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會表達、好溝通的孩子,是怎樣養出來的?

全文2521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會表達、好溝通的孩子,是怎樣養出來的?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少家長表示難在了和孩子的溝通上。

遇到點不合心意的事就愛生氣、發脾氣、哭鬧;
常常和父母作對,跟他說話根本不聽;
沉默、固執,“油鹽不進”,不知道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孩子年齡小,語言能力發展不足,還不會用恰當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于是便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行為和“症狀”。

還有的孩子,是因為家庭中缺少良好的溝通環境,造成語言表達能力差,親子之間溝通障礙。

會表達的孩子,通常能夠以一種平和的方式對父母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悶在心裡,或者撒潑打滾。

親子之間的溝通更加高效,孩子遇到突發狀況情緒管理能力強,處理方式也更成熟。

比如家長把一個玩具給其他小朋友玩,會表達的孩子會告訴媽媽:

“那是我最喜歡的玩具,不想給别人玩。”

這樣,媽媽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換成其他的玩具,事情快速得到解決。

而不會表達的孩子,可能就會生氣地一把搶過玩具,甚至動手打人。家長或許還會誤解孩子小氣、不友好,親子之間又陷入一場拉鋸戰。

那些會表達、好溝通的孩子,是怎樣養出來的呢?

01 父母尊重、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會表達的孩子,首先是擁有敢于表達的勇氣,這份勇氣來源于平時父母對孩子感受、情緒的尊重和接納。

父母把孩子看作和自己一樣平等的個體,重視孩子的喜怒哀樂,允許孩子表達情緒,并能夠給予理解。

孩子會覺得自己是被接納、被愛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價值感,從而産生安全感、自信心,并延伸至對父母、外部世界的信任。

因此,孩子才敢自由地表達内心,展現真實的自我。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家長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不把孩子的感受當回事,覺得小孩子什麼也不懂,他們的難過、生氣不算什麼。

當他們看到孩子哭,有時會因為心煩而大聲吼孩子:“再哭我把你關外面!”有時會不屑一顧地勸誡孩子:“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男子漢要堅強。”

家長的忽視、否定、不理解,讓孩子越來越沉默、不敢說。

作為父母,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大人眼裡無關緊要的事,卻是孩子世界裡的大事。

不管是難過、生氣、沮喪,都允許孩子抒發出來,表示理解,并教他用語言來表達。

比如在餐桌上,媽媽夾了一個孩子不喜歡的菜到他碗裡,孩子不開心地大哭起來,這時,家長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是不是你不喜歡吃這個菜,媽媽夾給你,你有點生氣?”
孩子點頭。
“嗯,媽媽能理解那種心情。隻是,下次你可以直接說出來,告訴媽媽,好不好?你可以說:'我不喜歡吃這個菜,媽媽你夾回去吧。’
這樣,媽媽才能知道你的想法,以後就不會給你夾不喜歡的菜了,是不是?如果你光哭、發脾氣,媽媽可能就很難明白你到底怎麼了。”

在這樣一次次的引導中,孩子對情緒的認知會更清楚,明白生氣、難過、失望是怎樣的感覺,并學會用語言表達。

02 父母情緒穩定,和孩子好好說話

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中,4歲的小女孩娜恩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溫柔友善、語言溫和,像一個小天使,圈粉無數。

有一集裡,娜恩在汗蒸房買食物時,由于飲料太沉,不小心弄灑了。

她慌張了幾秒鐘,就非常誠實地跑去告訴負責照顧她的叔叔:“這是娜恩撒的。”

緊接着趕緊去找服務員幫助,“姐姐姐姐,對不起,灑到了外面,請給我紙巾。”

沒有大哭,也沒有逃避責任,勇敢承認錯誤、負責任地想辦法彌補,這個年僅4歲小姑娘在短短幾分鐘裡的一連串反應有着超出同齡人的理智和成熟。

會表達、好溝通的孩子,是怎樣養出來的?

娜恩懂事、體貼的性格,優秀的表達能力、處理問題能力,離不開父母智慧的溝通方式,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能控制好情緒,和孩子好好說話。

節目中,每次孩子犯錯,爸爸媽媽從來不會大聲批評,而是冷靜地引導孩子解決問題,自己認識到錯誤。

有一次,弟弟餓了,娜恩想給弟弟拿麥片,卻不小心灑得客廳滿地都是。

看到這番場面的爸爸,沒有責怪、沒有暴怒,而是彎下腰,輕輕地問娜恩:“因為爸爸不在,娜恩給弟弟做的飯嗎?”

問清原因後,爸爸還對她說了謝謝。

會表達、好溝通的孩子,是怎樣養出來的?

很多家長反映,不罵、不吼,孩子就不願意聽話。

其實這個結果往往是家長自己造成的——和孩子溝通總是帶着情緒,尤其是孩子犯錯時,憤怒地吼叫、責罵,不能冷靜地好好說。

慢慢地,孩子會逐漸習慣這種模式,最終演變成:不罵、不吼,孩子就不把父母的話當回事。

更糟糕的是,時間久了,孩子會逐漸對父母的情緒免疫,吼叫也無濟于事。

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也會複制這種溝通模式,遇事容易情緒化,不會平和地用語言表達。

家長自己要先學會好好說話,控制好情緒,和孩子耐心溝通,才能養出講道理的孩子。

遇到事情不要上來就發火,先問問孩子:

“發生了什麼事?” “你感覺怎樣?”

然後再教孩子解決問題、承擔後果。

減少無謂的情緒宣洩,孩子感受到的是關心和信任,父母才能走進孩子的心。

親子關系好了,家長的教育也會變得更有力量。

03 父母不包辦、控制

曾經跟一個學生聊天時他說道: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好像沒有所謂的叛逆期,因為我有一對民主的父母,他們非常尊重我的意見和想法,有什麼問題和他們溝通一下,一般都能及時解決。”

許多孩子之所以叛逆、反抗、不願和父母溝通,是因為父母過于專制、控制,自己的想法得不到重視,沒有選擇權。

“你懂什麼?我說了算。” “不行,我說不行就不行。”

當孩子試圖和家長溝通時,得到的卻是強硬的拒絕、否定,隻能服從,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再對父母表達自己的心聲。

内心的不情願、對自主權的需求,長久積累下來,隻能通過一些叛逆的行為來表達。

當父母充分考慮孩子獨立和自主的需求,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給孩子做決定、做選擇的機會,孩子才會感受到自我的力量,獲得掌控感,從而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在親身實踐和體會中,善于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父母創造的寬松、民主的家庭環境,也會讓孩子善于表達自己,溝通能力較強。

孩子2歲以前,大部分事情上還需要依賴家長的照顧,但到了2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随着成長,對獨立、自主的需求越來越強。

這時,家長就需要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教孩子各種生活技能、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鍛煉他獨立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并承擔相應後果。

即便不是最好的選擇,孩子也能從中收獲經驗,這是成長必經的過程。

養出會表達、好溝通的孩子,需要家長耐心、反複的引導,過程中,也會遇到孩子不配合的情況,但隻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好結果。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記得點個【在看】~

會表達、好溝通的孩子,是怎樣養出來的? END 會表達、好溝通的孩子,是怎樣養出來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