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張仲景那麼厲害,為何《三國志》沒給他寫傳記?真實原因是怎樣的

在中醫界,張仲景傳下的《傷寒雜病論》影響了中醫一千多年,被海内外醫學家廣為研究,可謂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一直被解讀,從未被冰釋”,按照學術水平的高度,應該至今無人能及,但奇怪的是,這麼一個厲害的人物,為什麼《三國志》《後漢書》等著名的史書隻給華佗作傳,卻沒有給他作傳?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人竟然懷疑張仲景在曆史上存在的真實性。

當然,有人懷疑張仲景在曆史上并不存在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張仲景在曆史上肯定是存在的。西晉太醫王叔和在《脈經》中記載,“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和鵲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稍晚一點的有西晉醫學家、文學家皇甫谧在《甲乙經》中也記載,“漢有華佗、張仲景。其它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亦不能盡記其本末”。而這兩位人物,是西晉時期的名人,他們的記載,應該是最真實的,所以,張仲景肯定真實存在。

而且在《甲乙經》中還記載了張仲景為王粲診治的故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所言。”

那麼,對于仲景的真實性表示疑惑的,其實是唐代甘伯宗在《名醫錄》中的一段記載:“張仲景,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一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然而,考證史書,東漢末年的曆任長沙太守中并沒有一個叫張仲景或者張機的,倒是有兩位姓張的太守,一個是張羨,一個是張怿。所以,張仲景的“長沙太守”身份是存疑的。要相信史學家的眼睛,不會把一位地方父母官的名字寫錯的。又加上《三國志》和《後漢書》并沒有給張仲景寫傳記,于是就有人對張仲景其人的真實性也産生了疑問。

就這樣,張仲景的真實身份就成了一個謎,而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也是一個謎。為何張仲景寫了這本書,卻在當時沒有廣泛流傳,而是戰亂散失。這就讓人匪夷所思了,一本醫學書為何會被戰亂散失?除非裡面暗藏着巨大的秘密,比如類似于漢獻帝的“血诏”,這肯定是存疑的。按照這個邏輯,《傷寒雜病論》就不應該被散失。除非有一種可能,就是張仲景在那個時候不是很出名,所寫的醫書在當時也不被重視,且張仲景當時也沒有比較有名的徒弟,以至于戰亂散失。當然,也有些學者認為,王叔和有可能是張仲景晚年的門徒,隻是張仲景過世時,王叔和才14~18歲,還沒有太大的名望,所以當時也沒有能力流傳仲景學術,但等到王叔和成為太亦令的時候,他有足夠的能力去傳承仲景學術了。

于是在王叔和的整理下,終于讓《傷寒論》得見天日,但這僅僅是《傷寒雜病論》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仍舊下落不明。又過了幾百年,宋仁宗時期,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裡發現了一本被蟲蛀了的作品,書名為《金匮玉函要略方論》。王洙發現這本書中的部分内容與《傷寒論》很相似,于是與《傷寒論》對照,才知道這本書很可能是張仲景原著,于是将不同的部分更名為《金匮要略》,至此,《傷寒論》和《金匮要略》才流傳後世。

那麼,張仲景的醫聖名号是如何來的?首先,張仲景被尊為醫聖,肯定不是東漢時期,也不是西晉時期,如果在這個時間段被尊為醫聖,《三國志》和《後漢書》不給張仲景立傳,那就太不符合邏輯了。雖然,《脈經》《甲乙經》都推崇張仲景,但并沒有把他推到一個“聖人”的高度。直到南北朝時期,著名醫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煉丹家陶弘景卻提出了“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群方之祖”,但也沒提到醫聖的名号。

大唐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曾說“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也沒提到醫聖。但是到了金元四大家時期,劉完素提到“仲景者,亞聖也”,“亞聖”雖不是“聖人”,但終于與“聖人”有點關系了。直到明代傷寒學家方有執在《傷寒論條辨》中直接說“仲景曰聖”,自此之後,張仲景為醫聖就衆口所歸了。

綜上所述,張仲景其人在曆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卻至于當沒當過長沙太守是存疑的,但卻寫成了不朽的著作——《傷寒雜病論》。直到他死後多年,人們讀到這本書時,終于發現這本書價值連城。之後就一直被實踐、被推崇。這就好比有些人生前不出名,死後卻名聲大噪、家喻戶曉。但不管怎麼說,張仲景流傳下來的著作,其價值的确千金不換,真正是“道經千年更光輝”,是每個中醫人士都應該學習的經典。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制】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