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教育讀書】朱子讀書法(全文)

【教育讀書】


朱子讀書法(全文)


卷 上

  讀書乃學者第二事。方子。
  讀書已是第二義。蓋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讀書者,蓋是未曾經曆見許多,聖人是經曆見得許多,所以寫在冊上與人看。而今讀書,隻是要見得許多道理。及理會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來。至。
  學問,就自家身己上切要處理會方是,那讀書底已是第二義。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來。然聖人教人,須要讀這書時,蓋為自家雖有這道理,須是經曆過,方得。聖人說底,是他曾經曆過來。佐。
  學問,無賢愚,無小大,無貴賤,自是人合理會底事。且如聖賢不生,無許多書冊,無許多發明,不成不去理會!也隻當理會。今有聖賢言語,有許多文字,卻不去做。師友隻是發明得。人若不自向前,師友如何着得力!謙。
  為學之道,聖賢教人,說得甚分曉。大抵學者讀書,務要窮究。「道問學」是大事。要識得道理去做人。大凡看書,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會,仍參諸解、傳,說教通透,使道理與自家心相肯,方得。讀書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徹。杜元凱雲:「優而柔之,使自求之,厭而饫之,使自趨之。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椿。
  今讀書緊要,是要看聖人教人做工夫處是如何。如用藥治病,須看這病是如何發,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藥材,何者幾兩,何者幾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隻如此而已。淳。
  讀書以觀聖賢之意;因聖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節。
  做好将聖人書讀,見得他意思如當面說話相似。賀孫。
  聖賢之言,須常将來眼頭過,口頭轉,心頭運。方子。
  開卷便有與聖賢不相似處,豈可不自鞭策!祖道。
  聖人言語,一重又一重,須入深去看。若隻要皮膚,便有差錯,須深沉方有得。從周。
  人看文字,隻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僩。
  讀書,須是看着他縫罅處,方尋得道理透徹。若不見得縫罅,無由入得。看見縫罅時,脈絡自開。植。
  文字大節目痛理會三五處,後當迎刃而解。學者所患,在于輕浮,不沉着痛快。方子。
  學者初看文字,隻見得個渾淪物事。久久看作三兩片,以至于十數片,方是長進。如庖丁解牛,目視無全牛,是也。人傑。
  讀書,須是窮究道理徹底。如人之食,嚼得爛,方可咽下,然後有補。杞。
  看文字,須逐字看得無去處。譬如前後門塞定,更去不得,方始是。從周。
  關了門,閉了戶,把斷了四路頭,此正讀書時也。道夫。
  學者隻知觀書,都不知有四邊,方始有味。鏋。
  「學者讀書,須是于無味處當緻思焉。至于群疑并興,寝食俱廢,乃能驟進。」因歎:「驟進二字,最下得好,須是如此。若進得些子,或進或退,若存若亡,不濟事。如用兵相殺,争得些兒小可一二十裡地,也不濟事。須大殺一番,方是善勝。為學之要,亦是如此。」賀孫。
  看文字,須大段着精彩看。聳起精神,樹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卻;看注時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須這一段透了,方看後闆。淳。
  看文字,須要入在裡面,猛滾一番。要透徹,方能得脫離。若隻略略地看過,恐終久不能得脫離,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時舉。
  人言讀書當從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說。若是讀此書未曉道理,雖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猶可也。若徜徉終日,謂之從容,卻無做工夫處。譬之煎藥,須是以大火煮滾,然後以慢火養之,卻不妨。人傑。
  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當如此,豈可忽略!鏋。
  看文字,須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戰一陣;如酷吏治獄,直是推勘到底,決是不恕他,方得。夔孫。
  看文字,正如酷吏之用法深刻,都沒人情,直要做到底。若隻恁地等閑看過了,有甚滋味!大凡文字有未曉處,須下死工夫,直要見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賜。
  看文字如捉賊,須知道盜發處,自一文以上贓罪情節,都要勘出。若隻描摸個大綱,縱使知道此人是賊,卻不知何處做賊。賜。
  看文字,當如高[舟+我]大艑,順風張帆,一日千裡,方得。如今隻纔離小港,便着淺了,濟甚事!文字不通如此看。僩。
  讀書看義理,須是胸次放開,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責效。纔責效,便有憂愁底意。隻管如此,胸中便結聚一餅子不散。今且放置閑事,不要閑思量。隻專心去玩味義理,便會心精;心精,便會熟。淳。
  讀書,放寬着心,道理自會出來。若憂愁迫切,道理終無緣得出來。
  讀書,須是知貫通處,東邊西邊,都觸着這關捩子,方得。隻認下着頭去做,莫要思前算後,自有至處。而今說已前不曾做得,又怕遲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個難,又怕性格遲鈍,又怕記不起,都是閑說。隻認下着頭去做,莫問遲速,少間自有至處。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補填。莫要瞻前顧後,思量東西,少間擔閣一生,不知年歲之老!僩。
  天下書盡多在。隻恁地讀,幾時得了。須大段用着工夫,無一件是合少得底。而今隻是那一般合看過底文字也未看,何況其它!僩。
  讀書,須是遍布周滿。某嘗以為甯詳毋略,甯下毋高,甯拙毋巧,甯近毋遠。方子。
  讀書之法,先要熟讀。須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說道是,更須反複玩味。時舉。
  少看熟讀,反複體驗,不必想象計獲。隻此三事,守之有常。夔孫。
  太凡看文字:少看熟讀,一也;不要鑽研立說,但要反複體驗,二也;埋頭理會,不要求效,三也。三者,學者當守此。人傑。
  書宜少看,要極熟。小兒讀書記得,大人多記不得者,隻為小兒心專。一日授一百字,則隻是一百字;二百字,則隻是二百字。大人一日或看百闆,不恁精專。人多看一分之十,今宜看十分之一。寬着期限,緊着課程。淳。
  讀書,隻逐段逐些子細理會。小兒讀書所以記得,是渠不識後面字,隻專讀一進耳。今人讀書,隻羇羇讀去。假饒讀得十遍,是讀得十遍不曾理會得底書耳。「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則王之尺也。」讀書當如此。璘。
  讀書,小作課程,大施功力。如會讀得二百字,隻讀得一百字,卻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會子細,讀誦教熟。如此,不會記性人自記得,無識性人亦理會得。若泛泛然念多,隻是皆無益耳。讀書,不可以兼看未讀者。卻當兼看已讀者。璘。
  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闆,且看半闆,将那精力來更看前半闆,兩邊如此,方看得熟。直須看得古人意思出,方好。洽。
  讀書不要貪多。向見州郡納稅,數萬鈔總作一結。忽錯其數,更無推尋處。其後有一某官乃立法,三二十鈔作一結。觀此,則讀書之法可見。可學。
  「讀書不可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餘。」正淳雲:「欲将諸書循環看。」曰:「不可如此,須看得一書徹了,方再看一書。若雜然并進,卻反為所困。如射弓,有五鬥力,且用四鬥弓,便可拽滿,己力欺得他過。今舉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觀書,恐自家照管他不過。」鏋。
  讀書,隻恁逐段子細看,積累去,則一生讀多少書!若務貪多,則反不曾讀得。又曰:「須是緊着工夫,不可悠悠,又不須忙。隻常抖搜得此心醒,則看愈有力。」道夫。
  不可都要羇去,如人一日隻吃得三碗飯,不可将十數日飯都一齊吃了。一日隻看得幾段,做得多少工夫,亦有限,不可羇去都要了。淳。
  讀書,隻看一個冊子,每日隻讀一段,方始是自家底。若看此又看彼,雖從眼邊過得一遍,終是不熟。履孫。
  今人讀書,看未到這裡,心已在後面;纔看到這裡,便欲舍去了。如此,隻是不求自家曉解。須是徘徊顧戀,如不欲去,方會認得。至。
  某最不要人摘撮。看文字,須是逐一段、一句理會。賀孫。
  讀書是格物一事。今且須逐段子細玩味,反來覆去,或一日,或兩日,隻看一段,則這一段便是我底。腳踏這一段了,又看第二段。如此逐旋捱去,捱得多後,卻見頭頭道理都到。這工大須用行思坐想,或将已曉得者再三思省,卻自有一個曉悟處出,不容安排也。書之句法義理,雖隻是如此解說,但一次看,有一次見識。所以某書,一番看,有一番改。亦有已說定,一番看,一番見得穩當。愈加分曉。故某說讀書不貴多,隻貴熟爾。然用工亦須是勇做進前去,莫思退轉,始得。大雅。
  讀書,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節。看一段,須反複看來看去,要十分爛熟,方見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愛去看别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趱去,不曾向後反複,隻要去看明日未讀底,不曾去紬繹前日已讀底。須玩味反複,始得。用力深,便見意味長;意味長,便受用牢固。又曰:「不可信口依希略綽說過,須是心曉。」宇。
  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後,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為知味。又雲:「園夫灌園,善灌之夫,随其蔬果,株株而灌之。少間灌溉既足,則泥水相和,而物得其潤,自然生長。不善灌者,忙急而治之,擔一擔之水,澆滿園之蔬。人見其治園矣,而物未嘗沾足也。」又雲:「讀書之道,用力愈多,收功愈遠。先難而後獲,先事而後得,皆是此理。」又雲:「讀書之法,須是用工去看。先一書費許多工夫,後則無許多矣。始初一書費十分工夫,後一書費八九分,後則費六七分,又後則費四五分矣。」卓。
  因說「進德居業」「進」字、「居」字曰:「今看文字未熟,所以鹘突,都隻見成一片黑淬淬地。須是隻管看來看去,認來認去。今日看了,明日又看;早上看了,晚間又看;飯前看了,飯後又看,久之,自見得開,一個字都有一個大縫罅。今常說見得,又豈是懸空見得!亦隻是玩味之久,自見得。文字隻是舊時文字,隻是見得開,如織錦上用青絲,用紅絲,用白絲。若見不得,隻是一片皂布。」賀孫。
  讀書須是專一。讀這一句,且理會這一句;讀這一章,且理會這一章。須是見得此一章徹了,方可看别章,未要思量别章别句。隻是平心定氣在這邊看,亦不可用心思索太過,少間卻損了精神。前輩雲:「讀書不可不敬。」敬便精專,不走了這心。
  其始也,自謂百事能;其終也,一事不能!言人讀書不專一,而貪多廣閱之弊。僩。
  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道夫。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然熟讀精思既曉得後,又須疑不止如此,庶幾有進。若以為止如此矣,則終不複有進也。
  書須熟讀。所謂書,隻是一般。然讀十遍時,與讀一遍時終别;讀百遍時,與讀十遍又自不同也。履孫。
  為人自是為人,讀書自是讀書。凡人若讀十遍不會,則讀二十遍;又不會,則讀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見到處。五十遍暝然不曉,便是氣質不好。今人未嘗讀得十遍,便道不可曉。力行。
  李敬子說先生教人讀書雲:「既識得了,須更讀百十遍,使與自家相乳入,便說得也響。今學者本文尚且未熟,如何會有益!」方子。
  讀書不可記數,數足則止矣。壽昌。
  「誦數以貫之。」古人讀書,亦必是記遍數,所以貫通也。又曰:「凡讀書,且從一條正路直去。四面雖有好看處,不妨一看,然非是要緊。」佐。
  溫公答一學者書,說為學之法,舉荀子四句雲:「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以持養之。」荀子此說亦好。「誦數」雲者,想是古人誦書亦記遍數。「貫」字訓熟,如「習貫如自然」;又訓「通」,誦得熟,方能通曉。若誦不熟,亦無可得思索。廣。
  山谷與李幾仲帖雲:「不審諸經、諸史,何者最熟。大率學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濫百書,不若精于一也。有餘力,然後及諸書,則涉獵諸篇亦得其精。蓋以我觀書,則處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先生深喜之,以為有補于學者。若海。
  讀書,理會一件,便要精這一件;看得不精,其它文字便亦都草草看了。一件看得精,其它亦易看。山谷帖說讀書法甚好。淳。
  學者貪做工夫,便看得義理不精。讀書須是子細,逐句逐字要見着落。若用工粗鹵,不務精思,隻道無可疑處。非無可疑,理會未到,不知有疑爾。大抵為學老少不同:年少精力有餘,須用無書不讀,無不究竟其義。若年齒向晚,卻須擇要用功,讀一書,便覺後來難得工夫再去理會;須沉潛玩索,究極至處,可也。蓋天下義理隻有一個是與非而已。是便是是,非便是非。既有着落,雖不再讀,自然道理浃洽,省記不忘。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谟。
  書隻貴讀,讀多自然曉。今即思量得,寫在紙上底,也不濟事,終非我有,隻貴乎讀。這個不知如何,自然心與氣合,舒暢發越,自是記得牢。縱饒熟看過,心裡思量過,也不如讀。讀來讀去,少間曉不得底,自然曉得;已曉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讀不熟,都沒這般滋味。而今未說讀得注,且隻熟讀正經,行住坐卧,心常在此,自然曉得。嘗思之,讀便是學。夫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卼臲不安。一似倩得人來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終不屬自家使喚。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某舊苦記文字不得,後來隻是讀。今之記得者,皆讀之功也。老蘇隻取孟子論語韓子與諸聖人之書,安坐而讀之者七八年,後來做出許多文字如此好。他資質固不可及,然亦須着如此讀。隻是他讀時,便隻要模寫他言語,做文章。若移此心與這樣資質去講究義理。那裡得來!是知書隻貴熟讀,别無方法。僩。
  讀書之法:讀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讀一遍。讀誦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轉。若隻是口裡讀,心裡不思量,看如何也記不子細。又雲:「今緣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讀。漢時諸儒以經相授者,隻是暗誦,所以記得牢,故其所引書句,多有錯字。如孟子所引詩書亦多錯,以其無本,但記得耳。」僩。
  今人所以讀書苟簡者,緣書皆有印本多了。如古人皆用竹簡,除非大段有力底人方做得。若一介之士,如何置。所以後漢吳恢欲殺青以寫漢書,其子吳佑谏曰:「此書若成,則載之車兩。昔馬援以薏苡興謗,王陽以衣囊徼名,正此謂也。」如黃霸在獄中從夏侯勝受書,凡再踰冬而後傳。蓋古人無本,除非首尾熟背得方得。至于講誦者,也是都背得,然後從師受學。如東坡作李氏山房藏書記,那時書猶自難得。晁以道嘗欲得公、谷傳,遍求無之,後得一本,方傳寫得。今人連寫也自厭煩了,所以讀書苟簡。铢。
  講論一篇書,須是理會得透。把這一篇書與自家羇作一片,方是。去了本子,都在心中,皆說得去,方好。敬仲。
  莫說道見得了便休。而今看一千遍,見得又别;看一萬遍,看得又别。須是無這冊子時,許多節目次第都恁地曆曆落落,在自家肚裡,方好。方子。
  放下書冊,都無書之意義在胸中。升卿。
  歐公言:「作文有三處思量:枕上,路上,廁上。」他隻是做文字,尚如此,況求道乎!今人對着冊子時,便思量;冊子不在,心便不在,如此,濟得甚事!義剛。
  今之學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方子。
  看文字,于理會得了處更能看過,尤妙。過。
  看文字須子細。雖是舊曾看過,重溫亦須子細。每日可看三兩段。不是于那疑處看,正須于那無疑處看,蓋工夫都在那上也。廣。
  聖人言語如千花,遠望都見好。須端的真見好處,始得。須着力子細看。工夫隻在子細看上,别無術。淳。
  聖人言語皆枝枝相對,葉葉相當,不知怎生排得恁地齊整。今人隻是心粗,不子細窮究。若子細窮究來,皆字字有着落。道夫。
  某自潭州來,其它盡不曾說得,隻不住地說得一個教人子細讀書。節。
  讀書不精深,也隻是不曾專一子細。伯羽。
  看文字有兩般病:有一等性鈍底人,向來未曾看,看得生,卒急看不出,固是病;又有一等敏銳底人,多不肯子細,易得有忽略之意,不可不戒。賀孫。
  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讀書,自有個快捷方式法,便是誤人底深坑也。未見道理時,恰如數重物色包裹在裡許,無緣可以便見得。須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使粗心大氣不得。廣。
  觀書初得味,即坐在此處,不複精研。故看義理,則汗漫而不别白;遇事接物,則頹然而無精神。揚。
  讀書隻要将理會得處,反複又看。夔孫。
  今人讀書,看未到這裡,心已在後面;才看到這裡,便欲舍去。如今,隻是不求自家曉解。須是徘徊顧戀,如不欲舍去,方能體認得。又曰:「讀書者譬如觀此屋,若在外面見有此屋,便謂見了,即無緣識得。須是入去裡面,逐一看過,是幾多間架,幾多窗棂。看了一遍,又重重看過,一齊記得,方是。」講筵亦雲:「氣象匆匆,常若有所迫逐。」方子。
  看書非止看一處便見道理。如服藥相似,一服豈能得病便好!須服了又服,服多後,藥力自行。道夫。
  讀書着意玩味,方見得義理從文字中迸出。季劄。
  讀得通貫後,義理自出。方子。
  讀書,須看他文勢語脈。芝。
  看文字,要便有得。
  看文字,若便以為曉得,則便住了。須是曉得後,更思量後面尚有也無。且如今有人把一篇文字來看,也未解盡知得他意,況于義理。前輩說得恁地,雖是易曉,但亦未解便得其意。須是看了又看,隻管看,隻管有。義剛。
  讀者不可有欲了底心,才有此心,便心隻在背後白紙處了,無益。揚。
  大抵學者隻在是白紙無字處莫看,有一個字,便與他看一個。如此讀書三年,無長進處,則如趙州和尚道:「截取老僧頭去!」節。
  人讀書,如人飲酒相似。若是愛飲酒人,一盞了,又要一盞吃。若不愛吃,勉強一盞便休。泳。
  讀書不可不先立程限。政如農功,如農之有畔。為學亦然。今之始學者不知此理,初時甚銳,漸漸懶去,終至都不理會了。此隻是當初不立程限之故。廣。
  「曾裘父詩話中載東坡教人讀書小簡,先生取以示學者,曰:「讀書要當如是。」按:裘父詩話載東坡與王郎書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隻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放此。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方子。
  「尹先生門人言尹先生讀書雲:『耳順心得,如誦己言。功夫到後,誦聖賢言語,都一似自己言語。』」良久,曰:「佛所謂心印是也。印第一個了,印第二個,隻與第一個一般。又印第三個,隻與第二個一般。惟堯舜孔顔方能如此。堯老,遜位與舜,教舜做。及舜做出來,隻與堯一般,此所謂真同也。孟子曰:『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不是且恁地說。」廣。
  讀書須教首尾貫穿。若一番隻草草看過,不濟事。某記舅氏雲:「當新經行時,有一先生教人極有條理。時既禁了史書,所讀者止是荀揚老莊列子等書,他便将諸書劃定次第。初入學,隻看一書。讀了,理會得都了,方看第二件。每件須要貫穿,從頭到尾,皆有次第。既通了許多書,斯為必取科第之計:如刑名度數,也各理會得些;天文地理,也曉得些;五運六氣,也曉得些;如素問等書,也略理會得。又如讀得聖制經,便須于諸書都曉得些。聖制經者,乃是諸書節略本,是昭武一士人作,将去獻梁師成,要飄官爵。及投進,累月不見消息。忽然一日,隻見内降一書雲:『禦制聖制經,令天下皆誦讀。』方伯谟尚能記此士人姓名。」又雲:「是時既禁史學,更無人敢讀史。時奉使叔祖教授鄉裡,隻就蒙求逐事開說本末,時人已相尊敬,謂能通古今。有一士人,以犯法被黥,在都中,因計會在梁師成手裡直書院,與之打并書冊甚整齊。師成喜之,因問其故,他以情告,遂與之補官,令常直書院。一日,傳聖駕将幸師成家,師成遂令此人打并裝叠書冊。此人以經史次第排,極可觀。師成來點檢,見諸史亦列桌上,因大駭,急移下去,雲:『把這般文字将出來做甚幺!』此非獨不好此,想隻怕人主取去,看見興衰治亂之端耳。」賀孫。
  近日真個讀書人少,也緣科舉時文之弊也,纔把書來讀,便先立個意思,要讨新奇,都不理會他本意着實。纔讨得新奇,便準拟作時文使,下梢弄得熟,隻是這個将來使。雖是朝廷甚幺大典禮,也胡亂信手撚合出來使,不知一撞百碎。前輩也是讀書。某曾見大東萊呂居仁。之兄,他于六經三傳皆通,親手點注,并用小圈點。注所不足者,并将疏楷書,用朱點。無點畫草。某隻見他禮記如此,他經皆如此。諸呂從來富貴,雖有官,多是不赴铨,亦得安樂讀書。他家這法度卻是到伯恭打破了。自後既弄時文,少有肯如此讀書者。賀孫。
  精神長者,博取之,所得多。精神短者,但以詞義簡易者涵養。
  中年以後之人,讀書不要多,隻少少玩索,自見道理。
  千載而下,讀聖人之書,隻看得他個影象,大概路脈如此。若邊旁四畔,也未易理會得。焘。

卷 下

  人之為學固是欲得之于心,體之于身。但不讀書,則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道夫。
  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凡平日所講貫窮究者,不知逐日常見得在心目間否。不然,則随文逐義,趕趁期限,不見悅處,恐終無益。
  人常讀書,庶幾可以管攝此心,使之常存。橫渠有言:「書所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其何可廢!」蓋卿。
  初學于敬不能無間斷,隻是才覺間斷,便提起此心。隻是覺處,便是接續。某要得人隻就讀書上體認義理。日間常讀書,則此心不走作;或隻去事物中羇,則此心易得汨沒。知得如此,便就讀書上體認義理,便可喚轉來。賀孫。
  本心陷溺之久,義理浸灌未透,且宜讀書窮理。常不間斷,則物欲之心自不能勝,而本心之義理自安且固矣。
  須是存心與讀書為一事,方得。方子。
  人心不在軀殼裡,如何讀得聖人之書。隻是杜撰鑿空說,元與他不相似。僩。
  讀書須将心貼在書冊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學者須是收拾此心,令專靜純一,日用動靜間都無馳走散亂,方始看得文字精審。如此,方是有本領。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子細。故學者且于靜處收拾教意思在裡,然後虛心去看,則其義理未有不明者也。祖道。
  昔陳烈先生苦無記性。一日,讀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記得書!」遂閉門靜坐,不讀書百餘日,以收放心;卻去讀書,遂一覽無遺。僩。
  學者讀書,多緣心不在,故不見道理。聖賢言語本自分曉,隻略略加意,自見得。若是專心,豈有不見!文蔚。
  心不定,故見理不得。今且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暗鏡如何照物!伯羽。
  立志不定,如何讀書?芝。
  讀書有個法,隻是刷刮淨了那心後去看。若不曉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時,又将來看。而今卻說要虛心,心如何解虛得。而今正要将心在那上面。義剛。
  讀書,須是要身心都入在這一段裡面,更不問外面有何事,方見得一段道理出。如「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如何卻說個「仁在其中」?蓋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則理自然在其中。今人卻一邊去看文字,一邊去思量外事,隻是枉費了工夫。不如放下了文字,待打叠教意思靜了,卻去看。祖道。
  學者觀書多走作者,亦恐是根本上功夫未齊整,隻是以紛擾雜亂心去看,不曾以湛然凝定心去看。不若先涵養本原,且将已熟底義理玩味,待其浃洽,然後去看書,便自知。隻是如此。老蘇自述其學為文處有雲:「取古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己大異。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此是他于學文上功夫有見處,可取以喻今日讀書,其功夫亦合如此。又曰:「看得一兩段,卻且放心胸寬閑,不可貪多。」又曰:「陸子靜嘗有旁人讀書之說,亦可且如此。」
  凡人看文字,初看時心尚要走作,道理尚見得未定,猶沒奈他何。到看得定時,方入規矩,又隻是在印闆上面說相似,都不活。不活,則受用不得。須是玩味反複,到得熟後,方始會活,方始會動,方有得受用處。若隻恁生記去,這道理便死了。時舉。
  不可終日思量文字,恐成硬将心去馳逐了。亦須空閑少頃,養精神,又來看。淳。
  讀書閑暇,且靜坐,教他心平氣定,見得道理漸次分曉。季劄錄雲:「庶幾心平氣和,可以思索義理。」這個卻是一身總會處。且如看大學「在明明德」一句,須常常提醒在這裡。他日長進,亦隻在這裡。人隻是一個心做本,須存得在這裡,識得他條理脈絡,自有貫通處。賜。季劄錄雲:「問:『伊川見人靜坐,如何便歎其善學?』曰:『這卻是一個總要處。』」又雲:「大學『在明明德』一句,當常常提撕。能如此,便有進步處。蓋其原自此發見。人隻一心為本。存得此心,于事物方知有脈絡貫通處。」
  大凡讀書,且要讀,不可隻管思。口中讀,則心中閑,而義理自出。某之始學,亦如是爾,更無别法。節。
  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一作「體」。察。又雲:「讀一句書,須體察這一句,我将來甚處用得。」又雲:「文字是底固當看,不是底也當看;精底固當看,粗底也當看。」震。
  讀書須是虛心切己。虛心,方能得聖賢意;切己,則聖賢之言不為虛說。
  看文字須是虛心。莫先立己意,少刻多錯了。又曰:「虛心切己。虛心則見道理明;切己,自然體認得出。」舉。
  聖人言語,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裡。隻被人不虛心去看,隻管外面捉摸。及看不得,便将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說出,把做聖人意思。淳。
  聖賢言語,當虛心看,不可先自立說去撐拄,便喎斜了。不讀書者,固不足論;讀書者,病又如此。淳。
  凡看書,須虛心看,不要先立說。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後又看一段。須如人受詞訟,聽其說盡,然後方可決斷。泳。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說,殊害事。蓋既不得正理,又枉費心力。不若虛心靜看,即涵養、究索之功,一舉而兩得之也。時舉。
  大抵義理,須是且虛心随他本文正意看。必大。
  讀書遇難處,且須虛心搜讨意思。有時有思繹底事,卻去無思量處得。敬仲。
  問:「如先生所言,推求經義,将來到底還别有見處否?」曰:「若說如釋氏之言有他心通,則無也。但隻見得合如此爾。」再問:「所說『尋求義理,仍須虛心觀之』,不知如何是虛心?」曰:「須退一步思量。」次日,又問退一步思量之旨。曰:「從來不曾如此做工夫,後亦是難說。今人觀書,先自立了意後方觀,盡率古人語言入做自家意思中來。如此,隻是推廣得自家意思,如何見得古人意思!須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隻虛此心将古人語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殺向何處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長進處。且如孟子說詩,要『以意逆志,是為得之』。逆者,等待之謂也。如前途等待一人,未來時且須耐心等待,将來自有來時候。他未來,其心急切,又要進前尋求,卻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如此,隻是牽率古人言語,入做自家意中來,終無進益。」大雅。
  某嘗見人雲:「大凡心不公底人,讀書不得。」今看來,是如此。如解說聖經,一向都不有自家身己,全然虛心,隻把他道理自看其是非。恁地看文字,猶更自有牽于舊習,失點檢處。全然把一己私意去看聖賢之書,如何看得出!賀孫。
  或問:「看文字為衆說雜亂,如何?」曰:「且要虛心,逐一說看去,看得一說,卻又看一說。看來看去,是非長短,皆自分明。譬如人欲知一個人是好人,是惡人,且随他去看。随來随去,見他言語動作,便自知他好惡。」又曰:「隻要虛心。」又雲:「濯去舊聞,以來新見。」
  觀書,當平心以觀之。大抵看書不可穿鑿,看從分明處,不可尋從隐僻處去。聖賢之言,多是與人說話。若是峣崎,卻教當時人如何曉。節。
  觀書,須靜着心,寬着意思,沉潛反複,将久自會曉得去。儒用。
  放寬心,以他說看他說。以物觀物,無以己觀物。道夫。
  以書觀書,以物觀物,不可先立己見。
  讀書,須要切己體驗。不可隻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長。方。
  學者當以聖賢之言反求諸身,一一體察。須是曉然無疑,積日既久,當自有見。但恐用意不精,或貪多務廣,或得少為足,則無由明耳。祖道。
  讀書,不可隻專就紙上求理義,須反來就自家身上以手自指。推究。秦漢以後無人說到此,亦隻是一向去書冊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會。自家見未到,聖人先說在那裡。自家隻借他言語來就身上推究,始得。淳。
  今人讀書,多不就切己上體察,但于紙上看,文義上說得去便了。如此,濟得甚事!「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古人亦須讀書始得。但古人讀書,将以求道。不然,讀作何用?今人不去這上理會道理,皆以涉獵該博為能,所以有道學、俗學之别。因提案上藥囊起,曰:「如合藥,便要治病,終不成合在此看。如此,于病何補!文字浩瀚,難看,亦難記。将已曉得底體在身上,卻是自家易曉易做底事。解經已是不得已,若隻就注解上說,将來何濟!如畫那人一般,畫底卻識那人。别人不識,須因這畫去求那人,始得。今便以畫喚做那人,不得。」宇。
  或問讀書工夫。曰:「這事如今似難說。如世上一等人說道不須就書冊上理會,此固是不得。然一向隻就書冊上理會,不曾體認着自家身己,也不濟事。如說仁義禮智,曾認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義?如何是禮?如何是智?須是着身己體認得。如讀『學而時習之』,自家曾如何學?自家曾如何習?『不亦說乎』!曾見得如何是說?須恁地認,始得。若隻逐段解過去,解得了便休,也不濟事。如世上一等說話,謂不消得讀書,不消理會,别自有個覺處,有個悟處,這個是不得。若隻恁地讀書,隻恁地理會,又何益!」賀孫。
  學須做自家底看,便見切己。今人讀書,隻要科舉用;已及第,則為雜文用;其高者,則為古文用,皆做外面看。淳。
  讀書之法,有大本大原處,有大綱大目處,又有逐事上理會處,又其次則解釋文義。雉。
  玩索、窮究,不可一廢。升卿。
  或問讀書未知統要。曰:「統要如何便會知得?近來學者,有一種則舍去冊子,卻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見道理;又有一種,則一向泛濫不知歸着處,此皆非知學者。須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間,自然見個道理四停八當,而所謂統要者自在其中矣。」履孫。
  凡看文字,專看細密處,而遺卻緩急之間者,固不可;專看緩急之間,而遺卻細密者,亦不可。今日之看,所以為他日之用。須思量所以看者何為。非隻是空就言語上理會得多而已也。譬如拭桌子,隻拭中心,亦不可;但拭四弦,亦不可。須是切己用功,使将來自得之于心,則視言語誠如糟粕。然今不可便視為糟粕也,但當自期向到彼田地爾。方子。
  學者有所聞,須便行,始得。若得一書,須便讀便思便行,豈可又安排停待而後下手!且如得一片紙,便來一片紙上道理行之,可也。履孫。
  讀書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處事者,不過稱量其輕重耳。讀書而講究其義理,判别其是非,臨事即此理。可學。
  真理會得底,便道真理會得;真理會不得底,便道真理會不得。真理會得底固不可忘,真理會不得底,須看那處有礙。須記那緊要處,常勿忘。所謂「智者利仁」,方其求時,心固在此;不求時,心亦在此。淳。
  學得此事了,不可自以為了,恐怠意生。如讀得此書,須終身記之。壽昌。
  讀書推類反求,固不害為切己,但卻又添了一重事。不若且依文看,逐處各自見個道理。久之自然貫通,不須如此費力也。
  學者理會文義,隻是要先理會難底,遂至于易者亦不能曉。學記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所謂「攻瑕,則堅者瑕;攻堅,則瑕者堅」,不知道理好處又卻多在平易處。璘。
  隻看自家底。不是自家底,枉了思量。焘。
  凡讀書,且須從一條正路直去。四面雖有可觀,不妨一看,然非是緊要。方子。
  看書不由直路,隻管枝蔓,便于本意不親切。淳。
  看文字不可相妨,須各自逐一着地頭看他指意。若牽窒着,則件件相礙矣。端蒙。
  看文字,且逐條看。各是一事,不相牽合。
  讀書要周遍平正。夔孫。
  看文字不可落于偏僻,須是周匝。看得四通八達,無些窒礙,方有進益。又雲:「某解語孟,訓诂皆存。學者觀書,不可隻看緊要處,閑慢處要都周匝。今說『求放心』,未問其它,隻此便是『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方是讀書,卻說『仁在其中』,蓋此便是『求放心』也。」人傑。
  看文字,且依本句,不要添字。那裡元有縫罅,如合子相似。自家隻去抉開,不是渾淪底物,硬去鑿;亦不可先立說,牽古人意來湊。且如「逆詐、億不信」與「先覺」之辨:逆詐,是那人不曾詐我,先去揣摩道,那人必是詐我;億不信,是那人未有不信底意,便道那人必是不信;先覺,則分明見得那人已詐我,不信我。如高祖知人善任使,亦是分明見其才耳。
  讀書若有所見,未必便是,不可便執着。且放在一邊,益更讀書,以來新見。若執着一見,則此心便被此見遮蔽了。譬如一片淨潔田地,若上面纔安一物,便須有遮蔽了處。聖人七通八達,事事說到極緻處。學者須是多讀書,使互相發明,事事窮到極緻處。所謂「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缪,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直到這個田地,方是。語雲:「執德不弘。」易雲:「寬以居之。」聖人多說個廣大寬洪之意,學者要須體之。廣。
  看書,不可将自己見硬參入去。須是除了自己所見,看他冊子上古人意思如何。如程先生解「直方大」,乃引孟子。雖是程先生言,畢竟迫切。節。
  看文字先有意見,恐隻是私意。謂如粗厲者觀書,必以勇果強毅為主;柔善者觀書,必以慈祥寬厚為主,書中何所不有!人傑。
  凡讀書。先須曉得他底言詞了,然後看其說于理當否。當于理則是,背于理則非。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個意思了,卻将他人說話來說自家底意思;其有不合者,則硬穿鑿之使合。廣。
  學者不可用己意遷就聖賢之言。德明。
  讀書,如問人事一般。欲知彼事,須問彼人。今卻不問其人,隻以己意料度,謂必是如此。揚。
  看人文字,不可随聲遷就。我見得是處,方可信。須沉潛玩繹,方有見處。不然,人說沙可做飯,我也說沙可做飯,如何可吃!謙。
  大凡讀書,不要般涉。但溫尋舊底不妨,不可将新底來攙。道夫。
  文字不可硬說,但當習熟,漸漸分明。
  凡看聖賢言語,不要迫得太緊。振。
  大凡看文字要急迫不得。有疑處,且漸漸思量。若一下便要理會得,也無此理。廣。
  看文字,須是退步看,方可見得。若一向近前迫看,反為所遮蔽,轉不見矣。力行。
  學者觀書,病在隻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大概病在執着,不肯放下。正如聽訟:心先有主張乙底意思,便隻尋甲底不是;先有主張甲底意思,便隻見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說,徐徐觀之,方能辨其曲直。橫渠雲:「濯去舊見,以來新意。」此說甚當。若不濯去舊見,何處得新意來。今學者有二種病,一是主私意,一是舊有先入之說,雖欲擺脫,亦被他自來相尋。鏋。
  學者不可隻管守從前所見,須除了,方見新意。如去了濁水,然後清者出焉。力行。
  到理會不得處,便當「濯去舊見,以來新意」,仍且隻就本文看之。伯羽。
  某向時與朋友說讀書,也教他去思索,求所疑。近方見得,讀書隻是且恁地虛心就上面熟讀,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疑處。蓋熟讀後,自有窒礙,不通處是自然有疑,方好較量。今若先去尋個疑,便不得。又曰:「這般也有時候。舊日看論語,合下便有疑。蓋自有一樣事,被諸先生說成數樣,所以便着疑。今卻有集注了,且可傍本看教心熟。少間或有說不通處,自見得疑,隻是今未可先去疑着。」賀孫。
  看文字,且自用工夫,先已切至,方可舉所疑,與朋友講論。假無朋友,久之自能自見得。蓋蓄積多者忽然爆開,便自然通,此所謂「何天之衢亨」也。蓋蓄極則通,須是蓄之極,則通。鏋。人傑錄雲:「讀書須是先看一件了,然後再看一件。若是蓄積處多,忽然爆開來時,自然所得者大,易所謂『何天之衢亨』,是也。」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道夫。
  問:「看理多有疑處。如百氏之言,或疑其為非,又疑其為是,當如何斷之?」曰:「不可強斷,姑置之可也。」人傑。
  人之病,隻知他人之說可疑,而不知己說之可疑。試以诘難他人者以自诘難,庶幾自見得失。必大。
  因求講學言論傳之,答曰:「聖賢之言,明如日月。」又曰:「人有欲速之病。舊嘗與一人讀詩集,每略過題一行。不看題目,卻成甚讀詩也!又嘗見龔實之轎中隻着一冊文字看,此其專靜也。且雲:『尋常出外,轎中着三四冊書,看一冊厭,又看一冊,此是甚功夫也!』」方。
  因佥出文字,偶失佥字,遂不能記,雲:「舊有人老不識字,然隔年栄栄出入,皆心記口數之,既為寫下,覆之無差。蓋其人忠寔,又專一無他事,所以記得。今學者不能記,又往往隻靠着筆墨文字,所以愈忘之也。」方。
  先生戲引禅語雲:「一僧與人讀碑,雲:『賢讀着,總是字;某讀着,總是禅。』沩山作一書戒僧家整齊。有一川僧最藞苴,讀此書,雲:『似都是說我!』善财五十三處見善知識,問皆如一,雲:『我已發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如何行菩薩行,成菩薩道。』」
  問讀諸經之法。曰:「亦無法,隻是虛心平讀去。」淳。以下讀諸經法。
  學不可躐等,不可草率,徒費心力。須依次序,如法理會。一經通熟,他書亦易看。闳祖。
  聖人千言萬語,隻是說個當然之理。恐人不曉,又筆之于書。自書契以來,二典三谟伊尹武王箕子周公孔孟都隻是如此,可謂盡矣。隻就文字間求之,句句皆是。做得一分,便是一分工夫,非茫然不可測也,但患人不子細求索之耳。須要思量聖人之言是說個甚幺,要将何用。若隻讀過便休,何必讀!明作。
  讀六經時,隻如未有六經,隻就自家身上讨道理,其理便易曉。敬仲。
  讀書隻就一直道理看,剖析自分曉,不必去偏曲處看。易有個陰陽,詩有個邪正,書有個治亂,皆是一直路徑,可見别無峣崎。宇。
  人惟有私意,聖賢所以留千言萬語,以掃滌人私意,使人人全得恻隐、羞惡之心。六經不作可也,裡面着一點私意不得。節。
  許多道理,孔子恁地說一番,孟子恁地說一番,子思又恁地說一番,都恁地懸空挂在那裡。自家須自去體認,始得。賀孫。
  為學須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約,中間一節甚廣大,到末梢又約。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也。」故必先觀論孟大學中庸,以考聖賢之意;讀史,以考存亡治亂之?迹;讀諸子百家,以見其駁雜之病。其節目自有次序,不可踰越。近日學者多喜從約,而不于博求之。不知不求于博,何以考?其約!如某人好約,今隻做得一僧,了得一身。又有專于博上求之,而不反其約,今日考一制度,明日又考一制度,空于用處作工夫,其病又甚于約而不博者。要之,均是無益。可學。
  學者隻是要熟,工夫純一而已。讀時熟,看時熟,玩味時熟。如孟子詩書,全在讀時工夫。孟子每章說了,又自解了。蓋他直要說得盡方住,其言一大片,故後來老蘇亦拖他來做文章說。須熟讀之,便得其味。今觀詩,既未寫得傳,且除了小序而讀之。亦不要将做好底看,亦不要将做惡底看,隻認本文語意,亦須得八九。鏋。
  人做功課若不專一,東看西看,則此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須是看論語,專隻看論語;看孟子,專隻看孟子。讀這一章,更不看後章;讀這一句,更不得看後句;這一字理會未得,更不得看下字。如此,則專一而功可成。若所看不一,泛濫無統,雖卒歲窮年,無有透徹之期。某舊時文字,隻是守此拙法,以至于今。思之,隻有此法,更無他法。僩。
  「凡讀書,須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會上一句,待通透;次理會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曉;然後将全章反複紬繹玩味。如未通透,卻看前輩講解,更第二番讀過。須見得身分上有長進處,方為有益。如語孟二書,若便恁地讀過,隻一二日可了。若要将來做切己事玩味體察,一日多看得數段,或一兩段耳。」又雲:「看講解,不可專?他說,不求是非,便道前賢言語皆的當。如遺書中語,豈無過當失實處,亦有說不及處。」又雲:「初看時便先斷以己意,前聖之說皆不可入。此正當今學者之病,不可不知。」宇。
  人隻讀一書不得,謂其傍出多事。禮記左傳最不可不讀。揚。
  看經書與看史書不同:史是皮外物事,沒緊要,可以劄記問人。若是經書有疑,這個是切己病痛。如人負痛在身,欲斯須忘去而不可得。豈可比之看史,遇有疑則記之紙邪!僩。
  浩曰:「趙書記雲:『自有見後,隻是看六經語孟,其它史書雜學皆不必看。』其說謂買金須問賣金人,雜賣店中那得金銀。不必問也。」曰:「如此,即不見古今成敗,便是荊公之學。書那有不可讀者?隻怕無許多心力讀得。六經是三代以上之書,曾經聖人手,全是天理。三代以下文字有得失,然而天理卻在這邊自若也。要有主,觑得破,皆是學。」浩。
  向時有一截學者,貪多務得,要讀周禮、諸史、本朝典故,一向盡要理會得許多沒緊要底工夫,少刻身己都自恁地颠颠倒倒沒頓放處。如吃物事相似:将甚幺雜物事,不是時節,一頓都吃了,便被他撐腸拄肚,沒奈何他。賀孫。
  看經傳有不可曉處,且要旁通。待其浃洽,則當觸類而可通矣。人傑。
  經旨要子細看上下文義。名數制度之類,略知之便得,不必大段深泥,以妨學問。
  理明後,便讀申韓書,亦有得。方子。以下雜論。
  諸先生立言有差處,如橫渠知言。當知其所以差處,不宜一切委之,所以自廣其志,自進其知也。
  讀書理會道理,隻是将勤苦捱将去,不解得不成。「文王猶勤,而況寡德乎!」今世上有一般議論,成就後生懶惰。如雲不敢輕議前輩,不敢妄立論之類,皆中怠惰者之意。前輩固不敢妄議,然論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鑿空立論,然讀書有疑,有所見,自不容不立論。其不立論者,隻是讀書不到疑處耳。将精義諸家說相比并,求其是,便自有合辨處。璘。
  因言讀書法,曰:「且先讀十數過,已得文義四五分;然後看解,又得三二分;又卻讀正文,又得一二分。向時不理會得孟子,以其章長故也。因如此讀。元來他章雖長,意味卻自首末相貫。」又問讀書心多散亂。曰:「便是心難把捉處。知得此病者,亦早少了。向時舉中庸『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說與直卿雲:『且如讀十句書,上九句有心記得,心不走作,則是心在此九句内,是誠,是有其物,故終始得此九句用。若下一句心不在焉,便是不誠,便無物也。』」明作,以下論看注解。
  「大凡人讀書,且當虛心一意,将正文熟讀,不可便立見解。看正文了,卻着深思熟讀,便如己說,如此方是。今來學者一般是專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說得新奇,人說得不如我說得較好,此學者之大病。譬如聽人說話一般,且從他說盡,不可剿斷他說,便以己意見抄說。若如此,全不見得他說是非,隻說得自家底,終不濟事。」久之,又曰:「須是将本文熟讀,字字咀嚼教有味。若有理會不得處,深思之;又不得,然後卻将注解看,方有意味。如人饑而後食,渴而後飲,方有味。不饑不渴而強飲食之,終無益也。」又曰:「某所集注論語,至于訓诂皆子細者,蓋要人字字與某着意看,字字思索到,莫要隻作等閑看過了。」又曰:「讀書,第一莫要先立個意去看他底;莫要才領略些大意,不耐煩,便休了。」祖道。
  學者觀書,先須讀得正文,記得注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義,發明經指,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來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複,向上有透處。若不如此,隻是虛設議論,如舉業一般,非為己之學也。曾見有人說詩,問他關雎篇,于其訓诂名物全未曉,便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某因說與他道:「公而今說詩,隻消這八字,更添『思無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詩了。其它三百篇,皆成渣滓矣!」因憶頃年見汪端明說:「沉元用問和靖:『伊川易傳何處是切要?』尹雲:『「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此是切要處。』」後舉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說固好。然須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說得此話。若學者未曾子細理會,便與他如此說,豈不誤他!」某聞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無實,不濟事,自此讀書益加詳細雲。此一段,系先生親書示書堂學者。
  凡人讀書,若窮得到道理透處,心中也替他饒本作「替地」。快活。若有疑處,須是參諸家解熟看。看得有差互時,此一段終是不穩在心頭,不要放過。敬仲。
  凡看文字,諸家說有異同處,最可觀。謂如甲說如此,且挦扯住甲,窮盡其詞;乙說如此,且挦扯住乙,窮盡其詞。兩家之說既盡,又參考而窮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學蒙。
  經之有解,所以通經。經既通,自無事于解,借經以通乎理耳。理得,則無俟乎經。今意思隻滞在此,則何時得脫然會通也。且所貴乎簡者,非謂欲語言之少也,乃在中與不中爾。若句句親切,雖多何害。若不親切,愈少愈不達矣!某嘗說:「讀書須細看得意思通融後,都不見注解,但見有正經幾個字在,方好。」大雅。
  句心。方子。
  看注解時,不可遺了緊要字。蓋解中有極散緩者,有緩急之間者,有極緊要者。某下一字時,直是稱輕等重,方敢寫出!上言句心,即此意。方子。
  且尋句内意。方子。
  凡讀書,須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着一字。如揚子:「于仁也柔,于義也剛。」到易中,又将剛來配仁,柔來配義。如論語:「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到中庸又謂:「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此等須是各随本文意看,便自不相礙。淳。
  問:「一般字,卻有淺深輕重,如何看?」曰:「當看上下文。」節。
  讀書,須從文義上尋,次則看注解。今人卻于文義外尋索。蓋卿。
  傳注,惟古注不作文,卻好看。隻随經句分說,不離經意,最好。疏亦然。今人解書,且圖要作文,又加辨說,百般生疑。故其文雖可讀,而經意殊遠。程子易傳亦成作文,說了又說。故今人觀者更不看本經,隻讀傳,亦非所以使人思也。大雅。以下附論解經。
  解經謂之解者,隻要解釋出來。将聖賢之語解開了,庶易讀。泳。
  聖經字若個主人,解者猶若奴仆。今人不識主人,且因奴仆通名,方識得主人,畢竟不如經字也。泳。
  随文解義。方子。
  解經當如破的。方子。
  經書有不可解處,隻得阙。若一向去解,便有不通而謬處。
  今之談經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之使高;本淺也,而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遠;本明也,而必使至于晦,此今日談經之大患也。蓋卿。
  後世之解經者有三:
(一)儒者之經;
(二)文人之經,東坡陳少南輩是也;
(三)禅者之經,張子韶輩是也。
  解書,須先還他成句,次還他文義。添無緊要字卻不妨,添重字不得。今人所添者,恰是重字。端蒙。
  聖賢說出來底言語,自有語脈,安頓得各有所在,豈似後人胡亂說了也!須玩索其旨,所以學不可以不講。講學固要大綱正,然其間子細處,亦不可以不講。隻緣當初講得不子細,既不得聖賢之意,後來胡亂執得一說,便以為是,隻胡亂解将去!鏋。必大錄此下雲:「古人似未嘗理會文義。今觀其說出底言語,不曾有一字用不當者。」
  解經,若于舊說一向人情他,改三字不若改兩字,改兩字不若且改一字,至于甚不得已乃始改,這意思終為害。升卿。
  凡學者解書,切不可與他看本。看本,則心死在本子上。隻教他恁地說,則他心便活,亦且不解失忘了。壽昌。
  「學者輕于着書,皆是氣識淺薄,使作得如此,所謂『聖雖學作兮,所貴者資;便儇皎厲兮,去道遠而』!蓋此理醲厚,非便儇皎厲不克負荷者所能當。子張謂『執德不弘』,人多以寬大訓『弘』字,大無意味,如何接連得『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文義相貫。蓋『弘』字有深沉重厚之意。橫渠謂:『義理,深沉方有造,非淺易輕浮所可得也。』此語最佳。」問:「集注解此,謂『守所得而心不廣,則德孤』,如何?」曰:「孤,隻是孤單。所得隻是這些道理,别無所有,故謂之德孤」谟。論着書。
  編次文字,須作草簿,抄記項頭。如此,則免得用心去記他。兵法有雲:「車載糗糧兵仗,以養力也。」編次文字,用簿抄記,此亦養心之法。廣。論編次文字。
  今人讀書未多,義理未至融會處,若便去看史書,考古今治亂,理會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溉田,須是陂塘中水已滿,然後決之,則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若是陂塘中水方有一勺之多,遽決之以溉田,則非徒無益于田,而一勺之水亦複無有矣。讀書既多,義理已融會,胸中尺度一一已分明,而不看史書,考治亂,理會制度典章,則是猶陂塘之水已滿,而不決以溉田。若是讀書未多,義理未有融會處,而汲汲焉以看史為先務,是猶決陂塘一勺之水以溉田也,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廣。以下讀史。
  先看語孟中庸,更看一經,卻看史,方易看。先讀史記,史記與左傳相包。次看左傳,次看通鑒,有餘力則看全史。隻是看史,不如今之看史有許多峣崎。看治亂如此,成敗如此,「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知得次第。節。
  今人隻為不曾讀書,祇是讀得粗書。凡讀書,先讀語孟,然後觀史,則如明鑒在此,而妍醜不可逃。若未讀徹語孟中庸大學便去看史,胸中無一個權衡,多為所惑。又有一般人都不曾讀書,便言我已悟得道理,如此便是恻隐之心,如此便是羞惡之心,如此便是是非之心,渾是一個私意,如近時祧廟可見。杞。
  問讀史之法。曰:「先讀史記及左氏,卻看西漢東漢及三國志。次看通鑒。溫公初作編年,起于威烈王;後又添至共和後,又作稽古錄,始自上古。然共和以上之年,已不能推矣。獨邵康節卻推至堯元年,皇極經世書中可見。編年難得好者。前日周德華所寄來者亦不好。溫公于本朝又作大事記。若欲看本朝事,當看長編。若精力不及,其次則當看國紀。國紀隻有長編十分之二耳。」時舉。
  史亦不可不看。看通鑒固好,然須看正史一部,卻看通鑒。一代帝紀,更逐件大事立個綱目,其間節目疏之于下,恐可記得。人傑。
  饒宰問看通鑒。曰:「通鑒難看,不如看史記漢書。史記漢書事多貫穿,紀裡也有,傳裡也有,表裡也有,志裡也有。通鑒是逐年事,逐年過了,更無讨頭處。」道夫錄雲:「更無蹤迹。」饒廷老曰:「通鑒曆代具備。看得大概,且未免求速耳。」曰:「求速,卻依舊不曾看得。須用大段有記性者,方可。且如東晉以後,有許多小國夷狄姓名,頭項最多。若是看正史後,卻看通鑒,見他姓名,卻便知得他是某國人。某舊讀通鑒,亦是如此。且草草看正史一上,然後卻來看他。」芝。
  問:「讀通鑒與正史如何?」曰:「好且看正史,蓋正史每一事關涉處多,隻如高祖鴻門一事,本紀與張良灌嬰諸傳互載,又卻意思詳盡,讀之使人心地歡洽,便記得起。通鑒則一處說便休,直是無法,有記性人方看得。」又問:「緻堂管見,初得之甚喜。後見南軒集中雲:『病敗不可言。』又以為專為桧設。豈有言天下之理而專為一人者!」曰:「盡有好處,但好惡不相掩爾。」曰:「隻如頭一章論三晉事,人多不以為然。自今觀之,隻是祖溫公爾。」曰:「誠是祖。但如周王不分封,也無個出場。」道夫。
  讀史當觀大倫理、大機會、大治亂得失。節。
  凡觀書史,隻有個是與不是。觀其是,求其不是;觀其不是,求其是,然後便見得義理。壽昌。
  史且如此看讀去,待知首尾稍熟後,卻下手理會。讀書皆然。
  讀史有不可曉處,劄出待去問人,便且讀過。有時讀别處,撞着有文義與此相關,便自曉得。義剛。
  問讀史。曰:「隻是以自家義理斷之。大概自漢以來,隻是私意,其間有偶合處爾。隻如此看他,已得大概。範唐鑒亦是此法,然稍疏。更看得密如他,尤好。然得似他,亦得了。」端蒙。
  讀史亦易見作史者意思,後面成敗處,他都說得意思在前面了。如陳蕃殺宦者,但讀前面,許多疏脫都可見了。「甘露」事亦然。賀孫。
  問芝:「史書記得熟否?蘇丞相頌看史,都在手上輪得。他那資性直是會記。」芝曰:「亦緣多忘。」曰:「正緣如此,也須大約記得某年有甚幺事,某年有甚幺事。纔記不起,無緣會得浃洽。」芝雲:「正緣是不浃洽。」曰:「合看兩件。且看一件,若兩件是四百字,且二百字,有何不可。」芝。
  人讀史書,節目處須要背得,始得。如讀漢書,高祖辭沛公處,義帝遣沛公入關處,韓信初說漢王處,與史贊過秦論之類,皆用背得,方是。若隻是略綽看過,心下似有似無,濟得甚事!讀一件書,須心心念念隻在這書上,令徹頭徹尾,讀教精熟,這說是如何,那說是如何,這說同處是如何,不同處是如何,安有不長進!而今人隻辦得十日讀書,下着頭不與閑事,管取便别。莫說十日,隻讀得一日,便有功驗。人若辦得十來年讀書,世間甚書讀不了!今公們自正月至臘月三十日,管取無一日專心緻志在書上。」又雲:「人做事,須是專一。且如張旭學草書,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若不是他專心緻志,如何會悟!」
  楊志之患讀史無記性,須三五遍方記得,而後又忘了。曰:「隻是一遍讀時,須用功,作相别計,止此更不再讀,便記得。有一士人,讀周禮疏,讀第一闆訖,則焚了;讀第二闆,則又焚了;便作焚舟計。若初且草讀一遍,準拟三四遍讀,便記不牢。」又曰:「讀書須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須是聰明。」曰:「雖是聰明,亦須是靜,方運得精神。昔見延平說:『羅先生解春秋也淺,不似胡文定。後來随人入廣,在羅浮山住三兩年,去那裡心靜,須看得較透。』淳錄雲:「那裡靜,必做得工夫有長進處。隻是歸來道死,不及叩之。」某初疑解春秋,幹心靜甚事,後來方曉。蓋靜則心虛,道理方看得出。」義剛曰:「前輩也多是在背後處做幾年,方成。」曰:「也有不恁地底。如明道自二十歲及第,一向出來做官,自恁地便好了。」義剛。


朱子讀書法

錢 穆

在中國學術史上,若論博大、精微兼而盡之的學者,孔子以下,隻有朱子,可算得第二人。孔子是大聖人,不當僅以學者論。而且孔子距我們時代遠了,他的成學經過,我們已無法詳考。朱子離我們時代近,他的治學經過,還可詳考而知。本文則隻拈朱子的讀書法一項,加以闡說。
朱子教人讀書法,記錄留傳極多,後人有彙集之成專書者;本文則隻擇其最精要語論列之。
—01—
或曰:“讀書須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須是聰明。”曰:“雖是聰明,亦須是靜,方運得精神。蓋靜則心虛,道理方看得出。”
今按:讀書須精力,又須聰明,此義盡人皆知。朱子特别提出一個讀書的精神條件來,即是如何善為運用我之聰明與精力之條件。此一精神條件便是“靜”,靜則心虛,更吃緊的是在“心虛”上。
問:“《易》如何讀?”曰:“隻要虛心以求其義,不要執己見。讀他書亦然。”
今按:心虛隻是不執己見。若先執一個己見去讀書,便是心不虛。所見的将依然是己見,不會看出書中道理。則于自己無長進。
看書不可将己見硬參入去。須是除了自己所見,看他冊子上古人意思如何。
今按:此是讀書第一最要法門。朱子所謂“虛心”,略如今人所謂“客觀”。若讀書時硬将己見參入,便是心不虛,便不能客觀,而不能真有所得矣。
大抵義理須是且虛心,随他本文正意看。
今按:“且”字重要,“随”字重要,“本文正意”四字更重要。如此讀書,看易實難。莊子雲:“吾與之虛而委蛇。”心既虛了,又要随他本書曲折,懲地去。
近日看得後生,隻是教他依本子識得訓诂文義分明為急。自此反複不厭,日久月深,自然心與理會,有得力處。
今按:依本子反複不厭,又要識得本書上訓诂文義分明,此是讀書至要惟一法門。若驟讀一本書,便要求明得種種理,又要求于己有所得,此皆是心不靜。從來讀書,亦無此速化之法。
從頭熟讀,逐字訓釋,逐句消詳,逐段反複,虛心量力,且要曉得句下文意,未可便肆己見,妄起浮論。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說,殊害事。
今按:“且要曉得句下文意”,此語重要。看書了解得書中本意,即是學問有所得。如何了解得書中意,便須随其文本,反複不厭看。容易立說,隻是己見。盡說了些己見,到底是于書無所得也。
凡讀書。先須曉得他的言詞了,然後看其說于理當否。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個意思了,卻将他人說話來說自家底意思。其有不合者,則硬穿鑿之使合。
今按:讀書莫要自己心下先有一個意思,此即不虛心也。不虛心的人,便易把别人說話來說自己意思,最要不得。此等人将會終生學問無進步。
讀書,如問人事一般。欲知彼事,須問彼人。今卻不問其人,隻以己意料度,謂必是如此。
今按:此即是以主觀讀書。以主觀讀書,隻會更增強主觀,外此必全無所得。
讀書若有所見,未必便是,不可便執著。且放在一邊,益更讀書,以來新見。
今按:此條言讀書縱有得,仍不可執着。若便執着,便又成一種己見,又不心虛了。讀書功夫,便于此截止。故須放下,再求新見。所謂新見者,也仍是于反複再讀此書或讀另一書時又另有所見而已。讀此書有得有見,讀那書又有得有見,反複讀,又反複有得有見,此始是自己學問長進。
學者不可隻管守從前所見,須除了方見新意。如去了濁水,然後清者出焉。
今按:從前所見,本亦是我讀書所得。但另讀新書,便須先将舊時所得者從心除去。譬如一無所知般,此即心虛也。如此始易有新見重入心來。否則牢守那舊所得者,便易成己見。一有了己見,便心不虛,不易再長進。
濯去舊聞,以來新見
今按:讀書有見,不固執,不牢守,是濯去舊聞也。再讀新書,續有所得,即重來新見也。
上舉各條,是朱子教人讀書最大綱領;朱子讀書法之最大精義,以盡于此。以下再逐層分析反複詳說之。
—02—
聖人言語,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裡。隻被人不虛心去看,隻管外面捉摸。及看不得,便将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說出,把做聖人意思。
今按:外面捉摸,便是不随他本文正意看。書上本文正意,若你明白得它訓诂文義,本是坦白易明,不須再從外面添些子進去。朱子教人讀書,說來說去,隻是戒人不要把自己意見當作書中意見而已。一語道破,實已再無其他深意也。
牽率古人言語,入做自家意中來,終無進益。
今按:牽率古人言語,入做自家意中來,似乎自家意見更圓成。其實仍是自家這一番意見,并無進益也。而且又把古人書中本意忽略誤解了。此病不淺,切戒切戒。
讀書别無法,隻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來捱去,自己卻未先要立意見,且虛心,隻管看。看來看去,自然曉得。
今按:讀書不能一看便曉,便且再看,再虛心反複看,舍此更無别法了。
須是胸次放開,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責效。才責效,便有憂愁底意。隻管如此,胸中便結聚一餅子不散。今且放置閑事,不要閑思量。隻管去玩味義理,便會心精;心精便會熟。
今按:讀書先責效,是學者大病。駿快者,讀一書未透,早已自立說,自謂讀書見效,其實是無所得。笃厚者,未肯遽立說,卻謂讀書不見效,反增愁憂,此是心不寬。主要還在懂得先虛心,第一不要搶立說,第二不要問效驗。隻就書看書,隻辦此一條心,故謂之心精。心精便是隻有此一心。心精了,書自熟。所謂“看來看去,自然曉得”也。此方法好像笨,正如呆人相似。然看書法門,卻隻此一法,隻此一門,别無其他法門。所謂“大巧若拙”,最呆最笨的,卻是最聰明最易見效的,有志讀書,千萬莫忽略了此義。
寬着心,以他說看他說,以物觀物,無以己觀物。
今按:朱子教人讀書,須心靜,須心寬,須心虛,須心精,其實隻此一“心”。朱子的讀書法,其實即是朱子的“格物”法。就書看書,随物格物,以他說看他說,此是最客觀的,此是最合科學方法的。如此看書,自明得書中道理。如此格物,也自易明得物理。卻莫先存了一番道理來看書格物。此義最吃緊。
或問:“讀書未知統要。”曰:“統要如何便會知得?近來學者,有一種則舍去冊子,卻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見道理;又有一種,則一向泛濫,不知歸着處,此皆非知學者。須要熟看熟思,久久間,自然見個道理,四停八當,而所謂統要者,自在其中矣。”
今按:讀書即心急要求統要,此是心不寬。有些人,遂求于一言半句上既見出統要來,此如初格一物,便要明天理。其實此等統要與天理,仍隻是己見耳。但放開心,不責效,又易泛濫;一書看了又一書,一物放過又一物,到底心中還是無所得。故看書須熟看熟思,盡在此書上多挨,挨得,自然有得也。
大凡人讀書,且當虛心一意,将正文熟讀,不可便立見解。看正文了,卻着深思熟讀,便如己說,如此方是。今來學者一般是專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說得新奇,人說得不如我說得較好,此學者之大病。譬如聽人說話一般,且從他說盡,不可剿斷他說,便以己意見抄說。若如此,全不見得他說是非,隻說得自家底,終不濟事。須如人受詞訟,聽其說盡,然後方可決斷。
今按:近代學人,最易犯此病。如讀《論語》,隻抓得一言半句,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等語,便是濫肆批評,卻不問孔子《論語》二十篇,其他又說了些什麼?又如讀史,隻說專制、不民主、封建、頑固、不開通,尋得一兩條證據,便謂中國曆史隻如此,卻不再問一部《二十四史》,更又記載了些什麼?他自謂于孔子思想與中國曆史有所見,其實隻見了他自己,此所謂“己見”也。
近日看得讀書别無他法,隻是除卻自家私意,而逐字逐句隻依聖賢所說,白直曉會,不敢妄亂添一句閑雜言語,則久久自然有得。
今按:此條“白直”兩字最緊要,須善會。不要妄添注腳,不要曲折生解。書上如何說,便依他如何說,這是“白直”。隻有如此,才是真“曉會”。若替他添說曲說,盡添自己意見,便不白不直了。
上引諸條,是朱子教人讀書第一步。讀書須先知曉那書中說了些什麼,我知曉書中說了些什麼,便是學問有得,便是我增長了一番知識。
—03—
讀書隻就那一條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節。看一段,須反複看來看去,要十分爛熟,方見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愛去看别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趱去,不曾向後反複。隻要去看明日未讀的,不曾去細繹前日已讀底。須玩味反複始得。用力深,便見意味長,便受用牢固。
今按:朱子教人讀書,先要“白直曉會”,此事看易實難。既須能靜心、寬心、虛心、精心、又須能細繹反複,玩味爛熟,乃得此曉會。讀書如交友,交友熟,自然意味深,緩急有所恃。人遇熟友,自然心下快活,不成舍了熟友另去看生人。隻想向前趱,亦是心不靜。懂得向後反複,才有基址可守,才有業績可成。朱子此一段話,真值深深玩味也。
看文字,須仔細,雖是舊曾看過,重溫亦須仔細。每日可看三兩段。不是于那疑處看,正須于那無疑處看,蓋工夫都在那上也。
今按:此條吃緊。讀書能白直曉會,才能不旁生枝節。能不向前趱,才能于無疑處仔細用工夫。當知此等境界,此等情況,都當先向自己心地上求。此即是“修心養性”,讀書做人,打成一片。如此讀書,才始不是讀死書,才始不是死讀書。當知朱子教人讀書,即已同時教了人如何修心做人,亦所謂“吾一道以貫之”也。
隻是要人看無一字閑。那個無緊要底字,越要看。自家意思裡說是閑字,那個正是緊要字。
今按:朱子讀書法,乃最科學者。人若懂得科學方法,便懂得此條意義深長。朱子讀書法,又是最藝術者。人若懂的藝術欣賞,亦自懂得此條之意義深長。如此才能白直曉會到極深處,才能受用牢固。
讀書須讀到不忍舍處,方是得書真味。若讀之數過,略曉其義,即厭之,欲别求書者,則是于此一卷書,猶未得趣也。
今按:今人讀書,自顧要自己發意見。朱子教人讀書,隻重在教人長趣味。此是莫大分歧點。然非先求心靜,則不易在書中得趣味。未得真趣味,自然也不會有“不忍舍”之一境。此等皆當循序潛玩,莫輕作一番言語看過了。
某舊日讀書,方其讀《論語》時,不知有《孟子》;方讀《學而》第一,不知有《為政》第二。今日看此一段,明日且更看此一段,看來看去,直待無可看,方換一段看。如此看久,自然洞貫,方為浃洽。
初時雖是鈍滞,使一件了得一件,将來卻有盡理會得時。若撩東搭西,徒然看多,事事不了;日暮途遠,将來慌忙,不濟事。
李先生雲:“一件融釋了後,方更理會一件。”
今按:朱子以最鈍滞法教人,實乃是最快捷,最聰明之法。朱子本人,即是讀書最多,學問最廣,事事理會,件件精通,融釋浃洽,無不洞貫。此是過來人以金針度人,幸有志好學者,萬勿忽過。
讀書不貴多,隻貴熟。
今按:我試為朱子此條下一轉語。讀書能熟自能多。如朱子本人便是一好例。若一向貪多,不求熟,則到頭茫然,隻如一書未讀,此則更例不勝舉矣。
泛觀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
讀十通,與讀一通時終别。讀百通,與讀十通終自不同。
讀書須是窮究道理徹底。如人之食,嚼得爛,方可咽下,然後有補。
今按:讀書熟須如嚼食爛,此條當與白直曉會相參。如吃一口飯,便将此口飯反複咀嚼,自然有味,此即白直曉會也。輕易吞下,不僅無味,而且成了胃病,從此不再喜食。戒之戒之。
大凡看文字,少看然讀,一也。不要鑽研立說,但要反複體玩,二也。埋頭理會,不要求效,三也。
今按:此為朱子教人讀書三大綱領,學者須切記,并依此力行之。
少看熟讀,反複體驗,不必想象計獲。隻此三事,守之有常。
讀書不要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餘。須看得一書徹了,方再看一書。
今按:看得一書徹了,是我力量能到處。時時隻想看一書看得徹了,便會自覺力量有餘。若遽要博極群書,遽要學窮精微,便心慌意亂了。當知隻有看得一書徹了,才是博極群書法。亦才是學窮精微法。連一書都看不徹,遑論其他。
凡讀書,且須從一路正路直去。四面雖有可觀,不妨一看,然非是緊要。
今按:讀書能從一路正路直去,便是對此書求能白直曉會也。不善讀書者,逐步四處分心,譬如行路,東眺西顧,不直向前。如此讀書,又便是心下不靜,慌張跳動,意見橫生,趣味索然矣。
東坡教人讀書,每一書當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放此。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今按:慕涉獵者讀書,隻是浮光掠影;能八面受敵者讀書,乃處處周到。此甚不同,學者不可不細辨。
《學記》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所謂攻瑕則堅者瑕,攻堅則瑕者堅,不知道理好處,又卻多在平易處。
今按:朱子教人讀書法,其實人人盡能,真是平易,而其陳義之深美,卻可使人終身研玩不盡,即做人道理亦然,最美好處,亦總在最平易處也。
讀書不可兼看未讀者,卻當兼看已讀者。
今按:朱子此條,所謂“兼看”,謂方讀一書,旁及他書,同時兼讀也。當知兼讀已讀書,實有受用。兼讀未讀書,隻是分心。心分了,便不易有受用。故每逢讀一新書,決當全神一志讀。隻可兼讀舊書,萬不當同時又兼讀另一新書。
讀書隻要将理會得處反複又看。
今按:讀書不貴多,貴使自己精力有餘,貴能于自己理會得處反複又看,貴能于那無疑處看,貴在自己看若無關緊要處、閑處用工夫,貴先其易者,貴兼看已讀過的書,卻不宜兼看未讀過的書。此等皆朱子教人讀書秘訣。可謂金針度盡,風光狼籍,更無餘蘊矣。
上引諸條,可謂朱子教人讀書之第二步。若學者先辦得一片虛心,又能少讀熟讀,漸得趣味,到不忍舍處,此即是學問正确入門也。
—04—
或問:“看文字,為衆說雜亂,如何?”曰:“且要虛心,逐一說看去,看得一說,卻又看一說。看來看去,是非長短,皆自分明。”
今按:讀書至衆說雜亂,已是讀書漸多後始知之。然仍隻有虛心,逐一說理會之,更無他法也。若真能虛心逐一說理會之,自見衆說夠有是非長短,卻非自己容易立說,将己見硬參入去之謂。學者到此境界,當自辨之。
凡讀書,須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着一字。如揚子:“于仁也柔,于義也剛”,到《易》中,又将剛配仁,柔配義。《論語》:“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到《中庸》謂:“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此等處,須是各随本文意看,便自不相礙。
今按:衆說雜亂,若能各随本文意看,便見其不相礙。到此,心胸自開,意味自長。若硬要将自己意見參入,孰是孰非,執一廢百,隻增長了自己意氣,于學問無涉也。
且依文看,逐處各自見個道理,久之自然貫通。
今按:能逐處各自依文看之,便見各自有個道理,不僅不相礙,久之自會通。此是自己學問長進,卻非先出己見來判斷衆說之比,學者當細參之。
凡看文字,衆家說有異同處,最可觀。如甲說如此,且挦扯住甲,窮盡其辭。乙說如此,且挦扯住乙,窮盡其辭。兩家之說既盡,又參考而窮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
今按:讀書至是,始是不容得讀者不拿出真見來。然仍是虛心逐一書白直曉會,真見自出。非是外面捉摸,與書中本意不徹了,卻硬把己意牽說曲說也。
學者讀書,須是于無味處當緻思焉,至于群疑并興,寝食俱廢,乃能驟進。因歎:“驟進”二字最下得好,須是如此。若進得些子,或進或退,若存若亡,不濟事。如用兵相殺,争得些兒,小可一二十裡地,也不濟事。須大殺一番,方是善勝。
今按:正因不先立己見,故至群疑并興。正因群疑并興,故須苦苦大殺一番。若一向以己意衡評一切,信了自己,不信别人,譬如入無人之境,将不見有敵,何須厮殺乎?學者當善體此意。莫謂不管事情曲折,不辨義理精微,隻肆意一口罵盡古人,便是大殺善勝也。
看文字須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戰一陣。如酷吏治獄,直是推勘到底,決是不恕他方得。
今按:若真是不恕他,便須将他書中所說,細看熟看,連無疑處,無味處,不緊要處,閑處,逐一依他挨。挨來挨去,方得。所謂猛将酷吏,前面必有難勝強敵,難斷疑獄,始見本領。初學人驟難到此境界,萬勿輕肆己見,遽自認為如猛将酷吏。切記切記。
看文字如捉賊,須知道盜發處,自一文以上,贓罪情節,都要戡出。若隻描模個大綱,縱使知道此人是賊,卻不知何處做賊。
今按:學問至此,義理考據,一以貫之矣。近代學者,未讀宋儒書,便謂宋儒隻講義理,不務考據。由謂宋儒所講義理,隻憑主觀,不求客觀。此正如判人作賊,卻不全戡其髒罪情節也。
今世上有一般議論,成就後生懶惰。如雲不敢輕議前輩,不敢妄立論之類,皆中怠惰者之意。前輩固不敢妄議,然論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鑿空立論,然讀書有疑,有所見,自不容不立論。其不立論者,隻是讀書不到疑處耳。
今按:讀書先貫徹了,徹了後自會疑,疑後自有見。有所見,自不容不立論。此是讀書循序漸進必有之境界。故朱子教人讀書且虛心,并非要人讀書老是無主見也。此層當細會。然今世上卻另有一般議論,成就後生懶惰,而并不如朱子此條所舉者。如雲:“莫讓人牽着鼻子走”,“莫輕信前人”,“須自出手眼”之類。此亦中怠惰者之意。因從此可以不細心看書,縱我對此書為徹了,仍可對此書作批評。
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有長進。
今按:自無疑到有疑,是一進。自有疑到無疑,又是一進。如此循環,乃可進進不休。
讀書須是看着他罅縫處,方尋得道理透徹。若不見得罅縫,無由得入;。看見罅縫時,脈絡自開。
今按:朱子此條教人讀書須看着他罅縫處,其用心在求對此書道理透徹。今人教人看書中罅縫,卻是教人專尋書中破綻,并不是教人對此書透徹。此中大有辨,幸學者細辨之。
看文字,且依本句,不添字。那裡原有罅縫。如合子相似。自家隻去抉開,不是渾淪底物,硬去鑿。亦不可先立說,牽古人意來湊。
今按:朱子教人讀書覓罅縫,此略如今人所謂分析法。硬去鑿,先立說,隻是己見,與他書不相涉。
學者初看文字,隻見得個渾淪物事。久久看作三兩片,以至于十數片,方是長進。
今按:此即看出罅縫也,看出罅縫,隻如打開合子,看出那書中所蘊義理體統,脈絡分明,則道理透徹矣。此仍是求了解,不是求推翻也。
熟讀後,自有窒礙不通處,是自然有疑,方可較量。今若先去尋個疑,便不得。
今按:讀書生疑,仍是虛心熟讀白直曉會來。今人先要抱了疑,再去讀那書,自謂莫給他牽着我的鼻子走;譬如先疑心他是賊,再和他打交道。實則如此讀書,深閉固拒,永無進益,真又何苦來。
大抵今人讀書不廣,索理未精,乃不能緻疑,而先務立說,此所以徒勞苦而少進益也。學者須是多讀書,是互相發明,事事窮到極緻處。
今按:朱子教人讀書不貴多,卻又怪人讀書不廣。朱子教人讀書須白直曉會,卻又怪人索理未精。此等處,大可深味。是亦朱子語之罅縫處,讀者正貴由此生疑,由此透入。卻并不是教我們先疑了他的話,又如何體會到他話中之深意乎?
上引諸條,可謂是朱子教人讀書之第三步。學者至此,讀書廣,索理精,殆已達于成學之階段矣。
—05—
讀書之法,須是用工去看。先一書費許多工夫,後則無許多矣。始初一書,費十分工夫,後一書費八九分,後則費六七分,又後則四五分矣。
今按:此朱子所以教人讀書,須用呆人挨法,而到後卻博學多痛,成為唯一捷徑。
文字大節目,痛理會三五處,後當迎刃而解。學者所患,在于輕浮,不沉着痛快。
今按:輕浮故不沉着,不沉着故不痛快。今之狂昧者,又誤以輕浮為痛快,因此終身無入頭處,是皆不肯先虛心痛理會之過。
讀書須是普遍周滿。某嘗以為甯詳毋略,甯下毋高,甯拙毋巧,甯近毋遠。
今按:此又是朱子教人讀書四大綱領。若真能詳、能下、能拙、能近,自然沉着,便見痛快矣。縱使後面是迎刃而解,仍當是普遍周滿處,不許有些小輕浮。
讀書而不能盡知其理,隻是心粗意廣。
今按:心粗意廣便輕浮,縱有聰明,縱有精力,皆無所運使矣。又心粗便意廣,意廣便心粗,兩者亦互為因果。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仔細。故學者且于靜處收拾,教意思在裡,然後虛心去看,則其義理未有不明者也。
今按:昏是不聰明,怠是無精力,其實則是心粗意廣,輕浮,不沉着,故使聰明精力無處使,遂成昏怠。朱子教人先于靜處收拾,讓自己意思在裡面了,再去看書。此仍是靜則心虛,道理方看得出之意。
今人所以讀書苟簡者,緣書皆有印本,多了。
今按:讀書苟簡之病,愈後愈甚。隻一苟簡,則聰明精力皆退矣。苟簡引起昏怠。然昏怠亦引起苟簡,是仍互為因果。
看文字,須大段着精彩看。聳起精神,樹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
今按:着精彩看,便是聰明精力齊用。若懂的甯詳,甯下,甯拙,甯近,自然能着精彩。能着精彩看,自能不輕浮,不苟簡,不昏怠,而聰明精力亦汩汩然俱來矣。此等處,須學者善體。
人言讀書當從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說。譬之煎藥,須是以大火煮滾,然後以慢火養之,卻不妨。
今按:讀書須先懂的大火煮,待其滾,然後可用慢火養。此是至要法門。至于如何是大火煮,讀者細參本篇上引各條,當自知之。
某最不要人摘撮看文字,須是逐一段、一句理會。
今按:今人讀書,多是摘撮,卻不肯逐段逐句理會,此屬大病。犯了此一病,以上所述朱子教人讀書法,種種都用不上。可歎也。
編次文字,須作草簿抄記項頭。如此,則免得用心去記他。
今按:抄寫筆記與讀書是兩項工夫,然非摘撮看文字。今人誤以抄寫筆記當作讀書功夫,又以摘撮當編次,便永是苟簡,決不能沉着痛快矣。
寬着期限,緊着課程。
今按:此是朱子教人讀書最要工夫,學者須通參本篇前後所引各條,乃可體會。
須是緊着工夫,不可悠悠,又不須忙。隻常抖擻得此心醒,則看愈有力。
今按:朱子教人讀書工夫,即是養心工夫,又即是處事工夫。養的此心,自能讀書,隻能處事。然此心又須在讀書處事上來養。所謂内外交相養,吾道一以貫之也。
小作課程,大施工力。
今按:此又是朱子教人讀書最要工夫。課程須縮小,便不犯意廣之病。課程須加緊,便不犯昏怠之病矣。工力須大施,便不心粗。期限須寬着,便不苟簡矣。
如會讀得二百字,隻讀得一百字,卻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會,仔細讀誦教熟。
今按:如此讀書,則斷無聰明不夠,精力不足之患矣。自然着精彩,自然長意味,自然生理解。此即所謂“寬着期限,緊着課程”,“小作課程,大施工力”。
如今日看得一版,且看半版,将那精力來更看前半版。
今按:此是讀書秘訣,盼天下聰明人切記。
如射弓,有五鬥力,且用四鬥弓,便可拽滿,己力欺得他過。
今按:讀書人千萬莫将自己意見淩駕在書本上,但卻不要将自己聰明精力遠落在書本後;能循此求之,讀一書,必有一書之得。一書既得,便可漸及群書。此乃讀書要訣,千萬切記。
上引諸條,乃是朱子教人讀書,如何運用自己聰明精力處;乃是如何養心,如何格物窮理處。可以小做,可以大成。徹始徹終,都使用得。學者當以此入門下手,也即以此到達終極境界,無二訣也。
—06—
曾見有人說《詩》,問他《關雎篇》,于其訓诂名物全未曉,便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某因說與他道:“公而今說《詩》,隻消這八字,更添'思無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詩》了。其它《三百篇》,皆成渣滓矣!”因憶頃年,見汪端明,說沈元用問和靖:“伊川《易傳》何處是切要?”尹雲:“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此視切要處。”後舉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說固好。然須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說得此話。若學者未曾仔細理會,便與他如此說,豈不誤他!”某聞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無實,不濟事,自此讀書益加詳細雲。
今按:此條極重要,近人尤多犯此病。他們常譏宋儒空洞,不憑考據,空談義理。其實宋儒何嘗如此,即就朱子此一條便可見。而近人卻多犯了高心空腹,遊談無根之病。即如他們批評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其實多是空洞,不憑考據,自發議論,其病遠超宋儒之上。若論其病根所在,則正在讀書方法上。故朱子此條,更是倍見重要。
讀《六經》時,隻如未有《六經》,隻就自家身上讨道理,其理便易曉。
今按:此條尤吃緊。不要把自家意見硬參入書上去,卻要把書上說話反就自家身上讨道理;此不僅讀《六經》,實是讀一切書皆該如此。宋儒尊經,亦為近人诟病,然朱子教人“讀《六經》時隻如未有《六經》”之說,則近人便多不加理會。至如“反就自家身上讨道理”之說,則更不易為近人接受矣。
經之有解,所以通經;經既通,自無事于解。借經以通乎理耳。理得則無俟乎經。
今按:宋儒尊經,朱子卻謂“理得則無俟乎經”。其實讀通一切書,便可無俟乎書。此層已是讀書到了最後境界。學人當知有此一境,卻不可驟企此一境也。
看經書與看史書不同:史是皮外物事,沒緊要,可以劄記問人。若是經書有疑,這個是切己病痛,如人負痛在身,欲斯須忘去而不可得。豈可比之看史,遇有疑則記之紙邪!
今按:朱子戒學人莫先看史,其要旨在此。然此條當善看。如讀《詩》遇訓诂名物未曉,此亦是皮外。亦可劄記所疑于紙上,逢人好問。治史亦有通天人之際,明古今不變,大段切己病痛者。近人治學,專重劄記工夫,便全不感痛癢在身,此卻是大病痛。總之讀書生疑,必須有如負痛在身,欲斯須忘去而不可得,而又無法劄記問人者。宋儒治學,其最高境界在此。若清儒考據,幾乎全部可以劄記問人,此其異也。此是宋學精神崇高處,然已超出讀書方法範圍以外,此篇當不再詳論,而姑懸其大義于此。
上引諸條,朱子教人讀書而已侵入治學之另一範圍中去。當知讀書亦僅是治學範圍中應有一項目,并非僅知如何讀書,便盡治學之能事。本文姑于此提出另一境界,以待學者之自為尋究焉。


【附】

《弟子規》生活力行表

 
小朋友,家人無時無刻不在關懷着我,我為家人做了多少?記得每天都要做喲!

注:好(√),一般(×),差(O)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班級: 姓名:
  
起床之後 不讓父母着急

□□□□□□□ 1.鬧鐘一響,我馬上起床。(朝起早 父母呼 應勿緩)
□□□□□□□ 2.我自己疊被子。(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緻污穢)
□□□□□□□ 3.向長輩請早安。(晨則省 昏則定)
□□□□□□□ 4.主動刷牙洗臉。(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淨手)
□□□□□□□ 5.自己穿好衣服。(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 6.穿衣整潔大方即可,不挑名牌服裝。(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 7.每天三餐吃飯時念四感恩:“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老師的辛勤教導,感恩同學的幫助和關心,感恩農夫的辛勤勞作和所有付出的人。”
  
上學 力行學文

□□□□□□□ 1.出門前向家人告别。(出必告 返必面)
□□□□□□□ 2.路上見長輩或老師主動問好。(路遇長 急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 3.在校與同學團結友愛。(兄道友 弟道恭 事諸兄 如事兄)
□□□□□□□ 4.上課認真聽講,不懂就問或作筆記下課再請教老師。(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心有疑 随劄記 就人問 求确義)
□□□□□□□ 5.老師所教内容,自己懂的如果其他同學請問要耐心講解,别人會的而我不會,要虛心向他們請教學習。(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 6.說話要誠實謹慎,守信用。(凡出言 信為先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 7.不給同學起外号或說不文明語言。(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 8.贊揚别人的優點,不評論宣揚别人的過錯、缺點。(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揚人惡 即是惡 見人善 即思齊 見人惡 即内省)
□□□□□□□ 9.與同學互相勉勵進步,同學朋友有過錯,找時機悄悄地提醒。(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揚善于公堂 規過于私室)
□□□□□□□10.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與同學不打鬧,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 (身有傷 贻親憂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放學一回到家 把快樂帶給家人

□□□□□□□ 1.一回到家,會跟家人問好。(出必告 返必面)
□□□□□□□ 2.将鞋子擺好,不亂丢。(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緻污穢)
□□□□□□□ 3.把書包放在固定位置,不亂丢。(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緻污穢)
□□□□□□□ 4.家有保姆、工人,不當少爺、小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将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 5.随自己能力,幫忙做家務。(親所好 力為具)
  
做功課 不增加家人負擔

□□□□□□□ 1.不看電視,主動做功課,不用人催。(寬為限 緊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 2.不會一邊做,一邊玩。(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 3.書放正,人坐正,字寫正。(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 4.做完一件事,再做第二件事。(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 5.做完功課,收拾好書籍文具。(列典籍 有定位 讀看畢 還原處)
□□□□□□□ 6.整理自己房間,使房間整潔、衛生。(房室清 牆壁淨 幾案潔 筆硯正)
□□□□□□□ 7.選擇益智、提升道德品質性的課外書,不看打打殺殺、情情愛愛的各種污染心志的書和電視節目,電視節目盡量不看。(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後 讓他們歡喜

□□□□□□□ 1.拿拖鞋、倒茶水。(冬則溫 夏則清 親所好 力為具)
□□□□□□□ 2.拿聯絡冊給父母看,分享在校發生的事。(聞譽恐 聞過欣 惟德學 惟才藝 不如人 當自勵)
□□□□□□□ 3.父母打電話或處理事務時不打擾。(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吃晚飯 全家和樂融融

□□□□□□□ 1.幫忙拿碗筷、端菜。
□□□□□□□ 2.請長輩先用餐,自己再開動。(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 3.不挑食、不多吃。(對飲食 勿揀擇 食适可 勿過則)
□□□□□□□ 4.夾菜給長輩。(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 5.飯後幫忙整理。
  
玩遊戲 兄弟和睦

□□□□□□□ 1.做完功課再玩遊戲。(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 2.跟兄弟姐妹一起玩。(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 3.不争吵。(财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 4.玩别人的玩具要征得同意。(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 5.遊戲後主動收拾。(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緻污穢)
  
睡覺前 讓父母放心

□□□□□□□ 1.睡前先将書包整理好,再上床。(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 2.幼兒及小學生九點半以前要上床睡覺,初中學生也要盡早休息。
□□□□□□□ 3.睡前向家人道晚安。(晨則省 昏則定)
  
以上内容,請根據孩子的年齡及實際情況選擇填寫。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