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謂“初氣”和“中氣”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佐以所利,資以所生。”上為司天位置,下為在泉位置,各有所主,應補應瀉,各随其所宜,而以正味為主。此外,還要在正味補瀉之外,佐以其所宜,而助其化源。但其正味補瀉也要注意有先後的不同。謂:
少陽之主,先甘後鹹;
陽明之主,先辛後酸;
太陽之主,先鹹後苦;
厥陰之主,先酸後辛;
少陰之主,先甘後鹹;
太陰之主,先苦後甘。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即此義也。欲散,就是肝木受到陽明肺金的抑制,以陽明為主,故先辛補後酸瀉。
為什麼會有“先”“後”之說呢?因為“六氣六季”有個“初”"中”問題。就是說,每一季可以平分為兩段,前段稱為“初”,後段稱為“中”,初和中相銜接之時,就是“氣交”的時候,即萬物生化的時候。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
又說:“帝曰:何謂 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
帝曰:初、中 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何謂氣交?……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這個天地“氣交”的時候在“初”“中”銜接的時候,部位在“天樞”穴處,即肚臍神阙穴處,作用是“生化萬物”。什麼是“天氣”和“地氣”呢?
日行一周,天氣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複始于一刻,所謂一紀也。
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已酉醜歲氣會同,終而複始。
帝曰:願聞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面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原來天之“天氣”,即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的“寒暑燥濕風”五氣,源于天之五季。“地氣”即是地之“五味”,則與五方五季有關。《内徑》強調的是“五氣”與“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進入人體胃腸,心肺之氣又合于腸,所以天地之氣進入人體與人的交合點在腸胃,腸胃集中于肚跻周圍。這裡的“津液”和“神”,就是“化生”出來的氣血等物質,稱之為“中氣”。但天氣下降到地面生物圈與地氣相交要有一個過程,因為地道近,天道遠,所以氣交有個錯後現象,錯後多少時間呢?錯後“三十度而有奇”。一回歸年365.25天,分為六季六氣,平均每季為60.8725天,其一半是30天43刻7.5分,故雲“三十度而有奇”。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六節即風、熱、火、濕、燥、寒六季,是“天地合氣”的産物,即天體運動的産物。生物即随六季的不同六氣及不同地域生化出不同的生物來,古人認為,天和地本是兩個自然體,萬物皆生于天地之間,如“《素問·天元紀大論》說:”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
“萬物皆生于天地氣交之中,天氣下降交于地,地氣上升交于天氣,天地氣交的過程,就是萬物生化的過程, 故《素問·六微旨大論》說: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願聞其用何如?岐伯日:升己而降,降者謂天;降己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這“變”有兩個方面含義,一是初始的生化,二是物極的轉化,從而形成了動物的生、長、壯、老、己和植物的生、長、化、收、藏過程。
既然每年各季都有一個“初”“中”,先是初之地氣,地氣既是主氣,後是中之天氣,天氣既是客氣,故治就有個先後,先治地氣-主氣,後治天氣-客氣。不是吳崑說的先瀉後補(吳崑解釋說這是指前文“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等言)。
二、利用初氣和中氣辨識體質和治療思路
我們在用五運六氣辨識體質和預防治療時也需要遵循此治療原則。既首先要辨識病人是出生和發病時在初氣還是在中氣所處時間段,這樣可以準确辨識是受初氣影響大還是中氣影響大。這就是五運六氣學說常說的二分法和四分法,用二分法定病位,四分法定病性。因為主氣為病主内主靜主陰,客氣為病主陽主動主外,初氣受主氣影響較大,中氣受客氣影響明顯。既要分主氣為病和客氣為病,寒熱主要看主運和客運,虛實看主氣和客氣。
1、五運六氣分析疾病思路是:
(1)根據出生年位數推大運圖;
(2)根據年位數推天幹地支;
(3)主運推算按五行太少相生推算:客運按大運紀事;
(4)主氣和客氣推算:主氣永遠不變,既厥陰風木、少陽相火、少陰君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客氣先找司天和在泉(按三陰三陽推算);
(5)定病(二分法),定病症(四分法)。
2、六步主氣各占4個節氣,年年如此,恒居不移,成為六步客氣的參照系。
節氣與公曆日期每年稍有差異,不必拘泥。每步主氣、客氣又分初氣和中氣。二分法把每步主客氣分初氣和中氣,初氣和中氣各占2各節氣。四分法是把每步主客氣所占四個節氣分為初氣中之初氣、初氣中之中氣、中氣中之初氣、中氣中之中氣。二分法定病證病性,四分法定病症。
初之氣(1月20日):主大寒、立春、雨水、驚蜇四節氣;
二之氣(5月20/21日):主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四節氣;
三之氣(7月21/22日):主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四節氣;
四之氣(9月22/23日):主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四節氣;
五之氣(11月22/23日):主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四節氣;
終之氣(11月20日):主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四節氣。
三、應用舉例
案例一
六庚年為金運太過之年,自然界涼燥之氣較重,人體之肺燥與之相通應,故肺燥偏勝,金勝乘木,肝木受邪而病,故多肝郁肺燥之證,即《素問·氣交變大論》所言“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治療當清燥補肝。以下以庚申年醫案為例,介紹五運六氣學說指導下臨床辨證論治的思路。
夏某,女,36歲,庚申年出生(1980年3月4日)。
2017年8月28日,患者以“間斷頭暈3年,加重1周”為主訴就診。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感頭暈不适,當時血壓180/110mmHg,未于以治療,之後血壓時有波動,頭暈間斷發作。現患者間斷頭暈,伴耳後脹悶不适,無惡心嘔吐,無肢體活動不利。精神緊張,咽部如有異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納食正常,睡眠差,入睡困難,二便正常。既往甲狀腺結節病史。查體:體溫36.4°C,脈搏76次/分,呼吸19次/分,血壓160/110mmHg。神清,心肺(一),腹軟,雙下肢不腫。舌暗紅,苔薄黃,脈沉弦。西醫診斷為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甲狀腺結節。中醫診斷為眩暈。
1、處方
牛膝30g、木瓜15g、白芍15g、 杜仲15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天麻15g、甘草6g、車前子15g、半夏9g、酸棗仁10g、黃芩15g、牡丹皮12g、桔梗12g、連翹30g、栀子10g、柴胡15g。4付,日1付,水煎服至300mL,每次150mL,分早晚兩次溫服飲。
2.案例解析
患者庚申年出生,庚申年上為少陽相火司天;中為太商金運太過;下為厥陰風木在泉。綜合庚申年的五運與六氣,對于其體質特征可以總結為:肺燥三焦火旺、木郁土壅體質,肺心三焦膽肝脾易受邪感病,發病後易出現上燥熱中濕郁的疾病病機特點,其中肺燥偏勝與内熱燔勝是主要體質特點。
患者發病時間為2014甲午年,土運太過,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其運氣影響下的髒腑功能特點表現為肝風心火肺燥,脾腎寒濕。庚申年出生之人逢甲午年,其體質中内熱淫勝的特點被強化(詳見圖4);六甲年,脾濕壅盛,土勝侮木,使體質中原本失千疏洩的肝氣更加郁滞,木不及則金愈旺,肺燥愈盛。可知本病病機為肝郁火旺。心肺燥熱.上焦熱盛,熱擾神明,故頭暈,入睡困難;耳後乃膽經循行之處,三焦火旺,故伴耳後脹悶不适。肝氣郁滞,氣機不利,情志不暢,故精神緊張,咽部如有異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納食正常,睡眠差,入睡困難,二便正常。舌暗紅,苔薄黃,脈沉弦均是肝郁火旺的表現。治療當以清瀉内熱,疏肝理氣為主要原則。因内熱壅盛還有肺金太過,肝郁不舒,肝氣化火所緻,故當清瀉肺金,以助清瀉内熱;同時肝郁氣滞還因與脾濕壅盛,故當健脾祛濕。清瀉内熱可選用的方劑有大柴胡湯、黃芩湯、瀉心湯、枙子鼓湯等;疏肝理氣可選用的方劑有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烏梅丸等。
圖1患者出生禀賦體質
圖2庚申年髒腑易發生病變規律:
圖3庚申年易發生髒腑病變規律
患者就診時間為2017年8月28日,丁酉年四之氣。丁西年歲木不及,金勝火複,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詳見圖4),運氣特性多燥火及濕郁,發病在四之氣之中氣,受客氣太陽寒水和在泉之氣少陰君火影響較大,又在中氣之初氣發病,既太陰病對化。在其運氣影響下髒腑功能表現為心火肺燥,肝郁脾濕。四之氣主氣為太陰濕土,客氣為太陽寒水,發病時運氣特點為燥熱與寒濕并重。與患者内熱淫勝、肝郁氣滞、肺金偏勝、脾濕壅盛的病機特點完全吻合,故患者在此時症狀加重,當遵循上述治則選方用藥,因丁酉年主要表現為肝郁氣滞,故當着重疏肝理氣。
圖4患者就診運氣特點:
方中牛膝、杜仲、菟絲子補益腎水,予滋水涵木之意;枸杞子、白芍、木瓜、酸棗仁味酸入肝,補益肝體;天麻、柴胡疏肝理氣。牡丹皮、黃芩、車前子清瀉内熱。佐以桔梗、連翹、栀子清利咽喉,半夏燥濕理氣。諸藥合用,則肝氣得疏,内熱得去而諸證自除。
3.二診(2017.8.31)
患者頭暈及耳後脹悶稍有好轉,咽部仍感梗阻,自測血壓最高為150/ 100mml-lg。原方天麻增至30g,牡丹皮增至24g以增強斂火清火之力,加麻黃6g、蒲荷20g疏散上部郁火,繼服12劑。
4.三診 (2017.9.15)
患者頭暈及耳後脹悶症狀幾去,血莊平穩,血壓145/90mmHg,繼服原方14劑,囑患者調節飲食、情緻,監測血壓,規律用藥。
患者庚申年出生,為肺燥三焦火旺、木郁土壅體質.即上燥火中濕郁。以“頭暈”上部症狀為主就診.耳後脹悶不适,精神緊張,睡眠差等症狀皆提示其主要發病病機為上部熱盛。患者咽如有物梗阻,脈沉弦木郁土壅的病機。綜合其體質特點及症狀表現可知其病機為肺燥火旺、木郁土壅,而以上火、中郁為主。治療以清火、疏肝為主,兼顧宣肺潤燥、健脾祛濕。并囑患者調節情緻以減少高血壓發病的影響因素,用藥後患者諸症緩解,血壓控制平穩。
案例二、薛某某,女,54歲,壬寅年出生(1963年01月16日)。
2017年9月19日,患者以“頭暈頭痛,口角左偏10天”為主訴就診。患者9月9日自覺頭暈、頭痛、右耳後疼痛、口角左偏,就診于北京某三級甲等醫院,時測血壓160/110mmHg,查頭部CT,未見異常,靜脈滴注丹參酮,并子甲鑽胺治療,耳後疼痛減輕,其他症狀未改善。現患者神清,頭暈、頭痛,耳後跳痛,口角低垂左偏,伸舌偏斜,右側弊唇溝變淺,右眼臉閉合不全,右側額紋消失。既往高血壓病病史20餘年,平時服用硝苯地平緩釋片控制血壓,血壓維持在120/80mmHg。自訴20年前于天津市笫四醫院行心髒彩超檢查,示心髒肥大、心肌缺血。平時心率慢,平素心率為50~60次/分。查體:體溫36.2度,脈搏76次/分,呼吸19次/分,血壓120/75mmHg。神清,精神可,鼓腮實驗陽性,HouseBrackmann分級V1級,心肺(-),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納可、寐安,二便調,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滑。心電圖檢查示:窦性心律,心率70次/分.Vl-V6 S-T段壓低,T波倒置。1、AVL T波倒置。西醫診為周圍性面癱,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心機缺血原因待查,中醫診斷為中風,中經絡。
1、醫案分析
患者生于1963年1月18日(陽曆),為壬寅年終之氣,上少陽相火司天,中太角木運太過,下厥陰風木在泉。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為厥陰風木(詳見圖3)。根據運氣體質推演可知,其體質表現為肝風肺燥内熱偏勝,脾虛濕盛,肝脾肺心三焦膽易受邪感病,發病後易出現上風火燥中濕的疾病病機特點,其中木旺乘脾是病機關鍵,木運太過和厥陰風木在泉相互疊加,且歲運之木氣生司天之火氣盈升之力更明顯,又木旺乘土,故壬寅年是六壬年中木氣最旺、土濕最弱的年份,患者易出現肝陽上亢,肝風内動,脾虛不運、痰濕内生,脾虛洩瀉等肝強脾弱見證。
圖5患者先天禀賦體質:
圖6壬寅年髒腑三角病變趨勢:
圖7壬寅年強弱髒腑示意圖:
患者于2017年9月13日發病,在丁酉年四之氣,上為陽明燥金司天,中為少角木運不及,下為少陰君火在泉。主氣是太陰濕土,客氣為少陽相火。在丁酉年流年運氣影響下(運氣特點詳見圖4),髒腑功能表現以肝氣郁滞為主要特點,因肝的升發功能失常、肺的肅降功能太過,而整體呈現出向下、偏于寒涼的趨勢,陽氣升降失常則君火難降、脾虛濕盛。恰逢客氣少陽相火,則君火更勝。此時不及的肝木與太過的濕土緩和了肝強脾弱的體質特點,但總體還以肝風偏勝為主。又因主氣為太陰濕土,原本不及脾濕可複常,甚至表現為脾濕偏勝;同時患者體質中肺燥偏勝、心火燔熱的體質特點被加重。此時患者髒腑功能總體以燥熱偏勝、脾胃虛弱為主,脾胃虛弱則運化不利,氣血乏源,營血不足,衛外不固,痰濕中生;燥熱偏勝,陰陽升降不利,上焦熱勝,痰随氣升,上擾清竅,阻滞經絡發為中風。所以其病機為脾虛生痰,痰阻經絡。上焦熱盛,故耳後跳痛,頭暈、頭痛。痰随氣升,閉阻經絡,故口角左偏右側鼻唇溝變淺,右眼睑閉合不全,右側額紋消失。舌暗紅,脈弦滑均是痰熱壅盛的表現。此時治療首先當調理患者肝強脾弱體質特點,以疏肝健脾為治則。可選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芩術湯、四逆散等方劑;在此基礎上兼顧患者臨床表觀清熱祛痰、祛風通絡,可選用瀉心湯、牽正散、消風散等方劑加減。
2、處方
柴胡15g、草果6g、大棗10g、炙甘草6g、香附15g、白附子12g 僵蠶12g、薄荷(後下)15g、土茯苓15g、蜈蚣2條、半邊蓮15g 半枝蓮15g、青風藤15g、丹皮15g、白芷15g、赤芍15g、白術15g、厚樸12g、炮姜6g、荊芥15g、防風15g、白花蛇舌草15g,7付,日1付,水煎服至300mL,每次150mL,分早晚兩次溫服飲。
患者就診千2017年9月19日,同屬丁酉年四之氣.選方用藥當遵循上述治則。組方為:柴胡、香附、薄荷疏理肝氣;草果、炙甘草、大棗、土茯苓、白術、厚樸、炮姜健脾祛濕。半邊蓮、半枝蓮、牡丹皮、赤芍、白花蛇舌草清心瀉火,内熱除則痰無所附;白附子、僵蠶、蜈蚣搜賊痰邪風,疏通經絡,則口自正、痛自除。佐以青風藤、白芷、荊芥,防風祛風通絡,清利頭目。
2. 二診(2017.9.26)
患者訴頭暈、頭痛減輕,耳後跳痛消失,口角上擡.舌體居中.仍有鼻唇溝變淺,右眼臉可用力閉合,擡眉可見右側額紋,House-Brackmann分級l級,血壓120/70mmHg,納可.寐安,二便調,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效不更方,繼服7劑。數周後,電話回訪,患者訴幾乎看不出面部異常.血壓控制平穩。囑其避風寒,調情志。
周圍性面癱是為面神經管内面神經的非特異性炎症引起的周圍性面肌癱瘓,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病因分内傷與外感兩種,由邪實閉阻經絡所緻。目前治療也主要以藥物配合針灸為主。本病患者為肝風肺燥内熱偏勝,脾虛濕盛體質易出現肝陽上亢,肝風内動.脾虛不運、痰濕内生等病變,即素有痰飲,肝風易動。外感風邪或肝郁化火或勞累傷氣往往引發本病。針對患者的體質特點以及病因病機.在治療上疏肝理氣、健脾化濕以治本,祛痰通絡以治标,标本兼顧直達病所,藥到病自除。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