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煩熱,即左右手足心和心窩發熱,多為陰虛火旺之征。比如:
《醫理真傳》:問曰:咽喉痛,幹咳無痰,五心煩熱,欲飲冷者,何故?答曰:此元陰不足,而少陰火旺逼肺也。夫少陰之脈挾咽喉,喉之痛由于火旺,肺之咳由于火逼,無痰者,火盛而津枯,五心煩熱者,元陰虛而為邪火灼,欲飲冷者,陰欲陰以救也。法宜清熱潤燥救陰為主。方用黃連阿膠湯主之。
《紅爐點雪》:滋陰降火湯 治男婦痰中帶血,五心潮熱,午後陰虛火動,脈浮而數。
然,五心煩熱非獨見于陰虛火旺也。比如:
氣血兩虛而見五心煩熱
《驗方新編》雲:經來全白色,五心煩熱,小便作痛,此氣血虛也,宜用前附子烏雞丸。
血虛而見五心煩熱
《時方歌括》謂聖愈湯“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卧不甯,五心煩熱作渴等症。即四物湯加人參、黃芪。”
正虛血瘀而見五心煩熱
《傅青主女科》:産時惡露随下,則腹不痛而産自安。若腹欠溫暖,或傷冷物,以緻惡露凝塊,日久不散,則虛症百出。或身熱骨蒸,食少羸瘦;或五心煩熱,月水不行,其塊在兩脅,動則雷鳴,嘈雜暈眩,發熱似瘧,時作時止,如此數症,治者欲洩其邪,先補其虛,必用補中益氣湯送三消丸,則元氣不損,惡露可消。
裡熱而見五心煩熱
《厘正按摩要術》:小兒身熱至二三日後,邪已入裡,五心煩熱,坐卧不甯,口渴多啼,胸滿氣急,面赤唇焦,大小便秘,此為内熱也。
《馮氏錦囊秘錄》:清膈飲子“治小兒伏熱,嘔吐煩渴,五心熱,小便赤少。”
血寒而見五心煩熱
《衛生簡易方》:治血風虛冷,月候不勻,五心煩熱,或頭面浮腫,或身體頑麻
用川烏一斤去皮臍,小油四兩,解鹽四兩,于砂鍋内炒烈如桑椹子色為度,同為末,五靈脂四兩别研,和勻,酒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日二服大效。
血瘀而見五心煩熱
《女科百問》:桃仁散 治婦人室女血閉不通,五心煩熱。
紅花 當歸 杜牛膝 桃仁(别研)
上四味,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條)
熱伏土中而五心煩熱
《醫學正傳》:火郁湯(東垣)治四肢熱,及五心煩熱。因熱伏土中,或血虛得之,或胃虛多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之中。
血虛勞而見五心煩熱
《小兒推拿廣意》:四物二連湯 治血虛勞,五心煩熱,晝則明瞭,夜則發熱,脅肋剌痛,并一身盡熱,日晡肌熱。
當歸身 生地黃 白芍藥 大川芎 宣黃連 胡黃連 各等分,水煎服。
虛勞而見五心煩熱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黃芪鼈甲散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口燥咽幹,頰赤心忪,日晚潮熱,夜有盜汗,胸脅不利,減食多渴,咳唾稠粘,時有膿血。
綜上所述,五心煩熱可見于陰虛火旺、血虛、氣血兩虛、血寒、血瘀、正虛血瘀、血虛勞、虛勞、熱伏土中、裡實熱等,故曰:五心煩熱非獨見于陰虛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