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針灸臨床七(針灸86)

“概要:耳科(聽宮、聽會、耳門),輕微中風(百會、廉泉、天突、前頂、肩髃、曲池、合谷或外關、足三裡、風市、陽陵泉透陰陵泉、絕骨透三陰交、巨阙、關元),車禍癱瘓十多年(百會、廉泉、天突、合谷、外關、曲池、肩髃、巨阙、關元、足三裡、風市、陽陵泉透陰陵泉、絕骨透三陰交、湧泉、三叉、風府、肺俞、心俞、靈台、督俞、腎俞、京門、脾俞、陰谷、委中、承山),補瀉手法(插提、撚轉、迎随)。”

01

耳科

耳三針下針方法:口内咬物,撐開嘴巴,才能打開聽宮、聽會、耳門三穴。

下對側合谷,麻醉口面,面針不會太痛。

聽宮、耳門、聽會下針:耳屏前側為聽宮,直刺5分,不撚針,插提3次。聽宮上5分為耳門,直針下針插提3次,不撚針。聽宮下5分為聽會,直針下針插提3次不撚針。治療耳鳴的穴道。留針5-10分鐘,取針後,嘴巴裡咬物方可取出。

聽宮、耳門、聽會

02

輕微中風

症狀:輕微中風,左側身體無力,講話有問題。

下針百會:耳尖連線與中線連線,向後方找凹洞是穴。穴前5分下針貼皮平刺至穴。

百會

廉泉:治療中風講話有問題。取穴方法,拇指橫紋對準下巴,彎曲拇指,指尖到處是穴。方向對舌根下針一寸左右,此方向是唯一沒有血管、氣管的方向。

廉泉取穴與下針

天突:可幫助講話。方向非直針,向胸腔下方近平行進針。

天突

前頂:百會前1.5寸凹洞為前頂,用于加強百會效果。前5分沿皮平刺至穴。

前頂 百會

身體下針,先健側後患側,即先好的一邊身體——右側。

肩髃、曲池、合谷或外關(手指彎曲有問題紮合谷,彎曲沒問題紮外關)。手臂上的色斑(黑斑)為吃西藥的後果。

肩髃 曲池 外關

足三裡(胃經,使腿有力量)、風市(膽經,外膝蓋上7寸,長針紮到骨)、陽陵泉透陰陵泉(長針)、絕骨透三陰交(外踝裸尖上3寸,透到内踝裸尖上3寸),随會絕骨,腦病直刺。中風深針才管用。

風市 陽陵泉透陰陵泉

不能說話,舌病下心針,心開竅于舌。巨阙:心募,下一寸(胖人)。關元:小腸募,不用下很深。

03

車禍癱瘓

症狀:17年前車禍,脊椎骨手術,全身癱瘓,講話不清。治療三個禮拜(一周2次),針灸為主,加湯藥,恢複很快,腿的力量恢複很多,講話清晰一些。

百會:耳尖連線中央交點,後方凹洞前五分下針。

廉泉:治療說話問題。拇指到處(退一點)是穴,朝向舌根下針。

廉泉取穴下針

天突:癱瘓病人,久坐,傷到氣,就會痰多。下天突祛痰。1寸針下完。

天突

合谷、外關、曲池(大腸經母穴)、肩髃:先紮健側(包括胳膊和腿),好一點的那邊。此病人患側一紮就會痙攣會動,針會彎掉,所以不紮。

這種病要治心:腦部的問題,與神有關,心藏神,主思慮。下針巨阙(心募)、關元(小腸募,神阙曲骨3/5)。身體隻有脾經沒有絡到腦。巨阙必須配合關元下針,一導一引,否則不管用。

巨阙取穴

關元取穴

足三裡:讓腿有力。行三裡路。肌肉有力也需要胃氣,脾胃表裡,脾主肌肉。

風市:深針紮到骨邊。膝蓋側面上7寸,肌肉縫内,先量4寸再量3寸,針要碰到骨頭。

陽陵泉透陰陵泉:踝外側,兩經骨頭為頂點的三角形為陽陵泉,3寸針。透針,陰陽交接,氣血循環會很強,病人會跳起來。

絕骨透三陰交。

下雙側湧泉:湧泉很強的穴道,用于急救溺水、高處跌落昏迷等,湧泉絡百會、腦。下針速度要快,因為很痛。需要有人把膝蓋按住,防止病人跳起來。氣會沖到腦部。湧泉為腎經子穴,下針即瀉,排掉腦部瘀血。

湧泉下針

手指紅腫,下手指指關節中間。紅腫為有瘀血,取針時,用瀉法,不按針孔,希望出點血。出血氣就會走,傷就恢複的快。

指關節(三叉)下針

風府:後腦勺(腦骨邊緣)下方半寸,兩筋中間。針尖對舌根。治療中風的大穴,可以使講話更清楚。

肺俞(第三椎身柱外開1.5寸):雙側下針,使肺氣旺,有利于發聲音。喉嚨的丁蒂、津液肺在管。

風府 肺俞

心俞(第五椎外開1.5寸):心肺恢複,上焦功能就會恢複的很好,管語言、聽力、智慧、記憶等。

靈台、督俞穴:第6椎骨為靈台,直針;兩側1.5寸為督俞穴,斜刺下針1寸。靈台督俞管整個督脈,管腦部自律的清明。

腎俞:肚臍對面14椎外開1.5寸,但是不用去找,順膀胱經隆起的兩條肌肉下摸,凹陷處為腎俞穴(肌肉外側),即山谷的地方,腎主水,水在較深的地方。

京門:腎的募穴,俞募療法。腎主骨,管全身骨頭關節,腎主髓,主腦髓,管記憶。

脾俞穴:為了讓四肢肌肉有力,脾主全身肌肉。11椎旁開1.5寸,在第七椎與第十四椎中間。

陰谷、委中:增加腰力。陰谷位于内側大筋的體外側、委中側,腎經本穴,用于增強委中膀胱經母穴的作用。委中插提加撚轉補瀉3次,即慢提外轉、快插。雙側下針。

承山:很重要的一針,可以讓肩膀承受山的壓力,讓腳有力,右腿恢複的好就是因為承山的效果。承山不容易下好,一手拇指摸到人形肌肉頭内,四指摸對側正前方胫骨,針對準胫骨的方向下,下去一定要碰到骨,下到骨邊才有效果,淺了無任何效果。因為腿的力量要靠腎髒,腎主骨,下到骨邊才能引到腎氣。

中風或車禍半身癱瘓,下的都是大穴,并沒有補瀉手法,左撚右撚引到氣就好,即平補平瀉。遇到母穴用補法,遇到子穴用瀉法。例如曲池(大腸經母穴)可插提、撚轉補瀉,肩髃、合谷、外關不用補瀉。

04

補瀉手法

插提補瀉:如打氣筒打氣,快插慢提為補。

撚轉補瀉:順氣為補,逆氣為瀉。經在身體(穴位)外側,手臂陽經(手向心)内快轉為補(慢回),腿陽經(心向腳)外快轉為補(慢回),陰經則相反。

迎随補瀉:以俠溪為例,膽經母穴,迎随補瀉,順經斜向下45度下針。再加撚轉補瀉,陽經向下,經在穴外側,快速外轉慢回為補。再提豆許。三重補。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