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究竟是什麼東西?部位?層次?範圍?階段?.......
反複研讀諸多傷寒名家的見解後,發現各家主張跟認識都有很大的差異,有主張經絡的,也有主張運氣,也有主張氣化,也有主張....衆說紛纭,但是有一點大家很統一,那就是六經即一經,既要分的開又要合的攏。那時看到最後有點犯暈,各家主張不同,六經分開看貌似每一家都很容易理解,但是要合在一起的話确實就很難理解。還有,一家傷寒,而有這麼多家的主張的紛争,他們的臨床水平是否齊等?抑或有高低?這個問題還真的沒有确定的答案,往者已矣。
清代名家徐靈胎那時候也曾犯迷糊過,最後在反複研究傷寒後,果斷摒棄諸家學說,獨尊方證,有是證用是方,形成傷寒實幹學派。這個學派流傳至今,至今很多研究傷寒之人大都從方證入手,有是證用是方。傷寒六篇各有提綱,他們稱之為辨證大眼目。臨證能夠真正把握這六者,就能不為症狀所迷惑,能夠真正判斷屬于哪一經的病,這樣見證治證也能在臨床上訓練出老手,但是這個并不是仲景祖師爺的本意,這個也不是傷寒的六經辨證的頂點!縱觀我手頭這本《傷寒方曆代治案》,我看到的是各家臨證上對于病情的把握很多都是這樣抓住要點,方證相對,案後都大緻有說明效果可以,就這樣治愈了?試想一間屋子着火了,把火撲滅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呢!
楊柳反複誦讀傷寒,有幾分熟悉傷寒篇章布局,全部集合在一起,看到真的如蔡師所言,條文隻是新病,或者是在舊病的基礎上經過失治、誤治後再受風寒後出現的條文。抓住篇章的脈絡,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傷寒是以傷寒為外因,人體六經為主幹線展開描述人體在風寒中經曆的一系列化寒變熱情況以及随證施治的方案。從内經的經絡到傷寒,六經的意義其實并沒有發生改變,隻不過被仲景祖師爺巧妙的把六經各自的病症分開,然後統一于太陽,把人體六經陰陽變化融合在一起,分的開也聚得攏。六經在老祖爺張仲景的眼中已經升華,生命的變動離不開經絡,更離不開髒腑,髒腑有虛實之變,經絡陰陽必然如影随形。六經是經絡但不盡是經絡,執着于經絡,反失經絡縱橫交叉之雄渾整體觀!
翻開正經八百的中醫學院教科書,卻發現對于每種病都有幾個分型以及對應的主方,按葫蘆畫瓢,卻發現瓢跟葫蘆怎麼搞都不像,用起來治病效果很打擊信心。這裡面每個病不是都分析的很清楚嗎?!有着詳細的分型,還有各類方藥供選擇,怎麼會沒有效果呢?!這個疑惑糾纏了我很久,直至我拜入蔡師門下,深入學習蔡師所運用傷寒六經思想的時候,我才意識到這個區别所在,教科書是孤立看問題,分型之後,各個證型之間沒有聯系,這就嚴重割裂了生命整體!臨床療效的把握不定的根源就在這裡,起點決定終點。中醫教材對一個疾病的分型很容易給初學者造成一種錯覺,那就是每一個疾病都是孤立的,而随着而分出來的證型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就很容易炮制出這樣機械化看問題的思維,所以看病的效果時好時壞,醫者也患得患失,更糟糕的是信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被消磨,最後把原本靈活的治病武器變成臨床安慰劑,這是多麼可悲的事!這就是臨床上很多中醫生的真實寫照,中醫純粹簡單的思維已經被機械呆闆化,臨證隻是用西方的思維看問題,這也無怪乎一效難求。因此要真正的學會中醫純粹簡單的思維,就隻有從源頭開始學習。
中醫辨證論治的經典就是《傷寒論》,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裡面,仲景老祖爺用簡潔的條文以及處方精煉的風格來填充六經框架。蔡師有言,《傷寒論》行文思路是太陽一經統六經,按照六經變化層次來展開,六經不病就不會有條文的出現,條文就是簡潔明了的把六經再次受風寒後産生的新病證。六經條文的變化都是立足在“六經陰陽一體”這個整體架構上,離開了這個架構而去尋找六經,則有南轅北轍之窘況,這就是經典分而不分,與現代割離整理生命架構而去讨論理法方藥“海底撈月”型教科書有着天壤之别。學會傷寒六經辨證體系,就不會困擾于千變萬化的病象,臨證進退自有道的法度,妙手回春不是夢;學教科書模式的學術,最終很有可能會變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經驗型療效不穩定的庸醫,終日困擾于“病多方少”的悖論當中。傷寒一書是怎麼來的,簡單來說,那就是着眼于人體的生理陰陽變動結構,六經病篇條文是描述了各自層次受風寒後的一系列變化。
傷寒雖篇分為六,實際上用太陽一經統領六經,六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陽在外,三陰在裡。髒腑虛則六經在外受風寒二氣侵害,因緣際合,誤治、失治,舊病未解,新病又來,這才有了條文,條文就是新病。如果按照見證治證的思維也能解決當前問題,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沒有從生命變動過去現在未來,近病、遠病一線貫穿,就很容易誤診誤治。尤其是面對疑難雜症,沒有三陰三陽生命整體結構的認識,就抓不住頭緒,一味的被症狀牽着鼻子,每一次實踐都是概率做主導,每一次臨床都是經驗在死灰複燃,而不是獨守陰陽,活潑的靈機去探尋“動之無型”背後的根源,這就是蔡氏經方六經辨證與後世醫家六經辨證的分水嶺。
六經代表的是生命的六道防護線,這六道防護線各有專能,而彼此交融在一起。三陽往外行,是人身三大支柱,關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太陽法天,德布六合,以為溫煦防護之城郭能量層,有人身帝王之尊;陽明主收支之内府,以為周身能量加工廠;少陽調柔寒熱,以為太陽陽明相合之通訊員。三陰從裡發,是人身三陽磅礡六合的根基,三陰不病,三陽永固,人身康甯:太陰法地,厚德載物,供養三陽開阖;少陰乃陽氣生發之根,人身陰陽變動之總樞紐;厥陰乃陽氣萌生之源,人身生機之所在。三陰三陽就是人身髒腑所搭載的生命大舞台,營衛周流,動之有形。髒腑不病,江山永固,太陽帝王穩坐龍椅。髒腑一敗,山河動蕩,帝王安能穩坐中庭。太陽一病,髒腑本能必然有變,所以必須在太陽病的基礎上,整體把握髒腑寒熱虛實,這樣才能做到見病知源!
六經整體觀
總的來說,三陰三陽就是髒腑本能的集合(代言人),觀三陰三陽之變動,悟髒腑生機之盈縮。六經辨證立足于髒腑本能,抓住三陰三陽,準确把握髒腑經氣寒熱虛實,觀有餘不足,讓三陰三陽一一歸位。蔡師所揭示的六經辨證是生命的濃縮,衣食保暖是六經安和的物質保證,湯藥辨證幫助六經更好的恢複正常,其實就是把生命的變動跟生活聯系起來,把經絡跟髒腑結合在一起,髒腑本能之氣就是經絡之氣,六經就是髒腑本能的集合。
所有疾病隻是表象,一名精熟六經辨證的中醫是不會被表象所迷惑,四診合參,在脈證結合的基礎上,從六經整體來審視人體表裡内外,分清寒熱虛實,輕重緩急,并且明白疾病的過去現在未來陰陽進退,而後立法選方,藥到病除。
六經分的開,故臨證認症結之所在狠如鷹眼,合的攏則任疾病孫悟空千變萬化,也難逃遁醫者如來五指山。六經辨證抓住的是太陽病背後髒腑的寒熱虛實,這就是六經整體觀的奧妙,但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隻有躬身去踐行,才能真正領會到其中的奧妙。蔡師常言:傷寒入門一定要先學會六個“六”:六經名、六經病、六經脈、六經證、六經法、六經方。隻有先将大眼目記熟,臨證之時才不會手忙腳亂,誤診誤治。分得開是為了更好的合的攏,真正明白人體生命演化之道後,其實并無“六經”之數,隻有經絡髒腑一體觀。病象一出,辨清楚髒腑虛實寒熱後随證組合,藥到病除。正所謂醫不執方,合宜而用之是也。臨證辨證精準,自無須鑒别,診畢則病源無所逃遁,此乃仲景老祖爺立足六經整體後見病知源之神技也。而這個濟世活命神技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仲景老祖爺有言:“若能尋餘之所集,則思過半矣。雖不能盡愈諸病,庶可見病知源”。
蔡師有感仲景祖師爺如此平易之回春大道,竟後繼乏人,遂奮起而著述,以開仲景老祖爺濟世之法門,讓生民少受疾苦之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