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老了病一場才知道: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不過是“一場交易”

前言:

曾經在網絡裡看到一位農村留守老人說:

“我們這輩子,也許隻能是這樣了,活了那麼多年,就跟沒活一樣。”

這句話說出了多少老人的心聲。

我們活到最後,仿佛跟做了一場夢一樣。

年輕時努力為生活打拼,拼盡所有,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

等到子女成家,我們掏空積蓄;等到我們衰老,需要子女照顧和陪伴。

子女卻又是忙碌,而老人被疾病纏身,在孤獨中離開曾熱鬧的塵世。

網絡裡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人到老年,到底什麼最可靠?

其實,老人身體好時,不需要依靠誰,一樣能夠過好日子'

最難的是,老人身體不好才知道,這輩子最能依靠的是手裡的金錢和子女的良心。

社區裡68歲的秦阿姨說:人老了,生一場病才知道: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最終不過是“一場利益交易”而已。

老了病一場才知道: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不過是“一場交易”

傾訴人:68歲的秦阿姨

我今年68歲,獨居多年,老伴退休那年一覺睡過去,留下我一個人獨活。

獨生兒子早已成家有兩個孩子,我也盡了做老人的義務,幫忙帶大。

本以為自己可以安心地獨居,好好享受一下美好的退休生活。

然而,去年一場疾病,讓我懂得,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太過于現實。

最初需要先墊付住院費用時,兒媳跟我說哭窮說手裡沒錢。

我沒有辦法,隻能把存款提前取出來,接着是請護工照顧我。

兒子說他們每月的壓力很大,這錢也需要我自己出。

對于這個事情,我心裡提前有準備的,但讓我沒想到内心還是很失落。

在我的認知裡,兒子兒媳應該多付出些,最起碼不該對我如此冷漠。

從醫院回家後,我自己主動提出請個保姆照顧我一段時間。

兒子兒媳卻認為,我已經好得差不多了,可以自理生活,不必請保姆。

兒媳說若我覺得一個人在家孤獨,不如去養老院,那裡有同齡人做伴。

老了病一場才知道: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不過是“一場交易”

我感慨當初的想法和做法很正确,沒有同意把自己的房子賣了,幫兒子家置換大房子。

若我沒有自己的住房,跟随兒子兒媳居住,必然會被他們送去養老院。

若我當時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幫兒子家,我現在也隻能看兒子兒媳的臉色生活。

好在我每月有4000多的退休工資,手裡還留着50多萬的養老錢。

病一場,住了半個多月醫院,自付了兩萬多,沒有花幾十萬續命。

現在回想當時兒子兒媳的态度,我越來越感謝自己的決策。

老伴剛走的那幾年,兒媳總說“養兒防老”,勸說我把房子賣了,幫他們置換一套四居室。

我不說同意也不說不同意,而是告訴兒媳,我喜歡一個人居住。

兒子買新車跟我借錢,我說存款是用來續命的,不能随便拿出來用。

兒子當時還抱怨,别人家的父母,每月都會補貼子女的生活。

而我一分錢都不幫扶他們,我當時就認為兒子兒媳不知道感恩。

老了病一場才知道: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不過是“一場交易”

我帶大孫子,帶大孫女,我每月的退休工資都用在兒子家裡。

兒子兒媳最初還給我點生活費,後來就跟我哭窮,我隻能拿錢出來買菜。

我給孫子孫女1000的壓歲錢,兒媳卻說别人家的爺爺奶奶都是給五位數。

每次這樣,我都不說話,默默地聽兒媳在那裡跟别人攀比。

我明白,這是嫌棄我給的少,可我就隻有這個能力,讓我再去打工掙錢貼補他們。

孫女上學後,我回自己家獨居,兒子兒媳很少給我電話,隻有過年才回來。

每次回來,兒媳總說自己父母給兩個孩子多少錢,說同事的婆家如何幫扶。

聽得我都能背出來,心裡也漸漸地寒了。

通過去年那場疾病,我算是徹底看明白:晚年我能夠依靠的隻有我自己。

老了病一場才知道: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不過是“一場交易”

過去子女多,總會有一個孝順的,我們這代人隻有一個孩子。

想要依靠兒子給我養老,那也是需要我把房子和存款拿出來。

如果我現在把房子和存款都交給兒子,我的歸宿隻有養老院。

想明白這一點,我也算活明白,人老了,能夠依靠的隻有這三件東西:

首先是健康的身體,不論到什麼時候,健康才是最大财富,也是父母與子女親情的契機。

其次是獨立的住房,不到萬不得已,老人不要把房子提前交出去,否則隻能去養老院。

最後是自己的存款,要給自己留下養老錢,不要伸手跟子女要錢續命,否則子女的臉色最“醜”。

想要晚年過得舒心,物質,精神雙豐收,一定要趁年輕多掙錢,還要活到老學到老。

想要自己的晚年過得舒暢,手裡一定要有錢,才能讓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溫暖。

老了病一場才知道: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不過是“一場交易”

我現在身體恢複得還不錯,不再需要保姆了,能夠獨立自理地生活。

每天堅持走出家門鍛煉身體,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無事在家看書,追劇,聽故事。

有時我也在想,所謂的親情,到了晚年,也不過是一場利益交換。

父母與子女一場親情,不一定是為了“養兒防老”,但缺少親情的老年,必然悲涼。

年輕時,我和老伴努力掙錢,總以為給兒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我們的晚年必然會被兒子善待,然而,一場疾病,我才知道:

看似美好的日子,不過是彼此“有用”罷了,晚年的日子隻有自己好才是真的好。

人老了,子女對老人晚年的盡孝,有時真的需要經濟支撐。

所謂的孝順,也是有經濟基礎做“藥引子”。

城裡的老人尚且如此,農村的老人有太多跟《喜喪》裡的郭老太太那樣。

人到晚年,為了不拖拉子女,甯願自我了斷,也不讓子女為難。

我也算是想明白了,活一天就開心一天,把情緒調整好,把心态放平。

能夠享受到兒子兒媳的陪伴,那是我的福氣,若得不到,那是我的宿命。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