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萬病至簡理法方藥篇

導緻疾病的原理有兩方面:1 有形物質基礎 2 無形功能【氣】的運轉

有形物質基礎有兩個方面:1 導緻疾病的垃圾 2 清洗垃圾的水【津液血液】

無形功能【氣】的運轉也是兩個:1 升 2 降

一:物質基礎

1 導緻疾病的垃圾 主要來自于飲食。肉味厚重屬陰,多食肉體内垃圾就多。凡有形之病【腫瘤、痘痘、痤瘡、痔瘡,增生、結石】越吃肉病越重。有時候不是醫生不高明處方不好,而是患者吃肉太多。所以,這類病,應該少吃最好不吃肉。疾病好的快慢取決于患者自己。

在病理上,成形的垃圾形态有兩種:痰濕,淤血。陽化氣的原理,濃度較低的垃圾加熱了直接就可以化解掉,但是郁結久了堅硬的痰淤就要用專門化解的藥物來清理了。這些藥物相當于強力清潔劑,效力越強的腐蝕力就越強【對身體傷害性同時也加大】。

針對痰核,較柔和的是陳皮,接着是半夏,再接着就是膽南星。針對淤血,最柔和的是紅花、當歸、田七、川芎、元胡。紅花最輕,效力也是最緩和,但是速度快,用于清理懸浮狀态的淤血效果是最好的,比如新傷内出血,立即大量紅花嚼服,溫黃酒送服,可以迅速止血,延緩穩定病情,活血化瘀同時還能生新。其它的都是塊狀莖,和它們沉重的質感一樣,功效也是緩和的,适用于陰血不足,淤滞較重較粘稠的情況,就像厚重的油污,清洗速度快是沒用的。所以化瘀血的藥多質重。相對來說,歸身補血不攻,隻有歸尾可以活血,破血都說不上,所以當歸化瘀功效最低;田七最沉重,氣感柔和沉斂綿長,攻補兼施,适合較長期服用,相對于當歸作用于血,田七偏作用于筋骨,所以有個習俗就是在孩子二七二八的時候每個月服用一兩次田七,孩子就長得好;川芎氣感最強走串最快氣勢渾厚,可以作為化瘀血基礎藥,元胡的氣感是尖銳的,滲透性最好,适合巷戰;化瘀血最厲害的是三菱、莪術,也都是塊狀莖。兩者通常搭配使用,他們就像坦克一樣,無堅不摧,用于攻堅戰,破碉堡,最難化開的由它倆上,但是破壞性也最大,不可久用。

越頑固的淤塊【久病之人的體質】,越快不了,隻能慢工出細活,藥效需要的是粘合附着慢慢滲透。所以,化瘀血痰濁時,我通常會選用酸味藥。說實話,對于理論上說的鹹能軟堅散結,我是體會不大,酸味的軟堅散結,我倒是感受最明顯。用山楂泡水,再多污垢的茶壺杯子,立即就清清亮亮。最硬的牙齒,吃了酸梅後立馬打軟。所以,但凡有淤滞,我慣用烏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陳皮、白芍這幾味酸藥。效果相當好。特别是在排除宿便這塊應驗最多最顯效。至于化瘀,最好用丸劑,緩慢釋放、附着、滲透、分解。

2 清洗垃圾的水 就是體内的津液血液。垃圾相當于污物,血液津液相當于水。水越多,清洗就越容易。水越少,清洗就越難。津液血液不足的人,中醫叫“陰虛”。這種人很難治,因為無論你怎麼用功,都必須在有足夠運輸載體的基礎上才可以實現。再好的洗衣粉洗衣液,都必須有水才可以發揮功效。陰虛的人垃圾再多症狀再難受,有時候沒辦法優先解決,因為你沒有水,先要給你補水,其它治療才可以跟進。所以,這類人的疾病好的快慢,已經被陰虛的體質限制死了,隻能慢慢來,有水了再說。要緻富,先修路。要治病,也要先修路——水路。

補津液的藥都是富含汁液的,比如黨參、麥冬、天冬、沙參、玉竹、枸杞、熟地、紅棗。補水加上鎖水,效果就會更好,鎖水的是酸味藥,比如五味子、山茱萸、烏梅。嚴格區分,同樣補津液,他們還有各自不同的歸屬特點,比如補肝補肺還是補腎,但人是一體的,補哪裡不是最終都會彙合?區分意義不大。津液不足都可以用這些藥搭配。

補血的藥,當歸首當其沖。通常把熟地也算入補血藥。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些東西本來都不補血,他們隻是提供補血所需的養料,原料而已,制造血的才是補血,睡覺才是造血補血的根本。最補血的是早睡覺!即使不吃當歸,普通飲食不照樣制造了生長需要的血液嗎?服用當歸不早睡覺,照樣補不了血;不服當歸,早睡覺,血液依然生成。何輕何重,應該是很明确了。所以,再講究哪味藥補血不補血,誰效果更好,意義就不是太大了。

上藥三品:“精”“氣”“神”——都是人體自己本就具備的功能。讓它們正常發揮功能,就是最補的藥,最好的藥。

二:無形功能的運轉——也就是氣的運轉

人體氣的運轉有以下規律:熱升涼降。左升右降,前升後降。剛好就形成一個圓圈,這種氣的運動就叫圓運動。功能不正常就是氣升降的功能不正常。左路叫不升,右路叫不降。有沒有升太過呢?有,體現為不降。有沒有降太過呢?有,體現為升不及。所以,本質的隻有“不升”和“不降”兩種。氣的升降和功能之間如何關聯呢?氣就是熱能,氣走到哪裡,能量就走到哪裡,那裡的功能就發動起來。

1 升 升的功能位置上,體現在身體左邊、前面的功能正常發揮。性質上,升為陽氣發散,熱、用陽。有病了,多體現為陽氣發散不利、功能不足的症狀:左邊手腳無力【氣不足】、惡寒畏寒【氣不足不升】精神萎靡【氣不足】、手足冰冷【氣不足】、食欲不振【氣不足】尿多、記憶力下降【氣不足】大便溏洩【陽氣不蒸化上升】、皮膚癢【氣不透】、胸悶【氣不透】等等。

2 降 降的功能位置上,體現在身體右邊、後面的功能正常發揮。性質上,降為陽氣收斂,涼、藏陽。有病了,多體現為陽氣收斂不及、功能太過的症狀:右邊手腳僵硬、前胸乳腺疾病,發熱、大汗、便秘、失眠、多夢、焦慮、煩躁、口苦、咽幹、目眩、渴飲等等。

治病就是讓不升的升,不降的降,圓圈畫好了,病就好了。治病也就很簡單了:畫個圈而已。用一元堂常用的術語叫做:調升降。

升左路的藥略談:

附子,川烏草烏【通常配合使用】,細辛、生姜、桂枝、麻黃、柴胡、川芎。

附子作用于最深層次,相當于圓運動的最低點,對應于腎,少陰系統,骨頭内,深寒,陳寒。久病入裡,或者大量輸液導緻急慢性腎功能問題,骨髓病【白血病、造血功能病】。生附子力道峻猛,用于救急,熟【泡或者叫制】附子用于緩和期的助陽散寒。生附子的鑽透力也較熟附子好,所以用于刺痛鑽痛的效果比熟附子好;川烏草烏擅長于筋骨關節層面,這些部位的病痛,用川烏草烏效果最好;川烏草烏是特種大隊的話,細辛就相當于特種小分隊,骨節隙縫的穿透性非常好,穿破陳寒的屏障,打開通道效果非常好。細辛單獨力量不夠強大,通常都是配合附子川烏草烏來發揮功效。

生姜就是基層部隊,但是是最重要的基礎部隊,所有作戰都是在基層部隊的基礎上發揮功效。基層部隊的特性就是量大,無所不至,無處不有。所有溫陽藥在加上相對最大量的生姜基礎上,功效都能發揮到最佳狀态。附子無姜不熱,就是說附子的熱性相當于大将軍,氣勢強大,但是必須有兵力配合調用,才可以顯示出來,光頭司令是作用不大的。将軍駕到,前面還需要有小兵開路,走起來就順暢了。這就是大量生姜搭配附子使用就不會有劇烈排病反應的緣故。火神理論推廣最大問題就是排病反應的劇烈。加入一味生姜就可以很好的解決了,這是澄空先生的智慧。

桂枝作用面在皮下,肌肉之間。麻黃作用面在皮膚。所以,肌肉酸痛多用桂枝【解肌】,皮膚痛用麻黃【解表】。這兩味藥講的最多,我就不再多講了。

柴胡是由内髒一路通到肌表的,上述的藥可以理解為走外圍,柴胡可以理解為走内路。更準确的說,是打通上下。柴胡用藥的部位是根部為主,連帶手指長的細枝。枝上行,根下潛。所以,柴胡的特性,說升或者說降都不太合适,說調升降,上下通行是最合适的。

川芎主要就是走血液血管内。也應該理解為通行,而不需要定性上或者下。肝主藏血,血管有升有降,走肝的藥,大多都可以這樣定性。厥陰肝木少陽膽木的特征就是寒熱并存,上下通行。

降右路的藥略談:

龍骨、牡蛎、黃芩、石膏、知母、百合【兼論五味子】、杏仁、川貝、厚樸、枳實、大黃、芒硝。白芍。

龍骨、牡蛎沉重手感冰涼【生用。煅的收斂為主,降性減弱】,決定了性質就是下潛重鎮的作用。用于神志上亢不清不明太過的狀态。

黃芩和石膏都是從上往下降的,但是黃芩類似于幹冷,涼而幹燥,石膏類似于濕冷,涼而帶潤。黃芩小量取用即可,一般20克内,石膏需要大量,一般10克到上百克都有。黃芩的作用迅速,但不持久;石膏的作用較慢,但綿長。知母涼降之性次于石膏,潤性強于石膏,用于兼燥的病。

百合,合陽明,汁肉肥厚,可以歸屬于養陰物質基礎方,但因為其聚斂下降的作用也很突出,所以,列入降氣類。質感清而不膩,收斂而又不會過于滋膩,可以大量使用。五味子收斂之性強,但是本性溫,降性不足,所以不宜列入此列。收斂是由外向裡收,下降是由上而下。相類似而不同。五味子收斂而不降,就像網一樣把木氣金氣束縛住,所以不宜多用,一般20克内為宜,組合比例中從屬為宜。

杏仁有甜杏仁苦杏仁之分,甜杏仁因其甘偏于潤肺的作用,苦杏仁因其苦偏于降逆下洩肺氣。杏仁帶有油脂,潤降止咳,對比其它止咳藥如紫菀、百部,功效比較溫和。川貝也降逆止咳,但是補益的作用就大于杏仁,降氣之性稍遜杏仁。貝母也有類似于杏仁的甘苦之分。浙貝帶苦,降逆止咳之效更強,性涼偏寒。川貝甘為主,潤肺之效更佳。性涼。

大家發現沒有?這些降氣之藥,多作用于肺。五髒中心肝脾腎皆升,唯有肺獨降【嚴格來說也還有升,宣發的作用就是升,但主要體現為降為主】,對應六經為陽明燥金,陽明病裡提綱證就是白虎湯證,君藥石膏。所以,如果一個人肺有問題,氣的下降就出現很大問題。肺切除的患者,睡眠就非常難辦,因為你連降氣的工具手段都沒有了,用方中你就隻能至始至終多加生脈飲【黨參、麥冬、五味子】幫助下降。

在前面講的補津液的藥,其實也是下降的藥,但它們是以本身體質沉重之性來降,而不是下降之性。所以,歸入補充津液的基礎方更合适,而不放入下降方。但是通過組合,入生脈飲,下降的功效還是不錯的,輕微的氣不降,用生脈飲就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嚴重的氣不降,就必須搭配降氣的藥了。黃芩和石膏兩味藥基本就足夠了,在量上作調整就是。止咳的根源是降氣,隻要降氣就可以止咳,所以,不一定非要用杏仁川貝。

讓肺氣宣的,讓肺氣不降的,就是肝氣,左路上升的最主要的氣。根于腎水上達于肺金,溝通上下的作用。作用于肝的就有升藥也有降藥。前面生姜升肝氣,這裡厚樸、枳實就是降氣作用。降就有重着之性,所以,厚樸為厚厚的一層樹皮,枳實為沉重的果實切片。厚樸偏作用于心胸口上段,枳實偏于腹腔一段。通常同時搭配使用。

大黃的下洩之力,大名鼎鼎了。芒硝也是下洩的,不過,相對而言,大黃洩無形之氣,芒硝洩有形之實。所以,大黃煮久洩力就不足,要洩利,一般後下。芒硝是非常沉重的礦石,遇水即化,所以一般用藥汁攪拌沖服。芒硝味鹹性寒,借其重墜之性迅速下達腸腑之間,所以,通腑之效一流,五髒之病就所顧不及。腸腑之間有任何淤血痰濁,芒硝都可以快速清除,是其它藥所難以比及的。但是,這個時代,肥脂厚膩吃多了,枯燥硬結之病機,還能有幾個?慢性病陰虛之體【污濁易于留滞】,窮困之地多用。其鹹能軟堅之性,我理解為鹹令局部大量吸水聚集滲透之故。體會不多。當年的“神醫”胡萬林就是靠大劑量芒硝通利治病而起名。現在沒有多少陽明腑實【便質堅硬的便秘】的病人了,胡萬林來到今天也成就不了當年的風雲氣勢。

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的組合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承氣湯。

白芍是和川芎剛好相反相應的一味藥。它們都走肝入血,但是川芎走串發散,白芍收斂内聚。川芎的化瘀是辛散之性,白芍的化瘀是酸的軟化分解之性。

别論:陳皮。幹姜。炙甘草。

陳皮氣清芳香【特别是正宗的新化陳皮】,清氣上行,頭腦精神為之一振。但是服用後放屁多多,就說明下通腑氣的作用也很強。所以,我将陳皮定義為調升降之藥,不在純升或者純降之列。

左升右降的中間,還有一個軸心,那個軸心也在轉,隻不過位置不變,定在那裡轉,相當于自轉。外圈的升降相當于公轉。上與下,左與右,裡與外,前與後的氣交流都要通過這個軸心來轉。軸心自己隻是一個傳力、通道的作用而已。所以不需要發力,隻需要保證通道通暢即可。通暢用門戶來形容就叫開,開的力量來自于熱,寒涼則合。所以,隻需要保證夠熱就可以。幹姜就是起這個作用的。生姜嫩,牛氣沖天,老了就圓滑了,銳氣收藏起來,不走動了。老姜就是守得最好的。用老姜做成的幹姜就更加固守了。它的效力一般維持在脾胃中焦這個圈裡。

姜的火力猛,但是不持久。為了讓這個力量緩和持久的作用,就需要炙甘草的作用來搭配。幹姜是火,炙甘草就是土塊,把火的熱量藏起來持久保溫。生甘草收藏補益之力不如炙甘草。生甘草偏涼,降氣清火。

幹姜就像熱湯,炙甘草就像湯面上的油,陳皮就像放在湯中的那一撮蔥花。整個搭配就非常美妙了:有熱,又能持久,還不油膩。

别論:五味子、山茱萸、砂仁。

五味子收斂上半部從上往下收【斂肺,用于虛咳多汗】,山茱萸收斂下半部【斂腎,用于尿頻多尿】從上往下聚。剛好相對稱,上收下引。砂仁作用于中焦脾胃,把外散的氣向脾胃收斂【斂脾胃,用于腹脹】。這三味藥就像三個金鐘罩,護住了一氣在規定範圍内周流不息。收太緊就會影響氣的運轉,所以一般作為輔助藥,用量比例較低。

特殊藥組:附子+石膏 附子+大黃
寒熱不調升降不周的病機,嚴重時會表現為:上半身如處冰窖,下半身如陷火窯,或者相反。或者表現為左右的區别。這時候就可以加大圓運動的周轉力度,用大熱大寒之藥搭配:附子+石膏。如果是久病,垃圾堆積嚴重,幾天一次大便的,可以改用附子+大黃。加石膏是調氣,加大黃是通過洩有形垃圾調無形之氣。因為這組藥的強力,所以中效即止。寒熱調平, 上下左右寒熱平均了,排出污穢之便了,就要立即停用這對組藥。

每個人對藥物的體會都有不同,大方向都一樣,但具體細節都有自己的特色。以上的也隻是我個人的看法,僅僅是大家可以借鑒的一個說法而已,僅供參考。

氣升不及的病,表現為“寒”和“功能不足”,則用升藥;

氣降不及的病,表現為“熱”和“功能太過”,則用降藥。

在判斷好疾病的性質之後,再考慮物質基礎問題【能量和垃圾】,相應的選擇藥物,一個處方就出來了。上文所列的藥物隻是一小部分,不過,就已經足以解決大部分的疾病了。再怎麼增加藥物,隻不過是細節的再精确而已,大同小異,大方向脫不了這個圈圈。

右路就是左路上升的障礙,右路降了,左路上升也通暢了,就像睡一個好覺【右路降】,第二天精神會更好【左路升】。圓運動,左右兩邊都是一樣的。可以想象圓圈為一條繞成環形的水管,左升右降,力量沒有區别,升的同時也在降,降的同時也在升。升是動力,降是阻力,沒有誰更重要的區别,同等重要。同時用工。所以,有時候不降可以用助升左路的方法,不升可以用助降右路的方法。都是可以的。減阻力和加動力是同樣的效果。按一氣周流的原理,不管是用以升左路為主的小柴胡加姜附湯(增強動力),還是用以降右路為主的生脈熟地枸杞飲(減輕阻力),本質都一樣,都是為了加快一氣循環周流的速度。一氣周流的原理太妙了,所以對于元氣太虛的患者,如果用升左路的方法元氣反而經不起消耗,得不嘗失,就可以考慮用降右的方法,使其聚集一身元氣,降極而升。正治行不通,可以用反治,這就是一氣周流的靈活之處。

所以,中醫真的可以很簡單!

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普通患者完全可以自助式的解決自身的問題。稍有一點不舒服,患者自己最先察覺到,這時用藥,因為病輕,會很容易就見效!小病自己解決,大病找醫生,這是多麼好的意境啊!

具體用藥時間,根據天道即可:春夏氣升,秋冬氣降;白天氣升,下午晚上氣降。白天就是春夏,晚上就是秋冬。

用藥法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助陽發散,升發助陽之藥白天服用;秋冬助陽收斂,下降斂陽之藥晚上服用。養陰的意思,是幫助陽氣的收藏。

影響人的因素有:天、地、人。天道指日升日落,非人力可變;地指生活工作居住環境的改變,非藥力範圍【屬于風水範疇】,但是其中的寒熱是可以調整的,比如夏天不要用空調或者采取防護措施,冬天不要開太高的暖氣,10~15度為宜。以及避風。這些是養生問題。所以,真正影響我們自身變化最大最多的是人自己。主動性最大的也是人。

服藥的時機借助“天”的力量,“地”的因素不變,相對“人”就是二比一的優勢了。所以,公式化的早扶陽晚養陰,就足以應對絕大部分的疾病。傻瓜式操作。

人體的變化再多再大,最終要回歸到天道來——多重的病,你還是得向着白天醒,晚上睡這個規律靠攏。所以,即使不能精細辨證人體的諸多變化而調整用藥【有時候晚上得用升發的藥,白天得用收斂的藥】,也無妨,你就按照天道的規律來就是。

中國文化智慧的巅峰代表《周易》有三個基本規律:簡易【簡單原則】、不易【不變的規律】、變易【表現形式的多變】。中醫亦如是。作為普通患者,僅為了解決自己的輕微小毛病,用簡易和不易就已經足夠。作為專業的人士,變多了,有時候會迷失,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迷失了,但願我的文章能夠對您有所幫助,重歸簡易和不易。

逮着簡易說簡單不足以應對臨床需要

逮着變易說變化那麼複雜抓不住根本

于是這些人就成為了永遠都是正确的周易“大師”——“不易大師”


醫易相通五行篇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運動。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并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并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運動變化規律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髒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系,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因此,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既用作在理論上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1、五行屬性及歸類方法
  (1)第一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于《洪範》。今人多理解為: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态,為枝幹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2)第二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于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诂。
  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後,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學的差别所在。
  2、五行屬性歸類
  曆代醫家為了說明人體内外的整體性和複雜性,亦把人體的髒腑組織、生理活動、病理反應,以及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廣泛地聯系。
  (1)以五行之特性,說明五髒之功能。如木性生發條達,肝性喜條達而主疏洩;水性滋潤下行,腎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屬木、腎主水,其它髒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髒為主體,外應五方、五季、五氣等,内聯五髒、五官、形體、情志等的五個功能活動系統。
  (3)此五個功能活動系統,說明了人體的内環境與外在自然環境之間也存在着對立統一的聯系,如春屬木,肝氣旺于春,春天多風等。在内則肝與膽相表裡,開竅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風等。
  應當指出上述是該表橫的聯系,若從縱的方面來看,則表示此五類事物或現象之間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勝複的關系。


  (3)五行歸類的意義
  五行屬性歸類,主要用于概括人體及其與自然界多種事物或現象在屬性上的某些内在聯系。例如以五行特點來比象說明五髒之某些生理功能特點:如木性條達曲直,有生發之特點,而肝性柔和舒暢且主疏洩,又主升發之氣,故肝屬木;火為陽熱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為陽髒主動,心陽有溫煦作用,故心屬火;土為萬物之母,有生化、長養萬物之特性,而脾能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故脾屬土;金有清肅,收斂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肅降,故肺屬金;水有濕潤下行之特性,而腎能藏精,主人體水液代謝之調節并能使廢水下行排出體外,故腎主水。
  中醫學把人與自然的這種關系稱之為'天人相應',五行學說則把人體髒腑形體和自然界相類似的有關事物,分别歸屬于五行系統,從而說明人體五髒系統和自然界同類事物之間,存在着相互通應、相互影響的關系。而且系統與系統之間存在着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說明髒腑間客觀存在的某些生理聯系,用以解釋某些病理現象,并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例如,脾屬土,故與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節之'長夏'、氣候之'濕',不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聯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驗證。如口甜,可反映脾濕蘊盛等。
五行的基本規律:
1)五行的相乘、相侮
  相乘與相侮,是五行關系在某種因素作用影響下所産生的反常現象。乘,即乘虛侵襲。侮,即恃強淩弱。相乘,即相克的太過,超過了正常制約的力量,從而使五行系統結構關系失去正常的協調。此種反常現象的産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襲者乘其虛而淩其弱。二是乘襲者亢極,不受它行制約,恃其強而襲其應克之行。
  應當說明,'相克'與'相乘'是有區别的,相克是正常情況下的制約關系;相乘則是正常制約關系遭到破壞以後的過度克伐,是反常現象。在人體,則前者是生理狀态,後者則為病理狀态。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統結構關系失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同樣也有兩種情況:一是被克者亢極,不受制約,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應克木,若木氣亢極,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氣虛衰,則木因其衰而侮金,即為木侮金(衰)。
  所以說:'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即是說,五行若某一行之氣太過,則對其所勝(我克)之行過度制約,而發生相乘。而對其所不勝(克我)之行發生相侮,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氣不足,則克我之行必過度制約而乘之。而己所勝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例如臨床所見的支氣管擴張病證,病位在肺,每因肝氣郁結,氣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見咳血,則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郁氣滞,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則為木郁乘土。濕熱型高血壓,多因濕熱困脾,引發肝失疏洩,肝陽亢逆,則為土侮木。至于金乘木(虛)證候,臨床則為少見。


  (2)五行的相生、相克
  在五行之間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聯系規律,所謂相生,即相互資生、促進、助長之意;所謂相克,即相互制約、克服、抑制之意。生克是五行學說用以概括和說明事物聯系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觀點。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關系見下圖:
  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相生關系又稱之為'母子關系。'
  在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兩方面關系,我克者為'我所勝',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所以,相克關系又稱為'所勝'、'所不勝'的'相勝'關系。
  事物内部系統結構的五個方面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構成了事物正常情況下的循環運動,因而經常處于運動發展之中,是不平衡的。然而就五行整體來看,相生與相克又都是在總和中表現出相對的動态平衡。而五行中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别行,又被别行所生;既克别行,又被别行所克,故在整體上也呈現動态均勢。可見,五行所達到的平衡,不是絕對的靜止,而是建立在運動基礎上的動态平衡。
  (3)五行的制化、勝複
  五行系統結構之所以能夠保持動态平衡和循環運動,主要在于其本身客觀存在着兩種自行調節機制和途徑。一種是正常情況下的'制化'調節;一種則是在反常情況下的'勝複'調節。
  制,即制約。化,是生化。所謂制化調節,主要是指五行系統結構在正常狀态下,通過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産生的調節作用,又稱為'五行制化'。
  首先,從五行的整體作用可以明顯看出,任何兩行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關系,所以才能保證'制化'關系的正常。
  即是說,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從而使木不亢不衰,故能滋養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
  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從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養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
  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從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養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
  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從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養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
  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從而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養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
  可以看出,正是這種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調節并保持了事物結構的相對協調和平衡。因為相生、相克的過程,也就是事物消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不平衡的消長情況,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調節,這樣就會重複出現再一次的協調平衡。而正是這種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環運動,推動着事物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
  所謂勝複調節,主要是指五行系統結構在反常情況下,即在局部出現較大不平衡的情況下,通過相克關系而産生的一種大循環的調節作用。勝複調節可使一時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統結構,經過調節,由不平衡而再次恢複平衡。
  所謂'勝',即指勝氣,是指因為某行之氣太過所引起的對'己所勝'之行的過度克制。而勝氣的一旦出現,則勢必招緻一種相反的力量将其壓抑下去,即所謂複氣。故《素問》又說:'有勝之氣,其必來複也。'而且勝氣重,複氣亦重。勝氣輕,複氣亦輕。
  例如火氣太過,作為勝氣則過分克金,而使金氣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則木氣偏勝而加劇制土,土氣受制則減弱制水之力,于是水便旺盛起來,而把太過的火氣克伐下去,使其恢複正常。若火氣不足,則将受到水的過分克制,但火衰不能制金,引發金氣偏盛,金氣盛則加強制木,使木衰而無以制土,則必将引起土氣盛以制水,水衰則制火力減弱,從而使火氣相應得到逐漸恢複,以維持其正常。
  如果單純有勝而無複,也就是說當五行之中的作何一行出現有餘(太過)而沒有另一行的相應制約時,則五行系統結構的協調關系就被破壞,則會出現紊亂的反常狀态,從而産生嚴重疾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五行關系看作是陰陽關系的邏輯展開和補充。受作用者,通過某些中間環節,反作用于作用者,産生反饋調節效應,從而使系統結構保持相對平衡。


五行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1)歸屬人體組織結構
  中醫學運用了五行類比聯系的方法,根據髒腑組織的性能和特點,将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于五行系統,從而形成了以五髒(肝、心、脾、肺、腎)為中心,配合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主持五體(筋、脈、肉、皮毛、骨),開竅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榮于體表(爪、面、唇、毛、發)等的髒腑組織結構系統,為髒象學說的系統化奠定了基礎。
  此外,中醫學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運用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方法,将自然界的有關事物或現象也進行了歸屬,并與人體髒腑組織結構的五行屬性聯系起來。如人體的五髒、六腑、五體、五官等與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等相聯系,這樣就把人體與自然環境統一起來,反映了人體内外環境之間的相互收受通應關系。例如春應于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溫和,陽氣生發,萬物滋生,人體之肝氣與之相應,故肝氣旺于春。
  (2)說明五髒病理變化的相互影響
  髒腑病變的相互影響和傳遞,謂之傳變,即本髒之病可以傳至他髒,他髒之病亦可以傳于本髒。從五行規律來說,則病理上的傳變主要體現于五行相生的母子關系及五行相克的乘侮關系。
  (l)相生關系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種情況:
  母病及子,又稱'母虛累子',系病變從母髒傳來,并依據相生方向傳于屬子的髒器。臨床多先見母髒病候,繼則又見子髒病候。如水不涵木證,即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肝陰,陰不制陽,以緻肝陽虛亢,臨床可見腰膝酸軟,耳鳴遺精,眩暈,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幹口燥,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等症。
  子病犯母,又稱'子盜母氣',系病變從子髒傳來侵及屬母的髒器,臨床多見先有子髒病候,繼則又見母髒病候。如心肝火旺證,即心火亢盛而緻肝火上炎,可見心煩失眠,或狂躁谵語,口舌生瘡,舌尖紅赤疼痛,又兼見煩躁易怒,頭痛眩暈,面紅目赤等症。
  (2)相克關系傳變包括'相乘傳變'和'相侮傳變'兩種情況:
  相乘傳變,即相克太過而緻疾病傳變。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證或肝胃不和證,臨床多見肝氣橫逆,侵及脾胃,導緻消化吸收功能紊亂。多先見肝病證候,繼則又見脾氣虛弱或胃失和降證候。如肝氣橫逆,可見煩躁易怒,胸悶脅痛,眩暈頭痛等證。橫逆犯胃則繼見惡心,嗳氣,吞酸,嘔吐等症。橫逆犯脾則繼見納呆,厭食,脘腹脹滿,大便溏洩或不調等脾虛失運病證。
  相侮傳變,即反克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證,臨床多見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傷肺津或肺絡,一般先見胸脅疼痛,口苦,煩躁易怒,脈弦數等肝火亢盛之症,繼則又見咳嗽,甚則咳血,或痰中帶血等肺失清肅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後,病變由被克髒傳來,故屬相侮規律傳變。
  應當指出,所謂五行母子或乘侮關系之傳變,在臨床上并不是必定要發生的,此種傳變發生與否,還與髒氣虛實、病邪性質,以及護理治療等多方面因素或條件有關,一般來講,髒氣虛則傳,髒氣不虛則不傳或難以傳變,對此應靈活看待,不能機械理解。
  (3)說明髒腑生理功能與某些相互聯系
  中醫學根據五行之特性,用以說明五髒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條順而暢達,肝屬木,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郁,并有疏洩之功能;火性溫熱而炎上,心屬火,故心陽有溫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之特性,脾屬土,故脾有消化水谷,運輸精微,營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為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故肺具有清宣肅降之功能;水性潤下,有下行、閉藏之性,腎屬水,故腎主水液代謝之蒸化排洩,并有藏精功能。
  中醫學認為五髒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着的。五髒是人體生理活動的中心。五髒之間在生理上相互聯系、相互協調,共同完成整體的生理活動。五髒配屬五行,不僅闡明了五髒的某些功能特點,而且認為五髒之間存在着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聯系,并由此說明五髒之每一髒都與其它四髒發生着關系,從而概括出五髒的整體聯系。試從相克和相生兩方面來進行叙述如下:
  髒腑之間的相互資生聯系,如腎能藏精,肝能藏血,腎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腎水滋養肝木,即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脈,肝之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功能正常,則有助于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此即肝木上濟心火,即木生火;心主血脈,又主神志,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心之陽熱可以溫運脾陽,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榮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溫運脾土,即火生土;脾能轉輸精微,益氣以充肺,從而維持肺主氣之功能,并使之宣肅正常,此為脾氣生養肺氣,即土生金;肺主氣,職司清肅,腎主藏精納氣,肺氣肅降則有助于腎精之閉藏和氣之攝納,肺氣肅降,水道通調,又能促進腎主水功能的發揮,此即肺金滋養腎水,即金生水。

  可以看出,五髒之間相互資生的關系,即是運用五行相生的理論來闡明的。
  髒腑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如肺氣肅降,氣機調暢,可以抑制肝氣之上逆和肝陽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氣的條達,可以疏洩脾濕之壅滞,此即木克土;脾氣運化,可以調節腎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濕之泛濫,此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上濟于心,以制約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陽熱,可以制約肺氣的清肅太過,此即火克金。亦可看出,五髒之間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制約,亦是運用五行相克理論來闡明的。
  總之,五髒之間的生克關系,說明每一個髒在功能上均有他髒資助,因而本髒不至于虛損;又能制約其它髒,因而使它髒不緻過亢;若本髒之氣過盛,則有他髒之氣制約之;而本髒之氣虛損,則又有他髒之氣以滋養之。可見,通過這種生克關系,即把髒腑緊密地聯結成一個整體,從而維持了人體内環境的協調統一。
  此外,關于人體與外界環境,如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的關系,中醫學亦是用五行之規律來加以說明的,在此不一一列舉說明。
  (4)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内部髒腑有病可以反映于機體的體表,從色澤、聲音、形态、口味、脈象、舌苔等多方面反映出來。由于對五髒與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進行分類歸屬,作了一定的聯系,形成五髒系統的層次結構,所以為疾病的診斷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在臨床診斷上,我們即可以綜合四診材料,根據五行所屬及其生克乘侮規律來推斷病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兩脅脹痛,脈弦,即可診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舌尖紅或糜爛,脈洪或數,則可診為心火亢盛;而脾虛病人,面色見青,口泛酸水,則可診為肝木乘土,即肝脾不和之證。
  一般來說,中醫診病很重視色診和脈診的結合應用,且能在客觀上大緻反映出疾病的狀況。但是,欲從色脈來判斷病情的發展趨勢,則主要是運用五行的生克關系。如《醫宗金鑒·四診心法》指出:'色脈相合,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即色脈相符,為病情發展正常;脈克色為逆;脈生色為順。如肝病,色青而見弦脈,是為色脈相符;如不見弦脈而反見浮脈(肺脈),則屬相克之脈,即脈克色(金克木)為逆;若得沉脈(腎脈),即脈生色(水生木),則為順。此種判斷預後的生克關系,在臨床上雖然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能機械地套用。
  五行學說用于臨床治療方面,則主要在于控制疾病的傳變和确定治則治法兩方面。
  (1)控制疾病傳變
  疾病的發生,主要在于機體髒腑陰陽氣血功能的失調。而髒腑組織的功能失調也必然反映于内髒生克制化關系的失常。因此,疾病的傳變,則常是一髒受病而波及他髒,或他髒受病而傳及本髒。因此,在臨床上除對所病本髒進行适當處理外,特别應考慮到與其有關髒腑之間的傳變關系,并應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調整其太過或不及,以控制或防止其疾病的傳變,使之恢複其正常的功能活動。如肝髒有病,則應經常注意強健脾胃,以防其傳變。脾胃不虛,則疾病不易傳變,且易于痊愈。故《難經》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實脾氣。'
  (2)确定治則與治法
  确定治則與治法主要是根據相生、相克規律來确定某些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幾方面:
  ①根據相生規律來确定治則治法: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盜母氣)等病證。基本原則是補母或瀉子,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難經》)。
  補母:主要适用于母子關系失調的虛證。如肺氣虛弱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影響及脾之健運,而緻脾虛。脾土為母,肺金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補脾益肺方法進行治療,此即虛則補其母之含義。
  瀉子:主要适用于母子關系失調的實證。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出現肝實證時,可采用清心瀉火法進行治療。肝木為母,心火為子,故瀉心火則有助于瀉肝火,此即實則瀉其子之含義。
  此外,運用相生規律來進行治療,除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外,尚有單純的子病虛證,亦可運用母子相生關系,兼顧補母以加強其相生之力,從而有助于子髒虛證之恢複。
  臨床上依據五行相生規律所确定的治療方法,常用者有以下幾種:
  滋水涵木法:指通過滋養腎陰以養肝陰,從而涵斂肝陽的治療方法,又稱滋肝養腎法、滋補肝腎法、乙癸同源法。主要适用于腎陰虧損而緻肝陰不足,甚則肝陽偏亢之病證。金水相生法是滋補肺腎陰虛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補肺滋腎法、滋養肺腎法。主要适用于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榮于肺,以緻肺腎陰虛病證。
  培土生金法:是指補脾益氣而達到補益肺氣的治療方法。主要适用于脾虛胃弱不能滋養肺髒而緻肺脾兩虛之病證。


  ②根據相克規律來确定治療原則:多用于臨床上由于相克關系紊亂而出現的乘侮病證,主要有相克太過、相克不及和相侮(反克)之不同。其治療原則主要是抑強或扶弱,并側重于制其強盛,以使弱者易于恢複。此外在必要時,亦可在其強盛之一方尚未發生相乘病變時,利用相克規律,預先加強其被克者力量,從而防止病情之發展。
  抑強:主要适用于相乘或相侮病證。如肝氣橫逆犯胃或乘脾,出現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之病證,稱之為木亢乘土。治則應以疏肝、平肝之法為主。若由于脾胃壅滞,影響及肝,而緻肝氣失于條達疏洩,形成土郁病證,是為相侮(反克)病證,其治療則應以運脾和胃為主。總之,抑制其強,則被克者之機能自然易于恢複協調。
  扶弱:主要适用于相克之力不及,或因虛而被乘襲所産生的病證。如肝虛氣郁,影響脾胃之健運,則稱木不疏土,治宜補肝和肝為主,兼顧健脾之法。若因土虛木乘所緻的肝脾不調或肝胃失和病證,則應以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氣為法。總之,扶其弱則有助于相互制約協調關系的恢複。
  臨床上依據五行相克規律所确定的治療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幾種:
  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藥物治療脾虛肝氣亢逆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疏肝法。主要适用于脾虛肝郁病證。
  培土制水法:是指用溫運脾陽或健脾益氣藥物,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利水法。主要運用于脾虛不運,或脾陽虛損,水濕泛濫而緻的水腫等病證。
  佐金平木法:指通過清肅肺氣,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證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清肺瀉肝法。主要适用于肝火亢逆,灼傷肺金,影響肺氣清肅而緻的'木火刑金'病證。
  瀉南補北法:指通過瀉心火,補腎水以交通心腎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瀉火補腎法、滋陰降火法。主要适用于腎陰不足,心陽偏亢,水火失濟,心腎不交病證。
  此外,在針灸療法中,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四肢末端的穴位亦分屬于五行,即井、荥、輸、經、合五種穴位,分屬于木火土金水,臨床上即可根據不同病情,運用五行生克規律進行選穴針刺治療。


  同樣,五行生克關系,對于精神療法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臨床上即可以運用情志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而達到治療目的。如《素問》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等,即是運用五行相克關系來調整情志,從而達到治療精神性病症的目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