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是他的“認知力”

知乎上曾有人問:

“哪一種底層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容易被人忽視?”

有一個高贊回答:“認知力。”

所謂認知力,是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應能力;而認知力的不同,也決定了人生的千差萬别。

認知能力越高,對客觀世界的反應,越接近事物的本質,看待問題的角度、處理方式也能更加清晰。

作家良叔說:

“認知能力決定了什麼是正确的事,這比正确地做事重要100倍。”

一個人到底能走多遠,歸根結底,取決于他的“高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越高,越喜歡吃苦

鋼琴家郎朗,從小喜歡“自讨苦吃”。

三歲時,郎朗進入鋼琴世界,此後每天保持至少一到兩小時的訓練。

七歲以後,更把彈琴時間增加到了每日至少6小時,連節假日都從未停歇。

後來,郎朗到國外進修音樂,每天固定的練琴時長,讓學校破例為他延長琴房的開放時間。

成名後,哪怕行程再滿,他仍然堅持每天彈琴兩小時。

因為這樣的“自讨苦吃”,讓郎朗的鋼琴演奏總能保持超高水準。

于安樂中消弭,于憂患中成長。

在吃苦這條路上,郎朗看得通透,走得長遠。

曾在網上看過一句話:

“平庸者躲避痛苦,優秀者不怕吃苦,傑出者自找苦吃。”

真正優秀的人,都是在苦難中修行。

認知能力越高,越喜歡吃苦。

吃苦,不是擁有受苦的能力,而是對一件事、一種生活方式有着異于常人的堅持。

這樣的人,能夠控制欲望,保持自律,能突破常規,也能跳出固有思維。

他們明白自己的目标,亦能堅持到底,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人這輩子,也隻有吃夠了足夠的苦,才能享受足夠的甜。

與其被動承受等待,不如主動突破,掌握主動。

一個人隻有忍常人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方能得常人不可得!

認知能力越高,越明白自己的“無知”

萬科創始人王石,曾受邀去到大學授課。

盡管講台上的王石侃侃而談,但他自己卻明顯感到力不從心,詞不達意。

作為一名企業家,王石的生活都被工作所占領,幾乎沒有任何時間讓自己充電學習。

他曾說:

“我是一名'工農兵學員’。我總覺得自己學習還不夠,尤其是在萬科的30多年。

如果有機會希望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去留學,去接受系統性的知識訓練。”

2010年,59歲的王石接受哈佛大學的邀請,進修學習。

因為語言問題,在哈佛的第一年,王石直言“很糟糕”。

為了追趕老師的進度,他通宵溫書,以至于在那一年裡,王石的眼睛幾乎看壞,散光嚴重,眼睛充血、視網膜硬化。

後來,他回憶這段經曆時說:

“在哈佛學習期間猶如'煉獄’,比攀登珠峰還難。”

蘇格拉底說:“我其實什麼都不知道,但有一點,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

人這一生,永遠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越是擁有高認知能力的人,越能接受自己的無知,而不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不斷接觸自己從沒有接觸的東西,才能更好地驅動自己不斷前行,去學習思考,升級自己的認知能力。

就像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一張圖:

讀書越多,越能看清這個世界,明白世界不隻有黑白,更存在許多灰色地帶。

認知越高,越能看破事物本質,即使偶有迷茫,也能窺探希望。

别把現有認知當成全部,也别再認為自己無所不知。

學習雖然很苦,但卻是治愈“無知”的唯一良方;

承認“無知”雖然痛苦,卻也是激勵前行的最佳動力。

認知能力越高,思維越廣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

“花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也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一個人認知能力越高,越能看得高,走得遠。

他能站在更高層面,分析事物走向與變化,了解其間的利害關系。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具有“宏觀思維”。

朋友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朋友在創業初期,曾聯合合作方一起拉黑過一家供貨商。

原因是由此公司财務在給供貨商彙款時,一時馬虎給對方多彙了幾千塊。

這本來也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朋友知道後也沒有責怪那名财務,而是去找供貨商的相關負責人進行溝通。

結果,對方認為這是朋友公司自己的失誤,他們并不想管,也不會負責,并稱“多彙的幾千塊就當自己交學費了”。

這樣的态度讓朋友十分生氣,聯合合作方一起斷絕了與這家供貨商之後的合作。

而這件事也慢慢在同行的圈子裡傳開,很多與之合作的公司也都一一取消了合作。

因為幾千塊,不僅失去了訂單,也讓自己在行業中無法生存,最後隻能申請破産。

隻顧眼前利益,不懂統籌全局的人,都無法走得長遠。

古人雲:“站得高看得遠”。

任何時候,無論面對任何問題,打開格局,懂得思慮周全。

一個人,隻有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才能更加全面地看待事情,學會多維度的思考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擁有更好的發展。

認知能力越高,越能從底層出發

之前看過一道很有意思的面試題:

“如果有5杯水卻來了6位領導,你該怎麼辦?”

有人回答:“抱歉領導,我遲到了,自罰五杯!”

又有人回答:

“把杯子擺在領導中間,讓他們自由選擇,轉移問題。”

看似刁難的問題,背後考的卻是應聘者對于崗位的匹配程度。

能夠第一時間洞悉考題本質的考生,才能輕松赢得面試。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從本質出發”。

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接收着無數信息。

學會從中辨别,吸收自己想要的,丢棄對自己無用的。

隻有看透事物本質,學會從底層出發,才能在人才擁擠的時代脫穎而出。

還記得最帥高考狀元楊晨煜麼?

接近滿分的高考成績,讓他輕松進入了夢想中的清華大學,并被号稱“尖子生的塔尖”的清華智班錄取。

作為專門培養中國人工智能方面人才的班級,楊晨煜周圍的同學,要麼是計算機專業的保送生,要麼是在信息學競賽中獲得過金牌的“大神”。

而自己卻從未接觸過相關知識,這樣的差距讓他一度十分擔心。

可結果卻是,楊晨煜不僅适應了課堂節奏,而且在學習上不比其他同學落後。

楊晨煜之所以能夠保持優秀,除了對學習的熱忱,更是因為他對學習課程的方法技巧。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隻要掌握了事物的底層原理,尋找問題的最佳選項,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真正的高手,也是在一次次的挑戰中,抓住重點,切中要害,洞察本質,不斷成長。

比如上面提到的這道面試題:普通人隻會觀察題目,而高手則善于洞察出題背後真正的核心考察點。

思考問題,隻有剝開事物的表象,從本質出發,再從本質一層一層往上推,才能産生颠覆性的創造力。

《悲慘世界》中有這樣一句話:

“腳不能到達的地方,眼光可以到達;眼光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

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做一個高認知的人。

學會自找苦吃,嘗試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保持終生學習的能力。

學會統籌思考,不困頓于蠅營狗苟。

做事善于抓住重點,不被眼前的亂象迷失心智。

升級思維,突破邊界。

高認知能力,就像一把打開世界之門的鑰匙,讓你更快一步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學會從微小事物中找到規律,懂得未雨綢缪,自然也就擁有更多可能。

點亮在看,與大家共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