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書法及中國書法的種類
2011-05-13 19:31:26|分類: |标簽: |字号大中小
轉王立萍
如何欣賞書法及中國書法的種類
中國書法之美是他國文字所不及的,而欣賞書法,也是一門學問!
首先,要較深入的欣賞書法,得有兩把刷子──“曆史的刷子”與“書法的刷子”。曆史的刷子包含了書法史及中國曆史(書法家的創作背景);書法的刷子則包含了文字學知識、書寫技巧、鑒别碑帖的能力及藝術涵養。它們都是密不可分的。
知曉古今之書法演變──書法史:
欣賞時如果不清書法史,而将隸書與草書、楷書相比──比哪一種好看──就有如一部曆史電影中張飛與嶽飛同時出現在一個場景中,大煞風景!
知曉古今之書法家背景──曆史:
你可曾知道,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蘭亭序」是在略有酒意時寫下的,事後多次嘗試也寫不出更好的作品?如果不知道,那也就無法深入的欣賞「蘭亭序」,因為你無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後果,筆意也無法捉摸。
所謂「内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其實欣賞任何一種藝術,都要有如“置身其中”一般投入,用心去看,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骨力”、“姿态”、“神韻”、“氣魄”,欣賞書法才有意義。
書法美的表現,不外有“實”與“虛”兩個方面。“實”的方面是有形的。它包括用筆、結構、章法等内容;“虛”的方面是無形的,包括神采、氣韻、意境等内容。兩方面互相依存,相互為用,共同表現出書法作品的審美價值。
明确書法欣賞的審美标準,是正确進行書法欣賞的基礎;掌握書法欣賞的方法,是進行書法欣賞的關鍵。
一、書法的審美标準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這裡,強調以形寫神,形神兼備。
一般地說,“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産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采意味。
(一)書法的點畫線條
書法的點畫線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它本身抽象,所構成的書法形象也無所确指,卻要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要求具有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
1、力量感
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早在漢代,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中,千變萬化。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
2、節奏感
節奏本指音樂中音符有規律的高低、強弱、長短的變化。書法由于在創作過程中運筆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産生了輕重、粗細、長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規律的交替變化,使書法的點畫線條産生了節奏。漢字的筆畫長短、大小不等,更加強了書法中點畫線條的節奏感。一般而言,靜态的書體(如篆書、隸書、楷書)節奏感較弱,動态的書體(行書、草書)節奏感較強,變化也較為豐富。
3、立體感
立體感是中鋒用筆的結果。中鋒寫出的筆畫,“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于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這樣,點畫線條才能飽滿圓實,渾厚圓潤。因而,中鋒用筆曆來很受重視。但是,我們不能發現,在書法創作中側鋒用筆也随處可見。除小篆以外,其他書體都離不開側鋒。尤其是在行草書中,側鋒作為中鋒的補充和陪襯,更是随處可見。
(二)書法的空間結構
書法的點畫線條在遵循漢字的形體和筆順原則的前提下交叉組合,分割空間,形成書法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包括單字的結體、整行的行氣和整體的布局三部分。
1、單字的結體
單字的結體要求整齊平正,長短合度,疏密均衡。這樣,才能在乎正的基礎上注意正欹朽生,錯綜變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見險絕,險絕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氣
書法作品中字與字上下(或前後)相連,形成“連綴”,要求上下承接,呼應連貫。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态書體雖然字字獨立,但筆斷而意連。行書、草書等動态書體可字字連貫,遊絲牽引。此外,整行的行氣還應注意大小變化、欹正呼應、虛實對比,以及由此而産生的節奏感。這樣,才能使行氣自然連貫,血脈暢通。
3、整體的布局
書法作品中集點成字、連字成行、集行成章,構成了點畫線條對空間的切割,并由此構成了書法作品的整體布局。要求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得宜,計白當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參差錯落,變化多姿。其中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态書體以平正均衡為主;行書、草書等動态書體變化錯綜,起伏跌宕。
(三)書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氣和光采。書法中的神采是指點畫線條及其結構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調、氣質、情趣和意味的統稱。“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說明神采高于“形質”(點畫線條及其結構布局的形态和外觀),形質是神采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書法藝術神采的實質是點畫線條及其空間組合的總體和諧。追求神采,抒寫性靈始終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書法中神采的獲得,一方面依賴于創作技巧的精熟,這是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隻有創作心态恬淡自如,創作中心手雙暢,物我兩忘,才能寫出真情至性,融進自己的知識修養和審美趣味。
總之,書法欣賞過程中受個性心理的影響,使欣賞的方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僅是書法欣賞的一種方法,欣賞過程中可以将幾種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賞過程中還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書法技能、技巧和書法理論知識,極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審美評價能力,盡力按作者的創作意圖體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賞中有評、評中有賞,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中去考察,對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賞和公正、客觀的評價。當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賞方法以後,多進行欣賞,是提高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揚雄謂,“能觀千劍,而後能劍;能讀千賦,而後能賦”,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下面幾個鍊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欣賞一下:
名帖欣賞
中國書法視頻欣賞
當代書法名家
中國書法的種類
書法在久遠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書體是和字體是密切相關的,書體是按字體的形狀來創造的。有什麼樣的字體就有什麼樣的書體,但是書體是有選擇的,是選擇美的字體的字形作為書法的載體。有些書法愛好者不懂得這個道理,在書法創作時按照字意去畫字,把“山”字畫成山的形,把“水”字畫成水波的樣子,這是違背書法藝術創作規律的。還有的脫離漢字的字形去抽象創作,讓欣賞者看不懂,這也是站不住腳。下邊我對書體加以介紹:
我們的先祖曾用結繩記事,後來用利器刻劃符号,考古學家在大約六千年的陝西省半坡村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陶片上有符号刻紋,距今五千多年的一些陶器上,刻有像太陽、月亮和山峰的象形符号,或稱“圖畫文字”。這些“文字”差異很大,經過幾千年的積累、規範逐漸走向統一。
(一)篆書
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1.大篆
(1)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兇吉禍福,記載占蔔、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曆史上曾經失傳過。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藥“龍骨”中被學者發現,以後在河南安陽古殷都廢墟中陸續大量發掘出來,共有十多萬片,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鏡頭:對着甲骨文毛筆書丹的痕迹。安陽古殷都廢墟遺址,及相關場地。
(2)鐘鼎文。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鐘代表樂器,鼎代表禮器。周宣王時有位姓籀的太史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鐘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十個,形似鼓狀,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鏡頭:對着故宮石鼓文。
2.小篆。李斯刻石。
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範,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幹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隻能在曆史上昙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就篆書的藝術而言鐘鼎文、石鼓文結構奇古,融入了先民質樸的美,更受後人所喜愛。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銘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盤》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二)隸書
隸書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漢《張遷碑》、《禮器碑》、《史晨前後碑》、《乙瑛碑》、《石門頌》等。早在秦以前的竹簡上就有隸書的初形,經過長期演化,當漢代發明和運用紙張以後,書寫不再受窄長的竹木簡的限制,毛筆的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隸書突破了秦篆單一中鋒運筆,筆法很豐富,中鋒和側鋒,方筆和圓筆,藏鋒和露鋒各顯神通。筆畫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蠶頭”、“燕尾”的筆畫,這樣的線條标明當時的書家在觀念上是要破除整齊劃一的單調,求生動活潑的多樣。在字的結構上改變了小篆拟橫揚豎的趨勢,字勢向橫向伸展,成熟的漢隸在書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把漢字的基本型态确立下來了。隸書的總體風格是嚴整壯闊而又舒展靈動。
(三)草書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1.章草的代表作有吳皇象《急就章》、《文武将隊帖》、晉索靖《月儀帖》
草書是早于楷書的書體,章草始于篆書向隸書演化的過程中,隸書對章草的影響大些,所以又把章草稱為草寫的隸書。章草的代表人物:漢代有史遊、杜度、崔瑗、張芝、張旭、等人,三國有皇象、索靖等人。
2.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晉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孫過庭《書譜》等。今草是從章草繁衍而來的。漢代張芝對創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稱為“草聖”。很可惜的是,現今沒有他的墨迹。“今草”之名,是晉代為了和章草相區别起的名。曆代很多書法名家都善今草,黃庭堅、趙孟、鮮于樞、祝允明、文征明、徐渭、張瑞圖、傅山、王鋒等書法大師都留下了許多墨寶。
草書筆畫省略,相互萦帶,便于快捷書寫,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3.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張旭《古詩四帖》、唐朝懷素《自述帖》
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史稱“颠張醉素”,是講張旭、懷素常在醉酒後,筆飛墨舞,其狂草線條流走飛動,結體險絕,謀篇奇特,尤如夏雲變幻莫測,痛快淋漓。
(四)行書
分為行楷和行草。
1.行楷。如: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現代見到的王羲之的很多書法碑帖,并不是他的原迹,多是由後人臨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迹多數随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宋米芾《苕溪詩卷》、元趙孟《洛神賦》、明文征明《醉翁亭記》等
2.行草。如:晉王獻之《鴨頭丸帖》、《中秋帖》、唐顔真卿《祭侄稿帖》,行書是界于楷書和草書之間最适用的一種書體,接近于楷書的稱為行楷,接近于草書的稱為行草。行草是王獻之創立的書體,《鴨頭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迹現存于上海博物館。行書碑帖衆多。
(五)楷書
楷書是最晚形成的字體,始于漢末。漢鐘繇《宣示表》、鐘繇《薦季直表》、北魏《張猛龍碑》、晉《爨寶子碑》、晉王羲之《樂毅論》、晉王羲之《黃庭經》。關于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一道士知王羲之愛鵝,以白鵝換《黃庭經》,所以此帖又稱《換鵝帖》。晉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南朝《爨龍顔碑》、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唐顔真卿《勤禮碑》、唐柳公權《神策軍碑》《玄秘塔碑》。鐘繇對創立楷書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鐘的真迹,早已失傳,《宣示表》是晉唐人臨摹的。用筆質樸渾厚,雍容自然。體勢尚存隸意。魏碑和《爨寶子碑》、《爨龍顔碑》都屬早期的楷書,以方筆為主,開雄強古樸之風。楷書到晉代就完美了。唐朝将楷書規範化,唐楷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端莊并非橫平豎直的呆闆,細心的欣賞者可以看到書者微妙而又協調的變化。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潛藏豐富的内涵。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