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内容首發:中國企業家雜志【2015年第1期】
導語:葉帥先生,作為中國欣勝資本集團董事局主席以及某大型國企總經理,同時許多社會性組織職務的人,我們很難從那清瘦的身軀看出社會所認可的成功人士的形象,在常人的價值觀念裡,大佬幾乎都是膀大腰圓,體态肥沃,而他更像是一個商業巨子,确切的說是未來的商業巨子,正如圈内人送他的愛稱“麒麟财子”。 以下是對他的采訪内容:
熙聞(記者):葉總,您是如何看待大家對您的評價?圈内以及社會的影響呢? 葉總:許多世物都是浮于表面的。這是我個人的謬論。社會中大家更多喜歡從表現出來的物質,去衡量一個人的财富與地位,即普世價值意義中的成功概念。我也有過膨脹期,而且膨脹程度肯定不會比任何人低,就是一金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覺,也曾經在裡面吃過很多虧。每個人都需要經曆這麼一個過程,這應該是萬物的規律。至于對我的評價,我沒太在意,也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去關注這些虛幻的東西,估計肯定有好有不好的方面,我從不反對什麼,也不會刻意是順從什麼,因為所有的世事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時間會給我們最好的答案。達爾文老師的相對論說到過,有好的必然會産生不好的因素,我們的先古聖人老子也說:,就是告訴我們要最好的時候往往隐藏着不好的因素,所以而不能自以為是,妄自尊大!至于圈内稱謂,就是那些愛護我的一些長輩對我的認可,我很欣慰,但是不會沾沾自喜,它更像是一種力量,促使我不斷的提升自己。
熙聞(記者):葉總,那是什麼原因讓您獲得今天的成就?是您創業路上或者人生中發生過什麼重大的事情嗎? 葉總:嗯,有一些,我覺得從小的家庭和生活環境,融入社會之後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個人心态和對自己的管理能力,這些都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我的家庭給我帶來的是影響與衆多中國家庭是同樣的,父母是做些小生意的人,條件尚好,能夠滿足基本物質需求,但是我父母對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父母沒多少文化,因為那時候的環境造成的。但是他們非常務實,非常善良,樂于分享,幫助家族鄰裡,身邊的親朋好友對父母的口碑非常好,這是他們對我最大的影響。 其它更多的是融入社會之後的影響,因為我從小是生活在相對富足的環境,算沒吃過什麼苦,沒幹過什麼活,别的同學周末是幫家裡幹活賺錢,我的父親是給我零花錢去郊遊野炊的,這是父親對我的愛。至于經曆的事呢,身處現實社會,不論學習,工作,創業,家庭,情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事情發生,而且每天都在發生,正如我們上課對學員所說的話:我的人生至今沒有故事,隻有事故!我經曆過對死亡的恐懼,便明白了活着的美好。我比較喜歡倉央嘉措,他說過一句話:他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很多思想,我有很強烈的歸屬感,我看他們的文獻時,我感覺我就是他們,但是最終決定我們的是看待事情的維度,為什麼不是角度?最後就是選擇,選擇不同,結果不同,人生也就不同。 如果談到真正改變人生軌迹的事,我想應該是學習和嘗試,我一直在突破自我極限,每年學會2-3個個人技能,每年投資2-3個陌生領域;其次就是我一直一個習慣,就是閱讀,走到哪裡跟個大學生一樣,都帶着書,沒有書,感覺很虛空,宋朝有個文人說過一句話: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不看點什麼,就感覺言辭無味。 但是,讀書需要分為很多種,為了應付某項事物而讀書,比如考試,學生考試或者技能考試,還有就是當初為了生意的管理經營,總是遇見問題,就會去找些相關的書去學習,後來為了考國際教練去讀書;還有就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就是現在普遍的學生狀況,爸媽讓我讀書,他們覺得好,覺得讀了書以後就可以功成名就和婚姻幸福。當然,父母的苦心也能理解。 最好的一種的方式應該是為興趣讀書,孔子先生說過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不管是我們成人還是孩子,引導和養成基于興趣的讀書學習方式是最好的,不能死讀書,不能讀死書,學會讀好書。 那麼有個問題出來了, 那什麼可以歸類為好書?首先有幾個共性: 讀書不會有顯而易見的效果,但讀書一定會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們的抉擇,從而改變我們的人生。我每個月最少閱讀三十本書以上,這是我給自己定的規矩,讀書是有方法的。
熙聞(記者):葉總,那您當初為何從一線管理主動退下呢?您對商業的成功又是怎麼看待呢? 葉總:感覺能力有限,力不從心;我想這是最接近我内心的答案,也是能力和認知決定了我的選擇,還有我的興趣,我的學習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認為是縫補出來的,那時帶領團隊跑馬圈地,攻城略池是可以的,但是處理系統性的集團事物,确實感覺力不從心,所以古人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因為創造公司多數可以靠武力靠沖勁,治理公司需要有效的系統性管理,需要耐心和時間。 當然這個智慧不是投機取巧,不是劍走偏鋒,更不是現在所謂的聰明絕頂的智慧;培養這些智慧,需要靜處,需要努力,需要精力,所以我們需要用智慧銜接好自己與企業,與家庭,與愛人的關系,讓所有的關系能夠良性循環和發展。 至于對商業成功的看法,我的答案隻有兩個字:不看!
社會所謂的成功,不過是披着外套的枷鎖,倘若被它迷惑,我們會迷失,會痛苦,會急功近利。我們要明白,做企業也好,商業模式也好,我認為最終的都是死路一條,無非一種是等死,一種是找死,跟人與萬物規律一樣,生老病死,周而複始。至于其它的,不過是一種執念。
因為天地萬物都是有一個周期,比如春天花開,秋天花敗,我們學會與規律相處。我們身處的金融領域一直在不斷的驗證這些規律,而每一次驗證都是血淋淋的教訓。但是還是需要有人不斷嘗試,不斷創新,隻有這樣,人類才能進步;但是,不乏有很多人是脫離本質的追求,可能因為欲海難填,更多的是無知者無畏,就是太過于高調的人和企業,那些飛的快的企業,消聲滅迹的也快。老子幾千年前都說了:
“強梁者,不得其死”。就是太過于高調的人和世物,
最容易被有形和無形的力量吞噬,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 生物學上有兩個概念:多巴胺和内啡肽都是神經化學物質,多巴胺更大程度上代表的是獎賞,這種東西很容易成瘾,最終能帶來的幸福快樂比較少。而内啡肽是持續的激勵,跑步30分鐘以上才會有内啡肽。多巴胺是瞬間的心動,内啡肽才最長久。從做企業來講,不是要一次性獲得一個大的回報,而是持續取得一些小的勝利,這樣帶來的幸福感更多而且持久一些。我們為什麼會對手機和某些軟件上瘾,其實就是運用了現在的大數據,然後經過系統算法激發人們的多巴胺,讓人愛不釋手!所以,我想我們所涉及的企業更多是内啡肽形式,而我們是躲在最底層學習的執掌人。
熙聞(記者):葉總,那您對企業家認知是怎麼看待呢? 葉總:認知,是個好東西!
認知上升到一定維度就是智慧。國際教練系統裡有個核心的概念叫:“心智”。大部分人的心智上限,就在第二層和第三層之間,他們很難懷疑自己深信的結論,原因是:
有人缺乏分辯的意識,有人缺乏分辯的能力,缺乏獨立思考的人是給什麼吃什麼,他們會在學習中逐漸迷失在各種所謂專家教授成功人士的解釋中,無所适從;他們的信息源,就是他們心智的上限;而獨立思考的人,因為有了懷疑和辨别的能力,所以能夠突破自己的信息源,向上溯源,向下求證,直到站到真理的面前。 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懷疑自己深信不疑的東西,會讓人重新陷入迷茫,不過為了教會自己獨立思考,深層次的感受痛苦也是好的,因為誰也沒有義務讓你太舒服。 我記得在早些年,有個朋友送了幾本書,他們是王老吉品牌的總策劃,朋友是集團的策劃總監,書名叫《裸鑽》,屬于小範圍的書,筆鋒很銳利,就是解刨很多商業品牌的本質,我記得裡面有段話:這段話很有意思,也說明他們公司很有意思。
人常常都是社會規則的傀儡,自身經驗的囚徒,隻是絕大多數人并無意識。大部分的偏見當然源于無知。這個世界上大約隻有5%的人有願望積累知識,了解過去,而95%的人其實就是在活着。活着,我理解是這95%的芸芸衆生兢兢業業恪守人類編織出的故事和意義,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以為那才是真理。 可是故事和意義,不過是智人崛起,統治地球到今天的其中一套美麗的籌碼。國家是故事,黨派是故事,宗教是故事。可樂賣的好,是故事講得好;婚姻制度賣得好,是故事講得好;馬拉松成為本世紀中産階級的新宗教,也是故事講得好。婚姻制度賣得好,是故事講得好;馬拉松成為本世紀中産階級的新宗教,也是故事講得好。
上一秒它們還在忙着塑造世界,下一秒也可能被替代而灰飛煙滅。所以本質上,頑固恪守這些曆史傳承和社會流行,也是偏見。 也有時代的局限。看我們的教育就知道,因為企業家也是九年義務教育出來的,中世紀時,所有的意義與權威來自外部,所以教育的重點在于背誦經文和一字不差回答老師的問題。可
現代人文主義的教育目标,卻是教學生自己思考,老師沒有标準答案,此時權威的源頭從外部轉移到人類的内心。 經曆和經驗的局限也是捆綁人們的繩索。小時候發現一點兒東西,就會如獲至寶地四處宣告,以為世界的面紗就這麼輕易地被自己撕落下來。可一活得長,就發現開始穿幫,人間怪象叢生,規則不牢固,經驗不夠用,标準答案越來越粗淺。
人隻有走過一段段或欣喜或苦澀的往事,看遍了世界上無數的好人和壞人,才會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理解父母,理解他人,理解生而為人的自由和無奈。 還有就是看看我們中國人的商業洽談,中國式談判最大的問題是雙方都不露底牌,最後達到的那個結論,說不定不是任何一方真正想要的,因為連自己想要什麼都沒有清楚地列出來過,談判隻是在找赢的感覺。沒有确定基準的最大的影響,就是你沒法跟人協商,隻能互相鬥法。看出更多的不是文明商業交流,而是像江湖術士鬥法。
人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博弈的過程,内心的博弈,外界的博弈,因為唯一不變的即是人性。這也是認知的一部分。 獨立的思想或許是我們身上已經所剩無幾的東西,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認清一個道理:
認知永遠比概念更重要,認知必須處于精神世界的第一位,一切專制主義中最壞的東西就是殘酷的思想專制。當我們認清了像盧梭、雪萊、易蔔生、托爾斯泰、海明威、羅素、薩特這樣的知識分子,内心也有着靈魂之惡,這樣才能讓你自己徹底完成一次祛魅思辨的過程。
熙聞(記者):非常感謝您今天接受我們的采訪,今天我們也是收獲特别多知識,那您今天有什麼最後總結分享給我們嗎? 葉總:交流是相互促進的學習方式。而我我隻知道一件事,就是什麼都不知道!所有的思想都是天地先賢給我們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汲取和運用。那今天用南師的一段話結尾吧!
今日的世界,物質文明發達,在表面上來看,是曆史上最幸福的時代;
但是人們為了生存競争而忙碌,為了戰争毀滅而惶恐,為了欲海難填而煩惱。
在精神上,也可以說是曆史上最痛苦的時代。
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來,無可奈何的活着,最後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南懷瑾 采訪小結:葉總的低調謙遜與博學宏才讓我們很震撼,不愧于麒麟财子的稱謂,也讓我們此次采訪受益匪淺,他樂于分享,敢于求真,樂天知命的人生觀,确實是現代商業社會中比較難于尋覓的蹤迹,他私下與我們說,不願意再做舞台上的小醜,他想更多精力放在求知與實踐中去! 采訪記者:柳熙雯 編輯整理:張振嶽 刊登聲明:采訪内容僅限刊登于企業家内部雜志,未經授權允許,不得随意盜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