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病分為三陽病、三陰病
太陽、少陰屬表,陽明、太陰屬裡,少陽、厥陰屬半表半裡。
太陽病屬于表證、熱證。
少陰病屬于表證、寒證。
陽明病屬于裡證、熱證。
太陰病屬于裡證、寒證。
少陽病偏于表裡不和。
厥陰病偏于上下寒熱錯雜、虛實夾雜。
一、 太陽病
太陽主衛外,所以太陽病是表病。足太陽的經脈上額交颠,入絡腦,還出别下項,抵腰,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所以太陽受病,不能衛外,又邪入經絡,就會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病在表,應當發汗。有汗為太陽中風,宜用桂枝湯,無汗為太陽傷寒,宜用麻黃湯。又因膀胱是太陽之腑,所以太陽的變症,有時能“熱結膀胱,其人如狂。”
太陽病證治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就是說凡是這樣的都是太陽病,
又分兩類: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概括:凡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證,就叫太陽病。分兩類,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
二、 陽明病
陽明主裡,所以陽明病是裡熱病。裡熱外蒸,就不惡寒,反惡熱。腹滿,便秘的為陽明腑症,宜攻下,可選用三承氣湯,自汗、口渴,脈洪大的,為陽明經症,宜清熱,用白虎湯。陽明腑為胃與大腸,所以其病理是“胃家實。”足陽明的經脈起于鼻之交(安頁)中,下循鼻外,手陽明的經脈挾鼻孔,故凡出現口幹,鼻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熱在陽明經絡,是必衄之征。
陽明病證治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陽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發熱谵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現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等證,就叫陽明病。
陽明病分經證和腑證二類;陽明經證是邪在胃中的病變;陽明腑證是邪在大腸的病變。
還不好理解,白話解釋就是
陽明病有兩種類型,一個是熱症(胃),一個是實證(大腸)
1 症狀為:大渴、大熱、大汗出、脈洪大 四大的,為陽明熱症
2 症狀為:大便秘結,燥屎不下的,為陽明實證
三、 少陽病
少陽為少火,喜條達不喜郁閉。少火被郁,就口苦,咽幹,目眩。兼目赤,耳聾,胸中滿而煩的,為少陽中風,頭痛發熱,脈弦細的為少陽傷寒。手、足少陽的經脈,分别布膻中,循胸脅,所以外邪襲入少陽的經絡,又能出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半表半裡的症狀。治宜散郁火,樞轉少陽,與小柴胡湯。
少陽病證治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鞭滿,幹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
概括:凡出現口苦、咽幹、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等脈證,就叫少陽病。
少陽證是邪在肝膽的病變。
四、 太陰病
脾髒屬太陰,凡脾髒虛寒,不能運化,出現腹滿而吐,自利不渴的,就是太陰病。治法當溫中祛寒,宜四逆輩。足太陰的經脈,從膝股内前廉,入腹,屬脾,絡胃,所以太陽病誤下,外邪陷入太陰,經脈壅滞時,能出現腹滿時痛,或大實痛。治宜和太陰,通脾絡,選用桂枝加芍藥湯,或桂枝加大黃湯。
太陰病證治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
概括:凡是出現 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等證,就叫太陰病。
是脾虛濕盛,病在脾經病變。
五、少陰病
少陰是心,腎二髒,藏精而主火。凡心腎兩虛,脈微神衰的,就是少陰病。治宜急救回陽,選用白通,四逆等湯。也有腎水虧虛,導緻心火熾盛,心中煩,不得卧的,這是少陰病的變型,宜育陰洩火,用黃連阿膠湯。手少陰的經脈上挾咽,下膈絡小腸,足少陰的經脈循喉嚨,所以病在少陰的經絡,能出現咽痛,或下利便膿血。咽痛的,選用甘草湯、桔梗湯,苦酒湯,半夏散及湯等。下利便膿血的,用桃花湯,或用刺法以瀉經絡之邪。
少陰病證治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陰病是六經中最後層次和最危重的階段,
出現精神極度衰憊、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狀态。
少陰病是邪在心腎的病變,分寒化熱化二種。
六、 厥陰病
厥陰之髒為肝與心包,中藏相火,陰中有陽。所以其為病是寒熱錯雜,上熱下寒。如消渴,心中痛熱的,宜清上溫下,可與烏梅丸。肝的經脈與督脈會于颠,若肝氣挾寒濁上沖,幹嘔、吐涎沫、頭痛的,宜溫肝降濁,用吳茱萸湯。有厥陰熱邪,奔迫于大腸之間,出現熱利下重的,宜用白頭翁湯。
厥陰病證治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時安者,此為藏厥。”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發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複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概括:厥陰病在臨床上可歸納為四類:
(1)上熱下寒證: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為上熱證;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為下寒證。
(2)厥熱勝複證:為四肢厥逆與發熱交錯出現。
(3)厥逆證:就是四肢厥冷,輕者不過腕踝,重者可越過肘膝。
(4)下利吐哕證:
熱利下重為濕熱下利;
下利谵語為實熱下利;
下利清谷為虛寒下利。
幹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嘔而發熱為發熱嘔吐;哕而腹滿為裡實哕逆。
以上六病,太陽,陽明,少陽,是三陽病,太陰,少陰、厥陰,是三陰病。
陽病都屬實屬熱,以發熱為特點,是腑病的反應,治療或汗,或下,或清,都以驅邪為主。
陰病屬虛屬寒,以無熱惡寒為特點,都是髒病的反應,治療或溫,或補,以扶正為主。
太陽病提綱:
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嘔逆
發熱惡風寒、頭身痛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逆,脈浮緊
發熱惡寒或惡風、頭痛項強、有汗、鼻鳴幹嘔,脈浮弱
陽明病提綱:
胃家實。熱、煩、實、胃中幹、大便難。
身熱惡熱,或潮熱或時烘熱汗出,頭汗、掌心熱,手足心出汗,
熱盛傷津而懊惱、心煩,失眠,或煩躁谵語;或熱傷營血而瘀,甚則血熱妄行,如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等。
裡熱上湧作喘或胸中窒塞或頭暈目眩,或陽明熱結,嗓子發癢頑咳,面紅、眼赤、耳鳴
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饑而泛酸,或氣機阻滞不能食,口幹口苦,燥渴引飲喜冷。
腹脹痛不通、拒按,
大便秘結數日不解,或幹硬難解,或排便不淨肛門灼熱,或裡熱下利而舌紅苔黃膩
尿頻數色黃赤,或尿短不利色黃赤,或尿道灼熱痛感,
婦人經水色紅質稠,帶下色黃,
皮膚斑丘疹高突色鮮紅,或局部紅腫熱痛
舌質紅、或紅绛、苔黃膩或黃燥,口唇幹紅,
脈象浮洪或沉實,滑數有力
少陽病提綱
口苦,咽幹,目眩
頭暈目眩,項強頭痛,
往來寒熱,熱時汗出,
心煩胸悶氣短,心悸,睡眠不實。
口苦咽幹,默默不欲飲食,嘔惡。
耳鳴耳聾,目赤。
鼻子發幹,鼻孔生瘡。
胃痛胸脅脹滿。
嘿嘿不欲飲食。
腹痛下利。
舌質紅,舌苔薄白。
脈弦或弦細,偏數不虛。
太陰病提綱:
病在裡,胸下結堅,嘔吐,食不下,腹滿自利,時腹自痛,下之益甚,抑郁寡歡,身重疼難以轉側如痹狀,無熱或微熱,惡風寒汗出,清涕善嚏,風水溢飲,脈沉弱而遲
善嚏,流清涕。
頭暈頭痛,吃飯後犯困,想睡覺。身體疲憊乏力。
胸下結堅,胸悶短氣,心悸
心下痞塞脹滿、冷痛,噫氣,嘔惡,
胃中涼,食欲不振,口中黏,口不幹或口幹飲水不多,喜溫,
腹中涼,腹脹,矢氣得舒,腸鳴如走水。
四肢煩疼,身體沉重,肌膚麻痹,肌肉瞤動。
大便溏瀉不爽舌淡齒痕苔水滑,食油膩及生冷之物加重。
婦人帶下清稀
舌質淡胖有齒痕,苔水滑
脈象沉弱或浮弱,遲而無力。
少陰病提綱:
脈微細,但欲寐
失眠、想睡而難入眠,心煩,精神萎靡,全身疲累,雙眼無神,面色,青白或者晦暗無華。
無汗或冷汗淋漓四肢逆冷,無熱或微熱,畏寒重,
口渴喜熱飲,咽痛。
項背緊張酸痛,或心前區刺痛。
四肢逆冷疼痛、蜷卧,腰腹冷痛冰涼,
大便溏瀉不爽、
婦人月經期長,經水暗黑,帶下清稀,
尿頻色白,夜尿頻多、
舌質青黯或者紫黯、口唇紫绀,
脈象微細,或浮或沉,遲而無力。
厥陰病提綱:
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嘔吐,下之利不
厥熱往複(陰陽不和),周身畏寒。
口苦,口幹口渴多飲或不欲飲。
口腔潰瘍,咽喉潰瘍疼痛。
心中煩熱,饑而不欲食。
心下痞硬、壓痛、脹滿,連及兩脅,呃逆,氣上沖逆。
胃腹冷痛。
四肢逆冷,甚則厥逆冷痛徹骨。
下利,厥利熱止,或便秘數日一行。
脈弦短而遲,或沉細而遲,或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