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讀小學、中學時,每次到了雙搶季節,一批批學生背着水壺,提着竹籃在收割過的麥田拾穗。一個暑假下來,每個人都能收獲三、四十斤的淨麥粒,最後統一上繳公社或生産隊,大人們給予孩子僅有的就是一個勁地表揚。當時小學課本上有一篇作文,叫《顆粒歸公》,就是绐小學生們講了勞動光榮、熱愛集體的精神。其實,正是這種思想境界,像一顆種子默默地埋在了每個人的内心深處,伴随我們一起成長。
純真浪漫的歲月像一茬一茬莊稼被我們收割,後來,考上了初中和高中,我們變得些“脫離勞動”了,甚至“愈演愈烈”。那時到了雙搶,父母為了孩子考學而承擔一切田間和家務勞動,常常統過山鄉到學校送吃送衣,讓我們安心複習……那時,唯一喜歡讀的文章就是毛澤東先生的《為人民服務》,因為那文章表達了所有人對勞動者艱辛的崇尚和嘔歌。至此,我們深深愛着父母,愛着像父母一樣的農民兄弟,愛他們吃苦在先,辛勤勞動的奉獻精神,愛他們崇愛農業、鑽研勞動的沖天幹勁,更愛他們比花還紅、不屈不撓的铮骨脊粱。
我最欽佩的是農民兄弟與命運之神抗争永不服輸的鋼鐵精神。有幾個山區,每年到了訊期,難免遭受山洪、泥石流的瘋狂肆虐。家園、房屋、牲畜甚至自己的親生骨肉往往被無情的大水奪走,一片汪洋上橫漂幾根木頭,滿目凄涼。可是,災情一過,農民們就投入到再生産的鬥争中去,打樁、搭房、墾荒、挖渠,原先凄惶的土地又一片生命的蔥郁……你說說他們如此快的安置家園,靠的是什麼法寶?兩個字,“勞動”,勞動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境遇。我無法表達農民和勞動之間那股相伴相生的情誼,他們對勞動的感情太深太深,以至于半天不動彈,他們就煩燥不安,無所事事,許多老者這麼說也都是這樣。想一想人類簡單的發展史,就一目了然。人類利用鑽木取火之後,勞動使人類從原始森林走出後就脫胎換骨,人類的手工業和蓄牧業才得以分離和升華,世界從由小變大,再由大變小。在這個複雜的生産鬥争過程中,沖鋒陷陣的就是勞動人民,其不乏優秀的農民群體,他們用勞動改變了一切,他們不斷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作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我們,不斷汲取知識養料,正是為了日後重新投入勞動者的熔爐,成為他們中的一個普通成員。年輕人肩上的擔子太輕,勞動的苦楚未盡其味,正是這種思想差距,才催促我們要回到他們身邊。随從勞動人民,學習他們的閃光點,學習他們熱愛勞動,貢獻四化的趕超精神。想一想,用占世界耕地面積7%的土地,要養活占世界人口12%的農業大國,出路靠誰?農民。武器靠什麼?勞動。
《毛澤東文選》中就有關于六七十年代上山下鄉的精辟論述。“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今天我們不再提“貧下中農”的話語了,更多的是“勞動光榮”了。湖南省高校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開幕式已在湖南大學舉行,我們一行南下藍山,正是本着為農民兄弟服務的宗旨,把有用的東西帶給他們,催促農民兄弟科技緻富,科技興湘,不失時機地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深化農村各項體制改革,解放思想,破除舊的、錯的觀念,從而更好地共奔小康建立新型社會主義農村新典範。我們力争嚴于律己,接受農民兄弟的監督和指正,全心全意為農民兄弟服務,紮紮實實為群衆辦事實,在此建立與農民兄弟的深情厚誼。
勞動,這一樸素的詞彙,有着詩一般神秘豐富的内涵,它的價值閃爍迷人的風采。正是勞動的價值,才使我們富有及充實,使我們欣慰地看到二十一世紀的曙光。
(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五日寫于湖南大學暑期三下鄉前夕)
上一篇
鴿子遺傳白羽和白爪現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