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治療心髒病國醫大師方

心髒疾病,國醫大師各有錦囊秘訣

四參安心湯

【方劑來源】首屆國醫大師張學文經驗方。

【藥物組成】西洋參10克(也可用太子參代替),丹參15克,玄參10克,苦參10克,炙甘草10克,炒棗仁10克,生山楂10克,桂枝6克,麥冬15克。

【功效】補益心氣,活血養陰。

【适應證】病毒性心肌炎所緻心動悸不安,胸悶心慌,疲乏無力,頭昏自汗,或有輕度浮腫,舌質紅少苔,脈虛大而數,或有結代,檢查有“心肌損害”“心肌缺血”等。

【使用方法】西洋參另炖,餘藥加水煎,二者兌勻,一日1劑,每劑服2~3次。

【整理人】張學文。

抗早搏方

【方劑來源】首屆國醫大師郭子光教授經驗方。

【藥物組成】黃芪40~50克,太子參(或紅參)30克,五味子10克,麥冬20克,生地黃20克,丹參20克,葛根30克,延胡索20克,苦參15~30克,酸棗仁15克,炙甘草15~30克。

【功效】益氣活血,複脈止代。

【适應證】冠心病、高心病、風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炎等所緻早搏證屬氣陰虧虛,虛陽浮亢者。

【使用方法】一日1劑,水煎服。

【注意事項】早搏控制後仍需堅持服藥,逐步減量,至完全停藥,需1年左右。如患者素質較佳,早搏控制半年後可停藥,以移山人參每日6~10克代之,切不可因早搏控制而貿然停藥。

【臨床驗案】

病案病毒性心肌炎後遺室性早搏

徐某,女,28歲,西南交通大學教師。1998年3月12日初診。半年前患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療2月餘,一切恢複正常,惟後遺室性早搏未出院,出院後每天服用心律平、複方丹參片、地奧心血康等控制早搏,若不服用則早搏頻發,胸悶心悸,十分難受,為求根治,慕名而來就診。

現症:近半月來,早搏頻發,晚間尤甚,發時胸悶心悸,心空懸,煩躁,心前區隐痛,有時在情緒緊張或稍大的活動時發作,服用心律平療效已不如當初,隻能減輕程度,近日一直早搏頻繁,乏力,頭昏,口苦,心煩,咽幹,失眠,納差,尿黃,大便幹燥。察其形體偏瘦,斯文柔弱,面色淡白,神差體倦,少氣聲低,舌瘦小而紅,苔微黃少津,脈細數而結代頻繁。

辨治:熱病之後,氣陰虧損,餘熱未盡,夾瘀滞而為患。治當益氣滋陰、清熱活血,用生脈散加味:太子參、黃芪、麥冬各30克,丹參、生地黃、酸棗仁、葛根、闆藍根各20克,五味子、黃連、炙甘草各10克,谷芽25克。濃煎,一日1劑。

4月10日二診:患者服上方共15劑,當服至6劑時已逐步停用西藥,諸症緩解,睡眠改善,精神倍增,自覺體力增強,但每于晚間睡醒時發生胸悶心悸,自扪脈搏不規律,良久始能平靜。察其舌正,脈細略數有力而規則。上方中去酸棗仁、闆藍根、黃連,加苦參25克,繼續與服。囑其一日1劑,早搏完全控制(晚間睡醒時也不發生)後,兩日1劑,服半月以鞏固療效。

7月23日:患者感冒咳嗽前來就診,叙述已停藥2月未見早搏複發,特緻謝雲。

按:病毒性心肌炎後遺室性早搏,臨床所見,以氣陰虛夾瘀滞或兼濕熱者為多見,如病程不長者治療較易,個别病例由于病程太久,絡道幹閉,很難治療。在治療中,如患者早已依靠某種西藥控制早搏,要采取逐步戒除法,因為西藥一般針對性很強,中藥方劑主要起調節作用,起效較緩,若突然撤除,往往不能适應,而喪失對中藥的信心,故欲速則不達,慢則能成。

【按語】早搏的脈象,有結代,有促,有屋漏、雀啄等,常無定體,總以氣虛不相接續為基本病機。又因個體素質不同,常表現為氣虛兼陽虛或陰虛或血虛,或夾氣郁血瘀痰滞等,故應在辨證的基礎上略事加減。不論房性、室性早搏,均以本方為基本方治療。方中黃芪,生脈補氣斂氣,而以炙甘草益氣緩急輔之;麥冬、生地黃滋陰;葛根通陽;丹參活血;氣虛神不安,故加酸棗仁安之。若氣陰虛而脈數急者,加苦參15~30克,脈律正常時逐漸減少苦參用量到不用,以免苦寒太過傷脾化燥也。若胸悶、苔白潤,為痰氣郁滞,去生地黃、麥冬,加薤白20克,法半夏15克,全瓜蒌15克。若臉唇淡白,舌質淡白,兼血虛者,加當歸15克。若為糖尿病患者,則去炙甘草。

【整理人】江泳。

回陽複脈湯

【方劑來源】第二屆國醫大師唐祖宣經驗方。

【藥物組成】茯苓、桂枝各30克,炮附片(另包,先煎)、黨參各15克,幹姜、炙甘草各12克。

【适應證】冠心病、肺心病、吐利後期陽虛欲脫之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唇淡,呼吸微弱,聲音低微,舌淡苔白,脈微欲絕之危證。

【使用方法】水煎,頻服。

【臨床驗案】

甯某,女,60歲。于1968年12月15日診治。有哮喘、咳嗽病史20餘年,冬重夏輕,遇寒即發。診斷為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結核,用抗結核、抗感染藥物治療,時輕時重,纏綿不愈。近2年來伴發心悸、氣喘、浮腫等症,嚴重時四肢厥冷,伴發紫绀,小便不利,脈搏120次/分。西醫診斷為肺源性心髒病,用強心、利尿和抗感染藥物治療無效。吾以心陰不足論治,投生脈散加滋陰等品,反緻病情加重,乃請教于師。師謂:“此非心陰不足,乃中陽不運、水濕不化也,今用滋陰,水氣淩心,水寒射肺,則喘咳更甚,浮腫更劇。

治宜宣上運中、導水下行、前後分消,兼以溫陽。”遂處己椒苈黃丸方加附子,服後咳喘減輕,浮腫消退,餘症均有好轉。入冬後因咳喘又作,胸悶、氣急、喘促加劇,吾處以己椒苈黃丸方治之,但服藥後病情益甚。面色蒼白,全身浮腫,喘咳倚息,胸悶心悸,四肢厥冷,冷汗出,煩躁不安,小便清長,大便溏薄,伴發紫绀,咳吐血痰,舌淡苔白,脈沉細數,脈搏124次/分。

師告之:“證不同則病機亦異,此證真陽不足,豈可濫用攻伐,治宜回陽救逆,必用四逆之輩方可挽命于垂危。”遂處:茯苓、炮附子、幹姜各30克,炙甘草、桂枝各15克,高麗參12克。囑其大劑濃煎頻服。服藥1劑,汗止陽回,四肢轉溫,咳喘減輕。繼調治而獲臨床痊愈,能參加輕微勞動。

朱良春治學嚴謹,醫術精湛,對内科雜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經驗,對異位搏動、室上性心動過速、風心病等治療有獨特經驗,頗有效驗,現介紹如下。

陰虛型心悸用藥特色

1、心肝同治治療異位搏動

患者,男,23歲。

現症:心悸怔忡,不能自持,伴頭暈胸悶,心率106次/min,早搏4次/min,舌紅,苔少,脈弦細。

西醫診斷:頻發室性早搏。

中醫診斷:心悸,證屬肝失調暢,氣陰兩虧。

治宜調暢肝脈,益氣養陰。

處方:太子參15g,生地黃15g,麥冬15g,玉竹15g,生白芍15g,合歡皮15g,生牡蛎20g(先煎),功勞葉12g,炙甘草10g。服藥5劑,心悸、頭暈、胸悶等症皆有緩解,心率降至92次/min,早搏偶見。上方去功勞葉,加珍珠母20g(先煎)。服藥14劑,諸症悉除。

◎按 本例患者心陰不足,陰不斂陽,故心率增速。朱老認為,情志、血脈同受心、肝兩髒所主宰和調節,而心髒疾患的心悸、怔忡等症,除本髒緻病外,恒與木失疏洩枚關。蓋氣滞則血瘀,心脈失暢,怔忡、驚悸作矣。《神農本草經》曰:“安五髒,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蓋心為君主之官,心安則五髒自趨安和。因此,在治療心悸時,朱老指出須注重心肝同治,用藥首選太子參、合歡皮。太子參,其用介于黨參之補、沙參之潤之間,其性不溫不涼、不壅不滑,确系補氣生津之妙品;合歡皮,性味平甘,功擅甯心悅志、解郁安神,與太子參相配伍,對于治療心氣不足、肝郁不達之心悸怔忡有調肝解郁、兩和氣陰之效;炙甘草、麥冬、生地黃、玉竹益氣養陰;牡蛎潛陽。諸藥合用,藥中病機,故獲良效。

2、重用苦參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

患者,男,28歲。

患者素日工作勞累,兼之睡眠不足,經常頭眩、耳鳴、心悸怔忡,近日心悸加劇。

現症:心率150次/min,口幹,心煩,夜眠不甯,舌質紅,苔薄,脈細疾數。

心電圖檢查:室上性心動過速。

西醫診斷:室上性心動過速。

中醫診斷:心悸,證屬肝腎陰虛,水不濟火,君火妄動,上擾心神。

治宜滋陰降火,甯心安神。

處方:苦參20g,生地黃20g,黃連5g,丹參15g,功勞葉15g,玉竹12g,麥冬10g,生牡蛎30g(先煎),炒棗仁30g,炙甘草8g。服藥5劑,諸症皆有好轉,心悸明顯緩解,心率94次/min,自覺安适,舌質略淡,苔薄,脈細數。效不更方,繼服5劑,心率降至80次/min。囑患者注意勞逸結合,并以杞菊地黃丸善後之。

◎按 苦參,大苦大寒,純陰沉降之品也。張壽頤之《本草正義》記載,苦參“退熱洩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黃連、龍膽皆相近”,而“其苦愈甚,其燥尤烈”,“較之黃連,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劑,蓋不特畏其苦味難服,亦嫌其峻厲而避之也”。朱老認為,張氏此說誠是,但善用藥者,當用其長而避其短,否則良藥之功泯滅,可惜哉!研究發現,苦參對多種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且有實驗表明,苦參有降低心肌收縮力、減慢心搏、延緩房性傳導以及降低自律性等作用。故在治療本例患者時,朱老根據以上理論,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在辨證用藥的同時,重用苦參,獲良效。

3、兩和氣陰治療風心房顫

患者,女,29歲。

患者患風心病己七年餘,曾于某醫院診斷為風心病左房室瓣狹窄,心電圖檢查提示心房纖顫,伴室内差異性傳導。

現症:心悸怔忡,稍微勞動即氣促,兩顴紫紅,舌尖紅,苔薄,脈細數而促。

西醫診斷:風心病左房室瓣狹窄,心房纖顫。

中醫診斷:心悸,證屬心痹之候,心體殘損,氣陰虧損,心氣逆亂。

治宜益氣陰,補心體,暢心脈。

處方:太子參30g,麥冬15g,玉竹20g,合歡皮15g,生黃芪15g,茯苓15g,丹參15g,炙甘草20g。服藥10劑,心悸氣短均改善。繼服6劑,兩顴紫紅消失,活動後亦無不适,脈數較緩。原方隔日1劑以鞏固之。

◎按 本例患者諸症為氣陰兩虛之相,故取太子參、合歡皮兩和氣陰;麥冬、玉竹補心體,亦取“補而兼清”之意;丹參活血化瘀。朱老認為,心痹與風濕性心髒病頗為相似,系風、寒、濕之邪内舍于心,導緻心體殘損、心脈痹閉而出現的一種病證。《素問·痹論》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幹善噫,厥氣上則恐。”朱老認為“脈不通”明确指出了心脈瘀阻,脈道不利乃心痹的病機,故常在心痹的治療中佐入丹參。

陽虛型心悸用藥特色

患者,女,49歲。

患者9年前出現心動過緩,心率約60次/min,曾多方求治,均收效不著,2個月前突然頭暈目眩,心悸心慌,昏仆于地,于某醫院行心電圖檢查提示心室率約41~43次/min,阿托品試驗提示即刻心率56次/min,8min後心率降至43次/min,診斷為病态窦房結綜合征,給予複方丹參片及益氣活血、溫陽通脈之中藥口服均無效,遂來本院就診。

現症:面浮肢腫,胸悶心悸,神疲乏力,心率43次/min,血壓19.7/12kPa,舌質紫,苔白膩,脈細緩無力。

西醫診斷:病态窦房結綜合征。

中醫診斷:心悸,證屬心陽失展,瘀阻水停。

治宜溫陽通脈。

處方:太子參20g,炙黃芪20g,降香8g,川桂枝(後下)10g,川芎10g,當歸10g,炒白術15g,炙甘草5g。

[二診]

服藥8劑,病情如故。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毅也,故重其制進治之。上方桂枝改為12g,加丹參15g,娑羅子12g。

[三診]

服藥8劑,心陽略振,心動過緩之象稍有改善,心率上升至45~47次/min,舌質淡,苔薄,脈細緩。前法既合,當進治之。上方桂枝改為15g。服藥8劑,心率上升至50~54次/min。面浮肢腫消退。上方桂枝加至18g。

[四診]

服藥8劑,心率活動後為64次/min,靜息仍在50~54次/min。續予溫陽通脈,佐以養陰和絡。處方:太子參30g,川桂枝20g,丹參15g,炙黃芪15g,川芍10g,降香10g,玉竹10g,麥冬8g,炙甘草5g。服藥20劑,心率維持在61次/min,精神振作。以上方20劑,配合蜂蜜1000g,熬制成膏,服用以鞏固之。

◎按 朱老認為,心動過緩之由總因心陽不足、心脈不通使然,一般均有心悸怔忡,胸悶氣短,頭暈目眩,甚則昏仆,脈細緩無力或細澀或浮緩等《傷寒論》曰:“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故朱老以桂枝、炙甘草、黃芪、丹參為基本方。桂枝和營通陽;炙甘草既養營補虛,又宣通經脈;心陽虛者心氣必虛,故用黃芪補氣;心陽虛則營運不暢,以丹參養血活血。此4味藥合用,共奏益心氣、複心陽、通心脈之效。但其中關鍵在于桂枝的用量須打破常規。朱老用桂枝一般從10g開始,逐步遞增,常用至24g,最多加至30g,服至心率接近正常或口幹舌燥時,則将己用劑量略減2~3g,續服以資鞏固。

特色總結

中醫過去治療心悸大多依照“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的理論應用炙甘草湯,有效者,有不效者。朱老在長期臨證中認識到,治療心悸首先必須辨識其屬于陽虛、陰虛,抑或陰陽兩虛,辨證論治方可中的;而辨證的關鍵,又在于識脈。一般而論,凡陽虛者,脈多見濡細、遲緩或結代;陰虛者,脈多見細數或促;陰陽兩虛者,脈多呈微細或結代。朱老認為,治療心悸除需根據陰陽之偏頗采用補而兼溫或補而兼清的治則外,還應注意參用通脈之品,方可提高療效。陽虛,通脈可選用桂枝、鹿角霜、鹿角片等;陰虛,須重用柏子仁、麥冬、玉竹等;而炙甘草補中兼通,無論陰虛、陽虛均應重用。

從上述諸多案例可以發現,朱老在治療心律失常時多用丹參,此乃又一特色也。心律失常表象常可見“脈見歇止”,一般多屬虛證,但是朱老認為此時心髒往往呈瘀血狀态,因而常常采用活血化瘀之藥治療,并在臨床上取得了顯著療效。朱老強調,辨證當與辨病相結合。若心律失常是由病毒性心肌炎引起,除應及早采用補心氣或益心陰之法外,還當佐入清熱解毒之品。朱老治療此種心律失常,常以生脈散為主方,加玉竹、柏子仁、功勞葉養陰通絡,琥珀鎮靜解毒,闆藍根、連翹、白花蛇舌草、甘草清熱解毒。

對于心肌炎并發症中比較難以恢複的室性早搏,朱老每于辨治方中加用白附子5~8g,常收佳效。因《名醫别錄》稱白附子“主治心痛心痹”,故朱老認為其功效雖主要是祛風化痰,但亦有通血脈、緩心痛、調節心律的作用;再伍以黨參、黃芪益氣培本,桂枝(劑量要小,一般用3g)、丹參溫心陽、通心脈,棗仁、柏子仁甯心安神,僵蠶解毒鎮驚,琥珀安神化瘀,炙甘草養心定悸。諸藥合用,成為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的妙方。若陰虛,則加麥冬、玉竹;汗多,則加煅牡蛎、浮小麥。随症加減,可獲良效。

冠心病屬于中醫的胸痹、心痛的範疇,為本虛标實之證。祝氏認為,目前有人主張用芳香溫通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療本病,雖可收一時之效,但容易造成忽視辨證論治的傾向。倘若是冠心病虛證,仍然一味溫通或活血,隻會徒傷正氣,而犯虛虛之戒。即使應用芳香溫通和活血化瘀治療,方藥選擇亦應根據病情靈活掌握,知常達變。總之,通過辨證則療效滿意,單用一藥則不如辨證為佳。

(一)脈律不整燮理陰陽氣血

文獻論述胸痹心痛多主陽虛,如《金匮·胸痹心痛病脈證治》雲:“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祝氏認為,陰陽互根,氣血相關,在冠心病發展過程中,陽虛者有之,陰虛者亦複不少,然更多見為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證。心主血脈有賴于心氣推動和心血充盈。心氣不足則血行不暢,心血虧損則心失所養,故治療冠心病虛證宜氣血并治、陰陽平調,或補陰顧陽、補陽護陰,或補氣兼養血通脈、調血兼益氣行氣,通過燮理陰陽氣血而達扶正祛邪之目的。

據祝氏臨床經驗,冠心病虛證以氣陰兩虛兼瘀血阻絡最多,每以心悸怔忡為主訴,其脈律不整,或結或代,或數或遲;常伴有乏力、神疲、氣短,甚則動則氣喘,不耐小勞,口幹、心煩、舌淡或紅,邊有齒痕等症,治療以生脈散為主方,酌加柏子仁、當歸、白芍、丹參、菖蒲、郁金、羌活、菊花等藥益氣生津,養血複脈。

方中一般用黨參,若氣虛重,脈細弱無力則用人參;

陰虛為主則易以西洋參或北沙參;

心悸明顯加珍珠母、生牡蛎重鎮安神;

後背畏寒加桂枝、炙甘草溫通心陽;

胸悶不暢,隐隐作痛加全瓜蒌、薤白頭通陽散結、宣痹止痛。

《醫方集解》釋生脈散方名說:“氣充脈複,故名生脈。”藥理研究本方具有強心作用,能改善左室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祝氏親身嘗試過生脈散加味對脈律不整的療效。他于數年前患脈律不整,脈搏每分鐘停跳十幾次,自覺心慌氣短,稍行路加速或上二層樓即氣喘噓噓,難以自持。因思年老體衰,心髒氣陰不足,心血似阻,乃拟生脈散用人參,加西洋參、柏子仁、當歸、川芎、赤芍、生山楂、葛根、丹參等藥研為細末,每日分兩次沖服,數日後脈搏規則有力,心慌氣短均消失,迄今未發。若氣陰兩虛進一步發展為陰陽兩虛,證見脈結代,心動悸者,祝氏主張用炙甘草湯加麥冬、五味子,或加全瓜蒌、薤白頭治療。

(二)心痛頻發活血化瘀通絡

活血化瘀是冠心病重要治則之一,氣虛血瘀或氣滞血瘀是冠心病心絞痛發作的主要原因。

若心絞痛發作頻繁,呈刺痛或悶痛,心慌、氣短、唇黯、舌質淡黯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瘀張,脈弦細者,多屬心脈瘀阻。本着急則治其标的原則,常用自拟葛紅湯(葛根15克、紅花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丹參30克、羌活10克、菊花10克、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治療。

方中以葛根通絡化瘀、升津潤筋為君;

紅花、丹參活血養血為臣;

當歸、赤芍、川芎、羌活、菊花養血和營,通督脈,熄肝風為輔;

生脈散益氣生津固本。

全方既有化瘀定痛、益氣養陰之功,又無耗氣傷陰之弊,較單用活血化瘀為優,适宜于長期服用。方中葛根、川芎、丹參、羌活、菊花等經藥理研究證實,均有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曾治趙某,女,70歲。因患冠心病8年,心絞痛頻發2月,于1992年2月28日就診。自訴心痛徹背,每日發作,活動尤甚,口服消心痛、心痛定不能緩,伴心慌、胸悶、後背燥熱、口苦、腹脹、大便幹結,舌質黯紅,脈沉弦。辨證為心陰不足,心血瘀阻,用葛紅湯去生脈散加柏子仁、菖蒲、郁金、瓜蒌、薤白養陰活血,通絡定痛。經治半月,心絞痛程度明顯減輕,發作次數亦減少,夜能安卧,大便暢通。

守方再服半月,心絞痛控制,停服消心痛,仍用前方加生脈散、木香、陳皮等固本緩緩圖治。

(三)痰阻氣機心胃同治為要

冠心病心絞痛經常表現在胃脘部,容易被誤診為胃痛。這是因為心與胃相比鄰,經絡相連。胃之大絡,名曰“虛裡”,為心尖搏動之處,可察宗氣盛衰。祝氏認為,此種類型大多由平素恣食肥甘、少勞多逸而成,脾虛失運,痰濕内生,氣機不暢,以緻痰濁與瘀血互結,阻塞心脈,不通則痛,形成心胃同病,常見胸悶不舒,胃脘部疼痛或脹滿,嗳氣則舒,餐後脘痛加劇,納差惡心,苔白膩,脈沉滑。治療用香砂六君子湯加菖蒲、郁金、瓜蒌、薤白健脾化痰、通陽活血,随着消化道症狀的改善,心絞痛也會繼之而定。

從調脾胃功能着手治療胸痹心痛,古人早有論述。《金匮·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中所用瓜蒌、薤白、半夏、枳實、陳皮、生姜、薏苡仁、桂枝等實際上均是調理脾胃之藥,尤其是治療胸痹虛證用人參湯(理中湯的異名),更是以溫中健胃治療心痛的典範。後世治療瘀血胃痛用丹參飲(丹參、檀香、砂仁),現代常用其治心絞痛,亦屬心胃同治之法。故祝氏說:“健脾胃,補中氣,脾胃健旺則痰濕自化,脈道通暢。如隻執化瘀通絡,不審證求因,效果很難理想。”

(四)用藥配伍經驗介紹

祝氏治療冠心病,積累了豐富的用藥經驗,尤其重視藥物配伍後的相互協同作用,常用藥對如下:

葛根配丹參:葛根甘平,入胃、脾經,能解肌退熱,生津止渴,滋潤筋脈,擴張腦、心血管,改善血液循環,降血糖;丹參苦微寒,入心、肝經,活血祛瘀,鎮靜安神,降血糖。二藥合用,逐瘀生新,生津止渴,通脈止痛,用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絞痛效果極佳。

羌活配菊花:羌活辛溫,善散頭項脊背風寒,通太陽經與督脈之陽而治心痛徹背;菊花甘寒,清熱明目,《日華子本草》載其能“利血脈,治四肢遊風,心煩,胸膈壅塞”。兩藥的藥理研究皆有擴冠定痛作用,寒溫配伍,互取其長,故凡冠心病心痛徹背者鹹用之。

菖蒲配郁金:菖蒲開竅豁痰,醒神健腦,化濕開胃;郁金涼血清心,行氣解郁,祛瘀止痛。菖蒲開竅,郁金解郁,二藥配伍共奏豁痰行氣、宣痹止痛之效,常用于治療氣滞血瘀、痰濕内阻之胸痹心痛者。

丹參配生山楂:丹參養血活血,祛瘀生新;生山楂破氣散瘀、消食降脂,二藥配伍,能祛瘀止痛,常用于治療心絞痛伴高血脂者。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