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宋瓷鑒定小竅門--定窯瓷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民窯。始建于唐,興盛于北宋,終于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餘年。窯址分布于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裡唐代屬定州,故稱為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産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從定窯的曆史來看,定窯創燒于唐朝後期。從這時一直到五代的定窯瓷器,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型以碗為主,正處于向精瓷的過渡階段。但在五代中後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中後期,定窯由于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産品風靡一時。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由于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金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複,有些産品的制作水平不亞于北宋時期。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産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到了元朝,定窯終于逐漸沒落。

定窯還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窯窯址在北方的定州,這是燒制的物品稱為北定;宋室南遷之後,定窯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鎮生産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

20世紀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後又進入了複蘇期。曲陽定瓷有限公司曆盡艱辛,通過上百次研究實驗,在仿古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研制成功了仿古、美術、日常三大系列工藝産品200多種,産品在國内展出屢屢獲獎,産品已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荷蘭、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宋定窯瓷的特點:

1. 器型:定窯生産規模宏大,品種繁多。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亦産淨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數量極少,主要是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兒枕”,是定窯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2. 釉質與胎質:定窯的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緻,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釉色潔白晶瑩,很多積釉形狀好似淚痕,被稱為“蠟淚痕”,隐現着黃綠顔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北宋早期定窯産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一大特色。

3. 裝飾紋樣: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态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别具一格。

另外,“蠟淚痕、釉薄、竹絲刷紋、芒口”為定窯特征。北宋早期定窯産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一大特色。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