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名為“八味地黃丸” 後宋代名醫錢乙将溫補藥物去掉而得此名
此藥具有抗腫瘤和抗細胞突變作用 能減輕和對抗化療藥物的副作用
滋陰補腎的代表方劑 醫療界用其治療多種慢性病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曆史源頭六味地黃丸這一稱謂來自所著的,六味地黃丸由、、、、、這六味中藥組成。最早是“八味地黃丸”,見于的。後來,宋代名醫、兒科專家把八味地黃丸裡面的和這種溫補的藥物去掉了,變成了現在的六味地黃丸,并用它來治療小兒先天不足,發育遲緩等病症。
藥材釋義1.熟地黃--滋陰補腎,生血生精。
熟地黃2.山茱萸--溫肝逐風,濇精秘氣。
3.牡丹皮--瀉君相之伏火,涼血退蒸。
4.山藥--清虛熱于肺脾,補脾固腎。
5.茯苓--滲脾中濕熱,而通腎交心。
6.澤瀉--瀉膀胱水邪,而聰耳明目。
7.六經備治。而功專腎肝,寒燥不偏,而補兼氣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殚述也。
藥典記載 《中國藥典》【處方】熟地黃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藥80g、茯苓60g、澤瀉60g。
【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35~50g與适量的水,泛丸,幹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狀】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功能與主治】滋陰補腎。用于頭痛,瘋狂,性欲特旺或沒有。
【作用類别】本品為生殖類非處方藥藥品。
【用法與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9g其餘劑型尊醫囑。
【貯藏】密封。
【組成藥物】熟地黃 240克,山茱萸 120克,山藥120克,澤瀉90克。
【方歌】六味地黃益腎肝,茱薯丹澤地苓專,更滋陰都氣五味先,肺腎兩調金水生,麥冬加入長壽丸。
【功效】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頭目眩暈,骨蒸勞熱,,齒龈出血,赢瘦骨蒸。
【用量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9克,每日3次,空腹淡鹽湯送下。每次8粒,每日2次。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現代研究】本方具有抗腫瘤和抗細胞突變作用,能減輕和對抗化療藥物的副作用,有改善血流動力學、抗應激反應作用。
【應用變化】
1.血虛陰衰--熟地為君。
2.精滑頭昏--山茱為君。
茯苓3.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為君。
4.小便淋瀝--澤瀉為君。
5.心虛火盛及有瘀血--丹皮為君。
6.脾胃虛弱,皮膚幹濇--山藥為君。言為君者,其分用八兩,地黃隻用臣分兩。
【進補應用】
本方源自宋代兒科專著《小兒藥證直訣》,原治小兒發育不良,表現為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的“五遲”證。
1.高血壓病:用本方加減:熟地黃24克,山茱萸12克,山藥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澤瀉9克,9克,肉桂3克。水煎服,每日1劑。
山藥2.心律失常:用本方加味:熟地黃24克,山茱萸12克,山藥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澤瀉9克,苦參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3.糖尿病:用本方丸劑,每次6~9克,每日2~3次,同時結合飲食控制。
4.慢性腎功能衰竭:本方連用l~2個月,作為輔助治療,有較好的療效。
5.消化系統腫瘤:用本方丸劑,每日2次;同時配合200毫克,每日3次,連服6個月到1年,對轉陰和防止轉癌有較好的作用。
6.化療不良反應:在胃癌化療和惡性淋巴癌化療的同時,加服。可減輕化療藥的不良反應,改善造血功能,增強機體免疫能力。
7.慢性前列腺炎:用本方:熟地黃24克,山茱萸12克,山藥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澤瀉9克。水煎服,每日1劑。
8.黃褐斑:用本方九劑或配合逍遙九,早晚各服1次,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本方還可用于治療周期性麻痹、小兒水師(睾九鞘膜積液)、、男性不育症、前列腺增生症、慢性失音、視神經或視網膜病變、等,均取得較好的療效。
【注意事項】本方藥性平穩,适宜長服,但脾虛腹脹,食少者應慎用。
【附注】本方煎服,名六味地黃湯,治同。
《準繩·女科》【名稱】六味地黃丸
【别名】
【組成】熟地黃4兩,山茱萸肉2兩,山藥2兩,牡丹皮1兩5錢,白茯苓1兩5錢,澤瀉1兩,香附米(童便浸3次,炒)1兩,蕲艾葉(去筋,醋煮)5錢。
【來源】《準繩·女科》卷四。
【主治】婦人經事不調,即非受孕,縱使受之,亦不全美;腎經虛火緻妊娠吐衄。
【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70丸,送下。
【附注】加味地黃丸(《濟陰綱目》卷六)。
衍化方劑1.知柏地黃丸: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入知母12 黃柏10 ,功用:滋陰降火。主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遺精盜汗之證。
2.麥味地黃丸: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入麥冬10 五味子8 ,功用:滋腎斂肺。适用于肺腎陰虛之喘咳。
3.杞菊地黃丸: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入枸杞子15 菊花12 ,功用:滋腎養肝。适用于因肝腎陰虛而緻的兩眼昏花,視力不清,或有眼睛幹澀,迎風流淚症狀。
4.都氣丸: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入五味子10 ,功用:滋腎納氣,适用于腎陰虛之氣喘。
5.桂附地黃丸: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添加肉桂、附子。功用:溫補腎陽,适用于腎陽虛怕冷者。
配方特點 三補三瀉六味地黃丸重用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補養肝腎,并能澀精,取肝腎同源之意,補益脾陰,亦能固腎,共為臣藥。三藥配合,腎肝脾三陰并補,是為三補,但熟地黃用量是和山藥之和,故仍以補腎為主。利濕而洩腎濁,并能減熟地黃之滋膩,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健運,與澤瀉共瀉腎濁,助真陰得複其位,清洩虛熱,并制山茱萸之溫澀。三藥稱為三瀉,均為。六味合用,三補三瀉,其中補藥用量重于瀉藥,是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并補,以補腎陰為主。同時補藥的用量大于瀉藥的用量,以補為主。主要用于腎陰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手腳心發熱、遺精盜汗等症狀,經過曆代醫家的驗證,臨床療效顯著,從而留傳,被譽為“補陰方藥之祖”。
六味地黃丸主要是治療那些腎陰虛而陽盛的人,乃至強陽不倒,堅持服用六味地黃丸能收到理想效果,但是現代人一般都是陰盛陽虛的體質,如果再服用六味地黃丸,隻能使陰邪更盛,而陽氣更虛,外在表現是越發沒有力氣,做事情沒有精神。所以,使用六味地黃丸重要的是辨清腎陰虛還是腎陽虛,腎陽虛的人絕不可用,腎陰虛的人也不可多用,以服用後收到效果為準,食用過多也會傷害身體。
藥理研究六味地黃丸具有顯著的增強、抗衰老、抗、抗低溫、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改善腎功能、促進及較強的強壯作用。
1.抗疲勞、抗低溫、耐缺氧作用與人參相似。
2.對的影響:能激活細胞免疫及抗體生成反應,提高細胞免疫功能,促進扁桃體細胞誘生幹擾素,提高血清幹擾素水平。
3.擴張血管,對動脈狹窄性高血壓有明顯的降壓和改善腎功能作用。
4.減少的沉着,防治高血壓心血管損害。
5.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纖維蛋白原,抑制梗死心髒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縮小梗死面積,防治、。
6.對的影響,可明顯降低、和磷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提高HDL-C/TC的比值,促進脂質代謝,長期服用有防止的作用。
7.改善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
8.改善,通過作用于下丘腦-垂體-性腺軸而改善性激素分泌,促進精子生成,提高精子活動率,增強性功能。
9.促進腎髒對體内代謝産物的排洩,保護腎排洩功能。
10.對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對正常的活性無明顯影響,但對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及強的松龍所緻的ALT活性升高有顯著的降低作用。
11.增加小鼠體重,增強體力,延長遊泳時間,使接受化學緻癌物的動物脾髒淋巴小結發生中心活躍。
12.增強單核巨噬系統的吞噬活性,提高存活時間,提高腹水型宮頸癌U14細胞内的cAMP,提高癌細胞增殖抑制率。
13.能抑制氨基甲酸乙酯、亞硝胺的腫瘤誘發率。
14.對于食道上皮細胞增生證,有阻斷癌變作用,可預防食道癌發生,減低發病率。
15.六味地黃丸中澤瀉含鋅量高,山茱萸含鉻量高,對動脈粥樣硬化和糖尿病有預防作用,故六味地黃丸對預防老化和早衰有一定作用。
16.使代謝恢複正常。
17.抗化療藥物毒副作用,延長生存率,保護紅細胞、白細胞、血小闆功能,防止心、肝、腎功能的損害,保護NK細胞活性,增強T、B淋巴細胞轉化功能。
藥性新用 澤瀉六味地黃丸為滋陰補劑的代表方劑,常用于肝腎陰虧所緻的各種疾病。醫療界用這種藥治療多種慢性疾病和疑難病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1.治療:每次服用六味地黃丸9克,每日服2-3次,治療輕(中)型糖尿病效果良好,對重型糖尿病也有一定療效。
2.消除:急性腎炎患者,經治療水腫消失,但尿蛋白仍存在,每次服用六味地黃丸6-9克,每日服2-3次,服1-2個月後可消失。
3.治療:每次服用六味地黃丸9克,一日服2次,連續服半年至一年,可有效降低肝癌的發病率。
4.治療:本病常伴有潮紅、潮熱、出汗、焦急、心悸、急躁、失眠、記憶力減退等症。每次服用六味地黃丸6-9克,每日服2-3次,連服3個月,可明顯改善上述症狀。
5.治療:每次服用六味地黃丸10克,每日服3次。
6.治療:每次服用六味地黃丸6-9克,每日服2-3次,一般服3-5天可見效,且愈後很少複發。如複發再服本藥仍有效。
7.治療:每次服用六味地黃丸10克,每日服3次,服3-5天可減輕症狀。
8.治療:每次服用六味地黃丸9克,早晚各服1次,連服2-3個月,可有明顯療效。
臨床應用六味地黃丸對因肝腎陰虛引起的下列病症,均有明顯的治療和改善症狀作用,主要包括:
1.内科類:、、、、慢性腎性高血壓、冠心病、、、、、、腎及輸尿管結石、、、、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早期證、腎陰虧損性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神經衰弱以及、頑固性失眠、、、手術後頑固性、萎軟(格林巴裡綜合症)等見六味地黃丸症候者。
2.外科類:、、男子乳房發育、腸風下血(痔瘡)、食道癌手術後複發、、、、陰囊濕冷、小便不快等。
3.婦科:更年期綜合症、、。
4.兒科:小兒發育不良、、、、抽動-穢語綜合症、等。
5.眼科:中心性、、、、、外傷性角膜潰瘍、睫狀體炎、慢性葡萄膜炎等。
6.五官科:複發性、、、、、等。
7.使用六味地黃丸還可增強化療效果,輔助治療、,減少化療毒副反應。
副作用健康人群
對于正常人群,如果沒有明顯腎陰虛的症狀,不适宜于自行長期服用六味地黃丸。
明顯是陽虛(包括腎陽虛、脾陽虛)的人
腎陽虛的人面色偏白,體質虛弱,喜夏不喜冬,這樣的人不适于吃六味地黃丸。許多因腎陽不足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礙患者,還一味地服用六味地黃丸,病症就會“雪上加霜”。應該選擇治療腎陽虛的藥物,比如。
腎陰虛但脾胃功能不好的人
六味地黃丸是偏于補陰的藥,配方中陰柔的藥多一些,吃了後會妨礙消化功能。中老人一般脾胃功能不強,服用更要謹慎。間斷吃,影響不大;不能長期連續服用。
六味地黃丸屬甘溫性,偏于補陰的藥,主治腎陰虛。由于配方中陰柔的藥多一些,所以吃後有時候會妨礙消化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弱、者慎吃。服用兩周後如果效果不明顯,可能是選藥不對症,可以找一位中醫大夫對身體的症狀進行診斷,對症選藥。與六味地黃丸相同功效的,治療火旺,如手心和腳心煩熱、口燥咽幹,舌尖紅,有清熱作用。服藥之前應該先去咨詢醫生。
藥物鑒别 六味地黃丸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三角狀卵形或矩圓形,直徑24-40μm,臍點短縫狀或人字狀。
不規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絲無色,直徑4-6μm。薄壁組織灰至,多皺縮,内含棕色核狀物。簇晶存在于無色薄壁細胞中,有時數個排列成行。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略連珠狀增厚。薄壁細胞類圓形,有橢圓形紋孔。集成紋孔群。
2.取本品或9g,切碎,加矽藻土4g,研勻;或取6g,研碎,加乙醚40ml,低溫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揮去乙醚,殘渣加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丹皮酚對照品,加丙酮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别點于同一薄層闆上,以-(3: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酸性5%溶液,熱風吹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褐色斑點。
功能分析本方為補陰主要方劑,功效以滋補肝。腎為主,并能補脾陰,為三陰并補之方。方中以熟地黃滋腎填精,為主藥;輔以山茱萸養肝澀精,山藥補脾固精,這是補的一面。又用澤瀉清洩腎火,并防熟地黃之滋膩;丹皮清洩肝火,并制山茱萸之溫;茯苓淡滲脾濕,以助山藥之健運,共為佐使藥,這是瀉的一面。六藥互相配合,補中有瀉,寓瀉于補,相輔相成,是通補開合之劑,滋補肝腎之良藥,常治肝腎不足、虛火上炎之證。
主治病症:①遺精。因腎陰虧虛、相火妄動而緻的遺精滑精、心煩失眠、潮熱盜汗、眩暈腰酸、形瘦乏力、舌紅少苔、脈弦細數。②腰膝酸軟。由性生活過度而緻的肝腎陰虛、虛火上炎,可引起腰膝酸軟、頭目眩暈、陽物常舉、耳鳴耳聾、盜汗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③清渴。縱欲傷陰,肝郁化火,消爍津液,而緻大渴引飲、尿頻量多、腰膝酸軟、頭昏耳嗚、口幹,或手足心熱、性功能低(先亢進,後低下)、舌紅苔薄、脈細。④淋證。因腎陰不足、氣化不利而緻的小便淋瀝、餘瀝難盡、時輕時重、遇勞加重,兼見腰痛綿綿、尿有熱感、舌紅苔少、脈細數。
用法将藥研為細末,煉蜜為小丸如綠豆大,每日2~3次,溫開水或淡鹽水送服。近代也有作湯劑用,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禁忌:①消化不良、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脾胃虛弱的人可以選擇在飯後半個小時以後再服用,避免長期服用對胃腸造成的傷害。②本藥主治肝腎陰虛證,若遺精、淋瀝、消渴等症非肝腎陰虛引起者禁用。③忌辛辣肥甘之品,以免辛熱傷陰、肥甘生濕助火。
進補應用它在滋補強身方面的顯著療效而成為補陰的著名方劑。本方重用熟地為君,滋陰補腎,填精益髓;配伍山茱萸養肝澀精,山藥補脾固精,兩藥都可協助熟地以充複腎中陰精,共為臣藥。又配澤瀉瀉腎利濕,并防熟地之滋膩;丹皮清瀉肝火,并制山茱萸之溫澀;茯苓健脾滲濕,以助山藥之補脾,共為住藥。
1.任何藥物、食物都存在過敏人群。六味地黃丸也有相關報道。
2.很多食物、藥物都不可以無限量服用。比如食鹽過量服用會引起中毒;山楂過量服用會引起胃腸反應。藥典或經典著作中說明無毒的藥物,在超量服用的時候也可能出現副作用。再比如,六味地黃丸如果超大劑量服用也應被禁止。
3.有的藥理研究者,把六味地黃丸相關成分提純後進行動物實驗,也引起動物中毒。不代表六味地黃丸有這樣的副作用。六味地黃丸的毒性很低,遠遠低于我們生活中很多常見的調料。
歌訣/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益腎肝,山藥丹澤萸苓摻;
更加知柏成八味,陰虛火旺可煎餐;
養陰明目加杞菊,滋陰都氣五味研;
肺腎兩條金水生,麥冬加入長壽丸;
再入磁柴可潛陽,耳鳴耳聾具可安。
顯示方式: |
中藥分類樹中藥,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按中醫治療原則使用的貨真質優的藥材。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等。中藥在清朝以前稱為本草、生藥等。現代所稱的生藥與中藥所指的範圍雖有部分重疊但并不相同,不可混淆。中藥主要起源于中國,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不論産于中國,外國均稱中藥。中藥有着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中國自然資源及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