外,寒熱風燥是病兼。
(2)寒為陰邪是特點,凝滞主痛是關鍵,傷人陽氣寒吸引,内寒外寒氣不宣。
(3)暑為陽邪其性炎,耗氣損津性升散,暑多挾濕身沉倦,煩渴多汗嘔惡兼。
(4)濕邪重濁帶滞粘,濕為陰邪阻陽關,脾虛濕滞不運化,風熱寒濕常兼連。
(5)燥邪幹燥損真元,傷肺損津咳少痰,大便秘結皮幹燥,痰中帶血口鼻幹。
(6)火為陽邪其性炎,消爍津液出血斑,常見虛實要分辨,補瀉之法随證選。

七情:
喜心怒肝思在脾,肺憂腎恐為根基。情志變化病情見,七情調和身常安。
調理飲食充肌膚,饑飽偏食很沒益,飲食不潔毒物進,五谷雜糧最養人。

痰飲特點
咳吐多量稠痰涎,喉中痰鳴水脹滿,嘔吐頭眩兼心悸,癫狂苔膩脈滑弦。
瘀血阻滞經不通,腫塊瘀滞有行蹤,出血瘀點脈細澀,疼定氣刺可分明。
發病機理邪正鬥,虛實變化為根由。陰陽失調發其病,升降失常病不休。

診斷(望聞問切)

一、望診:
望神察色形姿态,頭目耳鼻唇咽色。皮膚斑疱瘡腫毒,望舌變化質與苔。
排出痰涎嘔吐物,大便小便要關懷。小兒指紋需詳辨,婦女帶下分其色。
此是望診一大要,寫出詩篇記心懷。

二、聞診:
聞聽聲音呼吸咳,呃逆嗳氣在胸膈,二便排出嘔吐物,氣味異常需分開。

三、問診: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疼痛四睡眠,五問飲食六二便,七問經帶和紮産。
八問胸膈和舊病 ,九問痘疹十問因。

四、切診:
寸關尺為三部脈,三部九候細安排,弦洪毛石分四季,大人小孩需分開。
正常脈象四至來,不大不小平和來,從容有節不快慢,神之根基細推測。
左寸心經與小腸,關部肝膽正相将,尺部膀胱合與腎,右寸肺經與大腸。
脾胃正在關部内,尺部命門三焦詳。心喜大散是本宮,肝弦而軟無疾病,
腎部沉實帶滑象,肺脈浮澀短為平。脾胃本緩喜可見,命門沉實是佳境。

27種脈象:浮洪濡散革,沉浮弱牢弦,遲緩又結澀,細數動疾來,虛細微代短,滑實緊長開。

浮脈類:
浮舉之有餘來,風寒表證外感得。洪脈來勢如洪水,熱盛陽亢火炎開。
濡脈浮小細而軟,主濕主虛有關連。散脈浮散無根來,元氣将脫髒腑弱。
芤脈中空是蔥葉,大病津傷主失血。浮而搏指是革脈,精氣血虛氣血弱。

沉脈類:
(1)沉脈輕取不可得,裡證郁證水證來。
(2)伏脈推筋着骨得,邪閉厥證疼細弱。
(3)無力細弱是弱脈,氣血不足當安排。
(4)牢脈沉實弦長大,陰寒内實疝瘕寒。
(5)弦脈弦長是弓弦,諸痛痰飲肝膽炎。

遲脈類:
(1)遲脈一息四至來,寒氣阻結脈道塞。
(2)緩脈急緩四至來,脾虛濕盛來安排。
(3) 結脈緩時一至來,止有定數不規則。陰勝氣結病在裡,溫陽散結中焦開。
(4) 澀脈往來又艱塞,循行不暢刮竹排,精傷血少氣血滞,調和氣血定治則。

數脈類:

(1) 數脈五至上,熱證元勝克。

(2) 促脈來急促,止無定數來,陽盛熱實證,氣血痰氣塞。
(3) 疾脈來急疾,一息七八排,陽急陰也竭,元氣将脫衰。
(4) 動脈來如豆,滑數有力來,主痛也主驚,醫者來安排。

虛脈類:
(1)虛脈手按無力得,虛證多為氣血衰。
(2)細脈脈來如線來,應指明顯容易得,諸虛勞損也主濕,細數必是陰虛脈。
(3)微脈脈來細極軟,似有似無不明顯,陰陽氣血諸是虛,多為陽虛病危險。
(4)動而中止是代脈,止有定數良久來,髒腑虛弱風痛證,七情驚恐跌撲摔。
(5)短脈首尾俱短來,不及本位是脈則。有力氣郁無力虛,培補氣血來安排。

實脈類:
(1)實脈舉按有力來,實證熱結氣不衰 。
(2)滑脈往來圓滑利,痰食實熱中焦克。
(3)緊脈繃急緊長開,狀如解索不規則,寒痰宿食中焦病,散寒止痛把食排。
(4)長脈端長超本位,陽氣有餘熱證來。

此為二十八脈形,寫出詩編記心懷。
一、八綱辨證
表 :表證發熱惡風寒,頭身疼痛是關鍵,舌淡苔白脈來浮,分清寒熱把表散。
裡:無表腹痛四肢倦,食少便溏舌質淡,面黃體瘦脈沉緩,詳細辨證髒腑篇。
寒:口淡不渴手足寒,面色恍白喜溫暖,小便清長大便溏,舌淡白嫩脈遲兼。
熱:口渴喜冷大便結,面紅目赤苔燥裂,小便短赤脈來數,此是熱證津液缺。
虛:身倦無力心煩熱,面色恍白氣短結,心悸盜汗兼自汗,便溏脈數細白傑。
實:精神亢奮氣息高,腹痛拒按苔蒼老,小便短赤脈來數,脈實有力瀉散消

二、氣血津液辯證

①氣病辯證:
(1)氣類病分四型,虛滞逆陷且記清。氣虛呼吸聲低微,自汗倦怠脈無力,
食欲不振苔少淡,脫肛下垂脈弱虛,四君六君湯可治,補中益氣湯可醫。
補中益氣黃芪參,當歸白術升麻臨,柴胡陳皮加甘草,培補後天效如神。

(2)氣滞胸脅脹滿痛,嗳氣矢氣後減輕,串痛不定乳房脹,通氣散治有神功。
通氣散内木香陳,山甲元胡牽牛根,甘草合并大茴香,通氣散瘀有功勳。
五磨飲子用烏藥,大白沉香枳實殼,木香加入可理氣,中焦氣滞可調和。
氣逆肺咳喘上氣,胃氣上逆則呃逆,肝氣上逆升太過,頭暈目眩兼昏迷。
治則降氣需鎮逆,蘇子降氣諸可醫。蘇子降氣用半夏,川樸前胡元桂加,
當歸陳皮加甘草,生姜降逆功宣發。旋覆代赭參複花,赭石甘草配半夏,
生姜大棗作為引,調治中焦功力大。

②血病辨證:血類病分四種,虛熱出瘀要記清。

血虛:
血虛萎黃兼心悸,口唇色淡頭暈俱,手足麻木舌質淡,面色蒼白脈無力,
人參養榮即十全,除去半夏五味添,陳皮遠志加生姜,脾肺氣血補為先。

血瘀:
血瘀腫塊疼刺俱,氣少瘦倦兼乏力,血瘀兼虛要失眠,頭目暈花脈無力。
寒瘀熱瘀總有辨,寒熱虛實定大理,血瘀腫塊疼刺俱,面色黎暗是不移,
口唇色紫舌瘀斑,腹脹腫塊穿瘦衣,複元活血桃仁紅,當歸大黃加其中,
柴胡花粉加甘草,山甲破瘀不留停。

血熱:
血熱妄行尿吐衄,心煩口幹不飲流,舌紅脈數夜熱重,犀角地黃湯去憂,
清營湯是溫病方,熱入心包營血傷,犀角丹元連地麥,卷心竹葉入心房。

出血:
出血原因不相同,血熱妄行色鮮明,心煩脈數舌紅绛,涼血養陰湯可用。
歸脾湯内四君先,黃芪棗仁加龍眼,木香再加全當歸,遠志生姜共入煎。
木灰散用側茅丹,棕榈茜草大薊兼,栀子大黃薄荷葉,小薊切灰血自安。

③氣血同病:
(1)氣血同病也有變,氣滞血瘀氣不展,氣滞血瘀總體現,癌腫情志多不安。
(2)氣血兩虛少懶言,面色萎黃失眠兼,久病不愈氣血耗,當歸補血湯可安。
(3)氣虛失血氣下陷,氣不攝血歸正元,體倦無力崩漏現,歸脾引血身自安。
(4)氣随血脫危候現,大汗淋漓神昏兼,四肢厥冷脈欲絕,參附湯方速加減。

③津液病辨證:津液病分四種,多與少需分清。

(1)津液不足口渴幹,皮膚幹燥兼心煩,大便幹燥小便赤,脈數神倦增液愈。
增液沙參麥冬元,體液不足把此選,冬地二花芩柏連,二花葛根甘草兼。
(2)水液内停有兩種,脾肺腎髒失功能,咳嗽痰多便不通,舌淡脈數身浮腫。
(3)常見痰病有三種,風熱寒濕燥兼中,各痰均有各種症,分清類别有奇功。
(4)飲證常見有四種,痰飲胃脘有水聲,胸脅支滿兼短氣,苔白而滑脈弦弓。
嘔吐痰涎必清稀,苓桂術甘有神功。

(5)飲留滞胸脅中,脅間脹滿兼引疼,氣短息促脈沉弦,發熱無汗心痞硬,
苔白脈沉或兼弦,十棗控涎有奇功。

(6)溢飲幹咳身浮腫,苔白而黃弦數生,幹咳而渴伴身痛,溢飲治法二青龍,
溢飲留滞四肢中,小便不利身浮腫,頭身沉重兼咳嗽,身發寒熱弦緊生。
大小青龍湯
(7) 支飲氣短不能平,苔白脈細身浮腫,倚息咳逆為支飲,葶苈大棗有神功。
支飲胸脅胃脘中,咳喘上逆不能平,倚息胸滿苔白膩,痰吐白沫面浮腫。
易感外邪久不愈,葶苈大棗有奇功。

三、髒腑辨證

①心病辨證:

1、心氣虛,需記牢,面色晄白脈無力。舌淡胖嫩脈細弱,養心湯治是養心氣。心氣虛養心湯,參芪五味棗仁當,柏遠桂半加茯苓,川芎茯神共煎嘗。
2、心陽虛肢寒冷,心胸憋悶面白青,舌淡紫暗脈細弱,桂枝甘草把陽通。四逆湯(幹姜、附子、甘草)。
3、心血虛,面無華,眩暈舌淡手發麻,舌淡脈細養心血,四物加減效果大。心血虛補心丹,三參無味茯苓元稭,當二冬柏子仁,棗仁生地共入煎。
4、心陰虛五心煩,低熱盜汗兼口幹,舌紅少津脈細數,滋養心陰補心丹。
5、心火亢盛五心煩,生地木通甘草煎,心火亢盛瀉心火,加入大黃與芩連。火旺吐衄失眠煩,口渴舌爛舌紅兼,細數清心需瀉火,導赤瀉心湯可選。
6、心脈阻滞心不安,自汗面赤指青現,胸悶憋氣不舒展,急用瓜蒌薤白散。心脈阻滞薤白散,枳桂瓜樸共細研,重者必用活血散,血府逐瘀湯可選。
7、痰火擾心驚煩亂,苔黃而膩脈來弦,清心瀉火導痰結,滌痰牛黃可加減。痰火擾心導痰湯,偏濕阻瘀蘇和丸。
8、痰迷心竅神不清,自言自語喉痰鳴,重者仆倒苔白膩,滌痰開結導痰靈。導痰湯半夏星,枳實陳皮加茯苓,甘草加入可調和,導痰開結有神功。滌痰二陳菖蒲加,人參竹茹枳實拿,膽星大棗生姜入,清心開竅功宣發。

②肺病辨證:
1、肺氣虛喘咳倦無力,氣短懶言聲低微,面色恍白自汗出,舌淡保元脈弱虛。
肺氣虛用保元,參芪草桂生姜煎。
2、陰虛幹咳聲啞痰,舌紅少津細數兼,火枉夜熱兼盜汗,咳血百合滋陰選。百合固金用地黃,玄參貝母稭甘藏,麥冬芍藥當歸配,咳嗽痰血肺有傷,滋陰降火用龜闆,生地知母砂仁兼,當歸白芍加二冬,黃柏甘草豬髓研。
3、風寒束肺發熱寒,頭身疼痛鼻塞兼,喘咳稀痰苔色白,杏蘇華蓋湯可選。風寒束肺杏蘇散,蘇半桔杏陳枳前,茯苓甘草生姜入,散寒疏肺把表散。
4、風熱犯肺痰黃稠,咽幹聲粗痰腥臭,舌尖紅赤脈浮數,桑菊麻杏湯解優。
5、燥熱傷肺發熱寒,鼻塞咽幹咳無痰,舌紅少津脈細數,清燥救肺湯可選。清燥救肺用石膏,參芪桑葉加阿膠,麥杏杷葉共麻仁,清燥瀉火将肺保。

6、痰濁阻肺咳多痰,色白咯出兼氣短,胸悶嘔惡苔白膩,脈滑燥濕二陳煎。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7、大腸濕熱腹痛兼,下痢膿血發熱寒,肛門灼熱兼後重,葛根芩連湯可選。
8、大腸液虧大便難,傷津損液為根源,胃失降和兼頭暈,潤腸通便麻仁丸。

③脾病辨證
1、脾失健運食脹甚,腹脹便湯舌淡嫩,脾虛健脾需益氣,六君參苓湯可醫。參苓白術四君全,扁豆陳皮山藥填,砂仁玉米蓮子肉,桔梗大棗共入煎。
2、脾虛下陷下垂虛,舌淡苔白脈弱微,治法健脾需益氣,補中益氣湯可醫。
3、脾不統血月經多,出血舌淡脈細弱,補脾攝血是治則,歸脾黃土湯有果。脾不統血歸脾湯,或用黃土急煎償,生白附子加阿膠,大便下血是妙方。
4、陽虛洩瀉腹冷痛,完谷不化形寒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溫中健脾湯可用。理中湯:人參、白術、幹姜、甘草。
5、寒濕困脾頭身重,倦怠便湯理不通,苔白膩厚脈濡遲,健脾溫中用胃苓。(胃苓湯:五苓散合平胃散)。胃苓湯蒼草樸,陳皮五苓共煎藥。

6、脾胃濕熱肢困重,脘腹痞滿嘔惡成,皮膚發黃身瘙癢,小便黃赤便不通。舌尖紅黃膩脈濡數,清熱利濕茵五苓。
7、胃病證分四型,胃寒胃熱食滞中,胃陰不足幹嘔連,口舌幹燥兼心煩,饑而不食腹脹滿,便幹尿少細數兼。益胃湯方均可治,地冬沙參竹
8、寒滞胃脘疼連綿,遇寒加劇得熱減,嘔吐清水苔白滑,脈沉而遲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9、胃熱腹痛灼熱感,消谷善饑口臭兼,吞酸嘈雜心下煩,牙齒衄血大便幹,口渴喜涼舌質紅,脈滑而數玉女煎。
10、食滞胃脘脘腹滿,嘔吐酸腐矢氣酸,不思飲食大便秘,苔厚脈滑保和丸。
保和丸山查神曲,陳皮甘草配半夏,連翹蔔子共同服,食滞中焦可消伐。

④肝病辨證
1、郁胸脅脹滿痛,太息抑郁疼月經,舌淡白滑脈來弦,疏肝解郁氣暢通,肝氣郁滞疏肝散,柴胡枳實白芍填,川芎陳皮加甘草,香附散郁胸脅寬。
2、肝郁結塊鼈甲煎,軟堅散郁主非凡。山甲土元水蛭入,元胡靈脂三棱兼。
3、肝血不足面不華,眩暈多夢手足麻,眼睛幹澀物不見,月經量少不榮甲。舌淡脈細肌肉動,培補氣血力功大。
4、肝陽頭脹目幹澀,失眠健忘手徘細,舌紅少津弦有力,滋陰養血六味來,肝陽上亢六味丸,石珍龍牡懷牛填,鎮肝滋腎急煎服,肝陽上亢把此選。
5、肝火尿赤目腫痛,吐衄口苦舌黃紅,脈弦清肝需瀉火,當歸蘆荟丸可用。清肝瀉火蘆荟丸,四黃青黛隻麝研,木香加入姜和棗,清肝降火效果軒。
6、肝膽濕熱胸滿痛,黃疸尿赤帶下腥,苔黃脈數清肝熱,龍膽瀉肝有神功。龍膽瀉肝栀子當,柴胡黃芩加地黃,木通車前加甘草,澤瀉利水意深長。
7、肝陽有風陽總生,突然昏倒舌強硬,半身不遂言不利,舌紅沫弦天麻靈。麻鈎騰石決明,栀芩益母桑寄生,杜仲茯神懷牛膝,鎮肝安神夜交藤。
8、熱極生風腳反弓,高熱神昏兼舌紅,脈象弦數清肝熱,羚羊鈎騰湯可用。羚羊鈎騰用地黃,菊花茯神共桑霜,貝草竹茹同芍藥,高熱生風急煎嘗。
9、血虛生風物不清,面色萎黃手麻冷,舌淡少苔脈細數,養血息風複脈靈,複脈麻仁麥冬芍,生地炙草阿膠藥,養陰複脈随加減,參耆術草可協和。

10、寒滞肝脈少腹痛,睾丸脹墜陰囊冷,苔白而滑脈弦沉,暖肝散寒可通經。寒滞肝脈暖肝煎,歸芪茴當桂散寒,沉香茯苓加生姜,少腹脹墜疼可安。

⑤腎病辨證

1、腎虛腰痛膝酸軟,無力耳鳴頭暈轉,牙齒松動發焦落,尺脈重按無力宣
2、陽虛生殖功能減,面色淡白肢腫兼,苔白質淡體胖嫩,邊有齒痕精疲倦,
氣短懶言兼自汗,陽痿滑精便湯兼,小便清長或遺尿,婦女帶下清稀淡,
脈遲細弱沉遲。
3、腎陰虧虛熱内擾,面色憔悴形體消,質紅少苔舌剝脫,顴紅顔面紅熱燒。
盜汗遺精兼早洩,健忘失眠多煩躁,口幹咽燥大便秘,尿赤崩漏經閉少。
尺脈弦數有力,或細數。
4、陽虛形寒肢又冷,命門火弱陽不通,精神不振脈沉遲,陽痿不孕藥冷痛。
溫補腎陽是治則,金匮腎氣丸可用。
5、腎氣不固滑洩精,尿數不禁舌淡形,細弱固攝益腎氣,須沙疾利湯可用。

縮泉丸或秘精丸。
6、腎不納氣喘腫虛,呼多吸少動加劇,舌淡脈弱需理氣,人參蛤蚧散可醫。
腎不納氣秘排,或用人參蛤蚧散,胡桃人參加生姜,蛤蚧參桑杏雲甘,
咳嗽重用知貝母,補腎納氣不平凡。
7、腎陰虛症口咽幹,五心煩熱兼躁煩,遺精失眠頭暈眩,舌紅脈數六味丸。
8、腎虛水泛喘腫滿,腰酸肢冷身長寒,舌淡胖嫩有齒痕,真武湯方可加減。
9、腎精不足男精少,女子不孕早襄克,發育遲緩身矮小,河車大造丸可療。
10、膀胱濕熱便不暢,尿頻尿急痛難當,小便淋漓色渾濁,脈數尖紅苔紅黃。
清熱利濕八正散,車通瞿扁滑栀甘,大便不通加大黃,利水通淋把此選。

⑥髒與髒病辨證

1、心肺氣虛咳不已,氣短失眠兼心悸,面色胱白口純紫,舌淡體少脈弱微。
心肺虛證
2、心脾兩虛怔忡悸,失眠多夢忘心意,腹脹便溏脈無力,舌淡白嫩脈弱微。
歸脾湯
3、心腎陽虛形寒冷,尿少身腫心怔忡,舌淡紫暗苔白滑,脈遲微弱真武功。
真武湯。
4、心腎不交心悸煩,失眠健忘口咽幹,頭暈耳鳴腰酸軟,多夢潮熱遺精兼。
交泰丸
5、肝腎陰虛頭暈眩,耳鳴脅痛膝酸軟,咽幹顴紅兼盜汗,五心煩熱遺精兼。
月經不調脈來數,舌紅無苔一貫煎。一貫煎中用川楝,生地杞果北沙參,
當歸麥冬齊加入,滋腎補肝益水源。一貫煎
6、肝脾不調脅胸滿,太息腸鳴腹脹兼,大便溏瀉矢氣多,精神抑郁急躁煩。
食少納呆苔白膩,舌淡白薄逍遙散。
7、肝火犯肺胸脅痛,咳嗽陣作鮮血咳,情志善怒口熱苦,頭暈目眩舌質紅。
舌質幹厚脈弦數。清肝瀉肺有神功。
瀉白散:
瀉白地骨桑白皮,甘草内加白粳米,瀉肺清肝兼潤肺,清肝瀉肺功績奇。
8、肝胃不和腹脹滿,太息脘腹疼脹兼,嗳氣吞酸兼嘔惡,嘈雜苔黃脈來弦。
小柴胡或平胃散
9、肺腎陰虛咳少痰,動則氣促咳血兼。膝腰酸軟體消瘦,骨蒸潮熱兼盜汗,
遺精顴紅脈細數,滋補肺腎麥味丸。
10、肺腎氣虛動氣短,呼多吸少兼咳喘,聲低氣短兼遺尿,舌紅脈細黑錫丹,人參核桃煎,都氣丸。
11、脾腎陽虛形身寒,氣短懶言身沉倦,大便溏瀉五更瀉,或見浮腫臌脹滿,舌淡質暗苔白膩,脈數而微四神丸。
12、脾肺氣虛咳不已,表虛氣短兼無力,痰多清稀納減少,腹脹便溏浮腫,
苔白舌淡脈細弱,參苓白術散可醫。

四、傷寒論六經篇(六經辨證)

①太陽病提綱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1、太陽經病發熱寒,頭項強疼風出汗,舌苔白薄兼惡風,脈緩需把桂枝選,
頭身疼痛無汗喘,脈緊麻黃湯發汗。
2、桂枝湯中桂芍甘,姜棗加入營衛安。麻黃湯中桂枝甘,杏仁加入可平喘。
3、太陽府證
發熱汗出兼渴飲,渴欲飲水水入反,小便不利脈來浮,蓄水證中五苓散。
小便不利精神狂,便利蓄血用抵擋湯。抵擋湯中水蛭牤,桃仁破瘀并大黃,
太陽兼證項背強,不能自如葛根湯。肺氣上逆胸痰喘,桂枝甘草杏仁湯。
即桂枝湯加杏仁厚樸。
4、太陽兼證
太陽項強難俯仰,經絡不利葛根湯,外寒内飲吐稀痰,内挾水飲小龍選。
外寒内閉熱在裡,大青龍湯療煩安。

②陽明病提綱
陽明經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1、陽明經證身熱汗,口渴喜飲兼心煩,舌苔黃膩脈洪大,清熱生津白虎選。
白虎湯:生石膏、粳米、知母。
2、陽明府證日莆熱,神志不清大便結,煩躁谵語疼拒按,脈實有力苔燥裂。
舌紅芒刺夜熱重,承氣湯用沖積結。承氣湯:大黃、芒硝、枳實、川樸。
3、陽明身熱身發黃,身熱鮮明便不爽,心煩口渴小便赤,苔黃脈數茵陳湯。
茵陳蒿湯治陽黃,栀子大黃組成方。
4、陽明兼證:
陽明蓄血人善忘,便硬易下色黑亮,濁熱上擾心神明,治法選用抵擋湯。

③少陽病提綱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
1、少陽為病咽喉幹,往來寒熱兼目眩,胸悶苦煩不欲食,心煩喜嘔脈來弦,
苔白而薄食納少,和解少陽小柴煎。
2、少陽兼證太陽證經,發熱惡寒肢結疼,微嘔胃脘郁不通,柴胡桂枝湯可用。
小柴胡桂枝湯合用
3、少陽陽明合病上
少陽陽明郁郁煩,嘔吐不止心下煩,陽明熱結有證象,大柴胡湯可速選。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半白芍将,姜棗加入急煎服,少陽府證是妙方。
4、少陽兼證中部寒,胸脅滿痛口苦煩,疼擾肩背不欲食,大便溏瀉脈來弦。
脈遲無力苔現白,柴胡桂枝甘草選。
湯:柴胡桂枝湯姜用幹,黃芩牡蛎花粉連,炙草加入急煎服,能治少陽中部寒。

④太陰病提綱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疼。
太陰腹滿嘔吐兼,食欲不振喜溫按,腹痛時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脈來緩。
理中散寒是治則,理中湯治效果軒。四君子湯去茯苓加幹姜為理中湯。

⑤少陰病提綱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1、少陰寒化重惡寒,欲寐手足不溫暖,自利而吐吐不吐,小便色白兼心煩,
舌苔白薄脈來弦,四逆湯方可加減。四逆幹姜附子甘,脈沉細微主陰寒。
2、陰盛格陽手足寒,下利清谷面赤兼,脈微欲絕無惡寒,通脈四逆湯可選。
3、陽虛水泛頭暈眩,心悸肉跳體不安,小便不利少腹痛,肩背沉重面黑兼。
舌苔白滑脈沉弦,真武湯治效果軒。
5、少陰熱化陰虛熱,口燥咽幹煩眠缺,小便黃赤舌紅降,脈險而書豬苓湯。
豬苓湯治之。

⑥厥陰病提綱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食,食則吐蛔,下之裡不止。
1、寒厥手足又厥冷,惡寒無熱舌淡形,脈微欲絕名陰厥,當歸四泥湯可選。
2、熱厥手足也厥冷,面赤口渴便不通,舌苔黃燥脈來鹹,白虎四逆湯可用。
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
3、蟲厥手足也厥冷,消渴氣上撞心疼,饑不欲食兼吐蛔,下利不止烏梅靈。
此是傷寒各篇證,寫出詩編記心中。
五、溫病辨證分類(衛氣營血辨證)

①衛分
1、衛分發熱惡風寒,咳嗽少痰咽喉幹,舌紅苔黃脈來數,渴或不渴銀翹散。

②氣分
1、熱邪在肺胸痰舛,口渴汗出吐咳痰,苔黃脈數熱不解,清燥救肺湯可選。
湯:清燥救肺用石膏,參耆桑葉加阿膠,脈杏杷葉增麻仁,清熱瀉火将肺保。
2、熱在胸中胸中煩,陣陣煩熱睡不安,脈數苔黃大便秘,表裡兩解涼膈散。
湯:涼膈大便硝黃甘,栀子薄荷黃芩連,黃芩連翹齊加入,竹葉入内除心煩。
3、熱在胃中津液傷,四大心煩苔燥黃,脈數欲脫生脈散,洪熱汗渴白虎湯。
4、熱在肝膽口苦煩,幹嘔而渴脅疼兼,脈數苔黃夜不眠,芩連玉枝湯可選。
湯:黃芩、黃連、郁金、淡豆豉。
5、熱在腸中便不通,潮熱汗出腸中疼,尿赤舌幹脈沉實,腹疼拒按承氣攻。
腸熱下利傷津液,葛根芩連湯可用。

③營分
1、熱傷營陰夜熱重,心煩不眠谵語聲,舌質紅绛脈來弦,清營湯治有神功。
2、營衛合邪惡風寒,神昏谵語發疹斑,舌質紅绛脈來數,陰翹散方可加減。
3、 熱入心包神昏谵,昏不知人谵語兼,邪閉心竅開心氣,紫雪至寶牛黃丸。

④血分
1、血熱妄行少眠煩,口渴壯熱或多汗,手足心熱脈來數,舌起芒刺敗毒散。
氣血兩清敗毒散,膏地犀栀桔參甘,知赤元連淡竹葉,涼血解毒用丹連。
2、肝熱動風頭暈眩,發熱口苦兼心煩,項背強急陣陣搐,舌質紅绛脈來弦。
羚羊雙鈎湯可用,便結承氣湯加減。
3、血熱妄行傷陰口舌幹,暮熱早涼兼心煩,手足心熱脈無力,神倦無力青蒿煎。
青蒿鼈甲湯,知丹生地黃,養陰能透熱瘟病夜早涼。
4、亡陰失水體瘦幹,唇萎舌縮目睛陷,齒燥積垢兼昏睡,兩目紅赤抽搐兼,
肢端逆冷脈欲絕,三甲大定風珠選。三甲複脈牡鼈闆,麻仁阿膠麥冬連,
白芍生地炙甘草,滋陰複名補真元。大定風珠即三甲複脈湯加五味子雞子黃。
六、三焦辨證

①上焦發熱重惡寒,發熱輕微少笑言,無汗身重疼不食,頭暈沉重嗜睡兼。神志呆滞苔白膩,脈濡無力正氣煎,身熱不暢午後熱,此是濕溫冰病邪幹。

②中焦濕熱身沉倦,午後熱甚便溏難,面目淡黃不饑食,苔灰白黃脈濡兼,
身熱不暢胸脅滿咳嗽痰多身疼兼。白被神昏痰内擾,菖蒲郁金湯可選。
濕邪化熱寒熱悶,心煩欲吐連樸散。
(1) 藿樸半苓杏仁甘,豬苓澤瀉豆豉連,蔻仁玉米齊加入,宣化中焦定中原。

(2)清熱利濕三仁選,杏草通竹樸玉半,胸悶食滞焦三仙,芳香化濕白蔻選(3)菖蒲郁金栀子丹,連翹菊花滑石兼,竹葉牛子鮮竹瀝,姜汁拌入玉

(4)清熱利濕連樸散,樸菖半栀子蘆栀連,理氣化濕清濕熱,治療濕溫兼霍亂。

③下焦濕熱下不通,少腹結滿頭沉蒙,胸悶腹滿便不爽,脈濡灰黃需分清,

濕熱膀胱需利水,濕熱大腸把結通。淡滲利水茯苓皮,宣清導濁把便通,
茯苓湯用白通,竹葉大腹芩豬苓,玉米加入可利濕,下焦濕熱有奇功。
濕熱大腸不能行,蠶沙寒水加豬苓,皂角茯苓齊加入,宣清導濁通幽靈。
治則:
1、治病求本正治反,扶正驅邪最關鍵,調整陰陽為大要,因人地時最要關。
2、扶正祛邪标本緩,虛實補瀉正治反,同病異治異病同,因人地時是關鍵。
舌診補要
1、舌質淡紅苔薄白,風寒表證常人苔,淡白薄白是陽虛,氣血不足來安排。
2、淡白無苔久陽虛,氣血兩虛定治則,淡白薄白中剝脫,氣血兩虛胃陰兼。
3、淡白黃膩脾胃虛,濕熱停滞中焦克,淡白灰黑水滑苔,陽虛内寒痰飲來。
4、舌尖紅白苔,風寒表證來,心火又亢勝,定出好治則。
5、白黃外感證,傳裡化熱關,白膩痰濕濁,食積中焦克。
6、白腐痰濕停,胃濁蘊熱塞,白腐如積粉,濕病如期來。
7、黃幹久精兼,白幹失運來,黃膩裡濕熱,痰濁變熱則。
8、質紅舌白苔,熱症衛營來,質紅薄黃苔,氣分熱症克。

9、質紅黃膩苔,氣分濕熱來,質紅黃幹苔,邪入裡實來。

10、質紅舌無苔,氣陰兩虛兼,舌绛焦黃苔,腸熱裡實關。

11、舌绛黑幹苔,熱極陰也兼,舌绛舍無苔,熱入血分來。陰虛或又盛,定出好治則。
12、青紫白潤苔,内寒極重克,氣血有凝滞,溫陽活血開。
13、青紫黃燥苔,陰虛枯燥兼,虛火内燔熾,滋陰養血來。

舌診大要
1、望舌變化質與苔,尖中根邊細推測,正常舌象體柔軟,活動自如色紅淡,舌幹潤均顆粒平,此為正常無病染。
2、淡白陽虛血不榮,紅舌陰虛陽熱生,绛舌熱病入營中,雜病久病陰虛型,紫舌主病分寒熱,幹燥缺津陰虛熱,紫舌濕潤寒陰盛,氣血阻滞把病決,
3、胖大水濕水飲作,脾腎陽虛選用藥,深紅胖大心脾熱,色紫而暗中毒藥,
瘦舌陰血津液傷,裂紋之舌也同塊。齒陰之舌脾虛象,寒濕壅滞有反映。
芒刺之舌陽熱勝,清熱瀉火必有功,強舌舌體必強硬,語言褰澀語不能,
萎舌舌體不能動,津傷液虧血不榮,顫動之舌必有風,陰血兩虛肝陽生,
吐舌舌吐于口外,心脾有熱兼有風,歪舌多為病中風,短舌伸出不長形。
痰濁内阻多為風,清熱養津有奇功。

舌苔

苔色 :白、黃、灰、黑分四種。白苔表證為寒證,黃苔熱症裡證生,灰苔裡熱兼寒濕,黑苔熱勝裡寒冷。

苔質:望苔之質分厚薄,潤燥膩腐及剝脫,有根無根和變化,細細推測來琢磨。
厚薄病情有輕重,表裡痰積各不同,潤燥多辨津與液,燥幹陰虛潤水多。
熱病轉潤為好轉,潤苔變燥必傷陰,膩苔濕濁痰飲病,,食積濕溫病兼裡。
剝脫之苔舌如鏡,陰虧枯竭大傷中,正氣已傷病情重,痰濁無化剝脫減,
有根實熱有胃氣,無根虛寒正氣虛,舌根黃膩下不通,通濁導下立見功。
此為舌診一大要,詩編論治有奇功。

四診五辨要訣 四診五辨要訣
上篇 四診
四診總括

醫經内難有明見, 望聞問切四診參。 察外揣内細診探, 了解病症與根源。
第一節 望診
一 望神
1 神的概念
神是意識和精神, 乃由精生共形存。 生命活動神主宰, 五髒安和自有神。
2得神
得神神旺精氣充, 正氣未傷病淺輕。 形色如常語清楚, 目光明亮内含精。
反應靈敏情自若, 呼吸調勻肌肉豐。
3 失神
失神神衰精虛空, 正氣大傷病危傾。 神志昏迷語無倫, 循衣摸床與撮空。
面色晦暗情淡漠, 瞳呆睛迷目不明。 吸微喘促肉消脫, 反應遲鈍動失靈。
4 假神
病症危笃失神明, 突然轉佳不含情。 語聲低微忽高亮, 目光昏滞忽轉明。
面色晦暗忽如妝, 本無食欲忽有增。 陰精衰竭陽外脫, 回光返照殘燈明。
二 望色
1常色與病色
紅黃隐隐色之常, 明潤含蓄有榮光。 五髒安和機體壯, 氣血旺盛精内藏。
并色病時異于常, 善惡順逆辨周詳。 五色光明潤澤善, 胃氣能榮預後良。
晦暗枯槁為惡色, 髒腑敗壞胃氣傷。
2 五色主病
青乃氣滞脈瘀阻, 多主驚風瘀痛寒。 赤色隻緣火熱盛。 熱證虛實微甚間。
黃乃本色不主病, 黃而異常方為篇。 病之黃色虛與濕, 兩目身黃是黃疸。
白色氣血不榮外, 奪氣脫血或虛寒。 黑為陰寒水盛色, 寒水瘀痛腎病纏。
三 望形體
粗大充實強壯象, 瘦小幹枯衰弱證。 形胖能食脾胃壯, 胖而食少水濕停。
形瘦食多中焦熱, 瘦而食少脾胃傾。 瘦人多火陰虛熱, 肥人多濕痰飲生
咳喘肺脹胸圓桶, 肺腎陰虛胸扁平。 面浮肢腫為水腫, 腹大臍突膨脹名。
大肉瘦削病危笃, 畸形禀賦不足成。
四 望姿态
動強仰伸表實熱, 靜弱俯屈裡虛寒。 坐而喜伏氣虛短, 坐而不卧喘咳痰。
痹症伸屈不利痛, 痿症痿軟無力前。 口眼蝸斜中風痰, 撮理循摸病危難。
動搖攣抽因風産, 手護之處多痛酸。 熱證衣被常欲掀, 衣重被覆是陰寒。
五 望排洩物
排物形色質地變, 髒腑氣血最相關。 大凡寒濕白清稀, 熱盛津傷黃稠粘。 六 望小兒指紋
氣血未充脈難平, 次指三關風氣命。 脈絡紅黃隐于風, 形色變異疾病生。
紋現浮沉分表裡, 辨别紅紫寒熱明。 尋求淡滞虛實定,要在三關察重輕。
七 望舌
1舌診要義
舌為人體一面鏡, 心之苗竅脾外征。 髒腑虛實驗舌質, 病邪深淺舌苔衡。
2 正常舌象
舌體柔軟運動靈, 大小勻稱色淡紅。 舌苔薄白顆粒勻, 幹濕适中有根莛。
3 望舌質
(1) 望舌神

榮潤光彩為有神, 津液充足氣血勻。 枯晦無華是無神。 正氣虛衰病危瀕。
(2) 望舌色
A 淡白舌
淡白舌色淺淡紅, 陽虛血少舌失營。 多主虛證寒濕證, 或為氣血雙虧窮
B 紅舌。
紅舌之色深淡紅, 熱盛氣血則沸湧。 紅芒後苔主實熱, 紅鏡少苔虛熱明。
C绛舌
绛較紅色更深紅, 外感内傷血瘀停。 内傷雜病虛火旺, 外感熱病灼陰營。
D 青紫舌
青舌淡紫全無紅, 深绛而暗紫色名。 青主陰寒瘀血證, 紫為熱盛氣血壅。 (3) 望舌形
舌老實熱嫩虛寒, 齒印脾虛水濕泛。 胖大濕熱與腫毒, 瘦小血虛陰液幹。
裂紋多屬陰不足, 芒刺陽亢火熱燔。 鏡面舌绛液枯緻, 淡白失養虛不堪。
(4) 望舌态
痿軟雙虧筋失養, 強硬熱盛或中風。 震顫熱極肝風動, 久病氣血虛弱呈。
歪斜多屬中風證, 吐弄熱在心脾經。 舌縱正虛風痰擾, 舌卷熱極或寒凝。
4 望舌苔
(1) 苔質主病
胃蒸脾濕上泛生, 厚苔病重薄苔輕。 燥則津傷潤津盛, 膩為痰飲滑水停。
(2) 苔色主病
苔白多表寒濕侵, 外感風寒白而潤。 濕熱新感白尖紅, 瘟疫毒起白積粉。
黃主裡熱或痰濕, 灰黑熱極與寒甚。 同幹燥見多陽熱, 同滑潤見多寒陰。
第二節 聞診
一 聽聲音
實熱聲高粗長重, 虛寒低微細弱輕。 新啞寒閉久陰虧, 鼾睡撒遺是中風。
寂然驚呼骨間病, 黯然不徹病心胸。 呻吟不止多痛楚, 驚呼尖叫多驚風。
小兒夜啼多驚恐, 心肝脾熱或寒痛。 煩躁多言屬實熱, 沉默少語虛寒征。
語言錯亂神明亂, 語言蹇澀風痰蒙。 谵語神昏語無倫, 重複斷續是鄭聲。
自言自語叫獨語, 狂言痰火擾神明。 張口擡肩不卧喘, 哮則喉中水雞鳴。
少氣氣少不足息, 短氣氣短難續通。 上氣咳嗽氣急促, 太息長籲短歎生。
有聲為咳有痰嗽, 聲痰俱有咳嗽名。 胃逆聲物分嘔吐, 呃噫噴嚏聞辨明。
二 聞氣味
熱化穢臭寒化腥, 酸臭傷食腐臭癰。 痰血腥臭肺癰證, 汗味臭穢瘟疫蒸。
小便臊臭濕熱注, 矢氣奇臭宿食停。 血腥失血氨水腫, 消渴重症如爛蘋。
第三節 問診
問詢病情細察偵, 紀要耐心又熱情 問診着重問現證, 主要痛苦與時更。
寒熱表裡傷感别, 汗出有無自盜生。 能食不食渴不渴, 二便多少通不通。
口中味道正不正, 睡眠安甯不安甯。 頭身耳目有無病, 胸脅脘腹脹楚痛。
婦人經帶和孕産, 小兒諸疾問随行。 個人生活與嗜好, 有關史料要問明。
一 問寒熱
惡寒自覺寒冷感, 覆被近火不解寒。 熱是病人體溫高, 或身局部有熱感。
惡寒發熱新外感, 寒重熱輕是表寒。 寒輕熱重表熱證, 外風熱輕惡風汗。
但寒不熱指畏寒, 久病畏寒裡虛寒。 新病畏寒劇冷痛, 寒邪傷陽失溫暖。
但熱不寒裡熱證, 病不在表不惡寒。 持續高熱為壯熱, 正盛邪實裡熱燔。
濕熱定時如潮湧, 陽明腑實濕熱纏。 長期低熱多陰虛, 或為氣虛陽不宣。
寒熱往來交替作, 正邪抗争表裡間。
二 問汗
陽蒸津液汗之常, 表裡局部問周詳。 表虛自汗風邪中, 表實無汗寒邪傷。
裡證自汗陽虛損, 盜汗陰虛在夢鄉。 大汗實熱裡熱蒸, 冷汗淋漓是亡陽。
頭面汗多熱蒸上, 陰陽離決四肢涼。 手足心汗脾胃弱, 經絡閉阻半身決。
三 問頭身耳目
頭會諸陽腦髓充, 實痛急劇虛慢輕。 後痛太陽巅頂厥, 側屬少陽額陽明。
熱脹寒緊風濕重, 虛證綿隐痰昏蒙。 頭暈昏沉痰濕盛, 耳鳴面赤肝陽攻。
心悸面白氣血虧, 腰膝酸軟腎虛空。 濕邪侵擾頭身重, 風寒濕痹肢體痛。
耳鳴暴大拒按實, 虛證慢小按之輕。 虛聾腎虧精氣衰, 實聾肝膽邪火蒙。
目痛嘔惡青風障, 目眩痰濕肝陽升。 雀目夜盲肝虛病, 目昏氣血不上榮。
四 問胸脅脘腹
胸脅脘腹首問痛, 心痛徹背唇甲青。 胸痛憋悶痛引臂, 陰虛潮熱咳嗽紅。
壯熱鼻煽肺熱喘, 熱吐痰血肺癰膿。 脅痛目赤肝火盛, 身目黃染濕熱壅。
胃脘冷痛寒邪犯, 熱痛口臭便秘成。 灼熱嘈雜胃陰虛, 陽虛隐痛嘔吐清。
寒滞肝脈少腹冷, 小便不利分閉癃。 虛寒便溏痛隐隐, 繞臍包快多有蟲。
大凡血瘀痛固定, 氣滞脹痛走竄攻。 傷食嗳腐嘔惡吐, 蟲痛陣陣不痛平。
熱痛惡熱寒喜暖, 實痛拒按虛喜歡。
五 問飲食口味
口不渴飲津未損, 口渴多飲熱傷津。 陰虛濕熱不多飲, 瘀漱痰吐津不貧。
消谷善饑胃火盛, 饑不欲食虧胃陰。 納呆濕困脾胃虛, 厭油身黃濕熱薰。
厭食嗳腐傷食滞, 婦人經停多有娠。 口甜粘膩濕熱蘊, 口淡胃虛或濕侵。
鹹是腎寒苦膽熱, 酸肝胃熱宿食存。
六 問睡眠
心腎不交入睡難, 膽郁痰擾易驚眩。 心脾兩虛易醒悸, 胃不和則卧不安。
心腎陽衰但欲寐。 形瘦納呆脾虛然。 昏睡谵語熱入營, 昏沉困倦脾濕痰。
七 問二便
便秘實熱津液窮, 冷秘喜熱面白青。 老年産後氣津損, 陰虛血少失潤通。
洩瀉完谷傷脾胃, 痛洩脾土被肝乘。 滑洩失禁五更瀉, 脾腎陽虛失煦蒸。
濕熱肛灼氣陷墜, 裡急後重痢血膿。 多尿消甜寒清長, 熱證傷津尿少紅。
腎氣不固頻失禁, 淋證頻數尿急痛。 氣化不利濕熱蘊, 點滴有無分閉癃。
八 問婦女
月經先期一周行, 稀稠紅淡虛實評。 後期淡紅屬血虛, 紫暗有塊是寒凝。
痛經寒凝少腹痛, 實痛憋脹虛隐痛。 經閉血瘀虛勞氣, 須别妊乳絕暗經。
淋漓不斷為經漏, 忽然大下經崩名。 深紅有塊多屬熱, 淡紅無塊血失統。
帶下赤白肝郁火, 熱黃臭穢寒白腥。 已婚厭食問經孕, 妊後腹痛問漏紅。
産後惡露淨未淨, 乳汁多少便秘通。
九 問小兒
小兒啞科問診難, 當問父母保育員。 出生前後詳詢問, 先天發育全不全。
預防接種計劃免, 疫病追問傳染源。 神志不全發育欠, 容易驚吓熱痙攣。
寒暖不周熱咳喘, 饑飽失常吐瀉疳。
第四節切診
一 正常體位
脈有胃氣與神根, 恰在中取不浮沉。 不快不慢四五至, 從容和緩節律勻。
二 二十八脈分類
長短滑澀弦緊細, 虛實遲緩數疾動。 沉伏牢弱促結代, 浮芤濡革散微洪。
三 二十八脈的脈象、脈理和主病。
1 浮脈: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有餘。
浮水漂木在表層, 按之不足舉之盈。 淫傷皮毛陽内壅, 正氣奮起抗敵戎。
浮為陽脈主表證, 若是秋肺浮為平。 有力表實發散解, 無力表虛調衛營。 亦有陰虧陽外越, 精血耗傷虛勞成。

2 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沉脈行于筋骨間, 重按始得輕不顯。 陽氣衰微氣虛陷, 鼓搏不及升脈難。
沉為陰脈主裡症, 冬腎見之不為偏。 無力裡虛氣郁抑, 有力裡實邪氣戀。 虛人表證亦有沉, 更見平人脈沉潛。
3 數脈:一息脈來五至以上,相當于每分鐘90次以上。
數脈一息倍至三, 都是熱邪來相幹。 氣血沸騰脈行速, 亦有陰盛格陽還。
有力陽亢為實熱, 數而無力陰虛緣。 數為陽脈主熱火, 久寒見數假象瞞。
4 遲脈 脈來緩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鐘60次以下。
一息三至脈名遲, 陽氣衰微陰盛餘。 寒凝氣滞失健運, 亦有熱結脈受抑。
有力寒積痼冷痛, 遲而無力是寒虛。 遲為陰脈屬寒水, 熱病見遲仔細思。
5 虛脈:三部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虛。
舉之無力按之松, 遲大無邊似乎空。 虛乃氣虛脈失盈, 更緣血少脈虧盈。
衛氣虛弱多自汗, 營血不足常怔仲。 脾胃氣虛運化慢, 亦有傷暑勞損成。
六 實脈:三部脈舉按都有力。
實脈應指粗大長, 三候搏動有力強。 實乃邪盛火熱亢, 壯熱煩躁谵語狂。
大便不通氣滞痛, 亦有瘡癰和食傷。
7 滑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應指圓滑。。
滑脈如同珠走盤, 往來流利應指圓。 氣血旺盛血流健,若非有孕即痰涎。
概主宿食實熱症, 滑數痰火浮風痰。
8 澀脈: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與滑脈相反。
往來艱澀遲細短, 恰與滑脈正相反。 精血耗傷脈失濡, 氣失鼓搏脈行難。
氣滞血瘀痰濕阻, 澀而有力亦當辨。 9 長脈:首尾端直,超過本部。
長脈迢迢柔和勻, 長而弦硬病方臨。 陽亢濕熱痰濕阻, 癫痫狂躁語無倫。
長而軟散多不足, 肝郁勞傷脾胃貧。
10 短脈:首尾俱短,不能滿部。
首尾俱短失充盈, 氣虛不足導血行。 有力氣滞郁結症, 或由痰食積聚成。
11 洪脈:洪脈極大,狀若波濤洶湧,來盛去衰。
應指粗大有力洪, 來盛去衰波濤形。 熱迫血湧脈道寬, 陽氣亢盛内熱充。
宏大有力陽熱證, 無力虛熱陰液窮。
12 細脈:脈細如線,應指明顯。
細小如線應指顯, 血不充實欠滿圓。 複緣氣虛鼓不及, 多為諸虛勞損纏。
濕邪過重脈道壓, 胸悶腰痛倦怠添。
13 濡脈:浮而細軟。
濡脈浮細軟無力, 概主諸虛又主濕。 久病陰竭陽外越, 脈道松弛彈性低。
新病多系濕邪盛, 氣血不暢脈受抑。
14 弱脈:極軟而沉細。
弱脈沉細軟如棉, 氣血不足脈行難。 陰虧陽衰精血弱, 中氣虛衰脾胃寒
15 弦脈:端直而長,如按琴弦。
弦如弓弦端直長, 緊張有力挺然強。 經脈拘急氣血斂, 陰陽失調氣不暢。
肝病風陽郁結氣, 亦主痛痰瘧疾狂。
16 緩脈:一息四至,來去怠緩。
緩脈一息四至勻, 恰在中取不浮沉。 脾胃本脈不主病, 病中逢緩喜慶臨。
緩而帶浮風傷衛, 緩而帶沉寒濕侵。 脾胃虛寒遲細緩, 緩弱過盛脾家貧。
17 微脈:極細極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
微極細軟有無着, 至數不清将欲絕。 陽虛氣少諸不足, 脈運無力故微搏。
傷精失血劇吐瀉, 大汗亡陽眩暈絕。
18 緊脈:脈來繃急,狀如牽繩轉索。
緊來繃緊如牽繩, 來去有力轉分明。 多為陰寒搏結症, 陽不暢達正邪争。
緊脈寒症與疼痛, 外感内傷宿食停。 血管硬化少彈性, 經脈攣拘動肝風。
19 散脈:浮散無根,至數不齊。
散脈浮散而不聚, 按之則無漫無蒂。 恰似楊花散飛起, 來去不定至難齊。
散主氣血耗散去, 髒氣衰微陰陽離。
20 芤脈: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浮大中空如按蔥, 芤主失血傷陰精。 血去脈空氣不歸, 陽失依附外散成。
21 革脈: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
革脈浮硬如鼓皮, 外強中空脈弦急。 氣無所戀浮于外, 重于芤脈屬久虛。
多為半産崩漏正, 亡血失精病萎靡。
22 牢脈:沉按實大弦長。
牢脈深牢堅固義, 實大而長略弦急。 病邪深伏内結聚, 拘急劇痛疝喘逆。
病氣牢固難治愈, 實證脈牢病可醫。
23 伏脈: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
伏脈推筋着骨按, 甚則深伏尋不見。 邪閉氣郁脈伏潛, 無力陽衰鼓脈難。
急劇吐瀉或寒疝, 驚駭暴痛厥熱寒。
24 動脈:脈形如豆,厥厥動搖,滑數有力。
動脈厥搖顯于關, 滑數有力如豆團。 動乃氣機升降逆, 陰陽乖違氣血亂。
概主妊娠驚恐痛, 亦主脫血發熱汗。 短為陰脈不滑數, 莫将動短混一談。
25 疾脈: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疾脈一息七八還, 陽熱過盛陰欲完。 元氣衰微将離散, 痨疾陰竭虛火炎。
足月妊娠将臨産, 離乎經常異于前。
26 促脈:脈來數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促脈急數時一止, 陽盛實熱與腫痛。 或為氣血痰食阻, 無力髒衰喘悸生。
27 結脈:脈來緩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結脈緩慢時一止, 陰盛陽衰失溫通。 虛勞精氣漸衰損, 氣血痰食積聚壅。
28 代脈: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
代脈中止禅代上, 良久複動止有常。 髒氣衰微驚恐痛, 亦有胎妊跌撲傷。
四 兼脈主病
脈應指下少單一, 病症錯雜多相兼。 浮緩中風或風濕, 浮數風熱緊風寒。
浮虛傷暑或勞損, 浮澀傷血滑風痰。 沉緩水濕緊冷痛, 沉數裡熱遲裡寒。
沉弦肝郁内停飲, 沉澀血郁滑食痰。 遲細陽衰寒濕症, 遲滑痰食緩濕寒。
洪數陽盛多實熱, 細數陰虛内熱煎。 弦數肝膽濕熱證, 滑數内熱食積痰。
五 婦人脈診
婦脈右大關後盛, 常較男子弱柔沉。 經期滑利正常脈, 氣血旺盛無病身。
洪大有力沖任盛, 細數血虧熱傷陰。 崩中虛弦久漏細, 暴崩不止虛芤尋。
帶黃弦數濕熱注, 白帶緩滑脾濕存。 清冷而稀沉遲微, 腎陽虛衰不化津。
少陰動甚為有子, 或滑兩尺六脈勻。 男左女右僅參考, 離經轉急将臨盆。

中篇 五辨
五辨總括

八綱辨證總綱領, 百病有因個不同 髒腑辨證是核心, 氣血津液辯分明。, 。
外感熱病層次辨, 判斷疾病症候型。
第一節 八綱辨證
一 表裡
1 表證
表證邪犯肌表證, 鼻塞流涕頭身痛。 發熱惡寒有無汗, 咳嗽苔白脈浮升。
2 裡正
裡證表傳或内生, 病位深在于内中。 髒腑氣血病屬裡, 凡非表證皆包容。
二 寒熱
11 寒證
寒證感受寒邪證, 陽虛陰盛寒内生。 惡寒喜暖四肢冷, 面色蒼白便溏清。
口淡不渴喜熱飲, 舌苔白膩遲緊繃。
22 熱證
熱證感受熱邪正, 或為陽盛陰虛成。 煩躁口渴喜冷飲, 發熱喜涼面目紅。
大便秘結小便赤, 舌紅苔黃脈數洪。
三 虛實
11 虛證
虛證正氣虛不足, 機體抗病能力低。 形瘦神靡乏力氣, 氣短懶言眩暈悸。
汗出欲卧便溏利, 舌質淡嫩脈虛細。
22 實證
實證邪氣有餘盛, 正氣未衰能抗争。 呼吸氣粗語長重, 胸腹脹滿拒按痛。
熱煩便秘尿赤澀, 舌老苔厚脈實雄。
四 陰陽
1 陰證
陰證閉目羞見明, 神靜懶言氣微輕。 喜熱惡寒四肢冷, 大便自利小便清。
舌淡苔白脈沉遲, 陽虛寒盛虛寒症。
2 陽證
陽證開目欲見明, 神煩多言氣粗宏。 壯熱惡熱渴飲冷, 便秘尿赤面目紅。
舌紅苔黃脈洪數, 陽氣亢盛實熱證。
3 陰虛證
陰虛形瘦眩失眠, 口燥咽幹五心煩。 顴紅唇赤潮熱汗, 脈搏細數舌绛幹。
4 陽虛證
陽虛神疲乏力氣, 口淡不渴便溏利。 畏寒肢冷踡卧睡, 面白舌淡脈遲虛。
5 亡陰
亡陰陰液衰竭征, 汗多粘濕手足溫。 渴喜冷飲氣粗急, 舌紅绛幹脈細頻。
6 亡陽
亡陽陽氣已衰竭, 汗多涼清肢冷厥。 口但不可氣微弱, 舌質淡潤脈微絕。
第二節 病因辯證
一 六淫病的辯證

1 傷風病症 傷風發熱汗惡風, 喉癢咳嗽頭暈痛。 舌苔薄白脈浮緩, 風疹時發時隐蹤。
或皮瘙癢無定處, 或為遊走關節痛。
2 寒邪病症
表寒發熱惡寒風, 無汗頭痛骨節痛。 舌苔薄白脈浮緊, 直中吐瀉腹冷痛。
3 暑邪病症
a 暑溫
暑溫高熱煩渴汗。 頭痛氣粗短赤便。 舌紅苔黃脈洪數, 或為短氣神疲倦。
或為抽搐牙關緊, 角弓反張神昏谵。
b 中暑
中暑感受暑邪病, 突然發生頭暈痛。 胸悶惡心時嘔吐, 口幹渴飲體倦松。
甚則昏撲不省人, 發熱煩渴大汗生。 或身無汗肢厥冷, 或兼抽搐反張弓。
4 濕邪病症
是侵頭重肢體倦, 二便不爽口中淡。 胸悶納少腹脹滿, 關節疼痛重着酸。
舌苔白膩脈濡緩, 或為浮腫女帶纏。
5 燥邪病症
a 涼燥
涼燥惡寒熱無汗, 頭痛不渴口鼻幹。 舌苔薄白脈浮弦, 鼻塞咳嗽少有痰。
b 溫燥
溫燥發熱微惡寒, 鼻咽幹燥口渴煩。 舌紅苔黃脈浮數。 幹咳稠粘帶血痰。
6 火邪病症
火證壯熱惡熱煩, 口渴尿赤大便幹。 舌紅苔黃脈實數, 吐忸便血昏發斑。

二 七情病的辯證
1 喜傷證
喜則氣緩傷心氣, 神不守舍人自迷。 精神恍惚舉止亂, 語無倫次脈虛細。
2 怒傷證
盛怒傷肝氣上逆, 頭暈目眩面目赤。 甚則暈厥或嘔血, 怒後情志多抑郁。
胸脅脹滿脈弦硬, 急躁易怒善太息。
3 憂傷證
憂愁過度傷肺脾, 情志沉郁乏力氣。 納少便溏脈虛緩, 少氣咳嗽痰清稀。
4 思傷證
思則氣結傷心脾, 食少便溏乏力氣。 失眠健忘心驚悸, 形體消瘦脈沉細。
5 悲傷證
悲則氣消心肺虛, 意志消沉長哭泣。 面色慘淡脈細弱, 少氣懶言汗濕衣。
6 恐傷證
恐則氣下傷心腎, 術惕不安常獨居。 如人将捕惶恐懼, 二便失禁脈沉抑。
7 驚傷證
驚則氣亂心驚悸, 驚慌失措睛不移。 舉止失常脈動亂。 口不能呼神志迷。

第三節 髒腑辨證
一 心與小腸
1 心陰虛證
心陰虛證心悸煩, 少寐多夢潮熱汗。 舌紅少津脈細數, 尿赤便秘口咽幹。
2 心血虛證
心血虛證心悸仲, 失眠健忘眩暈朦。 舌質淡白脈細若, 唇面淡白無華容。
3 心氣虛證
心氣虛證心悸動, 體倦乏力自汗生。 神疲氣短勞累重, 舌質淡嫩脈細松。
4 心陽虛證
心陽虛證心悸空, 形寒肢冷自汗生。 胸悶氣短勞累重, 舌淡脈微結代停。
5 心火上炎
心火上炎心悸煩, 口舌生瘡夜難眠。 舌紅苔黃脈滑數, 唇紅面赤口渴幹。
6 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心悸痛, 痛劇肢冷唇甲青。 舌質暗紅有瘀點, 脈搏細澀結代停。
7 痰迷心竅
痰迷心竅失清靈, 神情癡呆意朦胧。 脈滑舌淡苔白膩, 嘔痰喉中有響鳴。
8 痰火擾心
痰火擾心神錯更, 哭笑無常不識翁。 舌苔黃膩脈滑數, 狂躁妄動面赤紅。
9 小腸實熱
小腸實熱心熱煩, 面紅唇赤口渴幹。 舌紅苔黃脈弦數, 小便短赤淋澀艱。
10 小腸氣痛
小腸氣痛疝脹痛, 時急時緩結滞凝。 舌苔白滑脈弦遲, 得熱痛緩寒劇痛。

二 肝與膽病辨證
1 肝氣郁結
肝氣郁結脈弦硬, 失調胸脅乳脹痛。 抑郁寡歡常唉歎, 月事不調或聚癥。
2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目赤紅, 急躁易怒頭昏痛。 舌紅苔黃脈弦數, 口苦便秘尿赤癃。
3 肝陰虧虛
肝陰虧虛眼澀蒙, 五心煩熱盜汗生。 舌紅少津脈細數, 口苦尿黃脅肋痛。
4 肝血虧虛
肝血虧虛眼昏蒙, 頭暈面白無華容。 舌質淡白脈弦細, 脅痛經少或閉經。
5 肝陽上亢
肝陽上亢易躁怒, 頭痛眩暈面目紅。 舌紅苔黃脈弦數, 尿黃便秘咽幹痛。
6 肝陽化風
肝陽化風頭暈痛, 肢麻手顫步不工。 言蹇舌紅脈弦數, 甚則昏撲或中風。
7 肝膽濕熱
肝膽濕熱郁熱蒸, 身目尿黃嘔惡生。 舌苔黃膩脈弦數, 寒熱口苦脅肋痛。
或為睾腫囊濕疹, 或見帶下黃濁濃。
9 膽郁痰擾
膽郁痰擾胸脅滿, 口苦欲嘔頭暈痛。 舌苔黃膩脈滑數, 燥熱難寐悸不甯。

三 脾與胃病辨證
1 脾氣虛證
脾氣虛證倦怠生, 納少便溏腹脹撐。 舌淡苔白脈緩若, 脾不統血便衄崩。
2 脾陽虛證
脾陽虛證寒冷生, 口淡不渴便溏清。 舌淡苔白脈沉遲, 納少脘腹脹滿痛。
3 脾陰虛證
脾陰虛證五心煩, 納少乏力消瘦顔。 舌紅苔少脈細數, 口唇焦躁便赤幹。
4 寒濕困脾
寒濕困脾頭身重, 納少嘔惡便溏清。 舌淡苔白脈濡緩, 脘痞腹脹時隐痛。
5 濕熱蘊脾
濕熱蘊脾尿赤黃, 納呆脘痞嘔惡脹。 舌苔黃膩脈濡數, 便溏不爽上蒸黃。
6 胃陰不足
胃陰不足口舌幹, 胃脘灼痛幹嘔逆。 舌紅少苔脈細數, 渴飲納少或善饑。
7 食滞胃脘
食滞胃脘失降通, 嗳腐酸臭脘腹痛。 惡心嘔吐厭拒食, 舌苔厚膩脈滑行。
8 寒邪犯胃
寒邪犯胃急暴痛, 遇寒痛甚得溫輕。 畏寒肢冷口不渴, 苔白脈弦或緊繃。
9 胃火熾盛
胃火熾盛灼熱痛, 口渴善饑胃熱蒸。 舌紅苔黃脈弦數, 口臭唇爛龈腫痛。

四 肺和大腸病辨證
1 肺氣虛證
肺氣虛證低微聲, 咳喘無力痰稀清。 舌淡苔白脈虛弱, 少氣乏力汗易風。
2 肺陰虛證
肺陰虛證煩熱生, 潮熱盜汗兩顴紅。 舌紅少津脈細數, 幹咳痰少嘶啞聲。
3 風寒束肺
風寒束肺外寒證, 惡寒無汗頭身痛。 舌苔薄白脈浮緊, 咳嗽氣喘痰稀清。
4 風熱犯肺
風熱犯肺外熱證, 發熱咳嗽渴咽痛。 舌紅苔幹脈浮數, 痰黃粘稠難咳清。
5 肺燥咳嗽
肺燥口唇鼻咽燥, 發熱咳嗽胸中痛。 舌紅少津脈細數, 痰粘難咳或帶紅。
6 熱邪壅肺
熱邪壅肺熱停胸, 發熱咳喘胸中痛。 舌紅苔黃脈洪數, 咯痰黃綢帶血腥。
7 痰濁阻肺
痰濁阻肺失宣通, 咳嗽氣喘痰多清。 舌苔白膩脈滑應, 或見胸悶悸痰鳴。
8 大腸寒濕
大腸寒濕傳導更, 腸鳴漉漉腹冷痛。 舌苔白滑脈遲緩, 洩瀉清稀寒濕停。
9 大腸濕熱
大腸濕熱時腹痛, 裡急後重便血膿。 舌紅苔黃脈滑數, 或見暴注發熱征。
10 腸癰
腸癰濕熱壅場中, 右少腹痛踡卧形。 舌紅苔黃脈弦數, 發熱據按反跳痛。
五 腎與膀胱病辨證
1 腎陰虛證
腎陰虛證腰膝軟, 頭暈耳鳴五心煩。 舌紅少津脈細數, 遺精盜汗口咽幹。
2 腎陽虛證
腎陽虛證腰膝軟, 頭暈耳鳴肢背寒。 舌淡苔白脈沉池, 陽痿神疲喜卧眠。
3 腎氣不固
腎氣不固腰膝軟, 遺精早洩頭暈鳴。 舌淡苔白脈沉細, 尿後餘瀝尿頻清。
4 腎不納氣
腎不納氣腰膝軟, 神疲自汗頭暈鳴。 面白舌淡脈沉弱, 呼多吸少喘息坐。
5 腎虛水泛
腎虛水泛腰膝軟, 頭暈耳鳴肢背寒。 舌淡苔滑脈沉遲, 面身浮腫咳喘痰。
6 腎精不足
腎精不足腰膝軟, 頭暈耳鳴步履艱。 先天不足發育慢, 早衰發堕齒枯殘。
舌質淡嫩脈沉弱, 男子精少女孕難。
7 膀胱虛寒
膀胱虛寒形寒冷, 尿後餘瀝尿頻清。 舌淡苔白脈沉遲, 面色晄白遺尿同。
8 膀胱濕熱
膀胱濕熱氣化紊, 排尿急頻灼熱痛。 舌紅苔黃脈滑數, 發熱腰痛癃砂紅。
第四節 氣血津液辯證
一 氣病辯證

1 氣虛證
氣虛活動症劇添, 疲倦乏力頭暈眩。 少氣懶言或自汗, 舌淡脈虛無力宣。
2 氣陷證
氣陷氣虛失升舉, 倦怠少氣頭目昏。 髒器下垂腹脹墜, 舌淡脈弱小便頻。
3 氣滞證
氣滞氣機阻滞證, 運行不暢悶脹痛。 脹痛部位不固定, 時作時止時重輕。
4 氣逆證
氣逆泛指氣上逆, 升發太過氣上沖。 胃逆呃逆嗳嘔吐, 肺逆咳嗽喘息生。
肝逆嘔吐厥暈痛, 腎不納氣也包容。

二 血病辨證
1 血虛證
血虛肢麻心悸夢, 面目萎黃頭暈蒙。 經閉後期或量少, 唇舌淡白脈細松。
2 血瘀證
局部腫脹癥積硬, 固定拒按針刺痛。 唇甲青紫瘀斑點, 脈搏細澀結代停。
3 血熱證
血熱身熱夜熱盛, 諸般失血熱迫攻。 煩躁口幹不欲飲, 脈搏細說舌绛紅。

三 津液氣血辯證
1 津液不足證
津液不足體失養, 皮膚幹燥毛不榮。 便秘尿少脈細數, 唇焦舌燥幹渴生。
2 水液停滞
a 風痰證
風痰痰盛動肝風, 呙僻舌绛眩暈朦。 舌苔白膩脈弦滑, 突然昏仆喉痰鳴。
b 熱痰證
熱痰痰熱互結證, 痰黃稠粘咽腫痛。 舌紅苔黃脈滑數, 發熱咳嗽便秘紅。
c 寒痰證
寒痰畏寒四肢冷, 咳嗽喘促痰稀清。 舌淡苔白脈沉遲, 大便溏薄小便清。
d 燥痰證
燥痰幹咳甚胸痛, 痰少難咳或帶紅。 舌紅苔少脈細數, 鼻咽幹燥煩渴生。
e 濕痰證
濕痰胸脘滿悶撐, 咳嗽嘔惡痰多湧。 舌淡白膩脈濡緩, 納呆身重困倦增。
f 痰飲證
痰飲脅滿咳嗽生, 心悸氣短腸水聲。 舌苔白滑脈弦滑, 眩暈嘔吐痰稀清。
g 懸飲證
懸飲水留脅痞撐, 呼吸咳唾引脅痛。 舌苔白滑脈弦陳, 幹嘔短氣息促鳴。
h 溢飲證
溢飲水溢肢重痛, 咳喘痰白或浮腫。 舌淡苔白脈浮緊, 發熱無汗惡寒風。
i 支飲證
支飲胸脘痞滿生, 咳逆倚息難卧平。 舌苔白膩脈弦緊, 面浮形腫痰白清。

第五節 層次辯證
一 層次辯證總括

外感熱病層次辯, 傷寒溫病統一覽。 初起同樣有外證, 不解同樣向内傳。
同樣發熱與化熱, 損陰傷陽不待言。 病勢淺深有階段, 三層分辨外内間。
二 外證總括
外證初起病表淺, 邪侵正抗在外藩。 病因不同證殊異, 當分風熱濕燥寒。
1 外感風寒正
外感風寒惡寒風, 發熱無汗頭身痛。 舌苔薄白脈浮緊, 咳嗽鼻塞流涕清。
2 外感風熱證
外感風熱發熱先, 不惡風寒微惡寒。 頭痛口渴咽喉痛, 咳嗽咯吐黃稠痰。
舌邊間紅脈浮數, 舌苔薄白微黃幹。
3 外感寒濕證
外感寒濕發熱生, 頭重身倦困而痛。 舌苔白膩脈濡緩, 口淡不渴脘痞撐。
4 外感暑濕證
外感暑濕夏貪涼, 發熱惡寒溲赤黃。 胸悶泛惡身重倦, 脈搏濡數苔膩黃。
5 外感燥邪證
外感燥邪肺燥證, 惡寒發熱時頭痛。 口唇鼻咽多燥幹, 咳嗽少痰或胸痛。
舌紅少津脈浮數, 痰粘難咯或帶紅。
三 間證總括
間證外傳或深犯, 外入内拒正邪幹。 不内不外稱間證, 外内同病亦包含。
1 不内外證(亦稱半表半裡證)
不内外證胸脅滿, 往來寒熱頭暈眩。 惡心幹嘔不欲食, 心煩口苦咽喉幹。
舌苔薄白或黃膩, 脈搏弦硬或數弦。
2 内外同病
a 外寒内飲
外寒内飲惡寒生, 發熱無汗頭身痛。 舌苔白滑脈浮緊, 咳嗽喘促痰稀清。
b 外寒内熱證
外寒内熱惡寒風, 發熱口渴頭身痛。 舌苔薄黃脈浮數, 煩躁不安咳喘鳴。
c 内外俱寒證
内外俱寒惡寒生, 發熱無汗頭身痛。 舌淡苔白脈沉遲, 口淡面白肢冷冰。
d 内外俱熱證
内外俱熱發熱生, 口舌生瘡咽喉痛。 便秘尿黃煩渴飲, 舌紅苔黃脈數洪。
四 内證總括
内證病邪全入内, 并在五髒六腑間。 氣血津液耗傷損, 陰竭陽脫病危難。
1 邪熱壅肺
邪熱壅肺咳喘生, 身熱汗出胸悶痛。 舌紅苔黃脈滑數, 咳痰黃稠或帶紅。
2 内熱熾盛
壯熱煩渴内熱盛, 熱迫津洩大汗生。 舌紅苔黃脈洪數, 喜涼惡熱面赤紅。
3 熱結腸胃
熱結腸胃腹脹痛, 日脯熱甚尿赤癃。 舌紅苔黃脈沉實, 幹渴昏谵秘不通。
4 濕熱困脾
濕熱困脾胸脘悶, 身熱不揚午後甚。 口粘苔黃脈濡數, 嘔惡嗜卧體倦困。
5 肝膽濕熱
發熱口苦午後重, 心煩口渴脅肋痛。 舌苔黃膩脈滑數, 身目黃染脘痞撐。
6 膀胱濕熱
膀胱濕熱尿赤紅, 淋漓不暢頻急痛。 舌苔黃膩脈滑數, 身熱口渴腹脹撐。
7 濕熱痢疾
濕熱痢疾濕熱盛, 身熱口渴腹中痛。 舌苔黃膩脈滑數, 裡急後重便血膿。
8 熱灼陰血
熱灼陰血夜熱盛, 心煩不寐渴不飲。 舌質绛幹脈細數, 躁擾谵語現斑疹。
9 壯熱擾心
壯熱擾心身壯熱, 汗出不寐口幹渴。 心煩躁擾不安甯, 舌紅苔黃脈象數。
10 熱陷心包
熱陷心包神昏谵, 身熱灼手躁不安。 肢厥脈搏細滑數, 言蹇舌質紅绛幹。
11 血熱動風
血熱動風壯熱盛, 神昏躁狂天吊睛。 舌绛苔黃脈弦數, 頸項強直反張弓。
12 陰虛生風
陰虛生風神昏朦, 口幹齒燥循摸空。 舌绛無苔脈細數, 嗜卧手足蠕動風。
13 熱極生風
熱極生風壯熱先, 心煩口渴躁不安。 舌绛苔黃脈細數。 漸見失血吐衄斑。
14 熱與血結
熱與血結少腹堅, 便硬易解咽水難。 神志如狂小便利, 善忘脈沉舌有斑。
15 熱厥證
熱厥高熱肢反涼, 四肢厥冷胸腹燙。 口幹舌燥脈實數, 渴欲飲水苔幹黃。
16 蛔厥證
蛔厥手足厥逆證, 氣上撞心心熱痛。 煩熱口渴渴欲飲, 饑不欲食吐蛔蟲。
17 陰竭證
陰液耗竭病危重, 氣息微弱神昏朦。 煩躁口渴汗粘濕, 脈搏細數舌绛紅。
18 陽脫證
陽微欲脫肢厥冷, 氣短息微神昏朦。 面色蒼白舌淡潤, 脈微欲絕汗清冷。

下篇 證治要訣
一 髒腑病證治
1 心與小腸病證治
心血虧虛物歸斟, 陰補陽保氣養心。 心火上炎瀉心火, 瘀阻枳韭通竅聘。
痰火擾心礞石滾, 痰迷心竅導痰斟。 小腸實熱導赤散, 小腸氣痛桔核尋。
心血虛證用四物湯加味或歸脾湯;心陰虛證主方為補心丹;心陽虛證主方為保元湯;心氣虛證主方為養心湯;心火上炎用瀉心湯清瀉心火;心血瘀阻用枳實韭白桂枝湯和通竅活血湯治療;痰火擾心證主方礞石滾痰丸;痰迷心竅正主方為導痰湯;小腸實熱正主方為導赤散;小腸氣痛正主方為橘核丸。
2 肝膽病證治
肝氣郁結疏肝散, 肝陰虧虛一貫煎。 肝血虧虛補肝養, 肝火上炎龍瀉肝。
肝陽上亢麻勾飲, 肝陽化風鎮肝添。 肝膽濕熱茵陳蒿, 膽郁痰擾溫膽連。
肝氣郁結證用疏肝散治療;肝陰虧虛證以一貫煎治療;肝血虧虛證用補肝湯補養肝血;肝火上炎證用龍膽瀉肝湯;肝陽上亢證用天麻鈎藤飲;肝陽化風證用鎮肝熄風湯;肝膽濕熱證主方用茵陳蒿湯;膽郁痰擾證以溫膽湯加黃連治療;
3 脾和胃病證治
脾虛參苓補中氣, 脾不統血宜歸脾。 陰虛中和理陰滋, 理中五苓脾陽虛。
濕熱蘊脾茵陳蒿, 茵陳術附濕困脾。 胃陰不足益胃滋, 寒邪犯胃良附醫。
脾氣虛證用參苓白術散或補中益氣湯治療;脾不統血證用歸脾湯治療;脾陰不足證主方中和理陰湯;脾陽虛證用理中湯和五苓散治療;濕熱困皮正主方茵陳蒿湯;寒濕困脾證主方茵陳術附湯。胃陰不足證主方益胃湯;食滞胃脘證主方保和丸;胃火熾盛證主方清胃散;寒邪犯胃證可用良附丸治療
4 肺與大腸病證治
風熱犯肺桑菊飲, 風寒束肺麻黃荊。 三子二親痰濁阻, 麻石葦莖熱邪雍。
肺陰不足百合固, 氣虛益氣補肺能。 肺燥津傷桑杏潤, 大腸濕熱芍白翁。
虛寒胃苓藿香散, 大黃牡丹腸癰痛。
風熱犯肺證,宜用桑菊飲;風寒束肺證,用麻黃湯或荊防敗毒散治療;痰濁阻肺證,用三子養親湯和二陳湯治療。熱邪壅肺證,用麻杏石甘湯或千金葦莖湯加味治療;肺陰虛證,主方百合固金湯;肺氣虛證,主方補肺湯。肺燥證,用桑杏湯清肺潤燥;大腸濕熱證,用芍藥湯或白頭翁湯;大腸寒濕證,用胃苓湯或藿香正氣散治療;腸癰證,主方大黃牡丹湯。
5 腎和膀胱病證治:
腎氣右歸補腎陽, 滋陰左歸六味黃; 腎氣不固桑金鎖, 腎不納氣都氣良,
腎虛水泛真武濟, 腎精不足河造商; 膀胱濕熱八正導, 縮泉丸能溫膀胱。
腎陽虛證,主方金貴腎氣丸或右歸丸;腎陰虛證,主方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腎氣不固證,主方桑螵蛸散或金鎖固精丸;腎不納氣證,主方都氣丸;腎虛水泛證,主方真武湯或濟生腎氣丸;腎精不足證,主方河車大造丸;膀胱濕熱證主方八正散;膀胱虛寒證, 主方縮泉丸。

二 六淫與七情病證治
1 六淫病證治:
傷風疏風桂枝能, 風痹祛風防風靈。 風疹風熱消風散, 風寒荊防敗毒攻。
外寒麻黃内理中, 寒痹溫散烏頭藤。 暑溫白虎加人參, 或羚鈎藤或清營。
中暑急救紫安丸, 醒後方藥同暑溫。 表濕藿香正氣散, 濕痹薏仁湯調停。
涼燥溫散杏蘇散, 溫燥涼潤桑杏功。 清熱瀉火白虎湯, 黃連解毒功亦宏。
傷風證,宜疏風解表,調和營衛,用桂枝湯治療;風痹證,以祛風通絡為主,代表方為防風湯;風疹風熱者,主方消風散;屬風寒者,主方荊防敗毒散;外寒證,主方麻黃湯或荊防敗毒散;内涵正,主方理中湯;寒痹症,宜溫經散寒,主方烏頭湯;暑溫證,主方白虎湯,氣虛加人參;暑熱亢盛引起肝風,用羚角鈎藤湯或清營湯以清熱疏肝熄風;中暑症,急救用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醒後用藥同暑溫證;表濕證,主方藿香正氣散;濕痹證,主方薏苡仁湯;涼燥證宜辛溫解表,宣肺潤燥,主方杏蘇散;溫燥證,宜辛涼甘潤,主方桑杏湯;火邪證,宜清熱瀉火或兼解毒,主方白虎湯或黃連解毒湯;
2 七情病證治:
喜傷心神養心湯, 盛怒龍膽瀉肝嘗; 肝郁疏肝逍遙散, 憂傷肺脾六君商。
思傷心脾歸脾補, 悲傷生脈保元湯; 恐慎養心固腎治, 驚傷磁朱鎮驚良。
喜傷證,宜養心安神,主方養心湯;肝火盛者,宜清瀉肝火,主方龍膽瀉肝湯;肝氣郁結者,宜疏肝解郁主方疏肝解郁湯或逍遙散;憂傷肺脾證,主方六君子湯;思傷心脾正主方歸脾湯;悲傷心肺證,主方生脈散或保元湯;恐傷心腎證,宜養心安神固腎,主方養心
湯加固腎藥;驚傷證,宜鎮驚安神,主方磁朱丸。

三 氣血津液病證治
1 氣病證治:
氣虛四君補中氣, 氣陷補中升陷提; 肺逆咳喘蘇子降, 胃逆橘皮竹茹醫。
肝逆四磨腎都氣, 氣滞疏肝散越鞠。
氣虛證,主方四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氣陷證,主方補中益氣湯或升陷湯;肺逆咳喘症,主方蘇子降氣湯;胃逆證,主方橘皮竹茹湯;肝逆證,主方四磨湯;腎逆證,主方都氣丸;氣滞證,主方柴胡疏肝散或越鞠丸
2 血病症治:
血虛補血四物嘗, 寒瘀當歸四逆方; 熱瘀大黃牡丹破, 活補桃紅四物湯。
理氣化瘀逍遙加, 血熱清營犀地黃。
血虛證,主方當歸補血湯或四物湯;寒瘀證用當歸四逆湯,以溫經活血;熱瘀證,宜洩熱破瘀,主方大黃牡丹皮湯;血虛緻瘀者,宜補血活血,主方桃紅四物湯;氣滞血瘀者,宜理氣化瘀,主方逍遙散加味;血熱證,主方清營湯或犀角地黃湯。
3 津液不足證治:
津液不足增液添, 胃陰虧虛益胃煎; 肺燥清燥救肺潤, 津虧便秘麻仁丸。
津液不足證,主方增液湯;胃陰虧虛者,主方益胃湯;肺燥津虧者,主方清燥救肺湯;津虧便秘者,主方麻子仁丸。
4 痰飲病證治:
風痰導痰大秦艽, 開竅豁痰蘇合丸; 寒潭三子小青散; 熱談清氣化痰丸。
燥痰清燥百合固, 濕痰二陳湯為先; 溢飲五皮五苓散, 懸飲十棗控涎丹。
支飲小青葶瀉肺, 痰飲小青苓桂甘。
風譚政,主方導痰湯或大秦艽湯;開竅豁痰,用蘇合香丸;寒痰證,主方三子養親湯或小青龍湯;熱談正,主方清氣化痰丸;燥痰正,主方清燥救肺湯或百合固金湯;濕痰證,主方二陳湯;溢飲證,主方五皮飲合五苓散;懸飲證,主方十棗湯或控涎丹;支飲證,主方小青龍湯或葶苈大棗瀉肺湯;痰飲證,主方小青龍湯或苓桂術甘湯。

四 外感熱病證治

1 外證證治:
外感風寒麻黃荊, 風熱桑菊銀翹清; 寒濕藿香正氣散, 暑濕新加香薷靈。
肺燥涼燥杏蘇散, 溫燥桑杏湯加贈。
外感風寒正,主方麻黃湯或荊防敗毒散;外感風熱證,偏重于咳嗽者,用桑菊飲;偏重于發熱者,用銀翹散;外感寒濕證主方藿香正氣散;外感暑濕證,主方新加香薷飲;外感燥邪正中,涼燥證用杏蘇散;溫燥者用桑杏湯或加味治之。
2 間證證治:
寒熱往來小柴解, 熱重寒輕蒿芩平; 外寒内飲小青龍, 外寒内熱大青龍。
外内俱寒麻附細, 外内俱熱涼膈散。
寒熱往來,寒重熱輕者,用小柴胡湯治之;熱重寒輕者,用蒿芩清膽湯治療。外寒内飲證,主方小青龍湯。外寒内熱證,主方大青龍湯。外内俱寒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外内聚熱證,宜清熱瀉火,主方涼膈散。
3 内證證治:
邪熱壅肺麻葦增, 内熱熾盛白虎清; 濕熱困脾三仁用, 熱結腸胃增液承。
肝膽濕熱茵蒿芩, 膀胱濕熱八正通; 濕熱痢疾白翁芍, 壯熱擾心玉女增。
熱灼營血清營飲, 熱陷心包安清宮; 動風血熱羚羊鈎, 陰虛複脈大定風。
熱盛動血化斑湯, 熱與血結抵當攻; 蛔厥安蛔烏梅丸; 熱厥四逆散加贈。
救陰斂液生脈請, 回陽固脫四逆功。
邪熱壅肺證,用麻杏石甘湯或千金葦莖湯加味治療。内熱熾盛證,用白虎湯清解。濕熱困脾證,宜用三仁湯。熱結腸胃證,用增液承氣湯治療。肝膽濕熱證,用茵陳蒿湯或蒿芩清膽湯治療。膀胱濕熱證,用八正散治療。濕熱痢疾證,用白頭翁湯或芍藥湯治療。壯熱擾心證,用玉女煎加味治療。熱灼營血證,用清營湯治療。熱陷心包證,用安宮牛黃丸或清宮湯治療。血熱動風證,用羚羊鈎藤湯治療。陰虛動風證,用複脈湯或大定風珠湯治療。熱盛動血證,主方化斑湯。熱與血結證,用抵當湯攻之。蛔厥證,主方烏梅丸。熱厥證,用四逆散加味治療。陰竭證,救陰斂液用生脈散。陽脫證回陽固脫,用四逆湯。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