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量大小變化與療效好壞與否有很大關系。我們常看到一張處方上,有些藥用量特别大,有些藥用量特别小。這種大小變化,對療效是有很重要影響的。從處方中之小量來說,大緻有以下七點。
1
反佐宜用小量
如左金丸重用黃連之苦寒瀉火,降逆止嘔,少佐吳茱萸之辛溫以開郁散結,下氣降逆,又能制黃連之苦寒。用吳茱萸就是反佐之法,而量是小的。
2
升提中氣宜用小量
如補氣升腸飲,升麻隻用一分(人參一兩,生黃芪一兩,白術五錢,川芎三錢,升麻一分)。傅青主先生對此解釋說:“此方純于補氣,全不升腸,即如用升麻一分,亦不過引氣而升耳。蓋升麻之為用,少則氣升,多則血升也,不可不知。”
3
疏利氣機宜用小量
凡氣機因膩滞而不暢者,皆宜用小量理氣之品以疏利之。如滋補劑中用少量理氣藥以宣暢呆滞,祛濕劑中用少量理氣藥以鼓蕩氣機,其用量雖小而作用甚大。
4
喚醒髒腑宜用小量
醒髒腑之困或喚起髒腑之性者宜用小量。所謂“醒”和“喚”,是激發之意,如脾氣虛弱,健運乏力,食納減少或兼有濕象者,在健脾益氣中加入小量草果、菖蒲、木香、甘松等以醒脾困,其效更好。
又如肝血不足而性失條達,可在補肝劑中加入小量柴胡、薄荷、獨活等以喚起升發條達之性。滑氏補肝散之用小量獨活就是“假風氣以張其氣也”。
5
引火歸元宜用小量
陰虛于下,火浮于上,此非火真有餘,乃腎陰不足,陽失其戀,火不歸宅而上浮,常以小量桂枝、附子加于壯水藥中以引火歸元、導龍入海。
6
助氣化作用宜用小量
如膀胱氣化功能失常,發生小便不利,為了助膀胱氣化功能,往往在滲利和滋陰劑中加入小量桂枝、附子以啟其氣化,效果更好。
7
兼治标證宜用小量
在标證不大主要,或标證雖顯,但不是主要矛盾的情況下,一般來說治标的藥物味不宜多,量也不宜大。
如《傅青主女科》中順肝益氣湯治療妊娠惡阻,方中陳皮隻用三分,砂仁隻用一粒,神曲隻用一錢,而人參、當歸用至一兩,熟地黃用至五錢。因為本病多是腎水不足,肝血太燥,脾胃衰微,不勝頻吐,故重用滋陰養血和補氣之品以治其本,僅少佐以開胃之品,兼顧其嘔惡之标。
再如補陽還五湯治元氣不足而緻半身不遂證,唯黃芪重用四兩,其餘活血通經藥味皆用小量。
中醫不傳之密在于量,本文是我一個師兄(大師)所收集資料總結,總結了75味常用中藥的克數變化和中藥所發揮作用差異的總結,以及部分現代藥理研究,希望對你臨床有所幫助。
中醫不傳之密在于量,本文是我一個師兄(大師)所收集資料總結,總結了75味常用中藥的克數變化和中藥所發揮作用差異的總結,以及部分現代藥理研究,希望對你臨床有所幫助。如果文章令你受益匪淺,轉發、點個在看支持一下哦!
1、附子
1枚-輕量-陽虛;2-3枚-重量-祛風濕、止痛——《傷寒論》
2、黃芪
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内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有氣虛症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則用生黃芪。在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有曰:黃芪治萎,四兩起步(16進制市斤秤四兩一錢是3克),佐以陳皮以防壅滞。
3、生黃芪
30g以上補氣不助火,降壓效果好;30g以下升陽助火。
4、代赭石
9-18 g有鎮胃降氣、止嘔止嗳之功,适用于胃氣虛弱的嘔吐、嘔逆、呃氣、胃脘滿實等。24-30g用于治療實證氣喘及肝陽上亢所緻頭暈、目眩等證。
5、柴胡
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于其它藥一倍有餘(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取其升舉清陽的功能,我的經驗是用3-6g)。
6、黃芩
《藥典》中規定黃芩的每日劑量為3~9g,川芎為3~9g,而《千金翼方》中以單味黃芩治療淋、下血諸症,黃芩的劑量為每日四兩,折合公制為57.68g,顯然已大大超出黃芩權威規定劑量的上限,劑量一般為每日30~45g。
7、赤芍
膽紅質代謝障礙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涼血活血,通腑利膽利尿,降門脈壓。
8、白芍
6-30g,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功效;30-45g有利尿作用,用于熱病後期,陰液耗損,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長于養血斂陰,雖有利尿作用而不傷陰。用量若在30克以上,對大量吐血的确有較好的止血效果。——《嶽美中醫話集》,大量治療腹痛也很好。 芍藥、甘草,大劑量可治呃逆——姜春華
9、丹參
“一味丹參功同四物”,常量涼血活血,大劑量可以治療失眠。
10、郁金
3-10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變所緻的肝區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腎區痛、婦科血瘀痛經等;10-15g有行氣利膽的作用,用于治療傳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洩,增進病人食欲。30-60g有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療各種結石。本品入氣分以行氣解郁,入血分以涼血破瘀,善治肝膽,善行下焦。
11、炙甘草
1-2g有調和藥性的作用,5-10g溫腎養心,30g以上有類似激素樣作用。
12、人參
人參的常用劑量是3-9g,當用于脫證時,其用量高達30g以上。
13、枳實
常用量為5-10g行氣開胸化痰,用治髒器下垂時可用至60-100g以升陽舉陷;小劑量能使心髒興奮,大劑量使之抑制。
14、枳殼
3-12g,有行氣寬中、除脹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調所緻氣滞諸證。15-30g可用于子宮脫垂,或久瀉脫肛等髒器下垂證。藥理研究證實,枳殼對胃腸、子宮有興奮作用,能使腸蠕動增強,子宮收縮。
15、槟榔
用以消積、行氣、利水,常用劑量為6-15g;而用以殺姜片蟲、縧蟲時,即須用到60-120g。
16、厚樸
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葉天士 。
17、黃連
最苦,然治糖尿病這一甜病特效,通常劑量為每日30g(30g是基本,配幹姜以防傷胃),而治療糖尿病酮症,每日劑量多達120g,降糖迅速。
18、龍膽草
用1-2g能健胃,增進食欲,3-6g可燥濕瀉火解毒,大量則會刺激胃壁引起惡心、嘔吐;小劑使用有開胃建胃之功,大劑則清肝膽濕熱效著。
19、半夏
止嘔、除濕 10-15g;開胃15-0g;安神 大于30g;小劑量6g降逆和胃,中劑量15g化痰開結,大劑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開始使用,逐漸加量至60g)可鎮靜止痛。
20、大黃
1-5g有緻瀉作用。其緻瀉成分為葡萄糖甙元,番瀉葉甙A、C,主要為蒽醌衍生物。3-6g可止瀉,9-15g可瀉下;兩許-疔毒之毒熱甚盛者。二兩--癫狂其脈實者--醫學衷中參西錄,治療肝炎,随用藥量增加而各項指标複常時間縮短,認為30g可作為常規劑量。大黃粉0.3g以下有止瀉作用。其機理為大黃鞣酸的收斂作用掩蓋了含量甚少的緻瀉成分作用。鞣質的D-兒茶精抑制大腸内細菌生成酶,阻斷吲哚類的産生而止瀉。
21、牽牛子
少用可瀉下通便,祛除腸中積滞;多用則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積水。
22、升麻
少用(6g以下)有清熱解毒之功;多用(10g以上)有升陽舉陷之效;3-10g,有發表透疹、升陽舉陷之功。用于風熱頭痛、中氣下陷、斑疹不出等。30g時,有報道治療面神經麻痹有較好的療效。當代名醫方藥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臨床重用升麻治療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
23、雞内金
雞内金粉3g,用于治療體虛遺精、遺尿等,尤其對肺結核之遺精有較好療效。4.5-12g用于調理脾胃、消食祛積,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納不佳、積滞脹悶,反胃嘔吐等。15-18g有化堅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結石及膽石症。
24、苦參
5-8g有利尿消腫作用,用治腎炎性水腫、肝硬化腹水、心髒性水腫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療支氣管哮喘發作;10-15g治療細菌性痢疾、鈎端螺旋體病及各種皮膚病;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種原因所緻的失眠症。
25、益母草
調經用10-15g,據朱良春觀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g尚不見效,須加至60-75g,始奏明顯之效。90-120g時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療急性腎炎之尿少、浮腫之候,常一劑知,二劑已。
26、澤瀉
治眩暈非30g不為功。6-10g治療黃疸型肝炎、急性腸炎(暴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所緻的多汗;15-20g,可治療乳汁不通、急慢性濕疹;25-30g,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高血壓、低血糖所緻的眩暈等。
27、桂枝
在桂枝湯中用9g,取其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風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則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g,則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28、山楂
6g祛瘀力強;9-12g溫通力強,用于治療慢性肝炎;15-30g治療慢性膽囊炎、萎縮性胃炎。
29、生地
大劑量-治療類風濕——姜春華30、熟地凡下焦虛損,大便滑瀉,服他藥不效者,單服熟地就可止瀉,然須日用四,五兩,煎濃湯服之亦不做悶,(熟地少用則作悶,多用轉不悶),少用則不效。——《醫學衷中參西錄》,90-120克對糖尿病晚期尿液渾濁有特效。
31、山茱萸
常用量為5-10g,急救固脫時用至25-30g;固脫3兩(90g)見功,必與參附搭配。
32、玄參
9-12g,有滋陰降火、清熱潤肺之功效。可用于治療虛火上炎所緻的咽喉腫痛、牙痛,以及肺熱咳嗽等。18-30g有祛虛熱,除煩躁之功、用于熱病傷陰、陰虛火盛出現的煩躁不安者。30-90g有軟堅散結的作用。用于治療瘰疠、脈管炎等。玄參苦甘而鹹寒,用于熱證有清熱滋陰、消炎解毒作用。虛熱實熱均可應用,但以滋陰見長。
33、五味子
大劑量,約100-150g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症有奇效。1.5-3g時,有斂肺鎮咳之功。用于治療肺虛咳嗽,如老年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6-9g有滋補益腎之功,用于腎虛型咳嗽、遺精、滑精及久瀉久痢等。12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複期轉氨酶過高。
34、艾葉
常用量能溫經止血,大劑量可使肝細胞損害,出現中毒性肝炎。3-5g可開胃,8g左右溫經止血、止痛,大量則引起胃腸道炎症。
35、蒼術、麻黃
許公岩對積濕為病以蒼術、麻黃二藥為主,兩藥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異:如兩藥相等,劑量是:10g:10g,臨床常見能發大汗; 蒼術倍于麻黃則小發汗;蒼術三倍于麻黃,常見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蒼術四倍于麻黃無明顯發汗,而濕邪能自化。藥物之間的比例, 關鍵在于藥物之間的比例,并非藥量越大,療效越好。
36、茯苓
研究結果發現,在25g以下時候無明顯利尿作用,至少達 30g才有利尿作用,認為100g時利尿作用最強。
37、白術
常用量6-10g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g,則能益氣通便。
38、薏苡仁
系藥食兩用中藥,其常用劑量的上限為30g,而臨床上有經驗的醫師用該藥治療風濕、腰腿痛等病證時,該藥的用量達到45-90g。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