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說說熱性荨麻疹。
什麼叫做熱性荨麻疹啊?簡單理解,就是在起荨麻疹的同時,身上燥熱,遇熱難受。
我給你說個真實的案例,你就徹底清楚了。
話說有這麼一個男子,醫案記載姓申,年紀為46歲。
初診時間,是1978年的6月15日。
這個人,本來身體挺好的。但是在七八天之前,他洗澡之後,忽然發現身上出現了大小不等的紅色疹塊,到處都有。與此同時,患處瘙癢異常。
這個事兒,可是他活了46年來第一次遇見。他很緊張。而且,當天晚上,他自覺口幹口苦,心中煩亂。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過敏了?
此患到醫院檢查,大夫沒說啥,直接給開了抗過敏的藥。
但是,這個藥,吃上就好點,不吃的話,立刻現原形。
這也不是辦法啊。患者琢磨着,得,還是看中醫吧。
刻診,見患者脈象浮數,舌質紅,苔薄黃,舌質發紅。疹子色紅,瘙癢劇烈,口幹口苦,心中煩亂。患者自述,尤其是在受熱之後,瘙癢感特别強烈。
了解到這些以後,醫家書方一首,但見——
荊芥10克,防風10克,當歸10克,生地10克,苦參15克,蒼術15克,知母10克,石膏15克,木通6克,雙花15克,徐長卿10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3劑以後,疹子說消就消了,完全不見蹤影。瘙癢、口幹、口苦之感,沒了。
這個事兒,讓患者分外驚喜,連連贊歎中醫的神奇。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它最初刊載于1987年的《山東中醫雜志》。
其實,說神奇,一點都不神奇。三劑藥治好荨麻疹,不過是中醫思維指導臨床下的必然結果。我們掌握和了解了這裡的中醫思維,就見怪不怪了。
我給你仔細說說吧。
你看,此人疹塊色紅,瘙癢感強烈,這就提示我們患者的病性,偏熱。如果是寒性的,疹子顔色就會偏淡,不會那麼紅,瘙癢感未必劇烈。
你再看,患者脈浮數,舌質紅,苔薄黃。這些也都是熱象。脈浮數,這個細節值得一提。脈數,說明有熱。脈浮,說明患者外感風熱,搏結于皮膚,正邪相争。
這麼一看,我們就理解患者的病情了:此人本來就是素體陽熱。沐浴之後,又不慎外感風熱。風熱之邪引動體内積熱,内不得疏洩,外不得透達,于是搏結于皮膚,就形成了荨麻疹。
既然如此,要想改善局面,就必須想辦法,把患者體内的熱邪分消出去。
怎麼辦好呢?我們看看當時醫家用的配伍——
荊芥10克,防風10克,當歸10克,生地10克,苦參15克,蒼術15克,知母10克,石膏15克,木通6克,雙花15克,徐長卿10克。
這個配伍,嚴格說,是消風散的加減。
關于這個消風散,我以後會專門仔細給你講。你隻要記住,它是疏風養血、清熱除濕的配伍就可以了。它在治療風疹和濕疹的時候,常被中醫人用到。
現在,我們結合醫案裡的配伍,簡單分析一下:荊芥和防風,祛風止癢。苦參和蒼術,可以燥濕。知母和石膏,用于清熱。木通利尿,使得熱邪随小便而去。金銀花,清熱解毒,透散熱邪。徐長卿,可以祛風止癢。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意圖,一點都不複雜。
等這個患者,體表風熱之邪被驅散了,體内郁熱被消解了,他皮膚上的疹子,自然就沒了。難怪三劑而愈。
怎麼樣,你看懂了嗎?這就是利用消風散加減,治療熱性荨麻疹的案例。
其實,這個荨麻疹,還真就是一個常見病。甚至有人說,無論是誰,這一輩子裡,都會或多或少地犯過這個病。而随着我們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的改變,體内素有蘊熱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那女皆然。所以,一旦荨麻疹發作起來,就很可能呈現出一派熱象:疹子發紅,瘙癢劇烈,患者口苦口幹,心煩意亂,夜不能寐,遇熱加重。脈象浮數,舌紅苔黃。
這樣的人,我覺得,可以考慮消風散加減。上文醫案裡的配伍,算是一條成功經驗。但是非專業讀者,依然要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因為每個人情況不一,不可貿然嘗試。專業的讀者朋友,您也做個參考。畢竟,這種熱性荨麻疹的患者,數量龐大。掌握這個技巧,可以幫助很多人。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