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用藥至簡實戰心法!(必有收獲)

用藥心法: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屬是也。

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屬是也。

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瀉:可以去閉,葶苈、大黃之屬是也。

輕:可以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鐵漿之屬是也。

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

澀:可以去脫,牡蛎、龍骨之屬是也。

燥:可以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濕: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

隻如此體,皆有所屬。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失矣。

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

此十劑,今詳之,惟寒、熱二種,何獨見遺,今補二種,以盡厥旨。

寒:可以去熱,大黃、樸硝之屬是也。

熱: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屬是也

四時、各證用藥

四時用藥:

春季——薄荷、荊芥

夏季——香薷、生姜

長夏——人參、白術

秋季——白芍、烏梅

冬季——黃芩、知母

六淫各證用藥

1 風證——防風、荊芥

2 風熱——薄荷、雙花

3 風寒——羌活、薄荷

4 風濕——羌活、白芷

1 寒證——生姜、蔥白

2 實寒——麻黃、桂枝

1 暑邪——西瓜、荷葉

2 暑冷——香薷、薄荷

3 暑風——荊芥穗、薄荷

4 暑濕——通草、薏米

5 暑熱——石膏、黃連

6 暑瀉——厚樸、扁豆

1 濕邪——豬苓、澤瀉

2 寒濕——官桂、茯苓、豬苓

3 濕熱——滑石、石膏

4 風濕——防風、萆薢

1 燥邪——黃芩、生地

2 暑燥——烏梅、麥冬

3 燥渴——天花粉、生石膏

4 燥幹——沙參、冰糖

1 火邪——黃芩、黃連、黃柏

2 氣分火——石膏、知母

3 血分火——丹皮、石膏

4 三焦火——栀子、黃芩

5 心火——牛黃、犀角、黃連

6 肝火——龍膽草、栀子

7 膽火——龍膽草、栀子

8 肺火——桑葉、生石膏

9 胃火——生石膏、黃連

10小腸火——木通、生地

11 大腸火——大黃、元明粉

12 脾火——石斛、胡黃連

13 腎火——知母、黃柏

14 膀胱火——滑石、木通

頭部用藥

六經頭痛須用川芎加引經藥

1 太陽經頭痛——羌活、蔓荊子

2 陽明經頭痛——白芷

3 少陽經頭痛——柴胡

4 太陰經頭痛——蒼術、半夏

5 少陰經頭痛——細辛、獨活

6 厥陰經頭痛——吳茱萸

7 普通頭痛——荊芥穗、薄荷

8 巅頂頭痛——藁本、蔓荊子、吳茱萸

9 左偏頭痛——柴胡、荊芥穗、薄荷

10 右偏頭痛——川芎、黃芩、荊芥穗、薄荷

11 頭角痛——柴胡、川芎

12 頭中同——川芎

13 頭面腫——附子、白鮮皮

14 頭眩——澤蘭葉、川芎、天麻

15 後腦痛——細辛

16 頸項痛——獨活

眉目用藥

1 眉棱骨痛——羌活、半夏、白芷、黃芩

2 目疼——菊花、玄參、茺蔚子

3 目幹——生地、元參

4 目翳——蛇蛻、蟬蛻、木賊

5 目障——蛴螬、密蒙花、谷精草

6 目瘡——白蒺藜、細辛

7 目赤——紅花、赤芍

8 目暗——熟地、石決明

9 赤眼爆發——防風、黃連

10 胞輪震顫——當歸、川芎、薄荷

11 目珠夜痛——夏枯草

12 眼腫——大黃、荊芥

鼻病用藥

1 鼻病——辛夷、黃芩

2 鼻塞——辛夷花、薄荷、絲瓜談、細辛

3 鼻淵——蒼耳子、茯苓

4 鼻中生瘡——黃芩

耳病用藥

1 耳瘡——龍膽草、薄荷

2 耳膿——龍膽、木通、車前子

3 耳鳴——龍膽草、苦丁茶

4 耳疳——雄黃、牛黃、白礬

口病用藥

1 口糜——生地茵陳

2 口瘡——黃連、人中白

3 口臭——佩蘭、連翹、香薷

4 口苦——黃連、栀子

5 口甜——佩蘭、石斛、黃連、黃芩

6 口辣——桑皮、地骨皮

7 口鹹——知母、黃柏

8 口酸而苦——龍膽草、柴胡、青皮、燈芯

舌病用藥

1 舌脹——百草霜、海鹽、蒲黃

2 舌長——冰片、黃連、菖蒲

3 舌短——人參、附子、肉桂

4 舌瘡——黃柏、白礬、青黛、外敷

藥多禁忌,貴在配伍

一、 酸

五味子:斂肺止咳;

酸棗仁:斂心安神;

山茱萸:斂精止遺;

烏梅:安蛔。

二、苦

1.苦寒洩熱

柴胡:洩膽熱

黃芩:清心火,洩脾熱

黃連:清心火,洩胃熱

黃柏:清心火,退黃

栀子:洩心火

茵陳:退黃

芍藥:洩熱養營

竹葉:清心除煩

牡丹:清虛熱

白頭翁:除下重

2、破結除滿

大黃:瀉下通便,活血化瘀

枳實:破氣散結

厚樸:降逆除滿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幹:除上氣

葶苈子:洩肺熱,除肺癰

皂莢:化痰

芫花:逐水(《本經》作辛,為是)

大戟:逐水

甘遂:逐水

3.苦以燥濕

白術:燥濕健脾

苦參:燥濕殺蟲

4.苦能排膿

赤小豆:破血化膿

敗醬草:排膿

5.苦極反升

瓜蒂:催吐

三、甘

1.甘以補虛

人參:補元氣

饴糖:建中

甘草:補宗氣,解毒,調和諸藥

小麥:補心氣

黃芪:補氣行氣

大棗:補脾

粳米:補胃

地黃:補心陰

麥冬:補肺陰

阿膠:補血益陰

當歸:補血

麻子仁:養血潤腸

瓜蒌根:生津止渴

升麻:解毒

2、淡以滲利

澤瀉:清熱利水

滑石:清熱利濕

茯苓:通調水道

豬苓:利水

薏苡仁:滲濕

椒目:利水

3、澀以固之

赤石脂:固小腸

禹餘糧:固大腸

竈中黃土:固胃

4、重以鎮之

代赭石:降胃氣

龍骨:鎮肝魂

四、辛

1.辛以散邪

麻黃:宣肺氣,平喘咳,溫表散寒

桂枝:溫心陽,抑水氣,解肌發汗

艾葉:行氣散寒

防己:散水氣,消身腫

烏頭:散寒

蜀椒:散寒

2、辛以行氣

川芎:行血

香豆豉:宣氣

半夏:宣肺氣;

生姜:宣胃氣;

桔梗:利咽;

瓜蒌實:寬胸散結

薤白:通陽散結

蔥白:通陽止瀉

葛根:升津液,升清止瀉

旋複花:行氣消痞

3、辛以溫陽

附子:溫腎陽

幹姜:溫脾陽

細辛:溫肺陽

吳茱萸:溫肝陽

五、鹹

1、鹹以軟之

芒硝:軟堅通便(腸)

牡蛎:軟堅消痞(膽)

鼈甲:軟堅消癥(肝)

2、鹹以走血

水蛭:活血化瘀

蟄蟲:活血化瘀

虻蟲-活血化瘀

35類同性藥:

1、麻黃、桂枝

麻黃辛溫發汗,通陽散寒,祛營中寒邪;桂枝辛溫解肌,祛衛分風邪,行陽活血,為血中氣藥,能引血中之寒外達。相須相使,增強散寒發汗,溫經宣痹作用。

2、荊芥、防風

荊芥、防風辛溫解表,祛風散寒,協同增效。适用于外感風寒表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并可祛肌表之風,而治皮膚癢疹。

3、麻黃、細辛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細辛散寒止痛,溫肺化飲,多用于寒邪犯表,痰飲阻肺,惡寒身熱,無汗身痛,喘哮咳逆,痰多清稀者。

4.川芎、白芷

川芎上行頭目,為祛風活血止痛要藥;白芷祛風止痛,引川芎而入陽明,治偏正頭痛,反複久延不愈。

天麻、川芎

天麻入肝熄風,緩肝而治肝虛風動之眩暈;川芎入血行氣,血行則風熄而頭痛平,二者共奏平熄肝風,定眩止痛之功,主治肝風上擾所緻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

6.蘇葉、香附

蘇葉散寒解表;香附理氣舒郁,主治風寒夾氣滞,無汗惡寒,周身脹痛,胸脘痞悶,且能順氣安胎,治療妊娠嘔吐。

7.金銀花、連翹

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協同增效。治風溫病,表裡俱熱,且可涼血解毒,治療癰瘡。

黃芩、桑白皮

黃芩瀉肺中實火,桑白皮瀉肺中郁熱,可佐黃芩清肺,瀉肺、平喘、止咳,用于肺熱壅盛,氣逆咳喘,咯痰黃稠。

桑葉、菊花

桑葉、菊花疏風散熱,輕宣肺氣,相須增效,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發熱,頭痛,咳嗽,咽痛。

山栀子、丹皮(桑葉、丹皮)

山栀子苦瀉清肝,丹皮涼血洩熱,為瀉肝清火常用藥物。桑葉清肝經氣分之熱,輕清疏洩,上走頭目,配丹皮氣血兩清。

丹皮、大黃

丹皮入血,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大黃苦寒通下,清熱解毒,涼血消瘀,兩者合用更能瀉熱散瘀,蕩滌熱毒瘀滞,常用于腸癰、附件炎、盆腔炎等。

青蒿、黃芩

青蒿清透少陽邪熱,黃芩苦洩肝膽濕火,共奏和解清洩之功。治療熱郁少陽,外受暑濕,寒熱往來,熱重寒輕,脅脹口苦等症。

夏枯草、蒲公英

夏枯草善清肝火,疏通郁滞,散結消腫;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二者合用清火解毒更強。可用于肝經實火,熱毒内蘊所緻的咽喉腫痛,目赤腫脹,疔瘡癰腫,如肝炎、乳癰、淋巴結腫等。

14.胡黃連、銀柴胡

胡黃連入血,清陰分伏熱,銀柴胡涼血,清肝膽虛熱,二藥合用,可治内傷勞熱骨蒸,午後潮熱,夜熱早涼,手足心熱,盜汗,小兒疳熱等症。

15.桑白皮、地骨皮

桑白皮、地骨皮二者皆可入肺清熱,潤而不燥。桑白皮偏入氣分,瀉肺中邪熱;地骨皮能入血分,清肺中伏火,治肺熱陰傷,喘咳氣逆。

16.栀子、黃柏

栀子清肝經之郁火,黃柏瀉脾之濕熱,相伍能增強清熱利濕之功,治療陽黃熱重于濕,尿赤,下焦熱淋等症。

17.生地、大黃

生地涼血清熱,滋陰生津;大黃瀉下熱結,降火涼血,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涼血止血之功,治療心胃火熾,陰傷火炎之出血。

18.大黃、黃連

大黃、黃連苦洩胃熱,瀉火止血。主治胃火内燔,迫血妄行,以及肺胃熱盛,吐血、咯血,口舌生瘡等症。

19.青蒿、白薇

青蒿、白薇清透氣營伏熱,治溫病後期,高熱己退,低熱不清,午後為甚,熱郁氣營,或内傷勞熱。兼有陰傷者配鼈甲、地骨皮。

全瓜蒌、薤白

全瓜蒌、薤白豁痰散結,通陽宣痹,治療胸痹證,臨床以胸悶胸痛,舌苔濁膩為主症,如胃炎、肺氣腫、冠心病具有以上特點者均可應用。

石膏、知母

石膏辛寒透熱,知母苦寒降火,二者合用,清胃除煩,治胃火内盛,陽明氣分實熱,壯熱、汗多,煩渴、面赤、脈大。

黃連、黃芩

黃連瀉心胃之火,黃芩清肺胃之熱,治上、中二焦火熱熾盛所緻的身熱,頭面紅腫焮痛,口舌生瘡,煩躁不寐,吐衄發斑,神識昏迷等症。

知母、黃柏

知母、黃柏清利下焦濕熱,治熱淋,尿頻急疼痛;配肉桂化氣行水,治濕熱癃閉;腎陰不足、水虧火旺,配生地、龜闆滋陰降火。

人參、蛤蚧

人參、蛤蚧補肺益腎、納氣平喘,治肺腎兩虛,咳嗽氣喘,動則為甚,汗多,語言無力。

白僵蠶、白芷

白僵蠶、白芷祛風通絡,走陽明而治風熱頭痛、齒痛,可随寒熱兼夾主次配藥,亦治濕濁下注,婦女白帶。配生川草烏各1.5克、生甘草10克(白僵蠶、白芷各10克)研成粉劑,分成9包,1日3次,每次1包,用綠茶送下,有祛風散寒通竅之功,治風寒頭痛、偏頭痛。

26.天麻、豨莶草

天麻、豨莶草平肝熄風。主治肝風眩暈,手指麻木,以及血管硬化、血壓偏高等;伴見頭皮、手足麻木者,重用豨莶草;伴見頭昏暈痛、目花者,重用天麻。

白僵蠶、地龍

白僵蠶、地龍搜風化痰通絡,治風痰入絡,頭痛,三叉神經痛,口眼歪斜等。

蒼術、厚樸

蒼術苦溫性燥,除濕健脾,升運脾氣;厚樸苦溫性散,化濕除滿,和降胃氣。共奏化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治濕困中焦,胸膈痞塞,脘腹脹滿,嘔惡不食,口黏,舌苔厚膩等。

29.高良姜、香附

高良姜溫胃散寒,理氣和中;香附疏肝解郁,理氣止痛,合用可治寒凝氣滞,胸悶脅痛,喜溫喜按,口淡多涎,苔白等症。

附子、幹姜

附子辛熱,走而不守,回陽補火,散寒除濕;幹姜辛溫,守而不走,溫中回陽通脈,二者協同增效,可回陽救逆,祛寒破陰。

當歸、白芍(當歸、川芎)

當歸、白芍(當歸、川芎)養血和血,以養為主,治療肝病、脅痛、風痹、月經不調等病。川芎、當歸并用名佛手散,可治妊娠傷胎難産,胞衣不下。

肉苁蓉、當歸

肉苁蓉、當歸潤腸通便。主治虛人、老人,腸燥津枯便秘。

三棱、莪術

三棱長于破血中之氣,莪術善于破氣中之血,合用破瘀散結更強,治療氣滞血瘀所緻的癥瘕積聚,心腹諸痛,腹部腫塊,婦女經閉經痛。

穿山甲,王不留行

穿山甲性走竄,可活血通絡,宣通髒腑,力達全身;王不留行入血通脈,逐瘀開閉,合用祛瘀通絡之功更強,治療氣血瘀滞所緻之癥瘕積聚、癰腫、婦人經閉、痛經、産後乳汁不下。

補骨脂、胡桃肉

補骨脂溫腎暖脾,壯陽止瀉,納氣平喘;胡桃肉養血益氣,補腎填精、斂氣定喘,兩者剛柔相濟,功能補腎壯陽,納氣平喘,強健筋骨;主治肺腎兩虧之虛喘、陽痿早洩、腰膝酸軟。

推薦相關書籍: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