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旦有人離去,在其家人置辦喪事時哭泣是必要的事情,幾乎沒有人覺得離世是一件喜事,對離去之人的家人來說更是如此。
我們私自認為從這個世界上離去并與家人分别是悲痛的事實,實際上也并非全都這樣,有一種喪禮被稱之為喜喪,從字面上就賦予了暖色之感,“喜”與“喪”竟然還能夠共同組合。
那麼如何的葬禮能夠被稱之為“喜喪”?要達到怎樣的要求才可以算得上“喜喪”?
“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這是最早在清朝的《清稗類鈔》出現關于“喜喪”的定義。
傳統意義上來說,“喜喪”需得喪者有一定的聲望,并且其一整個家族人丁興旺,達到了人們普遍認可的好世家。
與此同時人們評判一個人活得好不好便是通過在這世上活了多久,倘若一個人能跟活到長壽,那便是好的,這也是“喜喪”的标準之一,通常認為80歲以上的喪者可以置辦“喜喪”。
有的喜喪為90歲或再往上,自然地老去且無疾無病,也可稱為“老喪”。在家人置辦葬禮的時候不僅不需要通過哭喪來表達對死者的悲傷,還需要大擺幾日的宴席歡喜地送走。
通常“喜喪”的大辦與一般辦喪事的形式并不相同,假使我們看到披麻戴孝的人哭喪着經過就能夠辨認出有人離去的事實,但看到充斥着喜慶氛圍的“喜喪”反而不一定能夠辨别。
實則也并非難以理解,人終有一死,但如若能夠在餘生不遭受疾病的困擾,兒孫滿堂且幸福美滿,又可以活到高壽,在某一日的清晨中伴随着鳥鳴聲悄然離去實乃一件幸事。
這樣的情形也是目前來說最少的一種可能,普通人每天都在經曆着各種意外,因為早年的不注重身體容易導緻晚年的疾病纏身,所以也就愈發顯得“喜喪”的難得。
籠統講的條件雖然容易理解但是細究會發現判定的界限十分模糊,“喜喪”中的“喜”指定的含義又究竟是什麼?
按照古人的标準而言要想達到“喜”的标準應當“福”與“壽”兼具,另有一說為全福、全壽、全終,所講述的大體類同。
雖全福的理解在現代可能為保全已具備的福運,于“喜喪”來說是壯大家族以緻後代能夠繼續繁衍不中斷子嗣,本支百世的家族在古代也是備受人羨慕的一大事。
如若在家族昌盛中,年長者通常都具備一定的聲望,兒孫繞膝乃至能夠四世或五世同堂,而隻有一兩個分支的小家族無法擁有這樣的地位。
在大家族中的年長者通常還受到更多人的尊敬,不僅能夠享受到子孫的撫養,還可以獲得社會上的聲望,可以做到這一點的長者即使老去也被人們簇擁着送走。
《韓非子·解老》中曾對“全壽”一詞做出見解,“盡天年則全而壽”便是能夠頤養天年之人,如今由于醫療條件的完善人的普遍壽命都比之前要長。
在古時候卻是較難以達到這一點,一旦生了什麼大型的疾病就很難治療。甚至由于人們對不科學的現象盲目信任的緣故還可以再次縮短生命的時長。
所以在這種條件下普通人都很難活到長壽,隻有少數的人可以在晚年壽終正寝,古代的人一般都在70左右的年紀逝去,隻有部分人達到80以上的高齡。
全終是最後一個具備因素,也可以稱為是善終,直接理解可以說是完善地度過一生後圓滿離去。有兩層含義來解析,其一是在人間時常做善事,久而久之積善成德。
尤其是做出大功德的人,或是為所屬的鄉鎮有所貢獻被人們周知,成為全鄉的一位德高望重之人,這樣的善人在普世的定義中其終年最為圓滿。
其二為能夠躲過疾病的遭遇,不被其困擾且最終可以自然地老去,假使這些天災人禍都不降臨在頭上才算得上“喜喪”,否則即使再年長也不算。
古代戰亂頻繁,朝代的更替更是不斷,在這種情形下百姓的安危是最難以關注到的事實,年幼或是年長的人最容易被遺忘,因此在古時候要想安度晚年并非易事。
以上所講述的任何一項都達到在真正意義上來說才能夠辦“喜喪”,而辦“喜喪”的流程十分繁瑣,這離不開中國自古以來對于儀式感的重視,而喪事更是重中之重。
置辦葬禮之時一般會請位負責全場的總管,在古代一般還會專門找人算清楚全過程的開支,不同的朝代可能會有所出入,但總體上并不會有較大的出入。
棺材于古人是地位與莊嚴的象征,棺木上還會刻有不同的紋路,根據不同的文化和身份所刻的花紋大不相同,喜喪也需要有專門的先生來刻紋路。
傳統的喪禮都需要人們前來吊唁,一般會讓家人身穿白衣以示悲傷與崇敬,其食物一般也以素食為主,喪禮的每個環節遠比婚禮來得更加莊重嚴肅,對于細節性的錯誤也更加嚴防。
辦喜喪的流程也離不開宴請賓客,但裝扮的色彩不需要回歸到最原本的白色,可适當裝扮彩色調,紅色也是被允許的,且可能會大範圍地鋪張紅色的喜慶從而來掩蓋喪事的悲。
與一般的喪事不同的是,喜喪不需要白色的靈堂,也無需播放哀歌來烘托悲哀的氛圍。家人也不披麻戴孝,全程都奏響着歡樂的音調,邊彈奏邊歌舞着送走逝者。
據說人有兩次死亡,一次是靈魂與肉體的剝離,即傳統意義上的逝世,第二次是被世界上所有的人們遺忘的那一刻。所以人們給死者刻上墓碑,喜喪的不同之處在于墓碑上的一抹紅色。
每當看到位碑也會心生安慰,即使家人離世但至少能夠安享晚年,或許喜喪的标準并不是最重要的,人們之所以區分喜喪是為了讓死者有更加無憾地離開。
這也是給予死者家人的一種慰藉,揮去悲傷的渲染也就能夠顯得不那麼凄楚,更何況人之一生必定會經曆死亡,善終也就自然不是那麼悲傷的事情。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