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已經不再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他是何許人也?讓我先摘錄一段百度百科對先生的介紹。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别号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與孔子、孟子、朱熹并稱為孔、孟、朱、王。 被奉為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的真三不朽之完人。 這樣的評價真不可謂不高,對于這樣一位大師,我們卻有所不知。真如梁啟超所言:天生陽明在中國,是中國民族的大幸。中國人民,卻多數不知陽明,是陽明的大不幸;也是中國的大不幸。為了彌補這樣的遺憾,所以陳老師從現在開始學習陽明先生,也希望盡自己一絲綿薄之力,助力中華文化之廣為傳播。 今天,我們先來了解先生的家世傳承。據明朝文人湛若水撰寫的《陽明先生墓志銘》所知:大師王陽明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國魏晉時期的晉代光祿大夫王覽。王覽原本是琅琊郡人,到了他的曾孫王羲之的時候,王氏一族經遷徙定居在名為山陰(紹興一帶)的地方。 王羲之距離王陽明先生雖然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但仍然被記錄于王氏族譜之中。在王氏的族譜中,大概再沒有人比王羲之更為家喻戶曉,更為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了。《蘭亭序》數百年來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王陽明出生的地方距離因王羲之而聞名于世的蘭亭遺址極近,蘭亭正是王羲之當年與風流雅士們把酒賦詩的地方。 王羲之往下至二十三世孫王壽,官至迪功郎,這在王陽明先生的年譜和墓志銘中都有相應記載。王壽從山陰的達奚遷徙至餘姚定居,自此,其後世也都成了餘姚人。王壽的第五代孫王綱,在明史的《忠義傳》中就有相關記載:王綱,字性常,文武雙修,善于識鑒人物,與誠意伯劉基(劉伯溫)交往甚為親密。 明洪武四年(1371 ),王綱以文才被招到京師,這時他已經是72歲的高齡,明眸皓齒,猶若壯年。太祖見王綱一派仙風道骨,極為驚歎,不久後,王綱官拜兵部郎中。 王剛的孫子,名叫王與準。王與準天資聰穎,對《禮》《易》二經的研究造詣很深。永樂年間,朝廷下令遍訪遺賢高士,打算啟用王與準為官。王與準得知後立即逃入深山老林,堅決不肯踏上仕途一步,自号遁dun石翁,終老逍遙一生。 王陽明的曾祖父王世傑,此人也是無欲寡求,淡泊名利,自稱槐裡子。王世傑因通曉明經,任教于太學,一直到其去世。 王陽明的祖父王倫,自号竹軒公。曾官拜翰林院修撰。因王陽明祖上的忠義事迹,後兩代子孫皆被朝廷授任為嘉議大夫、禮部右侍郎等官職。 王陽明父親王華(1446- -1522),後世的研究者們尊稱王華為龍山先生。成化十七年,龍山先生考取進士,名列甲等第一名(狀元)。官拜南京吏部尚書,後封新建伯。 【小結】 王陽明先生祖輩的情形如何?從現存的資料來看,确實很難了解得比較詳細。在王氏的先人中,賢明的遠有王羲之,近有王綱、槐裡子、竹軒公、龍山公等,個個都不是等閑之輩。 從以上簡略事迹可知,王陽明的祖輩們或淡泊名利,隐居山林壁洞;或憑其聰敏果斷,洞察時事變遷;或忠義當頭,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毋庸置疑,王陽明一生的志趣選擇都得益于這些先賢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他的祖母岑氏、父親龍山先生的教導訓誡,鑄就了他一生的儒者品格。 好的,這回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收看,下回為大家介紹王陽明先生的少年時期,我們下期再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