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筋壓槽”與“中正安舒”-古傳太極拳單操系列

古傳太極拳是通過“練筋”和“練氣”,來完成人體筋骨訓練的,而“筋壓槽”則是“練筋”和“練氣”最重要的拳理。

一,什麼是“筋壓槽”?

要了解“筋壓槽”這個概念,必須先了解“筋出槽”和“筋歸槽”。

“筋出槽”,是指貫穿人體的整條大筋,在某些部位脫離了筋槽。“筋出槽”是成年人筋骨系統的常見病,某些部位的“筋出槽”一定會導緻“骨錯位”。“筋歸槽”,是指通過特殊有效的筋骨訓練或治療,使出槽的大筋重新歸回到筋槽内。

“筋壓槽”,是指“筋骨系統”受到“外勁”突襲時(見附錄1),承載勁力的大筋,能夠始終“正向”地擠壓住筋槽。有了這種大筋向筋槽的“正向”擠壓,那麼無論突襲的“外勁”有多大,也不會使大筋偏離筋槽,而産生“筋”與“槽”相互分離的現象,既所謂的“筋出槽”。

反過來講,“筋骨系統”在受到“外勁”突襲時,如果吃勁的這條大筋,沒有保持“正向”擠壓住筋槽,而是朝着“反向”(或側反向)向筋槽外扯拉;這不但會造成訓練者“筋骨系統”的劇烈疼痛,長此以往,還會造成“筋出槽”。訓練者某些部位的“筋出槽”了,會引發“骨錯位”的後果。

二,古人對古傳單操肢體動作的體位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筋壓槽”

古傳單操,是古傳太極拳訓練的核心内容(見附錄2),它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武術智慧。古人對古傳單操肢體動作的體位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筋壓槽”。

而我們做為古傳武術的習練者,如果在習練古傳單操的過程中,能夠讓我們的身體,準确地感知到“筋壓槽”;能夠做到這一點,不但可以極大地提高練功的準确性,還可以大大提高練功的效率。

因為“筋壓槽”一旦被我們的身體感知到了,這就意味着:在這個體位角度上,我們可以加大訓練幅度。這樣的“加大訓練幅度”,所帶給習練者的,是重點訓練部位完全可以承受的“酸脹感”,以及全身整體上的,和深至髒腑的“内熱感”(見附錄3)。我們必須明确:上述所說的這種訓練過程中的身體感受,不但是功法正确的反應,而且還是練功高效的表現。

反之,如果我們在某個體位角度上“加大訓練幅度”,所帶給訓練者的不是“酸脹感”和整體上的“内熱感”,而是劇烈的“刺痛感”或“灼痛感”,那麼毫無疑問,這個被“加大訓練幅度”所指的方向,一定是“筋出槽”的方向。

這個“筋出槽”的錯誤方向,無論“加大訓練幅度”,還是“不加大訓練幅度”,它都不會産生全身整體上的,和深至髒腑的内熱感。所以,它不但和内家武術的功力增長無關,而且還會反過來導緻”筋出槽“,甚至”骨錯位“的嚴重後果。

三,“身形如帆”是人體整個大筋系統都處在“筋壓槽”狀态下的外在表現

古傳單操非常強調“身形如帆”,因為“身形如帆”外觀形象,理解簡易,實操直接。“身形如帆”不僅局限在上盤和中盤,下盤也可以體現出完美的“身形如帆”,隻要我們懂得實操“膝外八揉足”。同樣,上盤的雙臂,包括手掌手指,也都可以表現出完美的“身形如帆”。

“身形如帆”是人體整個大筋系統都處在“筋壓槽”狀态下的外在表現。“筋壓槽”要想被身體感知,需要身體的軀幹四肢有一定的撐展度。古傳太極拳32式單操中,唯一的一式行氣單操-“翻江倒海”,是我們打開古傳太極拳這扇大門的第一把鑰匙。翻江倒海首要“撐展”,古拳譜就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先求開展”。所以說:沒有“撐展”,也就沒有“筋壓槽”;沒有“筋壓槽”,也就沒有了“身形如帆”。

古傳單操的實操訓練,會讓我們一步步走近古拳譜,這是古人為古傳單操所講述的。不要去看古拳譜注釋,不管是誰的注釋。

“身形如帆”表面上看是技擊訓練的需要,但這個訓練過程本身,就有養生祛病和延年益壽的功效。技擊訓練的過程并不是技擊本身,有價值的卻正是這個訓練過程。

古人習練古傳單操的目的是為了技擊。技擊,必須要有強壯的筋骨間架。這個強壯的筋骨間架,要在特殊的身體形态下,才能發揮她的堅不可摧。這個特殊的身體形态,我們既可以說它是“身形如帆”,又可以說它是大筋系統都處在“筋壓槽”的“撐展”狀态之下。

四,古傳太極拳也叫“關節拳”

即便我們有了強壯的筋骨間架,即便這個筋骨間架也可以做到:處在“筋壓槽”狀态下的“身形如帆”。但這個強壯的筋骨間架也有它的薄弱部位,那就是大筋和筋槽在關節區域的“連接部”,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筋出槽”的部位(見附錄4)。

古傳單操,是以“筋壓槽”為前提條件,來設計肢體動作的。古傳太極拳的拳手們,通過曠日持久的反複訓練,可以把貫穿人體的整條大筋,都變得粗壯且具有超強的彈性和爆發力。在整個人體筋骨系統中最薄弱的關節部位的筋槽,也可以通過古傳單操的訓練,變得強壯且堅韌無比。

古傳單操的訓練,可以讓習練者所有的關節系統,特别是膝關節,變得遠遠強壯于普通人。所以古人也有把太極拳叫做“關節拳”的。我師父80歲高齡,一雙膝關節像一對鉛球一樣強壯堅硬,對練的時候無意間被碰到,疼痛入骨。

說打太極拳傷膝關節,那是因為沒有練古傳單操。

五,整體大筋系統“撐展”狀态下的“筋壓槽”,才是真正的“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有武術學者講:王宗嶽所言:“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是指“頭容正直,尾闾中正,内心要舒展”(見附錄5)。

實際上“頭容正直”并不是古傳單操的習練常态,“尾闾中正”也不是可以拿來直接實操的實操方法,它們實際上都是古傳單操最終的訓練結果。

“頂腰”可以被直接拿來實操,用來達到“尾闾中正”。但“頂腰”解決的是局部不是整體,它隻可以做為局部的實操拳理和要領。解決整體,還是要實操“身形如帆”。

隻有習練者達到“身形如帆”了,也就是習練者自我感知:全身的大筋系統,都面面俱到地做到“筋壓槽”了,習練者才有順理成章的“中正安舒”。

切記!古人習練古傳單操是為了技擊,技擊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對抗,不是一個人的套路表演。王宗嶽所言的“中正安舒”,是在對抗中通過“身形如帆”所撐展出來的“中正”和“安舒”。這個“中正”是使單操習練者準确的做到正壓“筋槽”的“中正”;這個“安舒”是“筋壓槽”,或“筋不出槽”的“安舒”。

王宗嶽所言的“中正安舒”,不是楊澄浦前輩在大架太極拳套路習練過程中的“中正安舒”(見附錄6)。有王宗嶽的上述拳論的時候,還沒有楊澄浦前輩的大架太極拳。

有了上面所述的前提和條件,大家還難理解“支撐八面”嗎?

小結一下:“中正安舒”不是正常身體體位狀态下的“中正安舒”。中正安舒是古傳單操在練法上和打法上的要求。“中正安舒”它無法體現在太極拳的演法套路上。

綜上所述,古傳單操是古人的武術智慧,“筋壓槽”是古傳單操習練者非常重要的行功體驗。有了這個行功體驗,才會有古傳單操在習練過程中的“中正安舒”。

真正理解“中正安舒”的真實含義,會讓我們古傳單操的習練者,在有限的練功時間裡,創造出無限的功法效應。

附錄1:這個突襲的“外勁”,既包括對抗對手所施發出的“勁力”,也包括訓練者自身所施發出的“勁力”,通過對手而反作用到自身。這兩個“勁力”,相對于訓練者的“筋骨系統”,都是“外勁”。

附錄2:古傳單操是古傳太極拳訓練的核心内容,套路隻是古傳單操訓練過關後的串聯。拳打千遍其理自見,指的是古傳單操打千遍,不是套路。

附錄3:在古傳單操的訓練過程中,習練者全身整體上的,和深至髒腑的内熱感,是内功和内勁增長的表現。對于内家武術來說,如果在訓練過程中沒有這種體感,則練功效率極低。

附錄4:這裡所指的薄弱部位,既是擒拿技術的攻擊“點”,也是反擒拿技術的“施展”區域。

附錄5:見《太極拳使用法》楊澄浦著 文光印務館1931年版影印,中第77頁《王宗嶽原序》,和79頁注釋。

附錄6:楊澄浦前輩在上述《太極拳使用法》一書中,絕大多數篇幅,講述的卻是他的大架太極拳套路;較少的篇幅,講述的是套路中“單式”的“用法”。全書并沒有講述“自練單操”和“對練單操”。

“單式”到底是做什麼用的?或者說單操,單式,套路三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我在前期公衆号文章《古人是怎樣把單操“打成”套路的-古傳太極拳單操系列》中做過詳述。

作者微信号:fjks-tjss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