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玉雕技法|大道至簡漢八刀

▲更多精彩内容盡在中國寶石雜志公衆号

中國玉文化曆史悠久而漫長,在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發展進程中,玉器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記錄着古代社會文化,還反映出不同時期的人文藝術風貌。“玉不琢,不成器。”縱覽這悠長的玉雕史,每一代都有其獨特的技法。

圖/漢·玉豬(故宮博物院藏)

玉豬,其一長11.2厘米、高2.9厘米,其一長11.7厘米、高2.6厘米。兩件作品所用皆新疆玉,顔色不同,一件玉呈青綠色,另一件玉呈青白色。圓柱狀,底面較平,兩端略作切削以呈豬首及豬尾的外形,又以粗陰線界出眼、耳、四肢,雕琢簡練樸實。

商之時,所雕紋路多為直線,圖案簡單,以陰線刻、浮雕為主;周之時,紋路彎曲,漸趨繁複,圖案層次錯落,多雙陰線刻或淺浮雕;及至漢時,出現了“大道至簡”的藝術風格,典型代表就是“漢八刀”玉器。

“漢八刀”是漢代治玉工藝劃時代的壯舉,盡管其産生背景受社會文化主要為葬玉文化的影響,并非純粹意義上的藝術自主創新,但仍然難以抹煞其輝煌的藝術成就。

圖/清·蟬形玉琀(蘇州博物館藏)

此蟬長 4.6厘米,白玉玉含,造型略扁,頭呈弧形,凸眼似釘帽,背部刻劃雙翼。上腹部有兩條交叉的弧線,表示蟬的鳴腔,下腹部以弧形橫線,表示蟬的腹節。造型準确,紋飾簡潔。玉蟬琢磨精細,尤其是坡形線磨得光滑圓潤。玉蟬的線條凝練挺拔,走刀處見棱見鋒,表現出匠師高超的造型能力,顯示出“漢八刀”的底蘊。

關于“葬玉文化”

在中國,以玉入殓的傳統大概可追溯到6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死者或以玉琮、玉璧圍繞、覆蓋周身,或于雙眼蓋玉片、手中握玉、口中含玉,但當時口含、手握、眼蓋之玉,其形狀并不固定,有很大的随意性。

到了漢代,随着國力的增強,且在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等文化思想的作用下,玉器的人文價值得到了凸顯,成為統治階級貴族廣泛認同的珍貴資源。當儒家文化結合了當時的“黃老學說”之後,導緻了“視死如生”的厚葬風俗愈演愈烈。玉器作為貴族們争相觊觎的珍貴财富,成為諸侯貴族最為器重的随葬珍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專為斂葬而制的真正意義上的“葬玉”開始出現了。

圖/漢·玉蟬(故宮博物館藏)

玉蟬長2.9厘米、寬2.1厘米、厚0.8厘米,為白玉質,有褐色斑,薄片狀。扁腹,腹下有縱向的直線紋。長翅,翅上無翼紋。小頭,雙目凸出于頭兩側。

葬玉風氣的形成,波及到了整個社會,于是就出現了一種專門用于一般人能夠使用的葬玉。在漢代最具代表性的是“握豚”與“唅蟬”。前者代表财富,握在死者的手中,表示死者不空手而去,到了陰間還是擁有财富;後者則是由于古人認為蟬能蛻化不死,人死了如同蟬變成蛹,來年又可複生,所以死後在口中含蟬,期望死者靈魂得以超脫。

圖/漢·玉豬(故宮博物館藏)

玉豬高2.9厘米、長11.2厘米、寬2.3厘米,青玉質,玉色略偏綠。圓雕卧伏豬形,表面以寬深陰刻線勾勒輪廓,具有典型的“漢八刀”加工特征。

何謂“漢八刀”

“漢八刀”是中國玉雕技法中極具代表性的技法之一,在玉器制作上,表現出自然豪放、樸拙流利的風格。同時它也是葬玉文化帶來的産物。所謂“漢八刀”,有兩層含義:其一,形容刀工簡練、粗放,宛若八刀而就;其二,因用刀講求左右對稱,走刀後的左右兩道線槽形成了“八”字的撇捺效果。

圖/西漢·蟬形玉佩(徐州博物館藏)

玉蟬長4.5、寬2.1厘米,以新疆和田白玉制成,雙目凸出,尾稍上翹,羽翼紋理雕刻清晰,甚至連蟬足和腹部的節都雕刻得非常逼真。蟬體從頭至尾有一系挂用的穿孔,表明這件玉蟬為佩飾。

“漢八刀”技法用途

“漢八刀”技法主要用于玉蟬、玉翁仲和玉豬的制作,以及作為夔龍紋、鳳鳥紋的加強線出現在大型分區玉璧之上。典型的“漢八刀”則是指漢代雕刻的玉蟬。

在古人心目中,蟬栖于高枝,飲甘露而生,是一種性情高雅的生物。《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蟬蛻于濁污,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正因蟬寓意高潔,用玉雕刻而成,佩戴在身上,或飾在冠上,既代表身份地位,又顯清雅高尚。除了這種佩蟬和冠蟬之外,還有琀蟬。人們生前往往将蟬作為佩飾戴在身上,死後以蟬随葬,作為追求不朽獲得新生的寄托。

圖/西漢晚期至新莽時期·玉蟬(徐州博物館藏)

玉蟬長6.1厘米、寬3.3厘米、厚0.4厘米,青玉質,表面呈雞骨白色。造型寬扁,嘴前凸,兩眼向外伸出。背呈弧形,尾部呈三角形,兩翅寬大。風格寫實,注重細部刻畫,是典型的西漢晚期玉蟬特征。最早的時候,常以殘玉用作口琀,往往還是多個碎塊。玉蟬取代殘玉後,可能是受此影響,常在死者口部塞多個玉蟬。一個口内放多個,玉蟬有時比較小。

“漢八刀”技法由來

“漢八刀”實際上是斜刀碾琢工藝的一種,這種工藝在西周時期已非常流行,即以砣具側刃帶動潮濕的解玉砂碾制,線痕呈現出一面深、一面淺的斜坡狀,因此後人又稱之為“一面坡”技法。

時至漢代,衍生出“漢八刀”技法,痕迹多為深峻的弧形大坡面(多為兩道坡面成對出現,如同“八”字之撇捺狀排列);因之在下砣之際重入而輕出,故每道線紋中間粗重,端部尖淺鋒利,盡顯力度。此外玉匠在初砣之後常加以精細打磨,所以線條截面砣痕盡化,光潔锃亮,細觀之則呈略有平行劃痕的細磨砂狀态。

圖/漢·白玉蟬唅(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蟬唅長7.1厘米、寬2.8厘米、厚0.3厘米,玉質均有不同程度的絮斑、黑斑、绺及沁色。玉塞均作不規則八棱形,一端大,一端略小,表面多有黃褐沁斑,有的已成雞骨白。眼蓋一對,棗核形,表面弧凸,兩端各鑽一孔,背平。玉蟬,玉質瑩白,抛光細膩,線條簡潔、流暢。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