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一位教育學者的晨思》讀書筆記

每日讀幾頁,選一條最有感觸的記錄下來,偶爾翻翻确實可以幫助自己度過難關。什麼都是浮雲,唯有健康,唯有書籍。越是累,越要學。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硬道理!

1.樹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成功”的理念,避免因自己的原因而造成返工。返工,不僅會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成本,而且失去了本來可以做其他的時間和精力,從而産生極大的機會成本。所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成功,是最省時省事的做法。

2.很多人被所謂“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好單位耽誤了。

個人要成長,最重要的還不是學習、思考,而是真正解決有價值的難題。要想最快成長,就去挑戰足夠多、足夠難,需要全力以赴、殚精竭慮才能解決的難題。

問題的難易程度與成長快慢成正比。

如果沒有實踐機會,不挑戰有難度的問題,學富五車也可能一事無成。

3.如何才有高質量的反思和解釋?取決于以下幾點因素:

1.豐富的人生閱曆,2.有效的理論工具,3.廣博的閱讀積澱。

一線教師人生閱曆相對簡單,但可以從後兩方面彌補。所以,修改叙事,前提不是呆住在屋内冥思苦想,而是大量有目的的閱讀。

造成教師反思能力不足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四點:

1.缺乏批判性思考的意識。習慣于聽從上級或專家的指揮,總希望他人告訴自己怎麼做,很少思考做法是否合适,背後的理論是什麼,為何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

2.理論素養薄弱。反思的實質是理論與實踐的對話,理論知識不夠反思就缺乏深度,有的就把反思寫成總結。

3.工作繁忙壓力大,沒有反思的時間。最好的反思方式是書寫,但如果長期工作壓力大,就會侵蝕工作熱情,導緻自我反思意識慢慢減弱直至完全喪失。

4.缺乏專業指導和支持。自己很難客觀評價分析自己,反思關系元認知,反思是對思維的思維。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專家因為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寬闊的知識視野,往往能一針見血指出問題本質。許多學校重視反思,但忽視專家指導,隻是強制收老師的反思本,導緻許多老師反感排斥,隻是應付差事,結果徒增負擔而沒起實效。

4.專業寫作少寫随筆、感悟和文學性作品,因為這是不專業的表現。

專業寫作,強調理解與反思,反對表現主義;強調客觀呈現,反對修辭。專業寫作,是寫反思、教育案例、教學案例和論文。

5.摘抄:成年人做工作,“不會”“沒做過”似乎已經不是理由。從來沒做過,但還要基本達到專業水準,如何辦?

學習。而且不是學會了再做,而是做好了才意味着學會。即“做中學,學中做”。

學習的關鍵是什麼?信息收集能力,信息甄别能力,信息解讀能力,信息轉化能力。

不大量收集閱讀相關信息,僅靠主觀感覺,單靠占有少有的資料,是很難做好的。

思考:讀寫不分家。要有大量的閱讀,才能有流暢的寫。知行合一,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得學會判斷、分析。

遇到問題要相信“百度”,百分之六十的問題都能在那裡找到答案。遇到難題,不應該總是想退縮的理由。

6.摘抄:為何有人能穩定“産出”高水平論文,而有人一篇都“難産”?

當處境、條件都大體相同時,導緻人與人之間差别的因素,并不是天賦(當然,天賦非常重要),歸根到底是兩個因素:

一是自律,二是吃苦。

自律,就是長時間的和自己的惰性、欲望、拖延等等作鬥争,就是持續不斷地給自己注入堅持下去的力量。

吃苦,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日複一日,默默地投入枯燥乏味的事中。

久而久之,自律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

而起初感覺到“吃苦”,也會由于領會到内在的意義和魅力而嚼出不同的味道。

思考:就如晨讀,好像離開團隊後,自己早起沒有那麼規律了。就算是晨讀也比較随意了。然而像打卡,已經是一種習慣,哪怕是摘抄,哪怕是自己兩個打卡地方同樣的内容。

7.摘抄:成功與成就。

成功不完全等于成就。蘇炳添參加東京奧運會,沒成功但有成就;學生作弊獲得好成績,有成功但沒成就。

孔子、李白、蘇轼、蒲松齡、曹雪芹、蘇格拉底、梵高都屬于沒成功但有成就。

成功是赢了他人帶來名利的成就,成就是赢了自己創造意義的成功。成功得有機遇,成就全憑實力。

成功源于外在比較,成就源于内在努力。成功是一時一事的,成就永久而普遍。為了成功,可能會走捷徑;為了成就,必須下苦工。取得成功更希望避免失敗獲得成就更喜歡迎接挑戰。

應試教育下,優秀的孩子高成功低成就,不優秀的孩子無成功低成就。教師亦如此。

孩子培養,要淡化成功,重視成就。成功常常不可控,成就自我能把握。成就帶來成就感,伴随高自尊、自信和自豪。有成就感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思考:剛開始覺得這段話有點繞,多讀幾遍懂了。成功需要時機,可遇不可求。但成就靠自己努力,隻要自己有目标,全力以赴,不斷突破自己就是成就。

8.随感:今日終于感覺期末的味道了,但是又生了退縮打卡的念頭:好累了,想休息。可是,這個月初時自己訂了目标,不管打卡質量如何,得先堅持一個月滿勤。哪怕是摘抄,也得留下記錄。放棄的理由有很多,但是真正堅持下來的理由一個即可。

随手打開郝曉東老師的《一位教育學者的晨思》,今日最吸引我的一段話是:“知識内化是需要時間的付出且進展緩慢,而你“看到”進步的時候更是遠滞于學習的時間。比如,你認真閱讀了很多經典、進行寫作,但你寫作能力真正突飛猛進的時間可能發生在這些努力的一兩個月甚至一年後。”

用追馬的時間種草,閱讀需要堅持,一定的量變才能引起質變。

9.如何避免讀書浮于表面?

“最大的技巧就是,用自己的話概述内容。一旦逼迫自己用自己的話來表達,就會有分析、總結的壓力,于是不得不翻來覆去閱讀、思考,于是自然而然就讀進去了。”

10.教師專業閱讀“四有”:有目的,有坡度,有思考,有作品。

有目的的閱讀,指時間安排有計劃,閱讀内容有對象,閱讀之後能應用。

有坡度的閱讀,指内容有一定難度,不能太平坦,也不能太陡峭。

有思考的閱讀,邊讀邊思,通透理解。

有作品的閱讀,指有書面或實踐作品。

11.什麼叫讀懂一本書?讀懂一本書意味着什麼?

讀完,不叫讀懂。

隻停留在概念中诠釋,不叫讀懂。

若有所悟,但不能清晰寫出來,不叫讀懂。

感覺理解了,但沒有與實踐聯系,沒有“活出來”,不叫讀懂。

讀懂,意味着什麼?

1.準确理解文本中的關鍵概念,防止用日常概念專業概念。

2.能将文本結構化、框架化,理清章節之間、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

3.能理解文本是針對什麼問題,提出什麼新的觀念或措施。

4.理解文本的價值之處和局限性。

5.能與生活、生命、社會貫通,對教育教學實踐發揮指導作用。

12.摘抄:别把辛苦當做努力。很多時候,之所以辛苦就是因為不努力。

什麼是努力?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什麼是辛苦?方向跑偏,南轅北轍;方法錯誤,勞而無功。

思考:事半功倍,事倍功半。這兩個詞語此刻是最好的解釋。不能一味勞,得好好想想辦法。閱讀推廣也好,語文教學也罷,大家都喜歡用最簡單的方法。收獲最大的成效。

13.1.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休息是一門學問,要學會,讓精力充沛。情緒平和,内心甯靜。

2.安排布置一件事,内心達到預期效果。不應隻從對方歸因。也要反思,自己是否選對了人,是否讓“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14.閱讀五問:

1.閱讀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2.這本書的作者試圖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3.深入學習這本書需要哪些信息作為基礎?

4.這本書基本的觀點、假設或者原理是什麼?

5.閱讀這本書将會對我的價值觀産生何種影響?

15.教師成長的關鍵在于反思。存在兩種情況,一是缺乏反思,二是低效反思。第一,為什麼缺乏反思,因為習慣把問題合理化。比如有學生成績不好,不是反思自己哪裡需要調整,而是認為“這個孩子家庭條件不好,否則,我同樣的講課,為什麼别的孩子就能學會呢?”這樣一想,就難以反思了。有時,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第二,低效反思的原因是什麼?一是缺乏理論或專家的指導,沒有異質性思維的介入,反思隻是停留在表面或單個維度,難以真正激活思維。二是缺乏行動,實踐既是反思的目的,也是檢驗反思的工具,思而不行就隻是虛無缥缈的念頭。三是缺乏共同體,獨立思考很難突破個人認知的局限性,蘿蔔炖蘿蔔,炖來炖去,一個味道。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