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越愛美潛力越大,蔣勳: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一個人的競争力水平

美學家蔣勳說: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争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着整體思維,也代表着細節思維。 可以說,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閨蜜的女兒小M,是一個熱情開朗的小女孩。 最近,她也有了煩惱,她常常對着鏡子,很惆怅: “我怎麼長得這麼醜? 為什麼我這麼黑啊? ”
“這沒心沒肺的孩子,成績中遊她絲毫不着急,卻對自己的外表極不滿意,甚至因此自卑……”閨蜜輕歎了一口氣,對我耳語。 我卻哈哈一笑:“小M,怎麼這麼巧?愫愫阿姨的童年煩惱簡直和你現在一模一樣啊,跨越30年同病相憐的兩個人,咱們是不是應該促膝長談一下?” 說說童年的我—— 說來可笑,小時候,我家裡總共隻有半面鏡子,之所以說是半面,因為那是鑲嵌在老式衣櫃上的,自我記事起,那面鏡子就缺損了一半。 那時候的我又瘦又小,一直到初中畢業,我始終坐在第一排。 哪怕是捂了一整個冬天,來年春夏之交,褪去厚重的冬衣,初露纖細的四肢,仍是黝黑黝黑的,不僅如此,幼年的我還是個塌鼻梁、齊耳短發的小醜妞。 我總是默默仰望那些比我高半頭,紮着漂亮馬尾,穿着各色花裙子的同齡姑娘們,我第一次跟媽媽提出想留長頭發的要求,大概是在七八歲,她根本沒有停下手裡的活計,甚至頭都沒擡,“留什麼長頭發?你會綁嗎?我哪有空給你收拾?” “我可以學會的。” “不行。小小年紀就想着打扮,長大還得了?”媽媽拒絕得斬釘截鐵,不留絲毫餘地。 漸漸長大的我—— 從小被父母告誡:學生應該樸素,應該以學習為重,愛打扮是不學無術,甚至是學壞的一種表現。到了青春期,父母更是嚴防死守,似乎愛美就等同于早戀。 少女愛美的天性被深深壓抑,潛意識中覺得愛美是可恥的,是會毀掉人生的事。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中,不懂該如何得體地搭配服飾,濃重的鄉土氣息揮之不去。我在同齡人中,就是不折不扣的醜小鴨,即使我的學習很好,可我内心深深地自卑。 愛美的人,對美的敏感度更高,體驗能力越好。
我們父母那一輩,生于50〜60年代,他們提倡艱苦樸素,是與當時物質匮乏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的。物質匮乏導緻精神匮乏,那個年代,能吃飽穿暖就很滿足了,審美情趣是什麼?誰在乎? 70後、80後,乃至很大一部分90後,在學校教育中幾乎也沒有接觸到良好的審美滋養,美術、音樂等一切與審美有關的課程,始終被官方和民間公認為一種叫“副科”的東西,這個現象直到00後才有所好轉,但是三四代人挖的坑,那溝壑一時難平呀! 《未來簡史》裡多次強調,在未來,知識=體驗×敏感度,這也是對知識的一種重新定義。 這裡說的體驗裡包含着視覺、聽覺、味覺、嗅覺……以及上升到同理心與分别心的敏感性問題。
體驗能力是基礎能力,而敏感度是這個能力效應的系數。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體驗和敏感度方面欠缺,将在未來成為一個無知的人。 木心說:“ 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 。” 那麼,如何正确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
研究表明,孩子大約在2.5~5歲便進入審美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願望和審美标準,尤其女孩子對自己的衣着和服飾産生起濃厚興趣。 對于孩子的愛美之心和所謂的“臭美”行為,家長首先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這是孩子對自己的關注,是人的本能。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引導孩子正确認知美的内涵。 1.引導孩子正确認知外在美 隻有外表普通的孩子才會感到自卑嗎?顯然并非如此。 當年,以《陪你去看流星雨》走紅的鄭爽,外表清純可人,可以說是美人胚子,可她卻仍然自卑,并因此而整容。 超女王貝因整容意外死在手術台上。 還有,愈刮愈烈的整形風,清一色的網紅臉,有多少是因為先天條件真的有礙觀瞻? 所以,關鍵在于,孩子否欣賞自己,并真心接納自己的不夠完美。 (1)我們鼓勵孩子适度學習穿搭技巧、形象設計,匹配最适合自己氣質的風格着裝。 作為學生,最打動人的是蓬勃的朝氣,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幹淨、整潔、清爽的着裝;避免奇裝異服;避免邋遢。 (2)鼓勵孩子大膽追求美,不僅能提升審美能力,還會使其更自信,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越來越優秀。 前一段時間,孫莉在微博上曬出了女兒多多的新發色,很快就上了熱搜。 有網友驚呼:“這麼小就可以染紫頭發!要換我媽,早把我腿打斷了吧!” 然而,黃磊卻公開表示,自己和孫莉并不認為染發是一件多麼特别的事情。 事實上,這次染發是孫莉建議多多的,而且新發色也是黃磊和孫莉一起幫多多挑選的。 其實,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曬出愛美的多多了。 多多想要打耳洞,孫莉不僅陪她去,還為女兒的勇氣點贊。 在黃磊孫莉看來,愛美是正大光明的事,甚至是一件值得鼓勵和誇獎的事。 有父母如此,難怪從小愛美的多多在2018年的巴黎時裝周上,就以其美麗自信圈粉無數。 2.引導孩子充實自己的内在美
内在美,可以靠美育來提分。 日本生活美學大師松浦彌太郎曾說過:一個人要磨練品味,就要接觸好品味的事物。 同樣的,一個人想要提升審美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斷的觀看美好的東西。 利用周末假日,帶孩子去爬最近的山,看最近的海,帶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建築之美、詩詞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等,相信這種對美的感知和享受,會浸潤他的内心,顯露于他的臉上,并伴随終生。記得好多年前,第一次在電視裡看到李健唱歌,便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後來有一次跟朋友聊到他,我說:“那是我很喜歡的歌手,感覺很有文化,很有内涵。” 朋友鄙視道:“你喜歡這個歌手,卻對人家的背景一無所知?要知道,李健可是獲得特長加分,直接被保送進入清華大學分數最高的專業--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不過你雖然無知,但眼睛卻毒,他可不是一般的有文化,哈哈哈!” 果然,将美深植于内心的人,無須刻意,就能輕而易舉地在他的生命裡發出光芒。 當一個人接觸過真正美好的事物,這種美好會潛移默化的在他心裡生根發芽,變成他對生活的品質要求,不管他在哪裡,從事什麼職業,這種美好都會伴随他終生。 人的面孔要比的嘴巴說出來的東西更多,更有趣,因為嘴巴說出的隻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說出的是思想的本質。——叔本華 3.真正的美,在實用主義之外
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蘊和根基,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中國的美學在宋朝時期到達了頂峰,被稱為中國曆史上的文藝複興時期。 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過度追求實用化,往往直奔目标而去,一切過程中的修飾和審美對他們都沒有什麼意義。 一些人覺得菜就是用來吃的,盤子就是裝菜的,實用就行,磕破點邊沿也不要緊,不漏不撒就行。 沒有審美力,生活剝露出最務實最粗俗的一面,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後,就是越來越平庸,越來越枯萎。 審美是一種曆史積澱,前提是一個國家曆史、文化的連續性。對個人而言,審美是一種品質和修養。 美學家蔣勳曾經說過:“美學基本規則——無用的,才是美。” 在這個過度追求實用主義的社會裡,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審美匮乏症。
因為追求實用主義,小學的美術老師、音樂老師,甚至是體育老師都經常“被代課”; 因為追求實用主義,一部分家長認為:愛打扮的女孩肯定是學渣,彈琴畫畫都是不務正業; 因為追求實用主義,花錢帶孩子去旅行、去博物館、看藝術展,還不如多給孩子多報個培訓班。 因為追求實用主義,缺乏審美教育,我們以上3代人,早已變成徹頭徹尾的“美盲”,難道還要讓我們的下一代繼續匮乏下去嗎?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