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變一個成年人的行為,認知、能力、提醒,三者同樣重要。 用福格行為模型 B=MAP解釋這句話,認知決定動機M,能力和提醒則是公式中的A和P。相對于動機和能力,提示最容易改變,但經常被忽視。
提示有兩個層面 提示有兩個層面,一是信号,二是信息。一個有效的提示既要提供能感知到的信号,還要提供下一步行動所需信息:
提供信号:在合适的時間,合适的地點,有件事得做
舉例來說,寫一個清單,下午跑步,不是好的提示。寫一個清單,下午4點去公園跑2圈,放入日程表,設置在下午3點50彈出通知。而且還要保證這個通知可以被看到,才算是一個有效的提示。 羅胖還補充說, 改變行為的關鍵是适時适當的提醒,是貼身的,把大目标切成小行動的提醒。 這裡有兩個關鍵: 1.「适時,貼身」 時機是影響行為非常重要的因素。時機不對,一切白費。當你肚子飽的時候,面包的香味你可能覺察不到,當你餓了時候,面包香味就是有效的信号。 貼身這個要求,這兩年我用的小米手環就滿足。平時戴在手腕上,到點振動兩下,提醒待辦,這種提醒方式友好不突兀: 1)不像手機鬧鈴,聲音或振動會影響周圍的人,還要拿起來關閉,會打斷我們的工作流。 2)關鬧鈴的時候,還可能被手機上的其他信息帶偏。 3)不同于電腦上的彈窗,突然跳出來吓人。 它隻是在手腕上振動,你如果正在專注,點一下退出,也不會過度打擾。 2.「把大目标切分成小行動」 人類特别擅長獲取信息,前提是我們要把信息分解成若幹小塊。計算機科學教授Edsger Dijkstra說:
提供信息:這件事是什麼,如何做
通往天才的最佳途徑就是讓問題比你的腦容量小。 我們的大腦渴望把選項減至2~3個,比如下圖就是一個選擇喝葡萄酒的思考過程。一次隻考慮一個維度,兩個選項,輕松做出選擇。 由此,一個能助力我們行動的提示系統,需要滿足兩個功能: 功能1:提供适時恰當的信号 功能2:分解過程,結構化可執行步驟 各種日程管理,備忘錄工具能夠實現功能1。筆記工具能夠實現功能2,特别是支持塊級别的雙鍊筆記軟件。 今天我們主要看日程管理類,也就是提供信号的工具。 清單和日程各有優劣 提示信号實質上是對時間的管理,常見的如GTD、番茄鐘、重要-緊急矩陣、Timeboxing(時間盒)等。根據關注點不同,可以劃分成兩大類: 第一類以事務為導向,關注「我要做什麼事」。列清單就是以事務為導向,看闆方法是清單的升級版。 第二類以日程為導向,關注「特定時間要完成什麼事」。日程導向跟時間綁定,把要做的事情放入一個有始有終的時間盒子,并在日曆上标注出來。據說馬斯克以5分鐘為單位來安排自己,上廁所也掐着時間。番茄鐘是時間盒的簡化版。 兩種邏輯,各有支持者。哪一種更優呢?兩種方式各有不同的應用場景。 當要做的事情需要探索,需要創造時,以事務為導向,沒有明确截止時間的可能更好。比如軟件開發,寫一篇文章。 當要做的事情重在執行,并可以預估所需時間時,日程方式更好。特别當你有拖延傾向時,在日曆上把時間固定,會給你緊迫感,促進行動。 正如《黑鏡》編劇查理·布洛克所說:不要談什麼天分、運氣,你需要的是一個截止日期,以及一個不按時交稿就能打爆你狗頭的人,然後你就會被自己的才華吓到。 比如這篇文章,我從晚上9點開始寫,要求自己在1月2日11點前發出。這就是時間盒,把時間裝進盒子裡,當這段時間消失的時候,交付成果。 我将這兩種方法結合的工具是,「進步日記本+滴答清單+小米手環」三件套。你可以用用。 文章總結 1.适時的提示促進行動 2.有效的提示既要信号,也要可實施的行動信息 3.事務導向和日程導向各有優劣,根據要完成的任務和情境選擇 4.不管什麼任務,設定一個截止日期會有奇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