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
程
标
準
解
讀
生活即語文
世界即課程
杭州師範大學王崧舟
浙江省甯波市江北區教育局教研室 崔麗霞
三、路徑與策略:
用跨學科方式解決真實問題
2022年版課标對本學習任務群作出了具體的“教學提示”。第1條,指向跨學科學習的教學内容,強調根據學生的生活範圍和認知特點選擇适宜的學習主題和内容;第2條,指向跨學科學習的教學策略,注重在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第3條,指向跨學科學習的教學資源,鼓勵拓展學習資源,增強跨學科學習的綜合性和開放性;第4條,指向跨學科學習的教學評價,重視學習的表現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
第一條教學提示
充分發揮跨學科學習的整體育人優勢,增強跨學科學習的計劃性和目标意識,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生活的範圍、學習興趣和能力,精心選擇學習主題和内容,組織、策劃多樣的學習活動。考慮每學期的課時安排,把握活動周期和難度。第一至第三學段以觀察、記錄、參觀、體驗為主。
1.凸顯跨學科學習的整體性
跨學科學習打破了固有的學科分類,“是對傳統無數學科獨立王國、封閉體系的一種逆向運動”。從知識為中心的碎片化學習轉向問題解決的整體性學習,是核心素養背景下各科學習的必然要求,也成了落實核心素養的必然選擇。語文跨學科學習應以“整體育人”的課程理念為指導,結合學生的身心規律、社會實際及真實生活,樹立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諧發展的育人觀。語文教師要提高課程站位,明确語文學科的本質,從核心素養的角度思考語文學科到底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語文跨學科學習要努力實現學科間的方法關聯與實踐勾連,關注人與人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協同效應,從知識統整到思維發展,走向真實問題的解決。這樣的學習“不僅要注重人的知識或技能的側面,還應當重視身體的、社會的、道德的、審美的、創造的側面,乃至特定文化的精神側面”。
2.增強跨學科學習的規劃性
跨學科學習涉及對國家課程與日常課堂的變革,需要教師根據現實情況做出合理規劃。首先,教師要以學段為整體,規劃每學期的跨學科學習。2022年版課标明确了每個學段的跨學科學習目标,内容豐富,形式多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科知識要點,将學習目标與内容有計劃地分解、貫穿到各個學期。其次,教師在設計跨學科學習活動時,要以國家教材為依托,通過對教材創造性的重組和拓展,建立學科知識與真實生活、真實問題之間的聯系,增強跨學科學習的綜合性。第三,妥善安排學習時間。語文跨學科學習應該是語文學科學習的一部分,開展跨學科學習應該利用原有的教學時間和資源,不能額外增加課時和課外作業負擔。如果确需增加課時,語文教師可以與其他學科教師協商,将跨學科知識的教學時間統整起來,作為跨學科學習課時。
3.把握跨學科學習的适切性
跨學科學習要基于學習的本質、學生的需求、整體育人的要求,強調以學生的經驗、個體生活和學科知識為基礎,以語文學科為主導,将其他相關學科知識融入到學習中,解決真實問題。因此,語文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必須圍繞課程目标,從學生經驗、學科知識、真實生活中選擇主題,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生活的範圍和學習能力,圍繞主題規劃學習問題、學習任務或學習項目。語文跨學科學習首先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在有意義的情境中落實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其次,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把握語文跨學科學習的策略應用與實踐活動;第三,在成果展示的形式上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段特點,第一學段可以使用視覺圖像、口頭語言等形式,第二、三學段可以多一些書面或者多媒介的呈現,如研究報告、小冊子、設計方案等。
第二條教學提示
要引導學生在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交流溝通、團隊協作和實踐創新能力。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問題探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學會提煉、表達、呈現學習成果,着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在跨學科學習中提高溝通協作能力
語文跨學科學習遵循了跨學科學習的基本原則,讓語文學習回歸生活,回歸真實世界。但是這些學習活動所需要的資源往往超出了學校、家庭範圍,需要學生身體力行,手腦并用,到更廣闊的時空中去尋找和利用各種資源,完成學習任務。而且,跨學科學習任務是以真實的或模拟真實的實踐為基本活動,要解決這類問題,完成任務,往往不是憑一己之力就可以的。這要經曆各種社會性的互動,同伴間的交流、讨論、配合、協作,以及與外部人員的溝通、接洽、商量、求助等,這些都是學生的真實經曆。這些經曆本身就是一種全新的學習與曆練,需要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激發内驅力,運用高階思維,創新行動方案,完成真實的作品或貢獻有意義的成果。跨學科學習促使學生進行學科與學科之間、自我與學科之間、學科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思考,提升更具靈活性的認知、交流、合作、決策、創新能力,最終促成學生的心智發展。
2.在跨學科學習中掌握問題探究方法
“解決真實問題”是跨學科學習一個重要的學習取向,但解決問題并不是跨學科學習的唯一目标。教師要在語文學科學習的過程中,以任務為驅動,以問題為指向,引導學生就真實的問題展開真實意義上的學習,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跨學科學習作為素養導向下的一種語文實踐活動,“任務存在的意義不是完成任務,而是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形成有利于自身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和品質”。在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在驅動性任務的激發下,運用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積累,調動多學科知識,聯系生活實際,發揮團隊協作效能,經曆發現問題、解析問題、鑽研探讨、嘗試調整等一系列解決問題的動态過程,從而掌握問題探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獲得學習力與生活力的提升。
3.在跨學科學習中培養成果導向習慣
跨學科學習要積極踐行“成果導向”理念,教師要想清楚以下問題:第一,我們想讓學生取得什麼樣的學習成果;第二,我們為什麼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第三,我們如何保障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第四,我們如何幫助學生呈現這些學習成果。跨學科學習成果的設計,要關注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誘導開發學生的各方面潛能,解決問題,呈現學習成果。當然,學習成果不應該僅僅是最後的結論、結果,如一篇文章、一份報告等,還包括學習過程中留下的痕迹、生成的材料,如計劃書、活動方案、觀察記錄、會議紀要、收集的資料、過程實錄、實驗報告、訪談日志、日記等等。它們體現了學生整理、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是深化體驗、形成理解、心智成長的佐證材料,是極為珍貴的學習成果。
第三條教學提示
要拓展學習資源,增強跨學科學習的綜合性和開放性。充分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社區生活場景、文化場館等,為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也可以結合學校和社區開展的文化活動進行語文跨學科學習。
1.增強跨學科學習的綜合性
跨學科學習基于各學科間的交叉協調,因此跨學科學習必須打破學科間的壁壘,軟化學科邊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科的育人功能,促成學生核心素養的内化與提升。有着鮮明的綜合性與實踐性特征的語文課程,其課程内容的覆蓋面十分廣泛,“它的綜合性廣義上是對生活涉及的所有内容的綜合, 其狹義從知識角度上說是對所有課程内容的綜合”。因此語文很容易與其他學科産生交叉與融合,但同時也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本位,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要增強語文跨學科學習的綜合性,必須運用辯證思維,整體運作。一方面,大力開展基于真實問題或真實任務的實踐學習,尋找合适的主題,建立學科合作,讓學生運用多學科視角與能力,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在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跨越學科與生活的邊界,實現不同學科間的真正合作;另一方面,注意發揮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中的獨特功能和支撐作用。
2.擴大跨學科學習的開放性
語文跨學科學習不僅要将語文教學向其他學科開放,更要将語文教學向社會開放,向自然開放,充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教育基地、社區中心、文化場館等地域資源,使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走向更廣闊的空間,獲得必要的資源支持。還可以積極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學習空間,豐富學習資源,整合多種媒介的學習内容,支持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獲得多層面、多角度的閱讀、表達和交流的實踐機會。語文跨學科學習的開放性,還體現在學習形式的開放上,将語文學習從語文書、練習冊、抄寫本擴展到書籍雜志、演示文稿、宣傳海報、網頁、短視頻、思維導圖、小冊子、表格圖形、真實的文學創作等多媒介作品中,幫助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重構語文學習的意義,深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運用語言材料思考、表達、創造的能力。
第四條教學提示
評價主要以學生在各類探究活動中的表現,以及活動過程中完成的方案、海報、調研報告、視頻資料等學習成果為依據。教師可以針對主要學習環節和内容制訂評價量表,邀請相關學科教師、家長、社會人士參與評價。評價要關注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态度和能力。評價以鼓勵為主,既充分肯定學生的發現和創造,又引導學生自我反思提升,不斷提高跨學科學習的質量。
1.明确跨學科學習的評價維度
語文跨學科學習的評價維度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核心知識。該維度指向學生能否靈活、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完成任務。②學習态度與能力。該維度評價學生跨學科學習的過程表現,如:能否積極思考與行動,能否運用多種方法與策略尋找各種資源解決問題,能否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及時改正,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嚴謹負責的态度、團結協作的意識等等。③學習成果。該維度包括兩個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成果所反映的語文學科特征,如:是否以語言為主體呈現學習成果,是否深度理解語文的核心知識,是否在言語交流、思維方式、成果表達等方面有所發展等;另一方面是對成果的交流情況作出評價,鼓勵學生通過演講、公衆号、小冊子、交流會等形式傳播自己和團隊的學習成果,獲得别人的反饋和意見,并做出反思和改進。同時也了解别人的學習成果,做出相應的分析和評論,獲得能力的遷移與運用。
2.用好跨學科學習的評價量表
評價量表廣泛地應用在跨學科學習的各類情境,是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工具,可以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照量表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明确該堅持的、該改進的和需要改變的,促進學生學習的提升。語文跨學科學習的評價量表有兩種常見形式:綜合表現評價量表與單項能力評價量表。這兩種量表可以單獨出現在各項跨學科學習中,也可以同時在一項跨學科學習中使用。評價量表應該在跨學科學習之前就制定好,可以由語文教師單獨制定,也可以由語文教師組織所跨學科的相關教師共同制定,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制定。制訂好的評價量表要在開啟學習活動前就交給學生,讓學生理解這些評價标準的含義,并嵌入整個學習活動過程。評價量表前置的意義就在于讓學生清晰學習目标,減少學習的盲目性,更有效地實現跨學科學習的價值,具有逆向設計、以終為始的特點。
3.優化跨學科學習的評價過程
跨學科學習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深層次地反思、探索、合作與創造。跨學科學習評價要盡量避免用簡單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優劣判斷,而是要細緻體貼地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狀态、行動實踐及體驗感受,及時給予反饋、贊賞、理解或幫助。教師要在形成性評價反映的各項數據中,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态,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習節奏與路徑,給予相應的協作。對于跨學科學習來說,形成性評價尤為重要。如,真實的問題情境會讓學生産生迫切的交流意願,适切的形成性評價可以激勵學生沖破語言的障礙,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活動過程中進行的讨論、辯論、陳述、解釋、報告,以及各種書面形式的交流和成果分享,都需要學生進行不同身份的切換,以報告者、傾聽者、評論者等多重身份參與真實的語言實踐。有效的形成性評價有時就是教師坐在讨論現場的看看、聽聽,在學生讨論有阻滞的時候,給予一些提示或引導。這樣的形成性評價都是提供給學生可理解、可行動的反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