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情感 > 正文

王陽明心學第二十六課:追問人生修行的意義

王陽明将“緻良知”作為他畢生學問的總綱和修行的終極指歸,因為這三個字可以統攝心學所有概念、範疇、觀點和思想。“良知”在王陽明心學中的地位,就像“道”之于老莊,“空性”之于佛禅。

緻良知是什麼意思呢?

緻良知就是開啟、擴充、運用你的正能量。

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别之一,在于人不僅要活着,還要知道為什麼要活着。換句話說,外在的物質生活雖然能夠維系我們肉體的存在,卻無法向我們提供人生的意義。要獲得這個意義,就必須超越日常生活。你必須與燈紅酒綠的現實生活暫時拉開心理距離,打造一間屬于自己的心靈密室,培養一種獨立的精神生活。

接下來,每一天抽出一定時間進入“心靈密室”,開始你的修行。對于修行,人們通常要經曆三個階段,這裡面有兩個誤區。

第一個階段:沉空守寂。

這是剛開始修行的人常有的心态,也是大部分人會有的心态:我需要更多的時間,工作對我來講真是負擔;我要靜坐,家務卻總也幹不完,孩子吵得要死;我要參加修行活動,幹脆辭職算了……這就是沉空守寂的心态。

事實上,當你越是排斥和抗拒一種東西時,這種東西就越有可能對你形成另一種意義上的束縛。當你在抗拒某種東西的同時,就是在讓這種東西進入你的内心,你越是抗拒,它對你的束縛就越深。

第二個階段:安排思索,自私用智。

所謂“安排思索,自私用智”,就是把我們日常生活中習慣的心智活動用到緻良知上。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理性思維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單純依靠理性思維過好人生,也是不行的,我們還需要直覺體悟。

打個比方,要知道一杯水是冷的還是熱的,我們可以拿溫度計來測量,也可以直接把它喝下去。理性思維就像前者,直覺體悟就像後者。用溫度計測量水溫,不管得到的數據如何精确,它仍然是一種外在的“知識”,而你一旦自己把水喝下去,那麼水溫的數據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因為你已經親身體驗了它。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第三個階段:所思所慮知識天理。

處在這個階段的人,對内在正能量有了體認和開啟,是一種自覺、主動、充滿創造力的精神轉化活動。一旦完成這樣的精神轉化,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自然就會與自然法則和宇宙能量同頻共振,自然地順應社會道道規範和倫理準則。

用莊子的話說,與宇宙法則、宇宙能量相契合,叫做“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用孔子的話說,完全按照自己内心想要的去生活,卻又不違背社會的道德規範,叫做“從心所欲不逾矩”。

所以,開啟就是醒來。醒來之後,我們仍然還是要投入到原來的生活、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中,隻是變得比以前更有覺知、更有力量、更能自作主宰而已。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