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由篆書發展而來,它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字體,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以前的文字屬于古文字,隸書以後包括隸書被稱為今文字,後來的草書、行書和楷書都是由隸書發展而來。
隸書相傳為秦代書法家程邈所創造,程邈本來是一個監獄的小官,因為得罪秦始皇被下诏入獄,在監獄裡整理創造了3000個隸書,并且得到秦始皇的認可,所以書法家蔡邕說他:删古文,立隸文。
據說,隸書也因此被稱為隸書,因為秦朝獄事比較多,獄隸需要書寫的文件也比較多,程邈所創造的隸書正是為了獄隸更方便書寫文件。
但是,從今天出土的資料來看,在秦朝以前的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隸書,它隻是在秦朝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程邈可能隻是整理和規範了隸書,到了漢代尤其是東漢時期發展到了頂峰。
戰國《青川木牍》
戰國時期的隸書比如在1980年出土的戰國《青川木牍》就已經出現了很多隸書的筆順和筆畫,而且字體結構已經開始有變扁的傾向,反映出戰國時期的民間已經開始由隸書向篆書轉變。
而1975年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可以說就已經是比較早期的隸書了,它書寫于戰國末年到秦始皇統六國的前幾年,其結構和筆法已經接近後來的隸書。
而《雲夢睡虎地秦簡》的出土表明隸書在當時已經得到官方的承認,并在官方的公文中使用,而在出土的這些秦代的簡牍之中,我們并沒有見到如秦朝丞相李斯《峄山碑》那樣标準的小篆,由此可見,小篆在秦朝可能隻是在正式場合,比如刻石立功的時候才會使用。
《雲夢睡虎地秦簡》
西漢時期的隸書西漢時期的墨迹主要書寫在簡牍和帛上面,現在我們看到的比較早的漢代帛書就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老子乙本》。
這個時候的隸書已經沒有了篆書裡的結構,篆書裡的圓轉開始變成方折,橫向的筆畫之間的距離開始縮小,字體結構開始變扁。
而到了敦煌出土的漢武帝時期的《太史三年簡》裡面,已經出現了隸書标準的筆畫“蠶頭燕尾”,典型的隸書的特征已經完全形成。
《老子乙本》
東漢時期的隸書東漢時期的隸書呈現兩個方面,一個是簡牍帛書等墨迹,一個是刻石書法。
1、簡牍帛書
甘肅武威出土的《禮儀》木簡約寫于東漢初年,這篇内容主要是寫的儒家的經典,整篇工整、書寫整齊,不同于此時民間的文書類的漢簡,已經是完全成熟的隸書,在用筆上也比之前的漢簡更加豐富。
另外,此時的漢簡也開始出現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更加的草率随意,開始向草書方向發展,比如《公孫君方》簡,另一個方向是往行書或者楷書方向發展,比如敦煌漢簡中的《永和二年簡》和河北滄縣出土的《朱書磚》。
武威《禮儀》簡
2、刻石書法
漢代的刻石隸書可以說是風格多樣,大放異彩,是漢代隸書最鼎盛的代表。
秀美如現藏西安碑林的《曹全碑》和山東曲阜孔廟的《史晨碑》,風格典雅秀潤、圓中有方、井然有序,寓變化于平和之中,有大家風範。
《曹全碑》
古樸厚重如現藏山東泰安岱廟的《張遷碑》,此碑厚重端莊、樸實大方,即使隸書的代表性的筆畫波畫也寫的很凝重,它也是對當代隸書影響最大的一種風格之一。
《張遷碑》
摩崖刻石如著名的“三頌”,分别是漢代的《西狹頌》、《石門頌》和《郙閣頌》。摩崖刻石也是漢代隸書的一個大宗,因為它直接書寫在天然的崖壁上面,所以摩崖石刻一般字比較大,而是寫的非常的粗曠,不事雕琢,大氣磅礴。
《石門頌》
漢代是中國文字的發展變革的重要時期,也是書法藝術的自覺化的萌芽時期,隸書由戰國末年産生,到東漢時期成熟,再到後來朝草書、行書、楷書方向發展,經曆了一個由變化再到變化的過程,完成了它書體演變的曆史任務。同時,他自身也是一種藝術性非常強的書體。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