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寒冷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常見類型,常因受寒遇冷而發作,臨床治療較為困難,中醫經方治療具有優勢。寒冷性荨麻疹多表裡合病,馮老常用桂枝湯加味治療本病,臨床效果顯著,本期為大家分享馮老跟診學生記錄的體會。(編輯:木易火耳)
胡希恕經方醫學
現代醫學認為荨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損害皮膚表層,表現為紅色匍行邊緣、中央蒼白的團塊皮疹,有時可融合成巨大風團。荨麻疹臨床表現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風疹塊損害,驟然發生,迅速消退,瘙癢劇烈,愈後不留任何痕迹。發病機制常與各種誘發因素造成組胺、5-羟色胺、緩激肽、慢反應物質等炎症介質增多有關。臨床治療方法主要是口服抗組胺藥,外用激素或激素封閉療法,以緩解荨麻疹的臨床症狀,而最終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容易産生較強的耐藥性,且易反複發作,同時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明顯。 中醫認為該病的症狀反應多在表,主要症狀為:惡風寒,疹癢,汗出發熱等表證。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多為慢性虛損不足的體質,尤以陽不足,而緻氣虛、陽虛體質。氣虛易使“寒氣相搏,郁于肌腠”,陽虛易滋庇陰邪,寒氣積聚為巢,禀賦不耐易使機體以常為淫,因寒緻敏。故寒冷性荨麻疹多屬表虛證。而日久亦常兼見口幹、心煩等裡陽證;或見腹瀉、便溏、納差、腹脹等裡陰證,故寒冷性荨麻疹又常見表裡合病。 桂枝湯是《傷寒論》第一方,用于治療太陽中風,即太陽病表虛證。馮世綸教授臨床多用桂枝湯加味治療寒冷性荨麻疹,桂枝湯中一辛一酸、一散一斂、一開一合,于解表中寓斂汗養陰之意,和營中有調衛散邪之功,諸藥相合,辛甘溫胃生津液,發汗解熱固表,内證得之,調脾胃,和陰陽,外證得之,解肌祛邪。雖僅有5味藥,卻處處體現着配伍中的整體觀念。
馮世綸教授醫案
患者某, 男,63歲。2016年7月11日初診。 主訴:反複發作荨麻疹5年。 刻下症:身癢,起疹,汗多惡風,時有鼻塞,食後胃脹,腰沉,口幹思飲,二便調。舌苔白根膩,脈細。辨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予桂枝加荊防苡敗蒺藜湯。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荊芥10g,防風10g,白蒺藜15g,生薏苡仁30g,敗醬草18g,自加生姜3片,大棗4枚,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16年7月18日):癢輕疹減,腰沉已,仍口幹,苔白膩脈細。上方加當歸10g,赤小豆15g,蛇蛻10g,7劑,煎服同前。 患者後因盜汗于2017年3月13日再次就診,告知藥後癢疹未作。 辨證思路:首辨病位身癢起疹,鼻塞辨病位在表、汗多惡風辨病性為太陽病表虛證,口幹思飲為陽明病,胃脹、腰沉考慮太陰病裡寒證。故辨六經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辨方證為桂枝加荊防苡敗蒺藜湯方證。
筆者醫案
患者某,女,31歲,2017年5月11日初診。 主訴:反複發作荨麻疹1年。 刻下症:身癢,遇風寒四肢起疹,風團色紅,時有口幹苦,月經後期量少,夜寐多夢,體倦,舌紅苔薄黃,脈細。辨證為太陽陽明合病兼血虛水盛,予桂枝加荊防苡敗蒺藜赤豆當歸湯。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棗9g,炙甘草6g,荊芥9g,防風9g,炒蒺藜9g,生薏苡仁30g,敗醬草18g,當歸9g,赤小豆15g,5劑。
二診(2017年5月18日):惡寒已,身癢起疹減輕,口中和,睡眠改善,舌淡紅苔薄脈細。上方去敗醬草,7劑,繼服。後随訪半年,荨麻疹愈後未發。 辨證思路:首辨病位身癢、起疹、惡寒辨病位在表,辨病性為太陽病,遇風寒疹作考慮為表虛證,口幹、風團色紅、舌紅苔黃為陽明裡熱,口苦一症多屬少陽,亦有陽明,因未見少陽旁及兼證故考慮陽明裡熱,月經後期量少,多夢考慮血虛津傷,故辨證為太陽陽明合病兼血虛水盛,辨方證為桂枝加荊防苡敗蒺藜赤豆當歸湯方證。 根據胡希恕-馮世綸經方醫學理論體系分析,寒冷性荨麻疹,臨床常現太陽病桂枝湯方證。但臨床發病之初,患者常會自行服藥或經西醫診治,使表證遷延不愈,就診時多已合并他證,故臨床上單純的桂枝湯證比較少見,而以合并證多見。
以上兩則醫案患者就曾多方求治,抗組織胺藥服用有效,停藥則反複發作,就診時根據症狀反應,辨六經為太陽陽明合病,呈現桂枝二越婢一湯方證,宜以“小發其汗”治之。
臨床馮世綸教授常以荊芥、防風代替麻黃更利于解表,以生薏苡仁、敗醬草代替生石膏,更利化濕排膿,加白蒺藜止癢。合并太陰病時加赤小豆、當歸,或蒼術以利濕。加生薏苡仁、敗醬草即取薏苡附子敗醬散之意。
附原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